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教学目标是教师制订教学方案、安排教学计划、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也是教师检验教学是否有效的标准。制订教学目标的主要依据应是:解读课标、研读教材、了解学生。同时,《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个性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因此,设计教学目标时首先要关注教学的对象——学生。学生的学习准备状态或学习的起点是影响学生新知识学习的最重要因素。立足学情,有效制订教学目标并落实到教学过程中,才能给学生以知识、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及科学追求精神的多重收获,目标整合才能和谐饱满。

诗性课堂

目标不应缺失主体地位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出自宋朝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在这里借指语文课堂中出现的高耗低效、缺少语文味等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很多时候与教师教学目标的制订不当息息相关。教学目标的制订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而是从教师自己的需要着手,就可能会造成教学过程中教师重“主”而不重“导”和学生被动参与、被动接受的结果。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语文课堂自然缺乏灵性和活力。

本文就是坚持以生为本,着重探讨雅美课堂的教学目标的设计。在目标引领下,站在学生的角度解读文本,想到学生的难处,让学生有阶梯可循,有真情可抒。如此,才能听到孩子心底那最动人的花开的声音。

诗漾课堂

制订目标凸显主体地位

制订教学目标的主要依据应是:解读课标、研读教材、了解学生。前两项与教师语文素养有很大的关系,这里不作详细介绍。而在了解学生方面,教师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要充分考虑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的准备情况和思维特点,掌握学生的认知水平,以便确定三维目标。

2.要充分考虑学生在情感态度方面的适应性,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出发,去审视教学目标的制订。

3.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差异、个性特点和达标差距,以便按照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要求及出发点,为不同状态和水平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最佳教学条件。

同时,教师要经常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认真听取他们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从心灵上读懂学生,贴近学生,以使教学目标的制订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如诗课堂

遵循目标落实主体地位

《家是什么》是上教版三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的课文,文章篇幅短小,语言质朴,运用叙事说理的方法,阐明了拥有亲情和关爱的人才是真正有家的人这样的道理。文章讲述了两个真实的故事:一个是美国洛杉矶的一个富翁虽然拥有别墅,却因失去温馨与亲情而没有家;一个是卢旺达的热拉尔历经战争磨难,家破人亡,却因找到5岁女儿而顿觉自己又有了家。通过正反两个事例的对比,揭示出家的本质含义——一个充满亲情的地方。

1.寻找教学突破

经过反复思考,我认为将情感目标定位在“初步懂得有了亲情,有了爱,才真正有了家”上显得很苍白。因为,文章本身浅显易懂,中心明确。对“家”这个外延非常宽泛、含义极其深刻的词,我们需要做到的不是理解,而是感悟。

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情感目标制订为“让学生感悟亲情与爱对一个家庭的重要性”。为了有效达成这一情感目标,我反复研读教材,寻找突破口,试着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发现学生学习的难点和盲点。很快,我意识到课文中两个事例的背景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是有差距的。

优越的生活条件,两代人的掌上明珠,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有几个能体会富翁那种没有亲情的滋味?身处和平年代的他们又怎能了解热拉尔所经受的战争的可怕,失去亲人的痛苦?高科技的时代,先进的生活设施,又有多少孩子懂得感恩现在的幸福生活?这些不也正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吗?从课文两则简短故事中,我发现唯有对文本留白进行必要的拓展,才能使孩子真切、深刻地体会到亲情与爱对一个家庭的重要性。

2.捕捉语言空白

文学作品使用的语言是一种具有审美功能的表现性语言,包含许多“不确定”和“空白”,即文本语言的“空白点”。这些空白点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未完结和无奈,恰恰是不忍点破的韵外之致,只可意会的弦外之音,布局谋篇的匠心独运。作为教者,我们应当引领学生联系生活体验,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首先,根据之前的教学经历,在研读富翁为什么拥有别墅却没有家时,学生们都能唱山歌似地答出“因为他没有亲人”和“因为没有人关心他”等。然而,这样的回答是空泛的,是缺乏真情实感的。

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拓展练习,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生活实际展开想象:

当富翁完成工作回到家时,__________;当富翁卧病在床时,__________;当富翁__________时,__________。(力求帮助学生体会富翁的孤单凄凉。)

