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顺以动豫,豫顺以动。
敌人内部的矛盾趋于表面化、秩序混乱。我方一定要静静地等待敌人内部发生混乱。趁着敌人内部反目成仇、互相廝杀、陷于复仇和血战之中时,我方根据敌情制定策略,适应具体情况,伺机行事。有时,只需坐山观虎斗,便可收到理想的效果。这是《易经·豫卦》原理的演用。
本计中的“顺以动”是指顺应时机,按照规律行动。“豫”即“愉快”之意。能够“顺以动”,就能得到愉快结果。例如,阳刚和阴爻互相适应,互相畅通,又能够顺天时,按规律行动,当然能得到愉快结果。
天时是按照规律运行,日月星辰的运动不会出错,四季的循环也不会出现一点偏差。圣人在建立公侯的基业,出师征战时,都是顺应天时地利,抓住时机,按照规律而行动的。所以,赏罚公正,人民才会服从,全国上下才会皆大欢喜。
本计的要求是顺应敌方内部的变化情况,抓住时机,按规律行动,所以,就会得到愉快的结果。
这是动机理论中,关于如何对待动机冲突、伺机而动的计策。
老庄哲学认为,战争像万事万物一样变化发展,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我方可以静制动,顺应变化,抓住时机,采取适当手段,以取得胜利。
使用本计时,要等敌方发生内讧,当双方相持不下时,需要耐心等待,静观事态的演变,巧妙地利用敌人内部的矛盾,让其内讧而自取灭亡,这是最好策略。如果在敌方还没有发生内讧时,就发动进攻反而可能促使敌人团结起来,共同对付我方,使我方处于不利地位。
《三国演义》叙述了曹操在统一北方,打败袁绍父子的过程中,两次使用了本计。
第一次,官渡之战,袁绍失败,仓亭之战,袁绍再败。两次战事失败使袁绍大伤元气,袁绍的长子袁谭和幼子袁尚互相对立,其矛盾越来越尖锐,各树一派,互不相让。加上袁绍临死时,废长立幼,以袁尚为嗣,长子袁谭不满,兄弟的矛盾即将一触即发。正在这时,曹操的军队士气正旺,以破竹之势,攻占了黎阳,又兵临冀州城下。逼得袁尚、袁谭二人携手入城坚守,不仅他们弟兄俩联合了,还招来袁熙及其表兄弟高干在城外扎寨,共同对付曹操。
    曹军攻城,连日受挫,城门难破。这时,谋士郭嘉建议曹操:“你看他们袁氏兄弟,权力相并,各自树党,急之,则互相救援,缓之,则互相争夺。不如暂停攻城,挥师南下,征讨刘表,以候袁氏兄弟之变;等他们变了,我们再进攻他们,就可一举攻下了。”曹操采纳了这个意见
    
    。
   
果然没有出郭嘉的预料,曹军刚撤退,袁谭、袁尚兄弟俩之间,为了争夺继承权而争斗起来。因袁谭打不过袁尚,偷着投降曹操。后来,袁谭被曹操杀掉。
第二次隔岸观火,在曹操平定河北一带之后,袁熙、袁尚逃往辽东,投奔公孙康。当时,曹操的一些将士建议迅速出兵辽东,追杀二袁。郭嘉又对曹操说:“让公孙康和袁氏兄弟暂居一时,到时候,辽东太守自然会把二袁的人头送来。”没过多久,公孙康果然把袁氏的人头送了过来。
众将无不惊奇。曹操心里明白,他如此解释道:“一方面,公孙康一直害怕袁绍夺取他们的地盘,这次二袁前来投奔,更加引起了公孙康的怀疑;另一方面,公孙康也害怕我们进攻辽东。如果我们出兵辽东,他就会和二袁暂时联合起来,共同对付我们。如果我们听之任之,不管不问,他们很快就会发生内讧,互相火并,公孙康一定会借机杀掉二袁,向我们送人情。”这一席话,使众将士佩服得五体投地。
两次隔岸观火计谋的成功,助曹操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历史使命。
    本计的另一个说法是“坐山观虎斗”,说的是司马迁《史记》中的一个故事:韩魏两国连年交战,秦惠王想从中调解,大臣们意见不一,惠王也拿不定主意。这时,陈轸东游秦国,秦惠王就借机问他:“我该怎么办?”陈轸说:“大王可知道卞庄子的故事?有一天,卞庄子发现有两只老虎在争着吃一头野牛,打了起来,他抽出宝剑,要去制止,一个部下劝他说:‘你可知道,两只老虎争斗,必然是力气大的打败力气小的,力气小的就得死,力气大的就得伤,这时,你再去打那个力气大的老虎必然能够得胜。现在韩魏相争就像两个老虎争着吃野牛,等到力大的得胜之后,力气小的已经被消灭了,你再去追赶负伤的力气大的,必然得胜。不知你对这一点,有什么想法呢?”后来,在韩魏之争中,魏得到胜利,这时,秦再攻魏。在魏韩之争中,魏国已经伤亡很多。后来,秦国果然获得大胜
    
