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少阴,太阴,太阳。
《易经·益卦》是由少阴、太阴和太阳三象组成的。其符号是少阴:由两个阴爻组成,一个阳爻,下面一个阳爻,下面两个阴爻。太阴:由两对爻组成,上面一对阴爻,下面一对阴爻。太阳:由两对阳爻组成,上面一对阳爻,下面也是一对阳爻。
在这三象中,少阴、太阴和太阳,象征着计谋的三个步骤。阴代表虚假,阳代表真实。第一步少阴,表明制造一个假象,这个假象必须使敌人信以为真,继而发现上当。少阴,也象征敌人动态,当敌人信以为真时,态度就紧张,就全力出击,发现上当之后,意志又会陡然松懈,停止进攻。第二步太阴,两对阴爻表明,重复假象,就像无知的小孩在玩把戏。太阴作为敌人的表现,就是毫无戒意,袖手旁观。第三步太阳,是两对阳爻,表明彻底丢掉假象,露出真相,突然全力出击,由于敌人受蒙蔽已经很深,因而毫无防备,必败无疑。
军事行动中,要善于隐瞒欺骗,但不能总是如此,而是由假到真,由虚到实,利用敌人已经产生的错觉,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是按照《易经·益卦》的原理,起初使用小的假象,继而使用大的假象,最后,突然露出真相,取得最后的胜利。
这是充分利用心理学上的认知障碍,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
显示假的作用在于蒙蔽敌人,使其以假为真,当敌人把假的当成真的之后,又会以真为假。我方光靠假是不能战胜敌人的,但是,又必须反复出假,让敌人“适应这个假”之后,突然出了真的,这时的真才是取胜的途径。但是,一开始不能真,也不能总是真。必须以假作掩护,假假真真,适当的时机拿出真来,取得胜利。
在作战中,或者人们的日常行为中,总是假假真真,真真假假,该假不假,是傻瓜;该真不真,不能取信朋友,也不能制服敌人。必须假中有真,真中有假。对自己人,始终以真为本,假是“小手段”,是“工作艺术”;对于敌人,始终以假为本,以假迷惑他们,真,是为了消灭敌人。
一定要分清地点、时间、条件、环境、人物,该真时,一定不能假,该假时,一定不能真,巧妙运用,得心应手,才是天才。
根据《三国演义》第46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载:赤壁之战前夕,周瑜想借曹操之手,杀害诸葛亮,请诸葛亮议事,诸葛亮欣然前往,周瑜问:“即日就与曹军交战,我们是水路交兵,当以何种兵器当先?”诸葛亮说:“大江之上,当以弓箭为先。”周瑜说:“先生之言,正合我意,但今军中,正缺弓箭。烦请先生,监制十万支箭。以为应敌之具。此为公事,先生幸勿推却。”诸葛亮说:“都督的委托,自当效劳。敢问十万支箭,何时要用?”周瑜说:“十天之内,先生能否办好?”诸葛亮说:“曹军即日将至,若等十日,必误大事。”周瑜高兴极了,马上问道:“先生预料,几天可制完十万支箭?”诸葛亮说:“我只要三天,便可交出十万支箭。”周瑜大喜,当即让文书立下文字,周瑜郑重其事地说:“此系军中,军中无戏言!”诸葛亮也表示:“怎敢戏弄都督,三日不办,甘当重罚。”周瑜说:“此事干完,必有酬劳!”
鲁肃听到此事,吓出一身冷汗,诸葛亮怎么能答应这样的事情?诸葛亮对他说:“莫要害怕,你老兄只要肯帮助我,就能够成功。”鲁肃说:“这样的事,我怎么帮你?”诸葛亮说:“你老兄要给我准备20条快船,30个兵卒,还要严守秘密,莫要让别人知道,尤其不能对周瑜说明此事。”鲁肃欣然答应了,他担心:“这下子周瑜怎肯饶过他?”
鲁肃派的士兵等了两天,对鲁肃说:“我们辛苦而焦急地等了两天,没看见孔明造成一支弓箭。”鲁子敬听了,急得浑身是汗,慌忙跑来问诸葛亮:“怎么办?有办法逃走吗?”
