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纸上
谈兵

执行者的无奈

前面我们曾经说过一个背锅侠的老祖宗——商纣王。今天咱们再来说一个更著名的背锅侠——赵括。

赵括背的这个“锅”,就是“纸上谈兵”。

《史记》里说,在秦赵长平之战的时候,廉颇坚守不战,让秦军一点招儿都没有,于是秦国间谍在赵国的微博和朋友圈散布针对廉颇的谣言,结果来回转发就被赵王看到了。赵王果然就信了,罢免了经验丰富的老将廉颇,启用了少不更事、只会耍嘴皮子的赵括,最后导致赵军全军覆没。

赵括这口“锅”,一背就背了两千多年。

其实真实历史全然不是那么回事:首先我们按时间推算,赵括那个时候应该是三十多奔四十的岁数,而且在此之前,他一直在他父亲——名将赵奢的麾下做参谋,赵国对秦国不多的几场胜仗,比如麦丘、阙于,赵括基本都参与了。要是论对秦军的作战经验,其实赵括反倒比廉颇强,所以赵括根本就不是什么有名无实的毛头小子。

其次,长平之战无论换谁打,对赵国来说最后的结果都差不多,赵括手里的这个结局也许说不上最好,但也肯定不是最坏。

有一句话叫“谋定而后动”,就是说凡事你只有想好了,计划周全了,才能行动。让手脚跑在脑子前面,这绝不是一个好习惯。要是放在国家或者是企业层面这就叫战略决策。这个世界上大部分事情的成败,在最开始的谋划阶段就已经基本确定了。

长平之战最开始和赵国一点关系都没有。

战国中后期,秦国一直觊觎韩国手中的战略要地上党,为了夺取这片土地,秦国大将白起率领秦军和韩国连续打了三年仗。三年之间,秦军夺城十余座,斩首五万多,彻底切断了上党郡与韩国本土的联系。

韩王彻底被打绝望了,同意把上党郡十七城全部割让给秦国。结果上党太守冯亭却来了一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他没按照韩王的命令向秦国投降,而是跑到赵国,向赵王提出愿意把上党郡献给赵国。

当时赵孝成王登基还不到四年。接到冯亭的信以后,赵王的叔叔赵豹就表示坚决反对。理由很简单,秦国为了上党整整打了三年,中间付出的人力、物力、财力不计其数,如果被赵国凭空“摘了桃子”,以秦国的国力,人家自然不肯善摆干休,打仗就是必然的。

面对强秦,赵国只要开战,肯定就是全面战争。这也就意味着一旦你打输了,那连家底儿都得赔进去。而秦强赵弱,打输还是大概率事件。

可是赵王却一意孤行,要定了上党。他眼里看到的只是白得了上党那十七座城。这就好比有个人看中一个特别豪华的钢琴,也不管自家能不能摆得开,非要买回来。发现摆不开怎么办呢,那就买大房子,钱不够就卖房,贷款……

这听起来特别愚蠢,但是这种眼界在企业决策中并不少见。举个例子,比如某老板看中一个项目,于是不管不顾,公司里所有业务必须围绕这个项目来做,如果最后项目成功了,其实赚的也并不多,但如果项目失败,那给这家公司的打击是致命的。

我们经常会说到这么一句话:格局一定要大,企业要有计划,个人要有规划。如果你能看清百里之地正在发生什么,才能经营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能让你投入老本豪赌一把,只应该是两种情况,要么已经到了决定生死的地步,要么决定你是否能脱胎换骨、更上一层楼。除了这两种情况,任何类似的高风险行为都是不值得的。

我们知道,国外企业如果要上马一个项目,风险评估和防控所占的资金,通常要达到项目预算的2%到5%。这个比例是很高的,因为到不了这个比例,你根本拿不到贷款,银行会认为这样的项目不确定性太强,容易让人家赔钱。我们的很多企业恰恰缺乏这种意识,曾经在一个座谈会上,一个搞海外投资风险评估的专家痛心疾首地说,我们的很多企业家,都是宁可事后风光大葬,也不愿意事前吃药看病。

如今好多年轻人面对各种各样的所谓“高回报率投资”的时候,不少人同样把持不住。当你面对这种情况,其实也不需要有太大的格局,你只需要扪心自问一下,你真的已经混到可以不劳而获的地步了吗?

