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隽永的篇章如同潺潺清泉,静静流淌,沿着阅读教学的渠道浸润儿童的心田。那么,读文识人阅读教学,则更像一股清风,无声地拂过语文百花园,为我们推开又一扇教学视窗,让师生在灵动的阅读中,与名人大师对话,聆听他们的喜悦和叹惋,感受佳作中的风雨和阳光,并从儿童的角度,看见蓝天白云,欣赏满天星光的敞亮。
不知不觉,学生已经升入高年级,几年的语文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力的提高必定带来更高的阅读期待。面对学生明亮的眼眸和渴求的目光,我受群文阅读的启发,尝试在阅读教学中采用“读文识人”的策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阅读需求。实践证明,“读文识人”的阅读教学引领孩子触摸文字背后的灵魂,丰盈了孩子们的阅读体验,使得课堂更加饱满而厚重。
经过小学低、中年段比较系统的阅读训练之后,高年级小学生对阅读有了新的发展需求。于是,我发现,常规的文本阅读教学大多注重文本内容和形式的解读,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要。比如,在阅读林海音等作家的文章时,不少孩子意犹未尽,对作家们的其他作品和背景事件很感兴趣。我开始思考:随着学生的认识和理解能力的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应当如何升级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我开始了这方面的思考与探索。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同一名家的经典作品多次出现。经典之所以成其为经典,除了作品本身的魅力之外,更有作者深切的人文关怀,而这与作家本人的个性和阅历是分不开的。所以,我们能经由一篇(一组)文章,见微知著,窥见作家的内心世界和伟大人格,触摸文字背后的灵魂。所以,“读文识人”这一策略应运而生。
比如,台湾作家林海音女士的《窃读记》、《冬阳·童年·骆驼队》和《城南旧事》中其他颇有情趣的文章,民国女作家萧红的《祖父的菜园》和《呼兰河传》等部分适合小学生阅读的篇章,都以温和浅近的姿态走近学生,在老师的陪伴和指引下,为阅读课堂带来不同的感受。我下意识地告诉学生:阅读一篇文章,不能囫囵吞枣,而要学会由“读文”到“识人”。当然,着力突破阅读教学的重点,不仅需要懂得如何用恰当的方法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去品读文章、去感受其人,而且要懂得:此处的“人”既指文本的人,也指创作者本人。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的探究意识被激发,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有了更大的自主学习空间,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将在课堂上绽放出更为夺目的光彩,从而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这样的课堂才是饱满又彰显语文本色的课堂。
同一个作家,不同的作品,很容易就能找到其中的个性与共性。所以,这一阶段,我考虑从阅读教学的作家作品选择、教学环节等方面入手,设法激发学生边阅读边比较的兴趣,给他们更多的交流机会,形成课堂亮点,推动“读文识人”活动走向深入。
例如,林海音女士的《窃读记》、《冬阳·童年·骆驼队》以及自选篇《出没在荒草丛中的小偷》,民国女作家萧红的《祖父的园子》及选读《磨房与黏糕》都富有生活气息,通过对两组散文的对比式研读,让学生领略两位作家早期生活经历的异同,掌握“读文识人”的方法,感受优秀作品中所留下的作家个人经历的烙印。首先,我带领学生通过浏览、略读、朗读等方式,让孩子们概括几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接着,在课件的引导下,我引导学生进一步分类比较和尝试欣赏。学生经过深入探究发现,两位女作家都是感情细腻之人,她们对童年生活的动情描述和二度创作,让读者体会到二者都在追求一种人性的“爱与温暖”。由此方法,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窥见作家的童年经历,品析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和风景,从而对作家产生持久而深刻的印象。正是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和铺陈,能够帮助学生产生深度阅读的意愿,为他们养成在阅读中根据作家的特点来体会作品风格的良好习惯奠定基础。
