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龙树二论密意》序言

龙树论师的《六正理聚》,包含六篇论著,即(1)《中论》(2)《回诤论》(3)《精研论》(4)《七十空性论》(5)《六十如理论》(6)《中观宝鬘论》。本书特选出《六十如理论》及《七十空性论》两篇,加以疏释,用以表达龙树说“缘起”、说“性空”、说“真实义”、说“法智”,以至说“无生”的密意。

为什么要选这两篇论呢?

因为《中论》虽然是龙树的重要论著,但实际上它的作意,只在于教导学人如何依“中道”观修时,能依所缘境正确地作出“抉择”与“决定”,并没有详细地、系统地述说“缘起”与“性空”。《六十如理论》及《七十空性论》二论,则恰好可以作为补充。

《六十如理论》的主旨,在于说明为何要建立缘起,并由缘起说及初地菩萨所证的“真实义”,以及八地以上菩萨以至于如来所现证的“法智”。所以由这部论,读者即可澈底了解缘起,知道何谓缘起,以及缘起在观修中所起的作用。

这样一来,读者便可以依观修而正确理解“缘生性空”。这是理解龙树学说的关键,亦是依中道而观修的关键。

误解“缘生性空”的现象,实先起于台湾。有学者依文字推理,将“缘生性空”理解为“因为缘生,所以性空;因为空,所以可以缘起”(“缘起故空,空故缘起”),这样一来,他便将二者视为“同一内容”、同一层次。

由《六十如理论》便可以知道这绝不是龙树的思想。论中明说要先建“有”,破除“无”,因为落于“无见”会引起许多过患。当“无见”破除之后,学人若通达“有”与“无”的义理,对“有”与“无”更无偏爱(“无贪”),然后才能跟他说“寂灭”。此中次第井然,显然不是一说“缘生”,立刻就可以推论为“性空”。

其实作这样推论的学者,也知道有毛病,因为若以“缘生”为世俗,以“性空”为胜义,那么,胜义谛跟世俗谛就永恒相对而不成相融,所以他还要断章取义,依龙树在《中论》中的一些颂,来成立他的二谛相融,因此就建立“性空的缘起、缘起的性空”,前者为胜义谛,后者为世俗谛,并以为这就是“中道”。

然而龙树的本意真的是这样吗?

在《六十如理论》中,龙树先斥责一些人,“不知寂灭义,但闻空性声”(颂32),再指责执著“世间”的人,“呜呼是被常、无常等见夺”(颂44),这恰恰便是指如来藏为“真常”的现象了。

龙树的“中道”,则见于颂46。他说:“许诸法缘生(那就是许缘生成为有),犹如水中月,非真亦非无,不由彼见夺(“彼”,依上文知指“宗见”)。”是即以“非真亦非无”为中道见。这说“非真亦非无”,即是释迦所说的“非有非非有”。在《入楞伽经》,释迦即说牛角与兔角是“非有非非有”,龙树在《法界赞》中,便说这是佛的中道,于颂33言:“以兔角喻牛角喻,此为如来所现证。是故于彼一切法,除中道外无所有。”

龙树在《六十如理论》颂49中还说,能见“缘生”的圣者才能见中道。于见中道时,才能决定“缘生即不生”。请看,这跟自以为二谛相融的学者,差别多么大。

不能遍知中道的人,实由落于宗见而致。学者将“缘生性空”当成是龙树的宗义,所以说应该将龙树定为“缘起宗”,这实在是开龙树的玩笑。《六十如理论》颂51说:“彼诸圣者等,无宗无诤端。诸圣既无宗,他宗云何有?”龙树中道何尝有宗。

说到这里,读者便可知理解《六十如理论》密意的重要,一旦了知,便不会根据自己的偏见来立宗,唯以“性空”为是,从而批判唯识与如来藏,并由此指责禅宗、华严、天台、净土、密宗诸宗。说他们为“真常”,已经很包容。