果不其然,课堂上学生妙语连珠,有的说“当富翁工作回到家时,面对的是冷冰冰的墙壁”;有的说“当富翁卧病在床时,连一口热水都喝不到”;有的说“当他生日时,没有人为他送上蛋糕和生日的祝福”……相信,这时候学生是强烈而深刻地感受着富翁对家和亲情的渴望。

其次,在感受热拉尔与亲人离散的痛苦时,我适时出示图片,利用媒体的直观性带给学生视觉冲击,并补充介绍:从1959年开始,卢旺达内战不断,截至1990年10月,流亡国外的难民多达50万人。后来,卢旺达还爆发了举世震惊的大屠杀,一卡车一卡车逃难的妇女、儿童被杀死,路边沟旁尸横遍野,惨不忍睹。短短百日之内,近百万无辜者被残酷杀害,200多万家庭随即支离破碎。

看到孩子们个个皱紧了眉头,唏嘘不已,我随即指名学生谈谈感受,有学生说:“我觉得很可怕,战争夺去了那么多家庭的幸福,让活着的人比死了还要痛苦。”还有学生说:“我觉得很痛心,那么多父母失去了自己心爱的孩子,又有那么多孩子变成了孤儿,无依无靠。”紧接着,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来读文中“他的一家有40口人,父母、兄弟、姐妹、妻儿几乎全部离散丧生”这句话,那更是情感的自然流露。教师随即用语言渲染道:此时的热拉尔失去了信心,失去了——希望,失去了——生活的勇气,这就是“绝望”。这时,从孩子们的表情和语言中,我知道他们已走进热拉尔的内心,感受着他失去亲人、失去家的痛苦和悲伤。显然,这里的补白有利于学生对文本难点的理解。

再次,补白有利于促进学生语言表达。本单元的重点便是培养学生复述的能力,而本课要求学生能在复述的过程中展开适当想象,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这个要求对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不但要还原文本内容,还要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让故事情节更丰满。怎样为学生表达降低难度,提供台阶?我考虑到三年级的学生思维空间还不够开阔,词汇量也不是很丰富,于是引导学生利用书本上的插图,注意观察父女俩的神态和动作,选择其中的一个人物并想象一下他会怎么做,或者说些什么?并为学生适当提供一些词语,如:紧紧相拥、依偎亲吻、潸然泪下……

如此一来,学生表达的积极性高了,语言的品质也得到了提升,可谓一举两得。

3.抓文本语言的亮

文本的亮点指的是文本中精彩的地方,值得推敲的词句。文中“热拉尔辗转数地,冒着生命危险去找女儿”这句,寥寥数语,读来却十分感人。

但是,对学生而言,“辗转数地”这样概括的文本语言是比较抽象的,要深刻地理解它,就必须将它转化为一幅幅具体的画面。于是,我根据学生实际,给学生提供想象的内容,引导学生根据所给的词想象热拉尔寻女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和危险。经过处理后,便有了这样精彩的生成:

师:热拉尔辗转数地,冒着生命危险去找女儿。他究竟经历了怎样的磨难呢?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所给的词语,展开想象。

出示:山地 森林 战争

生:山路高低不平,杂草丛生,一不小心就会滚落谷底,但一想到女儿,他什么都不顾了。

生:战争还在继续,危机四伏,他可能会被敌人的子弹夺去性命,但为了找到女儿,他毫不退缩。

生:寻找女儿的过程中,他需要穿越森林。森林里经常会有凶猛的野兽出没,他随时都可能有生命危险,但是只要想到女儿,他就什么也顾不上了。

师:无论是山地、森林,还是战争,都会给他带来危险,但为了和女儿团聚,为了找回自己的家,他没有退缩,而是找了一处又一处,走了许多地方,文中说——辗转数地。

这样的设计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及语言重组将画面描述出来,使其进一步感受亲情的力量,这种感悟是具体的、深刻的,不但有效落实了情感目标,也让学生真正领悟到家的内涵。

温馨提示

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前不妨认真回答以下一些问题: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没有掌握的是哪些部分?有多少人掌握了?掌握的程度怎样?只有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确定哪些知识应重点进行辅导,哪些可以略讲甚至不讲,从而抓准教学的真实起点。

(撰稿人:王爱莲) KZgVXMhDBw7m1lfvby+r/KtxpySz6MRO0mVLwszGlj9uBGkD2IHBi1qvE8oR9gW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