荒草中本性善良的小偷、夕阳下渐去渐远的驼队、祖父园子中五彩斑斓的风景、热情善良有趣的冯歪嘴子……学生读得津津有味,交流得积极主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思维碰撞,引发情感共鸣,这样的课堂是饱满而有温度的课堂。
当学生的兴趣被充分激发,我抓住选材、立意和语言风格等,深入引导,让学生比较欣赏,饶有兴趣地体验不同作家文章呈现出的异同,由“教知识”走向“教方法”,从而使课堂更加饱满。我会适时地出示任务表格,启发学生在事、情、言诸多方面反复品读,看看林海音和萧红两位女作家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在比较中,我引导孩子们发现并归纳,孩子们发现两位作家的文学作品都带有浓厚的自传色彩,不过因为家庭成长环境和个人经历的影响,文学风格也有相当大的差异。相对来说,林海音的作品暖色更重些,是对童年美好记忆的留存,而萧红作品中有更多的乱世冷意,是以童年依稀的温暖来抚慰痛苦的人生。孩子们若有所思,各抒己见,十分主动活泼。尽管还不能独立地进行文学鉴赏,但我相信“读文识人”对他们来说已经不再仅仅是一种理论,而是一种阅读学习的方法和技巧,而且经典作品中作家所营造出的文学个性也会让孩子尝到阅读区别于其他学习活动的个中情味。这样的阅读,既走进文本感受语言的温度,还引领学生触摸了文本背后的灵魂,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这样的语文课堂无疑是饱满的。
通过初步尝试和深入梳理,我发现学生在“读文识人”活动中逐渐懂得从事、情、言三个维度对不同作家的文学风格进行具体化讨论和思考,并拥有相当不错的自我发现能力和阅读欣赏意识。不过,问题也随之出现:虽然六年级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思维相对成熟,但是在广度和灵活度上仍然不够,于是我尝试借用课件,适当补充资料,合理地进行“读文识人”的阅读拓展。比如,选择恰当的资料,制作成PPT,图文并茂地介绍林海英和萧红两人家庭生活、人生经历和经典作品,帮助学生借助“读文识人”的方法对她们的文学风格有更深更广的理解和体会。印象特别深刻的事情,是拓展环节中有一个写“推荐词”的阅读学习内容,帮助孩子将课内所学与延伸部分进行整理和概括,比较自然地提升“读文识人”研读方法的层次。通过开展相应的活动,学生的知识面得以拓展,在感知文本上达到一定的深度,对相应作家文学个性产生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的思维发展得更加灵动。
学生们逐渐认识到,类似于林海音和萧红这样的作家,虽然一样留下经典作品传世,作品却往往具有不一样的目标、手法和情感。比如,拓展性资料卡片中提到“两位不同的父亲”,林海音的父亲思想开明,为人热情仗义,尽管英年早逝,却有正面的品性,对年幼的女儿产生了颇为阳光的影响;萧红却八岁丧母,家人大多固执封建,并不友善,只有祖父是儿时生活中的一线光亮。学生们唏嘘不已,比较真切地感受到要想读懂文学作品,需要同时了解作家本人生活的世界和时代。他们的看法,尽管只是只言片语,甚至还难免有支离破碎的地方,却开始触及孟子提出并沿用至今的“知人论世”“披文悟情”的文学阅读观。这让我很欣喜,考虑到高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我借此机会顺势引导,帮助他们将“读文”和“识人”结合起来,以课堂阅读教学为突破口,设计适当拓展的自主阅读资料环节,帮助学生在前面作品归类和填表格的基础上,将思维进一步放开。这样一来,开始的初布认知和最终的梳理深化就会产生更为合理的阅读效果,完整的阅读背后是学生完整人格的形成,认知的升华必定带来情感和人格的升华,这样的课堂无疑是饱满而富有生命力的课堂。
在陪伴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我尊重儿童的成长需求和认知特点,选择孩子熟悉的两位作家,摆脱精雕细琢的传统讲授方式,强调儿童阅读的广度和深度。这样的“读文识人”的语文教学让语文课堂更加饱满、厚重而富有生命力,学生在这样的阅读过程中,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不仅习得方法,还能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经历人格的成长,最终获得一个完整而有意义的人生!
