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写在前面

“海上畅谈”工作室的推出,是我作为广播人的一个梦想。信息传播技术日新月异,新技术带来的传播方式的改变,给传统媒体如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等以超出想象的冲击。在互联网技术崛起、移动终端设备改变大众阅读习惯的时代,数家报刊无奈宣布停刊,多数传统媒体寻求转型。传统媒体会死吗?这是许多新闻人的疑问。广播这样一种历史悠久的、“古老的”、传统的媒体形态,在互联网技术的冲击下,非但没有消失,反而在动荡中异军突起,展现出活泼的生命力,这虽出乎世人的预料,但也在情理之中。今天,广播节目的丰富多彩,与广播人多年来的不懈奋斗是分不开的,广播人在一次次的新技术冲击中,始终抓住信息内容,以新技术带动节目内容的创新,主动求新求变,在技术裂变中寻找到了更多的机会。

新时代,面对“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要求,媒体人该如何做?如何为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氛围尽一份责?媒体能否在形式、内容的传播方法和手段上实现“自我创新”?让支持创新、宽容失败的理念“随风潜入夜”?“海上畅谈”节目试图回答这些问题。

基于此,我们独家策划了“创新之问·小学生对话中国院士”系列广播节目,试图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培育创新沃土。这档节目的初衷,是想请中国院士来和小学生一起畅谈当前有趣的科普话题。我们认为,小学阶段的孩子,有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的念头千奇百怪,他们的问题独特刁钻,那么让在学术领域已成大家的院士们和童言无忌的小学生进行科学启蒙式的对话,会不会出现无法预料的惊喜呢?

有了这样的想法,我们尝试着请中国院士来为小学生进行科普,出乎意料地顺利,院士们纷纷表示支持,这一节目得以顺利完成。就节目谈话内容来说,大院士们给小朋友谈的并不是特别尖端前沿的科学,而是更偏向于基础的工程学,偏向于如何用科学探索去引领技术突破,继而带动产业升级,最终服务全人类。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科学探索的道路漫长而艰辛。院士们以自身的成长经历为例,为孩子讲自身“学”的故事,引导他们去养成一种“思”的习惯。

院士为孩子们讲的科学知识,不光是理论研究的内容,而且还结合我国现有的产业现状,让孩子们能切实感受到产业现状,了解专业学科的背景知识,启蒙他们的职业意识,让孩子们知道科技强国的梦想务必得立足实际。

近90高龄的知名天文专家叶叔华院士代表科学界首次宣布了我国参与世界探索太空的巨型望远镜计划。“海上畅谈”率全国之先,成为最先披露此消息的节目。钱旭红院士讲述了自己小时候动手拆闹钟的故事,让孩子们对勤动手勤动脑有了更贴切的体会。邹世昌院士在现场严肃认真的模样,让孩子们感受到科学家老爷爷的气场。贺林院士讲述遗传基因的现场十分热闹,他和孩子们讨论双胞胎为啥那么像这个话题时乐翻全场。一场场妙趣横生、充满智慧的对话,打造了一场场听觉盛宴!院士们不拘泥于传统科普刻板的知识灌输,充分展现了个人魅力,拉近了对话者之间的距离。对话中,孩子们大胆向院士们抛出一系列童言无忌、天马行空的问题,院士们耐心接招,甚至坦言“不知道”,并以此激励孩子们自己去想,去探索。听者不仅惊讶于现在小学生的知识面,也为院士们呵护每一个孩子至为珍贵的探索精神而感动。

当然,不光是小学生,还有初中生,他们也对科普知识十分渴求。

这样生动的对话在节目结束后我们依然不能忘怀,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孩子能听到院士们的话。于是有了我们这套“与中国院士对话”丛书。在各位参与院士的支持下,我们将节目谈话的知识内容加以系统化地扩展,以文字的形式配上插图,更清晰更形象地展示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在知识内容编写的过程中,一群年轻的、奋斗在各科研领域一线的博士们加入到编写队伍中,他们梳理了谈话涉及的领域知识,补充了相关的专业内容,让这套丛书的科学性更立体、知识性更充实。本套丛书的插图选自“视觉中国”、“全景”等专业图库,力求图文并茂地为孩子们展现知识内容。

杨雄里院士在节目中说道:“科学就是跟新的东西打交道,要不断地创新。”我们把这套丛书献给孩子们,希望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能探索一个又一个的秘密,并以此为乐。

“海上畅谈”节目
2017年2月26日 g5PzFoazIcREfI/ml5UE2B40OJmhtnO98t00U93mIZr+SmxI4IbaLvk7PE88WyR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