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要让孩子的思维得到喘息

在一次以“智慧与有效”为主题的全国性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中,主办方请我写一个卷首语。借此,我对“有效课堂”“智慧课堂”作了比较深入的思考,同时也看清了当下一些在看似有效的课堂中不那么“智慧”的地方。

这几年,因为工作关系,我除了自己不间断地上课,也会听不少教师的课。从他们的课中,我学到了许多有益的东西,但也引发了一些思索。比如,我发现有些教师课堂节奏很快,教学“容量”很大,在短短的四十分钟之内,每一段时间做什么,每一个环节做什么,都几乎做到了充分、准确地规划,加之这些教师对课堂时间的把握极其精确,这种状态一直到教学内容结束,前后不会相差一分钟。我一方面极其钦佩这些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惊讶于四十分钟竟会上得如此“丰满”,另一方面也不由得产生了怀疑:这样快节奏的、精确的、几乎不差分秒的课堂,真的反映了教师的智慧,反映了课堂的“有效性”?孩子们在这节课上的学习时间,真的就恰如教师事先预设的那么合适、准确吗?这四十分钟的一节课真的一定要这样每一分、每一秒都要充分利用吗?课堂节奏如此之快,孩子们在课上没有任何喘息的机会,如此高强度的脑力劳动,一节课还可以,一天下来,孩子们能吃得消吗?一学期、一年、几年下来,又会出现什么状况呢?

我不禁反思自己的课堂。我自认我至今尚没有能力完全控制课堂,包括课堂节奏、课堂时间。因为以我有限的教学经验看来,课堂实在是个千变万化的地方。往往教师预设的一些东西一旦放到课堂上就已经发生了变化,教师必须根据学情及时作出调整,包括教学内容、提问方式、学习方法、课堂节奏、教学时间,等等,甚至有时这种调整会比较大。从教学时间这个角度来看,就会出现各种情况:本来用一节课解决的问题,必须用两节课,甚至更多;或者正好相反,本来设想用一节课解决的问题,其实只用半节课就够了。从课堂节奏这方面来看,则要根据学生现场的理解情况,在必要时进行适当的调整。这就是课堂的不确定性。所以,我非常怀疑有些课堂时间利用得如此精确、充分的教师,他的心中是否会真正装着学生;我也怀疑在那些始终快节奏、看似教学效率极高的课堂,学生是否能够真正从中获得思维能力的发展。

这并不是说教师不要很好地控制教学时间——科学地控制教学时间其实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也不是说课堂就可以懒懒散散、松松垮垮,课堂时间毕竟是宝贵的,有限的,必须有效地利用才能最大限度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我只是想强调,在课堂的四十分钟内,人的智力活动要有张有弛,而非一直绷得紧紧的。教师课堂设计的每一个环节,要有一定的弹性,有时要放慢速度等一等,有时则要适当加快节奏。反之,假如课堂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完全把学生框在教师预设的思路内,不给学生任何喘息的机会,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这样的课堂难道真的对学生有益吗?我的回答是否定的。

对这种做法,苏霍姆林斯基甚至认为是一种“愚蠢”:

在课内不放过一分钟、一刹那,一直要学生积极进行脑力劳动——在教育人这样细致的工作中,还有什么能比这么干更为愚蠢的呢。教师对工作抱着这样的目的,简直就是要榨干儿童全部的精力。

他认为,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智力和神经耐力是有限的,必须非常慎重地对待,而且要不断给孩子补充神经耐力的来源。比如,观察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出于兴趣去了解事物而不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到大自然中去旅行,等等。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的大脑充分得到休息,得到营养,避免用持续的、过度紧张的课堂脑力劳动使他精疲力竭。他发现许多孩子之所以脾气暴躁、蛮不讲理、悲观厌学,这类不良情绪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正是起源于此。

以上主要是就整个课堂节奏的控制而言。具体到课堂结构中的某些细小的环节,苏霍姆林斯基则提出“要让孩子想一想”这个观点。实际上,这也是要让孩子的思维得到喘息。但这并不是初看之下我们能够感觉到的那么简单。有些教师每次提出问题,都不给学生“想一想”的时间,而是直接就让孩子站起来回答,而孩子往往连问题是什么都没有搞清楚;有的孩子虽然听见了问题,但还没来得及思考,当他一坐下却马上就想起答案来了。这在一些青年教师的课堂上比较多见。而这些没有回答出教师问题的孩子,往往充满了沮丧。由于教师在课堂上过多地关注自己的教案,而不是学生,教师就很少会想到自己的设计在学生那里是否得到了真正的理解,这也就是一些教师上课时间极为“精确”,课堂节奏始终处于高速运行、高度紧张的状态的主要原因,其实归根结底是不顾学情、无视学生的原因。有些教师为了“按时”完成任务,避免课堂上出现意外的枝节,设计的问题往往就比较细小,甚至学生只需要回答“对”或“错”就可以了,不但对学生的思维缺乏挑战性,而且致使课堂小问题过多,学生不得不跟着老师的问题跑,思考能力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这样的课堂可说是完全控制在教师的手中。可见,“要让孩子想一想”,不仅仅是一个有关教学设计的、外显的要求,更是遵循学生学习规律、思维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也是一个教师教学理念、教学能力与智慧的真实反映。

由此,我对“智慧与有效”的课堂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认识:

“伟大的美俘虏了我,但更伟大的美甚至将我从它本身解脱。”常常思索纪伯伦的这句话,我以为真正具备智慧之美的课堂也应是充分给予学生这种解脱的机会与权利。在哲人看来,更伟大的美不是召唤、吸引与控制,而是使对方得到自由地解脱。那么,就课堂教学而言,美的课堂不仅仅是对学生的召唤与吸引,更应是一种解放与激发,是使学生自由地驰骋于思维的无限世界中;课堂不是一座禁锢与控制学生的华丽建筑,它应是一个没有边界的星球,有着适合任何一种花朵开放的土壤,而教师就是一个帮助学生看到自己具备这种潜质的人。

我以为,这是一个教师最大的智慧,这样的课堂是真正具备智慧之美的课堂。当然,这样的课堂无疑也是最具有效性的课堂。

无论如何,课堂都不是军营,学生也不是玩偶。让孩子的思维得到片刻的喘息,不要拿“有效”“智慧”这些美好的词汇来掩盖。 l8Q4i/ZdJ4ilHOIU2zJ2bqo4zAyyQRtttHWO0H4E2zUn4OIOQSfO90vqfCefSIy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