(撰稿:周静)
“爱而不学知不真,学而不笃得不深”。书法的学习道路,不会很平坦,也容易枯燥,唯有坚定不移、持之以恒,才会“朵朵花开淡墨痕,只流清气满乾坤”。作为一名有心的教育者,必须引导和督促学生,以饱满的情感不断激励孩子们,才能让孩子们领会其中的美妙,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书法学习正如一曲无声的旋律,细细品味方知其中蕴存的智慧。
书法的实用性、艺术性、哲学性令人陶醉,书法课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书法学习的课堂上,孩子们会逐步提高对书法的热爱;在书法练习的实践中,孩子们会逐步形成耐心、细致、持之以恒、自信的品质。这样的书法课堂中,书法本身的元素和书法练习的训练将对孩子们的发展与成长发挥重要的作用。
并不是所有孩子都喜欢和爱好书法。有的孩子,天生就喜欢书法,他们会觉得写字的时候会有一种说不出的乐趣。而有的孩子,则会觉得学起来枯燥无味。其实孩子们最开始是不懂这些的,孩子们所感兴趣的是他们自己觉得好玩、有趣的事情。正因为可能会有不好的认知,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孩子们认知书法这门艺术的时候不能太缺乏趣味性,应该以更加生动有趣的方式和饱满的情感来促进孩子们了解书法的基本知识、常识、用途、字体特征、风格派别等等,让孩子们在最初的感官体验认知上就觉得书法学习是一件有乐趣的事情。
学习书法,不能不取法于古人。中国书法,从甲骨文到现代汉字各种字体与字形的演变,文字样式与字体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小学书法教育,作为一个特别的启蒙教育阶段,孩子们所能接受的知识量与信息量都有限,所以我们必须结合孩子们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刚刚开始学习书法时,不需要深度的文字研究、复杂的字体结构、精湛的用笔、完美的章法布局学习,我们可以以孩子们比较容易接受的楷书为范例。
在小学书法课堂的认知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可以冒进,应该是一步一个脚印。书法课可以更具有趣味性,“字”可通过艺术的渲染,风格可以是卡通,或是呆萌,或是威武。将这些融入书法的学习过程中,孩子们认知上的兴趣也会得到提高。我们再以唐楷颜筋柳骨当作基础,打好这个基础之后,再通过行书学会字的间架和疏密之理;之后再继续学习魏碑的欹侧、雄强之意、开张其势;学会隶书用笔的涩进之法,以得古拙之趣;学篆书的时候则是百炼钢化为绕指柔;而草书又如夏天云彩的变化,体现出行云流水的韵味。这个过程并不是一个阶段,一个过程,更不是一堂课,而是伴随自己一生,反反复复,积年累月,不得中断,让学生在认知上饱学书法中的道理。
“书如其人”就是对书写者赋予书法生命形式的概括——筋、骨、血、肉、气、神,体现出书法与人的统一。这一特点,也体现在言传身授的小学书法教学中。在书法学习的最初阶段,“言传身教”也体现得更为突出。在小学诸多学科中,书法正逐渐被人们重视,成为了小学生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从认识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孩子们对书法有了一定的认知之后,教师要从提高孩子们对书法字体的观察分析能力的培养,逐步转向摹写能力的培养。进行感官体验与技能认知的培养,能不断激发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想象能力、表现能力。
书法学习过程中我们必须了解笔、墨、纸、砚等一些基本的书写工具。如在书法学习中培养运用不同软硬程度的毛笔写出不一样线条的能力,再根据毛笔特性去书写不同的字体。最初学习书法的时候,我们应该选择生熟适当的纸,这样孩子们写起字来才会得心应手。用墨可以挑选市场上浓淡恰当,适合书法用的墨液。这些对物体辨识能力的培养,对书法学习来说也是很重要的。中国的文字发展到今天,有很多结构相似的字和同音字,这就要求老师在教授的过程中正确地引导孩子认识更为规范的文字字形和读音。从笔到用笔、到文字,再到纸和墨,每一个环节对于小学启蒙书法教育而言都缺一不可。只有这些基石打好了之后,学生们的路才会走得更稳,更为长远。
