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元79年,汉章帝会诸儒讲论五经,在官方钦定的会议报告《白虎通义》中这样写道:“礼贵忠何?礼者,盛不足节有余,使丰年不奢,凶年不俭,贫富不相悬也。”
     为了证实这个中国古训的正确性,本书考察了由中国云南少数民族傣族举办的一系列称为“摆”的仪式。
    为了证实这个中国古训的正确性,本书考察了由中国云南少数民族傣族举办的一系列称为“摆”的仪式。
   
要分析摆,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摆,这便立即提出了所有人类学家必须面对的方法论问题。摆是傣族人对于一类集体活动的称呼,他们通过这种活动来表达自己对于超自然事物的信仰。不过,在这点上,困难又出现了,因为除了“摆”之外,还有另外一类不称为“摆”的表达超自然信仰的集体活动。因此,他们自己的分类依据是很重要的。如果两类活动没有差别,为什么傣族人把在别人看来非常相似的两类区分开,只称其中一类为“摆”?而且,最重要的是,为什么邻近的内地人会将“摆”视作这些傣族人的基本特征?为解决这个难题,本书第一部分将对上述两类宗教活动做详尽的考察,分析它们的具体内容,揭示两者的异同之处,以便说明傣族人对宗教活动的分类。
在讨论摆的种类之前,我们先要解决另外一个方法论难题,因为有两种分类法都可以用来解释这种社会现象。其中一种分类法是只适用于特定的社会,而另外一种——科学的分类法,则适用于一切人类社会。既然只有傣族人才能理解摆的意思,显然他们使用的是前一种分类法。而我们与傣族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因而有必要将“摆”翻译成科学的语言。本书的第二部分主要是关注这个问题。
在第三部分中,我们会将摆的基本特征与傣族人的物质与社会经济背景联系在一起,透过摆的基本特征来理解摆对摆夷社群和摆夷个人的意义。最后,但也是最重要的,我们将试图思索社会变迁对摆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