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六、空就是零

说空有两个重要的盲点:一个是前面说过的“彼此空”;一个是“断灭空”。彼此空是由“彼”无有而说“此”空;断灭空是,由“无所有”来遮拨识境,且以为这样就能出离世间。要去除这两种空,必须知道“空”到底是什么。

或者说,不是已经说“本性自性空”了吗?

说本性自性空还不够,因为对“空”未能了知,就不可能知道一切法以本性为自性,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境界。于此境界不知,便依然落在“空”的名言上,这样一来,于观修时便受“空”所缚,执一观修境界为空的境界,由是即受此境界所缚,究竟不能解脱。

空的梵文是 ,原来的意思便即是零(0)。如果要问空是什么,在言说上,便可以直截地回答:空就是0。所以空的境界,便是0的境界。

也许有人会说,空的境界,佛说不可思议,那怎样可以将空说成为0呢?提这问题,依然落在名言边。0其实亦不可思议,研究数论的人一定知道这点。即使不依数论,若仔细思维,便亦知0不可思议。例如,同样是0,可以将数字变大,亦可以将数字变小。所以,由0可以变成无限大,亦可以变成无限小。数码可以思议,1就是1,2就是2,但如果将0等同数码,便可以说,1不能将数字变大,亦不可以将数字变小,由1的变动不能变成无限大,亦不可能变成无限小。(关于这些,参考下文说0的定位便当明白。)

也许有人又会说,空不是虚无,所以空不是0。那便是将0当成虚无了,在数理上,0一点都不是虚无。如果认为虚无,十进制就不假成立。这就关涉到“0性”(空性)的问题了。

空,其实只是佛施设出来的言说,施设是为了沟通,佛不施设“空”这个名言,便无法将密意表达,便无法说出佛内自证智的境界。正因为空只是假施设的名言,所以佛一直强调,不能落于“空”这个名言之上理解空,若落此名言便无可救药,比执“自我”的人更难调伏。在言说中,0的性质最可比喻为空的境界,所以佛便直接用0这名言来表达佛内自证智的境界,这境界本无可说,不可思议,也即是绝不能用识境的名言概念来形容它,现在只是在本无可说的情形下,姑且说之为0。

依佛密意,我们可以将佛说的0,看成是如来法身,看成是佛内自证智,看成是法界,这三者其实都是同一境界。当我们想说出佛的身、智、界是什么一种境界时,便只能施设为0。所以说佛身、智、界空,只是施设,不是真实。

依此施设,我们就可以依着0的性质来理解空性。

0有什么性质?第一,他不代表任何数目;第二,他可以定位任何数目。这恰恰便是空性的涵意。我们可以将佛内自证智境的本性,跟0性(空性)作一比较,在比较中,0代表佛内自证智境,数码代表识境:

一者,佛内自证智境界不是识境所能显现的境界,这就有如0不是任何数码、不能由数码将它表达。

二者,一切识境世间以及识境世间中的事物,都能依佛内自证智境界(或说依于法界),以此为基,复依缘起而成显现,这就有如一切数目,依0为基,由0定位(依相碍缘起),如是随着由1至9的数码组合而成数目。

所以世间一切法,都可以说由空性为基,定位而成。例如我们的世间,便给定位为一度时间,三度空间,因此一切事物便显现为由幼至老,而且必须成为立体。再说,在识境世间中,可以随缘显现为人,可以随缘显现为蚂蚁;可以随缘显现为山,可以随缘显现为海;可以随缘显现为森林,可以随缘显现为草地,这都可以说是由空性来定位。

不但世间一切法由空性定位,出世间一切法亦可以说由空性定位。很简单,佛内自证智境界既已施设为空,便即已受空性定位。因为当将佛内自证智境界施设为空时,这境界便自然具有空性。

在这里须要注意,识境的成立,以及佛内自证智境界,是由“空性”来定位,亦即依空的性质来成立,不是由“空”来成立,只是在言说上,我们将空性定位出来的境界,说为空的境界,一如依0的性质而定位的数目,说为依0而定位。

