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宗圣曾参

关于《大学》的作者,程颢、程颐认为是“孔氏之遗言也”。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就是说,“经”是孔子的原话,曾子只是将其忠实地记录下来;“传”文部分是曾子解释“经”文的话,为曾子所说并由曾子的弟子们记录下来。自《大学》成篇以来,曾子一直被认为是其作者,至少被认为是其主要作者。

曾子(前 505~前 435年),姓曾(zēng),名参(shēn),字子舆,春秋末年生于鲁国东鲁(今山东省平邑县),后移居鲁国武城(今山东省嘉祥县)。十六岁拜孔子为师,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等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除《大学》一书外,儒家另一部重要经典《孝经》亦归为其名下。曾子为先秦儒门五圣之一,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另四圣为:孔子“至圣”、颜回“复圣”、子思“述圣”、孟子“亚圣”。)

曾参之父名曾点,字子皙,亦称曾皙,生卒年月不详,为孔门弟子七十二贤之一。曾点对子女教育之严堪称第一。据《孔子家语》载,有一次,曾点叫曾参去瓜地锄草,曾参不小心将一棵瓜苗锄掉。曾点认为其子用心不专,便用棍子责打曾参。由于出手太重,将曾参打昏。当曾参苏醒后,立即退到一边“鼓琴而歌”,以此告诉父亲,作为儿子的他并没有因为被误打而愤愤不平。孔子知道此事后说:“小杖则受,大杖则走。今参委身待暴怒,以陷父不义,安得孝乎?”参曰:“参罪大矣!”——孔子说:“如果父母不是很严重的责打,做子女的承受即可。如果此时父母处于盛怒之下,出手难免过重,这样很可能将子女打伤残,待父母气消之时,必然后悔莫及。你这不是孝,而是陷父于不义之中。”(曾点那时已处于盛怒之下,而曾参并没有溜走,任其责打直至休克为止。)曾参听到孔子这一番教导后说:“(我以为任由父母责打就是所谓的孝啊!)看来是我理解错了。”

据《论语·先进篇》载,曾点和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于孔子旁谈论各自的志趣,当孔子问曾点:“点,尔何如?”曾点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孔子问:“曾点,你的人生志趣是怎样的呢?”正在弹瑟且近尾声的曾点“铿”的一声将瑟放下,站起来答道:“我和他们三位所言志趣不同。”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也就是各人讲自己的志向而已。”曾点道:“暮春三月,穿上春天的衣服,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再一路唱着小曲走回来。”孔子听后喟然长叹一声说:“我的志趣与曾点不谋而合呀!”)

鲁国大夫季武子(春秋时鲁国正卿,若今日之国家总理)去世了,曾点前去吊唁,“倚其门而歌”,故被称为“鲁之狂士”。但其狂狷之状受到了孟子的赞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不是谁都有资格被称为“狂狷之士”的,他除了于人生中积极进取之外,还要有足够的智慧与德行,明白何事当为,何事不当为。

有这样一位狂狷之士的父亲才能调教出如此出色的儿子。曾点教子,一直以来被作为教子有方之典范,与“孟母三迁”的故事一样,被后人所传诵。

曾子小孔子四十六岁。孔子去世后,曾参始聚徒讲学,有不少弟子。曾子终生汲汲于讲授孔子思想,并身体力行之,对先秦儒家学说有颇多丰富与创造。相传他就是儒家子思、孟子一派(史称“思孟学派”)的创始人。

其上承孔子道统,下开思孟学派,曾参在孔门弟子的地位原本不太高,其于儒家思想史上以及中国思想史上崇高的学术地位,在唐、宋以后才为一些人所逐步承认。唐玄宗时追封其为“伯”。中唐以后,随着孟子地位的上升,曾参的地位也随之步步高升。北宋徽宗时加封为“武城侯”,南宋度宗时加封为“国公”,元代的至顺元年时加封为“宗圣公”,到明代世宗时改称为“宗圣”。