回过头来继续说赵国。在决定开战时,赵王其实就是光看见了“高回报率”,对秦赵两国的经济实力、社会动员能力、军队后勤保障能力等等究竟差了多少,根本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可以说是既不知己,也不知彼,完全是“盲人瞎马”的架势。风险评估基本没做。

不但决策不行,赵王选的将也不怎么样。廉颇除了资历老,并不算多出色的将领,和秦军打仗的经验远不如赵括。赵军在廉颇的率领下从韩国人手里接管了上党郡十七城,结果面对秦军的攻势,廉颇一座也没守住。

丢了城不算,赵军一跑出来马上又被秦军围困在了长平,也就是现在山西省的高平市,长平之战的名字就是由此而来的。到了长平,赵军筑起两道防线,第一道很快就被秦军攻破了,廉颇只能守着最后一道防线消极避战,这就是所谓的坚守不战,你出去根本打不过人家。

这一路把廉颇打得满地找假牙的不是名将白起,而是一个叫王龁的将领,这个人在史书中记载得不多,爵位是左庶长,只能算是中偏上,并不算是特别冒尖的将领。

到目前为止,我们发现秦国最早的战略目标已经实现了,上党郡已经完全被秦军占领,而且此时赵王已经派使臣来向秦国求和了。赵王想和,但是秦昭襄王不这么想,他看到了一个大大的机会摆在面前。

当时赵国是六个诸侯国里,唯一还能主动和秦国打一打的国家,此时赵军四十多万被秦军困在长平,对秦王来说,这是一个从天上掉下来的机会。一个国家最宝贵的资源不是土地,而是人口。这四十五万人不光是士兵,还是宝贵的青壮年劳动力,如果能把他们全歼于长平战场,那赵国就彻底被打废了。

后面的事我们在这里不再细说,总之在仗真打起来以后,赵孝成王才意识到,自己的后勤不如人家,社会动员能力不如人家,家底儿更不如人家。更重要的是,赵王的眼界远远不如秦昭襄王嬴稷。最开始秦王本来就是打算要个上党郡,可是局势一发生变化,嬴稷马上就能跟着调整部署,抓住这个稍纵即逝的机会。

在面对还没到手的诱惑时,赵孝成王脑子就迷糊了,嬴稷面对已经到手的胜利,还能保持头脑清醒,时刻不忘最终要的是什么,这就是眼界和格局的差距,这个差距,是任何勤奋和运气都无法抵消的。

事前决策,需要头脑清醒、冷静;而事中决策,还需要能在机会出现时杀伐决断,果断行事。要成事,这两者缺一不可。所谓“天予不取,反受其害”就是说,天上一般不会掉馅饼,一旦掉了不接着是会遭报应的。拿长平之战来说,如果秦国不利用稍纵即逝的机会一举歼灭赵军,那么赵国日后缓过劲,必然会找机会雪耻报仇,这四十多万人日后必然是秦国的心腹大患。

从赵国的角度来说,这时候长平已经是一个死局了。廉颇在前线损兵折将,连吃败仗不说,最后还给赵王出了一个极不靠谱的主意:坚守不战、以拖待变。可赵国的家底远没有秦国厚实,廉颇在长平拖了整整两年,秦国没什么事,赵国的国库倒是已经见底儿了。再让老头儿这么拖下去,不但前线的赵军要饿死,后方的赵国人也要吃不上饭了。

一直到这个时候,赵孝成王才想起来,后方还有个和秦军打过仗的赵括。这个时候的赵军其实就剩下少半条命了:损兵折将、连吃败仗、士气低落,所能依托的只有一条防线,后勤已经被秦军切断了,而且就算没切断,后方也没粮食了——总之,是没时间、没空间、没资源。

这个局面,谁来指挥都破不了。我们想象一下,这个时候让人能感觉到的,其实是悲壮。赵王不知道,但赵括自己肯定知道这是有去无回。赵括的母亲在赵王面前竭力贬低自己的儿子,实在拦不住了,又让赵王承诺一旦战败追究责任,不能殃及赵括的家人。

赵国换上了赵括,秦国也换上了武安君白起。这里面的逻辑就很有意思了,之前廉颇被王龁打得那么惨,要是赵括真的那么差,秦国人干吗还把国宝级的名将搬出来?

赵括到了前线,唯一能做的就是主动出击,最后赌一把。赵括的主动出击以失败告终,赵军被秦军在一条河谷中围困了四十六天。最后,赵括带领残余赵军对秦军防线发起了自杀式冲锋,赵括本人在冲锋中被秦军乱箭穿身,死在了战场上。

从军人的气节、操守来讲,赵括并没有任何可以指责的地方,当时如果赵括选择投降,凭他手里剩下的十几、二十万人马,完全可以给自己谋个好出路。按照史书记载,这一战虽然以赵军失败而告终,但秦军也伤亡惨重,短时期内无力再战。能用一支残破之师打出这样的局面,显然,赵括的军事素养并不差。

而真正可悲的是,无论是赵孝成王还是老将廉颇,都没有承担一丝责任,所有战败的责任都落在了战死沙场的赵括一人身上,可以说这君臣二人之前是无能,这时候简直就是无耻了!如此头脑,如此胸襟,这样的领导者,谁会甘于为你效力?

无论是作为领导者,还是作为一般人,赵孝成王绝对是一个我们需要时刻警示自己的反面典型。 2hCV1dXWtuNtMM7Hw6QJDzMC0C0JkeNTFyuWGIVhqAf0Ff66KhX9sprk1md+zfB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