诸葛亮听了哈哈大笑:“逃跑?往哪里跑?老兄只管明天派500名士兵前来取箭!”鲁肃气得不知说什么好:“都到这份上了,你还在说笑话!”诸葛亮说:“老兄放心,这等大事岂容笑谈?”第二天,鲁肃跟着士兵前来取箭,只见漫天大雾,遮盖江面,30名士兵驾着快船,来到曹兵阵前,船上站着几十个稻草人,稻草人身上穿着黑衣,装作武士模样,一阵锣鼓喧天和呐喊之后,曹军慌忙射箭,船的左侧,弓箭被射满,掉转船身,又换了右侧,又是一阵呐喊声,曹军又慌忙射箭,不一会儿,弓箭又被射满。小船满载箭支,船上的士兵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
    回到营中一数,超过十万支弓箭,还有多余!鲁肃长出一口气:“诸葛亮啊,诸葛亮,你真是神人!”
    
   
据记载,草船借箭其实是鲁肃干的,后来被罗贯中写到《三国演义》中,才变成诸葛亮干的。
在古典小说《东周列国志》中,这样的事例也是很多的,“苏秦巧计激张仪,六国合纵却强秦”就是其中一例。《东周列国志》第90回写道,战国时,苏秦、张仪拜别老师鬼谷子,张仪到了魏国,苏秦回到老家洛阳,变卖家产,周游列国,以自强之术求见周显王,未被重用,又求见秦惠文王,仍然未被重用。一年之后,苏秦再别父母,设法把诸侯联合起来,孤立秦国。他先到赵国,后到燕国,燕文公大喜,苏秦转而返赵,说服赵王,合纵抗秦,被赵王封为相国。正当这时,秦国打败了魏国,接着移兵攻赵,万一赵国效法魏国,求和于秦,这样,赵、魏、秦三国就可能联合在一起,其余国家的“合纵”之计,必然失败。
这时的张仪在魏国,未被重用,到了楚国,也只被用为门客。这时,楚国的大将昭阳打败魏军,消灭了越国,楚王非常高兴,奖给他“和氏璧”。有一天,昭阳在水池边炫耀,把和氏璧传给大臣们看。忽然,池里的一条大鱼,跳出水面,离开水面很高很高,大家急忙去看这少见的情景,看过之后,再找和氏璧,居然找不到了。找来找去,最终没找到。看看周围的人,谁最可能偷呢?在场的人只有张仪的地位最为低贱,只有张仪最可能偷,别的还能有谁呢?大家把怀疑的目光不约而同地集中到张仪身上,都怀疑他把和氏璧藏了起来。昭阳未加核实,就把张仪打了个半死。
张仪受此奇耻大辱之后,回到魏国。这时,在赵国为相的苏秦知道张仪的本领,非常不想让他到赵国来,如果在赵国受到重用,苏秦的合纵之计就无法实现,只有设法让张仪在秦国受到重用,实现赵、秦联合才有可能。苏秦努力使自己的计谋能够实现,暗地里派人化名为贾舍人,找到了张仪,领着张仪去见老同学苏秦。哪知道,在赵国身为相国的老同学苏秦十分怠慢自己,不仅只给自己粗茶淡饭,还非常骄傲地对自己说:“我身为赵国相国,本想把你推荐给赵王,但是,我看看你的样子,恐怕早就志衰才退,弄得不好,你还可能连累了我这个推荐人,我看,你还是赶快离开这儿吧。”张仪听了,非常生气,愤怒地说:“大丈夫不依靠任何人,当自取富贵!”苏秦轻蔑地笑着说:“你虽然口头这么说,为什么还到赵国来找我呢?我念在老同学的份上,我还是十分客气地招待你,来人啊,送给他一两黄金。”张仪接过黄金,把它狠狠摔在地上,愤然而去。
贾舍人仍然跟着他到旅店,还约张仪到秦国去。张仪早已是身无分文,无钱前往秦国,贾舍人慷慨解囊,说:“你早说呀,住个旅店算啥?你没有我有啊。”就这样,一路相助,帮他到了秦国。在此之前,秦国曾经因为没有重用苏秦,被赵国用去,已经感到是个重大损失,非常后悔,现在见到苏秦的老同学张仪前来,如获至宝,很快拜为上卿。等张仪把一切安排停当之后,一路上,为张仪帮了很大忙的贾舍人,要求离开张仪回家,张仪哪里肯放他一走了之。在盛情挽留时,张仪向他再三表白了自己的内心:“我绝对不是苏秦那样的人,一定不会像他那样对待老朋友,您在我的前后左右,帮了这么大的忙,我怎能让您就这么走了?”这时,贾舍人才道出:“我对您说实话吧。那时,苏相国是有意地那样对待你,他非常害怕你在赵国做了官,如果那样,就委屈了你的大才,所以,千方百计地激怒你,让你离开赵国,赶到秦国。在来秦国的路上,我所给你做的一切帮助,完全是苏相国的安排。”张仪听了这话,如梦初醒,感激万分,当即表示:“如果我当着苏秦的面,要是说了‘伐赵’的事,我就不做人!”这下子,苏秦就算稳住了秦国,接着又去联合魏、齐、楚、韩,合纵拒秦,苏秦被选为“纵约长”,配六国相印,辖六国臣民。