正因为由空性定位世间出世间一切法,所以龙树才会说:“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这里说的是,一切法依着空性(空义)而成立,能成立一切法的,便是空性。也即是说,人能认识的只是空性,而不是空这个境界,空这境界(如实而言,应当说“佛内自证智境界”),须成佛时才能现证。

关于0性的定位,可以说明一下。

例如1234,我们看见这个数目,就会理解是“一千二百三十四”。1这个数码为什么会变成一千、2这个数码为什么会变成二百、3这个数码为什么会变成三十、4这个数码为什么会变成单位四?这便完全是由0定位的作用。因为在1这个数码背后有四个0将它定位,成为0000,1占据着首位,所以便是1 000,在数目便是一千。其余的定位亦同一道理。

我们说空性,亦可以依0的定位性来理解,由此理解,也便同时理解了0。所以对于空,亦须由空性来理解,倘若反过来,由空来定义空性,由于空的真实状况根本无法用识境的语言来说明,所以便连空性亦无法理解。

是故龙树在《中论·观如来品》中说:“空则不可说,非空不可说,共不共叵说,但以假名说。”由此可知,由空性来理解空是正见,若由空来说空性,则实不可说。因为这样,我们在本书中所解释的其实只是空性,并不是直接解释空,对于空,唯有依空性来理解;观修空,其实亦是依空性来现证。

说0不可思议,亦可依定位来理解。

此如数码1,由0定位,可以是10,以至10000000000……显现的数码是1,但却可以变成无限大。假如是0.1,亦可以定位成0.00000……1,这样便成无限小,而显现的数码亦无非只是1。这样便是定位的功能,也可以说是空性的功能。

所以由如来法身功德成就识境,说是无量无边。无量,即是其量无可限制;说是无边,即是其定位不落边际,有如数码,0的定位不落大边,亦不落小边,同时,0的本性,亦不落有边,不落无边。0不显现为任何数码,即是不落有边;0上有数码自显现成为数目,即是不落无边。

由0不代表任何数码,而可定位任何数码而成数目,即可说如来法身凭借功德,虽不造作任何识境,但却可定位任何识境而显现一切诸法,亦即可说,空虽非识境,但凭借空性而可定位一切识境,成就识境中一切诸法。必须依此理解,才能对空起正见,否则必落边际。倘若不依观修来理解“缘起性空”,唯依名言句义来推理,即使符合因明、正理,实在亦已经落边。无论落“缘起”边,“性空”边,或“缘起性空”边,都无非只是识境中事,是即落于识境边际。学佛既须离识境,却偏住于识境中企图悟入胜义,一旦执为宗见,便终身不得究竟。

所以,理解空即是0,由是理解如来法身以及如来法身功德,并由此本性而说一切诸法自性空,实在是学佛的人必须了知的事,除此以外,说空都不得究竟。

在《无边庄严会》中,佛说:“无边庄严,汝今当观一切诸法,本性皆空,自性寂静,无有作者”,所说即为究竟。知本性皆空,于是一切诸法自性空,其空,实离名言句义而空,不依任何施设而空,所以说“无有作者”。如此说来,依“缘起”而说“自性空”,实在已将“缘起”说为“自性空”的作者。已经说过,仅只于言说上认可,于观修上则成边见。所以观修时才重重超越缘起,重重成立缘起有与空性,如是空有双运,才能避免说“缘起性空”而落边。

笔者强调不能将“缘起故空,空故缘起”视为理解空性的见地,并非否定方便的言说,而是强调这方便说,容易令观修行人由执著言说而落边,于是便成为跟佛学、佛法、入佛道,以至成佛都无关系的见地。 YaipbtDd03iQqJlsJhr0fxuNrEZmE/+DNOQ37jTDyv7kY/TbklCYgbsavA5UdpH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