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计
围魏救赵

[围魏救赵的原文及释义]

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与其正面迎敌,不如迫使敌人分散兵力,再去攻打。根据《易经·否卦》的推演结果,对于来势凶猛的敌人,与其直接进攻,不如避免正面冲突,伺机歼灭敌人。

否卦的上卦是三个阳爻,下卦是三个阴爻。阴与阳是对立双方,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对立表现。若把三个阴爻象征友军,它就阴柔软弱、缺少守备、不能御敌。若把三个阳爻象征敌军,它就阳刚强健、声势浩大。现在,我方必须解救软弱无比的友军,因而采用本计。

若把三个阴爻象征着敌方后备的守卫力量,那么,因为象征阳爻的主力部队都到前方去了,后方一定是老弱病残,守卫空虚。若把三个阳爻象征着敌人前方力量,则阳刚强盛。面对这种形势,我方要解救友军之围就必须绕到敌人后方,偷袭暗算,攻击敌人的虚弱处。留守的敌人既然是老弱病残,必然无力抵抗,敌人前方强大的力量必然回兵自救。这就符合了阴阳转化的原理,敌人前方的力量阳刚至极,一动就变阴,为了救援后方,他们必须移到后方来,阳刚之强因为移动而立即走向反面,班师回救、人马疲惫、士气低落、战斗力大减,我方以逸待劳、途中伏击,友军之围不解自救。

[心理学意义]

心理学上说,对于客观对象的认识、集中注意力的程度总会有些差别,集中注意力的地方,例如被包围的魏国,秦兵如此强大,不易攻打,那么就避免正面迎战。而那些注意力不够集中的地方,例如赵国力量薄弱,我方顺便攻之,一定取得胜利。

围魏救赵是根据战争的客观形势而采用的原则与策略。这里遇到的战争形势是敌军强大,若是正面进攻,对我军不利。我军一定要分散敌人的兵力。在敌人被迫分散之时,削弱他们的阳刚之气,使他们士气消沉,战斗力下降。这时,我方就抓住时机,奋起攻击敌军要害部位。就像疏导河水一样,当它来势凶猛时,尽量让它分流,加以疏浚。如硬攻强敌太过冒险,即使取胜,也是侥幸。

[围魏救赵的典型事例]

一、围魏目的不在魏 歼灭敌人救赵中

真正的围魏救赵发生在古代战争中,“庞涓率部攻邯郸,孙膑救赵围大梁”就是其中之一。公元前354年,魏国大将军庞涓率领8万大军,包围赵国京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公元前353年,齐王命田忌为师,孙膑为军师,前往救赵,田忌主张率军直取邯郸,与被围的赵军里应外合,夹击魏军。孙膑以为不可,并说:“我们不应攻打魏国的精锐部队,而应该直扑魏国的首都大梁。这样,魏军就会停止包围邯郸,立刻返回本土,这样,赵国的危机,自然得到解救。”

田忌采纳了孙膑之计,率军直接攻打大梁,魏军闻讯,急速班师回救,齐军把兵力布置在魏军的必经之地——桂陵(今山东省菏泽市)。等到魏军一到,齐军万箭齐发,魏军几乎全军覆没,赵国因此得救。

对这一计的应用,毛泽东堪称高手。

1945年10月,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了一份电报,专门论述了“围魏救赵”的战法,电报上说:“你们的作战方针,应该着重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然后占据他们的分散据点。为此,围魏救赵的目的不是围魏,而在为围魏救赵的过程中……以围点吸引援敌,在野战条件下消灭援敌。”

二、楚国发兵攻宋国 晋国围曹宋得救

根据《左传》记载:公元前632年,楚国攻打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救,晋文公重耳因在外逃亡的十九年中,得到过楚国的帮助,不能和楚国开战,这时,重耳的参谋狐偃出了个主意,咱们不打楚国,可以攻打曹国和卫国,曹、卫与楚国订有盟约,战事必须互相支援,并且,在晋文公逃亡期间,曹、卫曾经对晋文公有过不友好的言行。晋文公依计而行,曹、卫被晋军包围,于是楚国撤去对宋的包围,宋国因而得救

三、“富余人员”是赵国 “找好出路”是魏国

“围魏救赵”之计作为兵法,不仅在战争广为应用,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活动中的应用也屡见不鲜。有些十分棘手的事情,一旦使用了本计,也就顺利地解决了。1991年1—5月,大雁矿务局第一煤矿每个工人的工效从1.47吨提高到5.35吨,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最感头疼的问题,是如何把职工人数从5 005人减少到1 500人。多方商谈之后,他们采用了“先开渠,后放水”的办法,即先建立起能够安置富余人员的“水渠”,像工程队、农垦队、经贸公司等。把他们安置到那里,让“富余人员”愉快上岗,使他们由“冗员”变成“干才”,有的还干出了成绩。他们干得如鱼得水,满心欢喜。

在这里,如何分流“富余人员”,可以看作被救的“赵”,是应该放出去的“水”。建成安排富余人员的岗位,可看作被围的“魏”,是新挖成的“渠”。“富余人员”看到新岗位建成了,在那里可以安心地工作、生活,可以得到应得的利益,也就消除了后顾之忧,十分顺利地走上新岗位。这就是“魏”被围上了,“赵”被解救了。这一实例对当下正在推进的国企改革很有借鉴意义。

[运用围魏救赵的注意事项]

被围之“魏”必须是敌方的要害,所以,只要被我方围上,敌方一定奋力争夺。这个部分还应是敌方防备松懈的地方,所以,只要被我方围上,敌方一定慌乱、无秩序。否则,我方若包围了强大的“魏国”,就会误入敌人的圈套,被敌人一网打尽。如果包围了敌人的次要部位,敌人就会丢卒保车,弃而不顾。如果包围了敌人有充分准备的部位,反而使敌人以逸待劳,使我方措手不及。

[管理心理学分析]

管理心理学研究中的目标管理原理指出:在同一时期中,人们会有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之间的关系会随着时间、地点和环境的不同,而发生各种微妙的变化。实践中,我方必须集中精力,充分调动积极性、主动性和选择性,以实现自己的主要目标。

实施本计时,要及时选择那些最重要的、事关全局的、作为主要的目标,并全力以赴地完成它。同时,也应按照不同情况作出灵活的反应。

一般情况下,应当把主要力量集中到主要目标上,可以适当放松一些次要目标。但在特殊情况下,放弃追求主要目标而只追求次要目标,是为了表面上放弃主要目标,这种放弃,正是为了集中全力、更加巧妙、更加迫切地追求这个主要目标,这就要出神入化地运用主要目标与次要目标相互转化的原理。

在运用本计时,我方为实现主要目标——“救赵”,偏偏在表面上积极致力于次要目标——“围魏”,置主要目标于不顾。逼迫敌方把主要兵力从防备我方主要目标的战场,匆忙转向我方的次要目标上,即从“救赵”转移到“围魏”。此时造成了我方的主动的形势,我方则应抓住时机,对准正在转移中的敌方,迎头痛击。表面看来,我方专心“围魏”,实际上,赵国之围不救自解,出人意料地达到了“救赵”的目的。 U8kKiPshgzTcZvaqPGjPgnym73V+jqjhkAspEJ04vH7ze09dp1xwzLannWko0ep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