在这里,从四个方面体现了无中生有的意义。
一、在诸葛亮和周瑜那里,十万支箭都是没有的,是“无”。周瑜想借此杀死诸葛亮,由无变有,于是杀人成无中生有的事实。这里的“无”是十万支箭,“有”是诸葛亮本人。而对于诸葛亮,无,是十万支箭,有,还是十万支箭。前一个无中生有,把周瑜变成一个渺小的人,而后一个无中生有,把诸葛亮不仅变成一个伟大的人,而且变成一个活神仙。
二、对于张仪,被苏秦拒绝之后,他的一切希望和与老同学的情谊,一切都变成了“无”。到了后来,了解了事实真相,苏秦的拒绝是假,推荐是真,一下子,希望又来了,老同学的情谊又恢复了,从“无”中又生出了“有”来。
三、对于秦国停止伐赵一事,张仪未被秦国重用之前,是没有什么希望的,应该说,一切都是“无”。张仪被秦国重用之后,因为他要报答苏秦的恩情,主动说出了“不再伐赵”的话,至此,关于秦伐赵之事,又从“无”中生出了“有”。
四、对于苏秦,未被赵国重用之前,他的事业、他的前程、他的希望,一切皆无。经过苦干,引锥刺股,直到佩带六国相印,成为“纵约长”,才从“无”中生出“有”来。
战国时期,魏国和赵国结成联盟,按照盟约,要把太子送给赵国做人质。魏王打算让他最亲信的大臣庞葱陪同去赵,庞葱担心大臣们会在他去赵期间无事生非,和魏王有一次谈话。
庞葱问:“如果有人向您报告,现在有个老虎在街上游荡,您信吗?”
魏王答:“不信,光天化日之下,怎么会有老虎呢?”
庞葱问:“过几天,如果又有人向您报告,街上确实有老虎游荡,您信不信呢?”
魏王想了一会回答说:“就算有两个人报告,我还是不信!”
停了几天,庞葱再问:“又过几天,再跑上来第三个人向您报告,他真看见有个老虎在街上游荡,您信不信呢?”
魏王郑重其事地说:“如果真是那样,因为三个人都说有这回事,我就相信这事是真有的。”庞葱说:“街上本来没有老虎,三人非要说有老虎,您就信了,在我去赵期间,说我坏话的人,大概还不止三个,希望大王明察。”
    魏王对庞葱点头说道:“我听懂了您的意思,您放心地去吧。”后来,许多大臣果然在魏王面前,说了庞葱的坏话,一开始,魏王不信,时间长了,魏王信了,逐渐疏远了庞葱
    
    。
   
在中国各种戏曲中,也有类似的事例,元杂剧中的《杀狗记》,就是其中一个。
元杂剧《杀狗计》的主人公孙华,是个糊涂虫。他听信两个酒肉朋友的话,把亲弟弟赶出了家门住进破庙,沿街乞讨。孙华的老婆是个好人,她苦苦哀求丈夫:“把弟弟接回家中吧,他是你的亲弟弟。”孙华就是不理,硬是铁了心肠,不肯回心转意,让亲弟弟在外面流浪。为了让丈夫再认亲弟弟,孙华之妻成功地使用了本计。
    孙华妻子请人杀了自家的大黄狗,给狗的尸体穿上人的衣服,天黑之后,把狗的尸体放在了自家的大门口
    
    。
   
当晚,孙华和两个酒肉朋友喝酒喝得酩酊大醉之后,一起回家。黑暗中,他们三人绊倒在血淋淋的尸体旁边,三个人都吓了一跳,酒也吓醒了。这是哪里来的尸体?怎么弄到了自家的大门口?为了避免麻烦,孙华请这两位朋友帮忙,一起把尸体运走埋掉,并且证明一下,自己和他们两人一起喝酒去了,与这具尸体没有任何关系。不料,这两个好朋友,在这样的重要时刻,撒手不管。一个说:“不是我不帮忙,我实在是心口痛。”另一个说:“也不知道,怎么那么巧,我的肚子早不疼晚不疼,这会儿肚子疼得直不起腰。好兄弟,我是怕帮不了您这个忙。”两个好朋友不约而同地把孙华拒之门外。
孙华回到家里,向妻子说明了情况,妻子马上回答他,在这种时候,不找亲兄弟帮忙,还能找谁?趁着夜色,弟兄俩把黄狗的尸体抬出城,埋到了河边的沙滩上。孙华从此也认清了两个朋友,接回了弟弟,决心不再和两个酒肉朋友来往。
