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教师为何成了课堂的干扰者

听课一直是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听得多了,我渐渐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有不少教师上课时的声调和平时说话时的声调截然不同,几乎是判若两人。这使我感到非常奇怪。后来,慢慢看出了眉目:教师上课时用的是一种专门的声调,似乎是想用这样的声调来提醒孩子——现在上课了。

听这样的课,我不知道孩子们是一种怎样的感受,但我常常感到很累,总是不能集中精力,总是心里微微发慌。一节课下来,教师声音嘶哑,精疲力竭,学生也头昏脑涨,疲惫不堪。我想,是否一定要用这种专门的上课声调呢?用一种完全自然的、与平时说话一样的声调不好吗?这种专门的上课声调对学生的学习究竟能否起到好的作用呢?

我曾与一些老师就这个话题作过交流。他们告诉我,许多老师之所以习惯于上课时使用专门的声调,一方面是出于对学生的暗示,希望借助于这种专门的声调引起学生的注意,提示学生集中精力听课;另一方面是教师试图用这种声调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以营造一种课堂上的活跃气氛。

苏霍姆林斯基曾专门对此进行过研究。他指出,教师在课堂上引发学生的惊奇感固然重要,但这种惊奇感产生的源泉只能是材料本身的内容,使孩子们感兴趣的不是什么专门的或辅助的东西。对有些教师使用的这种专门的上课声调,他强调当孩子们非常专心地听每一句话,教师可以逐步放低声音,不必用专门的讲课声调对他们说话,要用平时人们说话的语气来对学生说话,这样做并不会削弱学生学习的兴趣,相反这种正常的说话语气保证了学生的静心思考。如果教师一直采用这种专门的讲课声调,就会非常容易引起学生的疲劳,学生脑半球的皮层就会处于某种麻痹状态,效果将适得其反。有些孩子之所以暴躁易怒,对学习逐渐厌倦,与他们经常处在这样的语调轰炸中有很大关系。苏霍姆林斯基把这称为一种随时会爆炸的“火药”。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充满激情的讲课声调不但没有达到预想的目的,反而成了一种干扰课堂的隐性因素,这确实是教师不曾预料到的。

遗憾的是,当今许多教师并没有认识到这种专门的讲课声调的危害性,甚至有些非常有名气的教师也不例外。一部分名师公开教学展示较多,面对上千名听课教师,名师一般都会使出浑身解数,以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博取台下听课教师的好感,这些手段中除了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幽默风趣的话语,还包括使用这种专门的讲课声调。由于名师的光环效应,大多数听课教师都极其认可这种声调,甚至成为争相模仿的对象。应该说,这种危害的范围更广,更值得我们警惕。

那么,教师上课究竟该使用一种什么样的声调呢?使用一般的说话的声调上课,会不会使学生毫无兴趣、昏昏欲睡呢?苏霍姆林斯基用自己三十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证明,这种担心是多余的。他通过大量令人信服的事实,证明了真正优秀的教师能够吸引学生的是内容而不是声调,是靠教师自身内在的学养照亮寻求知识的道路,通过知识内容本身引发学生的惊奇感,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我曾经听过台湾教师李玉贵的课。不得不说,我爱上了李玉贵的声音。李玉贵的声音轻柔,干净,沉静,像淙淙的流水,一经发出,课前略有些嘈杂的会场马上静下来了,刚刚坐定有些紧张和拘谨的孩子们也静下来了。个子小小的李玉贵站在讲台上,用宁静而亲切的眼神看着孩子们,没有初次见面的寒暄与客套,没有我们常见的近乎谄媚的讨好与逗趣,一切就这么自自然然、安安静静地开始了。在以往的公开课上,我们已经习惯了“激情四射”,习惯了“热情洋溢”,这样的声音实在是太柔和、太平静了。但近千名听课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在这样的声音里不但没睡着,反而经历了一次极为难忘的思维之旅。事情往往就是那么怪。

除了专门的讲课声调,有些教师还会借用一些直观的、鲜明的、花花绿绿的形象来辅助教学。苏霍姆林斯基把这称为一种教育上的无知,认为这是使孩子变成“难教的群民”的原因之一。在这样的课堂上,这些“辅助”不仅没有辅助教学,反而成为干扰课堂的主要因素,这也是教师不曾预料到的。

这一点在一些公开课上表现得最为严重。有些教师不能正确认识公开课的意义,盲目追求一种“剧场效应”,希望看到激动人心的“课堂效果”,感受到缤纷活跃的“课堂气氛”。这些致使公开课的教学出现了很多问题。我曾专门就课堂气氛问题与老师们展开讨论。曾几何时,课堂气氛是否活跃成为判定一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虽然这几年评课标准几经变迁,但好像这一条至今没有多大的异议。长期以来,我们总是喜欢热闹喧哗的课堂,喜欢多姿多彩的课堂,见不得课堂教学中学生思考、沉默的状态。我们一味地喜欢听课堂上的欢声笑语,看到学生思索沉重就接受不了。我想,这也是造成目前课堂上浮风劲吹的原因之一。

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有不少教师开始非常注重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静心思考,他们的课件往往简单而实用,甚至有的教师根本就不使用课件,教师通过本身的学养和对知识内容的把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他们设计的问题充满思维含量,力求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这样的课堂,气氛好像比较沉闷,学生也表现沉默,但大脑却在激烈的思考之中,学生获得了静心思索的时间和机会。其实,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不需要花哨,我们要能理解并认同课堂教学中学生沉默思索的状态,给他们沉默思索的时间。这片刻的沉默与思索,往往比整节课的热热闹闹更可贵——因为我们都渴望做一支点燃学生内心的火把。

不由得再一次想到了李玉贵的课堂。那是真正的如日本教育家佐藤学笔下说的“润泽的课堂”。没有小手如林,没有笑语喧哗,没有兴奋得摩拳擦掌,也没有华美绝伦的多媒体课件,但每个孩子都沉浸在阅读和思考所带来的挑战与快乐中,每个孩子都很安心,很安静,很安全,但他们的思维却没有一刻停下过。他们阅读,思考,比较,整理,发表观点,讨论彼此的认识。李玉贵带着孩子们在登山,在不知不觉中登上了顶峰。看这样的课堂,我想到了三个词:增长,走远,向上!

苏霍姆林斯基也在他的著作中一再说明,过于吸引人的某些东西对教师并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他不无幽默地举过一个很有意思的事例,指出即使教师把一只活猫抱到教室里来,学生也并不能因此对猫的知识增加多少,这只活猫在课堂上反而成了一个最大的干扰因素。

其实,猫自己不会来到课堂,真正把它带到课堂的是教师。那么,真正干扰课堂的不是猫,而是教师本身,这就跟那种专门的上课声调是来自教师本身一样。 uo36HcmVyO5+qzvetoHneU/ZNdj9W8KNSreSWJ5QbOMWODa87e5H1MLW92jHDA4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