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写在前面

被重新定义的课堂

苏联教育家赞科夫在《教学与发展》一书中指出:课堂教学必须“使班上所有的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也就是说,课堂教学要引导学生在认知、情感、技能等方面发生整体改变,在思维方式、情感体验、思想境界、为人处世等维度发生实质性变化,课堂教学应释放出生命感、意义感、眷注感、智慧感、美妙感、意境感、期待感……

长久以来,我们的课堂特别重视知识传承,以致许多学生能从容应对考试,却在生活中显得无能。有一位德国专家说:“你们的教科书比我们的教科书厚,你们的题目比我们的题目难,但是你们得买我们的货。”这句话给我们的教育敲响了警钟,值得每一个人思考:请给知识注入生命,用经验激活知识,用智慧建构知识,用情感丰富知识,用心灵感悟知识,用想象拓展知识,让知识变得鲜活,让孩子们领悟到生命的伟岸!课堂教学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是心灵与心灵的相遇,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让我们用热情去拥抱课堂——课堂是眷注生命的地方。

我们必须清醒:如果把揭示人生的意义看作是认识论的任务,我们就永远不可能把这个意义揭示出来,因为,知识的增长并不一定使生活变得完美。当认识、知识成了第一性的东西,情感和意志便成了奴仆。这样,一个人受的教育越多,他们的思想就越会被包裹在一层坚实的知识硬壳之中。其实,臻达人性完美需要“另一种”教学,这种教学与理解联姻,教学本身即理解,理解本身即教学。教学是生命意义的澄明,使人不断地自我超越,“不停地‘进入生活’,不停地变成一个人”。说白了,课堂里蕴涵着“人是什么”的答案。因此,在一般意义上,教学即对理解的自觉追求;在终极意义上,教学即理解。它们共同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课堂是善解人意的地方。

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不能为了任何不相干的利益牺牲这种幸福。”诺丁斯也提过:“好教育就应该极大地促进个人和集体的幸福。”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没有教师幸福地教,也就没有学生幸福地学。当老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让生命释放意义感,他们就能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成长,获得生命意义上的幸福感。幸福是人类的永恒情结,课堂教学不仅应给人高品位的精神生活,而且应给人高品位的幸福体验。从一定意义上说,课堂是守望幸福的地方。人的一生能否过得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今天在课堂生活中能否获得幸福。这或许就是课堂教学的深刻意义所在。

我们的课堂善用纪律规范行为,用训练规约思想,却漠视人的情感与独特感受,课堂因此没有了盎然的生气。课堂理应是春暖花开的地方,宁静,安全,温馨,轻松。在这里,有家的感觉,不用担心“万一说错了怎么办”,孩子们敢于说“我有不同的想法”、“老师,你讲错了”;在这里,孩子们不怕“露怯”,不怕“幼稚”,能道出困惑,能露出观点,能形成质疑;在这里,有诗情画意,有奇思妙想,有思维碰撞,有情景,有灵气,课堂因此有了一种奇妙的意境感。

课堂也是为放飞梦想而存在的。孩子们充满想象,面对这个世界,他们无拘无束,内心有太多美好的期待。他们渴望走向社会,走进自然。课堂是广袤的天地,上下五千年,纵横数万里,任你穿越。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中心,多么不堪一击!课堂教学要回归曾经远离了的生活世界,穿越时间隧道,把过去、现在、未来浓缩在一起,跨越空间的界碑,让孩子们享受人类文明的成果。由此,课堂是凝视梦想的地方,这里有未来,有远方,有充满张力的诗……

怀特海说:“教育的目的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五彩缤纷的生活。但我们没有向学生展现生活这个独特的统一体,而是教他们代数、几何、科学、历史,却毫无结果……以上这些能说代表了生活吗?充其量只能说那不过是一个神在考虑创造世界时他脑海中飞快浏览的一个目录表,那时他还没有决定如何将他们合为一体。”怀特海的观点是令人深思的:知识并不代表生活,生活需要智慧。很多时候,课堂与知识无关;课堂是一种态度、一种生活。有什么样的态度,就有什么样的生活。课堂教学的核心意义在于传递生活态度,让孩子们彻底明白:生命的厚度在于拥有静谧的时光,让心灵溢满宁静与幸福。这样,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不再是让课堂的每一分钟都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无论如何,我们应该懂得,课堂是一个酝酿牵挂的地方。

派纳在《健全、疯狂与学校》一文的结语中说:“我们毕业了,拿到了证书却没有清醒的头脑,知识渊博却只拥有人类可能性的碎片。”这多么令人深思啊!当人的需要、价值、情感被淹没在单纯的知识目标之中,生命感在这里便荡然无存。将课堂教学视为纯粹的认识活动,片面发展人的认识能力,看不到人的整体“形象”,特别是作为“在场的人”的“整体形象”被抽象;放眼世界,人之精神远遁,迷失于庞大的“静止结构”,这便是“教学认识论”的“悲剧范畴”。其实,课堂是一个意义时空,教学即谈心,学习即交心。当我们真正把学生看作活生生的人,就会发现:原来,课堂是点亮心灵的地方。

课堂教学是富含智慧和艺术的活动。只有把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动性都激发出来,才能算作真正的课堂教学。说白了,课堂是智慧碰撞的地方。课堂教学要善于抓住转瞬即逝的思维亮点,促成智性的提升和灵性的妙悟。如何围绕教学目标,理清教学思路,选用教学方法,驾驭教学机制,促进孩子们智性跃迁与灵性发展?如果我们只是单纯地传授知识,教师拼命讲,学生认真听,被动地接受,长此以往,学生的大脑便会“格式化”,发展便得不到真正的保障,他们只能在大脑中形成直线型知识反馈通路,无法呈现富有生命情愫的、饱满的人的形象!

对于课堂,我们可以有无穷的定义。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一种文化首先意味着一种眼光”,“眼光不同,对所有事情的理解就不同”。当课堂被重新定义的时候,当我们真切地回归课堂教学人文立场的时候,检视课堂教学的“眼光”便有了新的角度,课堂教学便有了新的样态。

杨四耕
2017年9月1日于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01O1ZVn/V41QptYg/D3yYtHrun+YxoRcPvPl3WruT7Bvuo44K2i5DISdX6JCvtN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