曾子年谱

鲁定公五年(前 505年)十月十二日,曾参生于鲁国南武城。是年,孔子四十七岁,少孔子四十六岁。

鲁哀公元年(前 494年)曾参十二岁。常随父学《诗》《书》,有“伏案苦读”之说。

鲁哀公三年(前 492年)曾参十四岁。“躬耕于泰山之下,遇大雨雪旬日不得归,因思父母,而作梁山之歌。”( 《淮南子》

鲁哀公五年(前 490年)曾参十六岁。奉父命至楚,从学孔子。

鲁哀公七年(前 488年)曾参十八岁。随孔子离楚去卫。

鲁哀公十一年(前 484年)曾参二十二岁。随孔子自卫返鲁。《孔子家语》记,他“敝衣而耕,常日不举火”。鲁国君要赠其“食邑”(中国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又称采邑、采地、封地。因古代中国之卿、大夫世代以采邑为食禄,故称为食邑),曾参辞而不受。

鲁哀公十三年(前 482年)曾参二十四岁。孔子的高才弟子颜回病故,曾参遂成为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

鲁哀公十五年(前 480年)曾参二十六岁。孔子呼而告之,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论语·里仁篇》

鲁哀公十六年(前 479年)曾参二十七岁。是年,孔子卒,终年七十三岁。曾参若父丧,守孔子墓。孔子临终将其孙子子思托孤于曾参,令曾参将所受之学传授于子思。

鲁哀公十九年(前 476年)曾参三十岁。三年守墓过后,“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曾子。曾子曰:‘不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皓皓乎不可尚已!’”( 《孟子·滕文公上》 )(孔门弟子子夏、子游、子张认为有一个师兄弟——有若,他的面貌与恩师孔子很是相似,就想把有若当孔子来侍奉,逼着曾参同意。曾参拒绝说:“不可。老师的德行如江水般清澈,如秋阳般高洁,怎能仅凭外貌的相似呢?”)

鲁哀公二十年(前 475年)曾参三十一岁。父病故时,曾参“泪如涌泉,水浆不入口者七日”,以后“每读丧礼则泣下沾襟”( 《礼记》 )。

鲁哀公二十七年(前 468年)曾参三十八岁。武城大夫聘曾参为宾师,设教于武城(今山东平邑城南四十公里曾子山下)。

鲁悼公元年(前 466年)曾参四十岁。离鲁去卫。

鲁悼公十一年(前 456年)曾参五十岁。时齐聘以相,楚迎以令尹,晋迎以上卿,曾子皆不应命。

鲁悼公二十一年(前 446年)曾参六十岁。与子夏、段干木等设教于西河一带。

鲁悼公三十一年(前 436年)曾参七十岁。是年,曾参有疾卧床,把弟子叫到跟前说:“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你们掀开被子,看看我的脚和手,都保全得很好吧!我一生正如《诗经》所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小心谨慎,以保其身。从今以后,我知道身体能够免于毁伤了。弟子们,要记住啊!”)

鲁悼公三十二年(前 435年)曾参七十一岁。曾子寝疾,病。乐正子春坐于床下,曾元、曾申坐于足,童子隅坐而执烛。童子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子春曰:“止!”曾子闻之,瞿然曰:“呼!”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曾子曰:“然。斯季孙之赐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箦。”曾元曰:“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幸而至于旦,请敬易之。”曾子曰:“尔之爱我也,不如彼。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举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没。( 《礼记·檀弓上》

(曾子卧病,病得很重。乐正子春坐在床下,曾元、曾申坐在脚旁,童儿坐在墙角,端着蜡烛。童儿说:“好漂亮光滑的席子,是大夫用的垫席吧?”子春说:“不要做声!”曾子听到了,猛然惊醒,吁了一口气。童儿又说:“好漂亮光滑的席子,是大夫用的垫席吧?”曾子说:“是的。这是季孙氏的礼物,我没能换掉它。元儿,扶起我换掉它。”曾元说:“老人家的病很危急了,不能够移动,希望待到早晨,再允许我恭敬地换掉它。”曾子说:“你爱我还不如那个童儿。君子爱人靠的是德行,小人爱人靠的是姑息迁就。我还有什么要求呢?我能够按照规矩而死就罢了。”大家抬起曾子,帮他换掉席子。等放回到席子上时,还没有放平稳就断气了。)

曾子在临去世时,心智仍然高度清醒,生死能够自主,来去能够自由。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曾子一生之修为已达圆满与成熟之境——因为在生死面前,最能反映出一个人平素之行持与造诣。 rP+AEX9SfFsRkcnljmlKA0J2w7urNwmJ3TNF/KLRvinJzCNFVVSmKAOv0RlD114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