    。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法、苏曾经吃了很大的亏,使得希特勒得寸进尺。那时,英、法两国错误地使用了本计,使希特勒的胃口越来越大,最后,英、法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当时的苏联,虽然被迫使用了本计,也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
20世纪30年代,新的世界大战的危险,已经非常明显地摆在了世界人民面前,英、法为了保住自己的霸权地位,反对社会主义的苏联,对于德、日法西斯的侵略,采取了隔岸观火的政策。
1936—1939年,德、意两国干涉西班牙得逞之后,并未立即进攻苏联,而是直接进攻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1938年3月,德国吞并奥地利,4月英法政府予以承认。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首脑举行慕尼黑会议,签署了“慕尼黑协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从10月1日开始从苏台德地区撤兵,10月10日完成。“慕尼黑协定”把西方国家的绥靖政策推向了高峰。
这种绥靖政策的本质就是隔岸观火。任凭法西斯国家侵略别国,对于受侵略的国家不闻不问。他们的企图是以此换取法西斯国家不侵略自己,转而还能把战火烧向苏联。其结果却事与愿违,希特勒不仅没有进攻苏联,而且很快与苏联签定了互不侵犯条约,转过头来进攻英、法,真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1939年8月23日,苏、德签定互不侵犯条约,为期十年,主要内容有两条:其一,缔约国一方如与他国交战,缔约国另一方决不支持第三国;其二,缔约国双方不参加任何直接或间接反对缔约国另一方的国家集团。条件表明希特勒近期不会进攻苏联。但在德国侵犯别国时,苏联不得干涉。为了争取备战的时间,苏联把祸水挡回西方是可取的。但是,这些条件也表现出对被侵略国家的隔岸观火策略,则是非常不负责任的,违背了国际主义原则,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
在当代管理心理学中,把本计的运用形式加以改变,往往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河南某厂机构太多,统得太死,节奏太慢,新厂长把这种落后体制叫做“恐龙体制”。在这种体制下,大家相安无事,稳稳当当过日子,但是,大家的生活不富裕,精神愉快不起来,没有干劲,没有追求。例如,该厂的每一个车间都有一位主任,两位副主任,他们互相帮助、意见统一、团结得很好,一旦一人有事,大家互相帮忙,谁也不拆谁的台。
在改变体制的过程中,将某个车间一分为三,原来的几位正副主任,就都当了一把手。职务虽然变了,他们仍旧像以前一样,还是一团和气、不分彼此。生产上谁也不甘落后,但是,大家谁也不愿意冒尖,稳稳当当,日子倒好过,就是生产效率一直上不去。
此情此景,新的厂领导很不安心,决心改革。在这三个车间中,按照各自的效益分成:高的多分,低的少分,负效的分债。这就是所谓新的“效益分成制”。
这一下,三位主任都慌了。年龄最小的主任先发话:“如今效益分了成,车间里100多双眼睛看着我,我可顾不得两位大哥了。”一个月之后,小弟那个车间人均收入450元,另两个车间,还是原地不动,一个320元,一个只有250元。账目一公开,两位大哥跳了起来:“我就不信,真的干不过他们……”下个月一开始,那位主任整顿纪律,各道工序井井有条,月终一算,果然名列榜首。其他两位看到这种情况,谁也不肯示弱……
“效益分成制”就像投到各个车间的一把火,厂领导只需隔岸观火,适时调整火势,就可收到可观的经济效益了。
本计是以静制动的策略手段,使用时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1)当事态发生时,我方要善于等待时机,不可轻举妄动。时机由各种因素构成,及时抓住了时机,就会成效大增,放过时机,徒唤奈何。这极像机会老人,先去抓他时,他还露出几根头发,若不及时抓住,再去抓他时,已经是一个连一根头发都没有的光头了。
(2)任何矛盾都有一个发展的过程,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爆发。当矛盾尚未达到爆发的那个时间点时,是不会爆发的,我方必须要静观等待,不要采取行动。对于我方有利的那个矛盾爆发点,往往正是我方未加干预时,在原有条件下,而很快爆发的那一点。这时,如果我方贸然干预,矛盾爆发的方向很可能发生变化,朝着不利于我方的方向发生。因此,这个时候正是要求我方沉着、耐心、冷静的时候。
(3)有时,也可以采取适当的手段加速矛盾的爆发进程,不过,这种时机很难把握,很可能弄巧成拙。在多数情况下,还是应该不作为,坐享其成,不要没事找事,反而适得其反。
这一计实际是“团体冲突理论”在管理实践的有效应用。
管理心理学记载,1979年,布朗发表“团体冲突的处理”一文指出,冲突过多,就要设法减少。减少的办法是:(1)强调团体之间的互相依赖,明确指出,如果冲突过多,就会造成损失;(2)建立一些规章制度,限制冲突,重新设计组织结构。如果冲突太少,又要设法增加。增加的办法是:其一强调团体各自的利益,增加团体意识;其二施加一些压力,要求团体改进工作,提高效率,减少一些规章制度。
当我方遇到敌方各部分之间一些矛盾冲突时,应坐视不理,有时还可火上浇油,使其冲突增加,进一步把矛盾尖锐化,以便我方坐收渔翁之利。曹操利用公孙康和二袁之间的矛盾冲突,就是这样。
当遇到我方内部各部分之间没有冲突,一团和气,不求上进时,则可施加压力或者采取措施,使其各部分强调自身的利益,造成各部分之间的矛盾,甚至引起冲突,严格划清他们的责任范围,确定其利害界线,冲突势必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并不断升级。领导者就可坐收“工作效率提高之利”,像本计所举的,河南某厂的新领导就是利用这种办法,让下属几个车间之间,由一团和气、没有矛盾,到产生矛盾,并通过竞争提高生产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