至于《七十空性论》,则是龙树说观修的论著,由次第观修,即可现证“名言有”(“假名有不真实”),且经次第观修,即可现证胜义与世俗双运。是即从世俗建立胜义为无自性、从胜义建立世俗为名言有。

以此之故,本论说“缘生性空”只用了三个颂,余外所说,都跟观修有关。

说观修,先说“四重缘起”的抉择与决定,这样就成立了缘起的重重超越,学人由是可住入“相碍缘起”,由是认知“清净”“平等”与“无二”。

笔者说“相碍缘起”,有人批评为“查经无据”,这实在是因为批评者不知道这只是“道名言”,亦即为观修而施设的名言。道名言多是“查经无据”。禅宗说的“三关”、华严宗说的“十玄门”、天台宗说的“假、空、中”三谛,以至“应成见”(应敌成破)、“自续见”(自立续),在佛经中何尝能见其名。

若知龙树密意,便知道“相碍缘起”实在是“查论有据”。在《中论·观四谛品》,有颂言:“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什么是“空义”?如果知道龙树亦说“本性自性空”,便应该知道,本性是依如来法身、如来法身功德而说,在言说上则将此本性施设为“空性”,这才是最了义的“空义”。知此空义,即知唯藉如来法身功德,一切诸法才能任运圆成而存在或显现,这不正就是“相碍缘起”了么?

在《七十空性论》颂24中,诤论者问言:“若无有生灭,何灭为涅槃?”依上文,此处所指的“无有生灭”实指“无有生性、灭性”,不是指生灭现象。龙树答言:“自性无生灭,此岂非涅槃。”复于《释论》中说:“若性无生无灭,此岂非即是涅槃。”

在颂25中,接着解释,“涅槃离有无,故无生无灭”,这正是成立“无生”来说涅槃。

在相碍缘起中,一切诸法“任运圆成”,实依如来法身为因(非指“生因”,实指“含藏因”)、依如来法身功德为缘,如是而成显现。由此显现可见如来法身功德,离有性、无性(因为是智境的功能),因此观修行人才能由现证如来法身功德而现证无生。既然如此,当说查经有据的无生、圆成自性等名言时,便应知相碍缘起的施设,实为由识境引入智境的施设,名言在经中查不到,但依密意则见于许多经论。

以上所说,并不是笔者要为自己辩解,实在是想说明,龙树中道实依相碍缘起而说“有为非有为,非多亦非一,非有无二俱”的、“此摄一切相”(颂32)的中道观察。

上面为以相说空,接着即以业说空。

颂41言:“佛所化且空,何况化所化。”这亦非依相碍缘起来理解不可。在这里,作业的人说为“佛所化”、业则说为“化所化”,这便是将二者的成立皆归于佛。为什么要说得这么郑重,不只泛说“缘生”呢?这便是龙树将业者与业都归为如来法身上的随缘自显现。是必须知其所说的“随缘”,非为随相碍缘起不可。

于此之后,龙树更说其余观修,成立一观修次第,今不赘言。

正由于此,龙树才总结说:“说有或说无,或说亦有无,诸佛密意说,此难可通达。”(颂44)若能通达有无,即可由中道次第证入二谛双运。

龙树这两篇论的重要性,由上述即可知,因为实已通说基、道、果。希望读者能依这二论,了知龙树的密意,是则一切颠倒的说法,无论何人何说,皆可消除。必须如是,才能知道真实的般若,而非相似般若。

在本书中,为了让读者容易了解二论密意,所以将二论置为下篇,上篇则为《密意说空》,笔者在这篇中所说,即依二论,以及龙树的《中论》《法界赞》《菩提心释》等论而说,于此中说“本性自性空”,以及“非有非非有”此中道见,方便读者于读二论时了知其密意。若读者已读笔者余书,对所说已知,尚请勿嫌有部分重复,因为笔者的难处,即在于不能不为初读笔者译著的人设想。

唯愿本书能有少分功能,得护持正法,愿吉祥。


2013年4月 EW8pwp37wU4HxmtMISYYHzICzliFqpGqtTpJcx4ZVgxjORKp1dd3ye2KOK44mtp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