虽然书法字体种类众多,但是相同种类的字体,不同的人,也都有着不一样的笔法,如颜真卿的字在于“筋”,而柳公权的字在于“骨”,这样一来,这两种字形的基本笔画,起笔、行笔、收笔的方式也就都不一样了。元代书法家赵孟頫曾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功,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可见用笔是书法中关键的技法,用笔的过程大体可以分作三个部分,即起笔、行笔、收笔。而起笔又可分作露、藏、方、圆几种形式。行笔则包括侧锋行笔、中锋行笔、偏锋行笔,根据不同的字体运用不同的手腕动作等等。这些基本的用笔方式虽只是书法理论中的九牛一毛,但是作为小学书法教育的起步阶段,这些方面的认识和练习是必不可少的。
苏东坡云:“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正所谓是“博学多涉”,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需要广泛的学习,增加自己知识的涉及范围,融会贯通。要是能悟到这些道理,体现出书法用笔的笔笔相应,节节加劲,在毛笔的绞转之间自然形成“八面出锋”,手腕与毛笔灵活地凌空取势、偃仰交错、杀锋入纸、沉着痛快,达到字字八面出锋,行行气势连贯,满纸烟云的效果,自然是极好的。
书法,贵在得势,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得势呢?那就是在书写的过程中,灵活地变换笔锋的角度,在起笔、行笔、转笔的过程中,不断地去寻找每个字笔画的支点,学会借力使力。做到扭转笔势的时候再去调整笔心的方向,让自己的笔心常常在点画中行笔,这是应该首先引导孩子们的一个基本诀窍。
书法学习的方法与书法中的精神,必须在书法学习的最初阶段就融入教学中。只有不断提高学生在这些过程中的能力,通过观念的引领和理论的灌输,对孩子们的实践能力进行指导,这样的一种书法学习的道路才会走得长久,书法学习才可以达到精深的地步。
在书法的学习上,培养孩子们饱满的情感更为重要。孩子们在掌握一定的书法写作能力之后,逐渐通过自己的实践,从情感上感受到书法的形式美。当然,在学习的过程中,也难免会有孩子失去当初的新鲜感和兴趣。教师要加强孩子们对书法形式美的认识,不断地提高孩子们对书法学习的热爱程度,让孩子们对书法的学习更为积极和主动。这样才会不断地提高他们在书法上的造诣,磨炼出有耐心、细致、持之以恒的宝贵品质。
在我们现在这样一个有着大好历史机遇的年代,科技与书法艺术的高度结合,使各种名家的碑帖都可以获得,不但丰富了教师课堂上的教学形式和内容,也让孩子们的教学环境走向了现代化。科技的发达,视野的开阔,展现出了新时代的书法教育与学习的优势。然而“爱而不学知不真,学而不笃得不深”,如果孩子们没有这样的一种态度与决心,学成又谈何容易。这也正是教育者必须去督促学生,从情感上不断激励孩子们,自身也必须坚持不懈的一个重要原因。书法的学习道路,不会很平坦,而且容易枯燥,唯有锲而不舍,才能学有所成。
书法的学习过程中,从孩子们对书法的认知,再到动手能力的培养,再到情感上的热爱,每个环节都是必不可少的。这些环节的方方面面不是分离开来,而是一步一个步骤,它们是一个整体,各个环节相互掺杂其中,互相影响,相辅相成,都是不可或缺的。
在入学的时候可以说是初识门庭,达到一定的水平之后,并不一定就是学成了,要饱学书法的道,需要终身的学习。写好书法确实不容易,很多人在还是孩童的时候就开始学书法,等到了白头的时候仍未工者,大有人在。因此书法学习和我们学习做人一样,涉世或始今日,立身则要在于生平。总之,书法学习作为一门艺术追求,要得“饱满”,我们必须有一个正确的书法学习的引导方式,因为这种方式,在小学生的书法启蒙教育中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是十分重要的。
(撰稿:刘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