不久,两位朋友又来找孙华骗酒喝,孙华一一回绝了他们。两位朋友马上翻脸不认人,对孙华说:“你不要以为我俩不知道,那天晚上,你们弟兄二人,杀人灭口,还把那个人偷偷地埋在荒郊野外。”这两位朋友把孙华弟兄俩合伙杀人埋尸的事,告到官府。公堂之上,孙华妻子挺身而出,说明了真相,挖出了狗尸,证明了无罪。孙华的两个朋友各挨了五十大板,因为诬告,被发配充军边疆。
对于孙华来说,没认识到两个朋友的恶劣,是“无”,通过本案,认清了他俩的真实面目,这又是“有”,从前到后,是一个无中生有的过程。对于弟弟来说,由于朋友的挑唆,哥哥疏远了弟弟,在亲情方面,这是“无”,通过本案,认清了关键时刻还得靠兄弟,这又是“有”,从前到后,这又是一个无中生有的过程。
福建省农民企业家许连捷于20世纪末,创办以安乐卫生巾为主要产品的中外合资企业——福建恒安实业有限公司。刚刚打好基础,许连捷就把眼光瞄准了上海这个巨大的销售市场。然而,黄浦江畔生产卫生巾的大小工厂,至少有十几家,他这个乡镇企业,如何能够挤得进去?他先是领一批推销员到上海摸底,绞尽脑汁,到处碰壁,无计可施。接连失败之后,他突然果断地决定,亏本销售,他先无偿送给一家日杂公司200箱,不到一周,这家日杂公司派人找上门来,恳请再低价进货2 000箱。到了年底,仅这一家就销售“安乐”卫生巾10万箱,由此打开了上海的市场。
亏本销售,对于企业追求的效益来说是“无”,可是,从很快地占领了上海这个市场来说,带来了更大的利润,这又是“有”。很明显,无中生有的计谋,在这里起到了作用。
无中生有的本意是凭空捏造,栽赃陷害。用作计名,和原意出入很大。它是一种虚虚实实,陷敌人于判断失误和行为错乱之中。在一定条件下,把“无”变成“有”。在把“无”变成“有”的过程中,应该具备下列条件:
(1)敌方指挥官应该是头脑简单、糊里糊涂的人,容易把“无”当成“有”,给我方造成可乘之机。如果敌方指挥官聪明干练、善于思考,此计就可能被识破。
(2)“无”是为了迷惑敌人,面对这个“无”,如果敌人不去认真分析,仔细思考,那么,我方就可利用这个空隙,乘虚而入。敌方如果早已成竹在胸,应付自如,把什么都看得清清楚楚,我方了解了这一点,就应该迅速改变计策,千万不可硬闯,否则,就是鲁莽蛮干。
(3)使用本计时,绝大部分都不是在原来含义情况下使用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应多考虑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不能遇事就考虑使用本计。
无中生有之计,实际上是错觉和定势心理在日常实践中的综合运用。
定势是心理学的一个古老概念,是指一个人在先前活动中,形成了一种准备状态。这种状态影响着以后心理和行为的活动趋势。如果人们通过一些行为多次完成了同一种任务,以后,如果再遇到这类任务,人们就会非常自然地利用原来的方式去完成,就是中国人常说的凭着老经验去办事。
根据这一理论,我方可以先给对方提供一些虚假刺激,并且一再重复这一虚假刺激,对于我方来说,真实目的是“有”,虚假刺激就是“无”。
由于我方提供虚假刺激,敌方只有接受,作出相应的反应。我方一再重复这个虚假刺激,这是“无”,敌方就可能在这个(无)虚假刺激的作用下,形成了心理定势。这时,我方突然给敌方提供类似于虚假刺激的崭新刺激,这是“有”,一般情况下,敌方还会使用对待旧的虚假刺激的方式,来对待这个新刺激,如果这样,我方就顺利地过了关,达到了真实的目的,使我方由“无”,生出了“有”来,这就是无中生有计策的神奇作用。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敌人也想采用新方式,对待新刺激,但是,他们即使想得到,也未必能够立竿见影,我方必须抓住时机,实现自己的目的,让“无”中尽快地生出“有”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