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孔子的倾听之道与教育之道

若以倾听的眼光来看“教育之道”,教育之道就是“倾听之道”。所谓“教育家”,就是“倾听艺术家”,“教育大师”,就是“倾听大师”。

孔子就是这样的“教育大师”和“倾听大师”。

先看《论语·先进》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是一个经典性的教育倾听案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侍坐”意即在尊长近旁陪坐,聆听并接受尊长的教导,其恭敬之态尽显:“尊长坐着,己站立侍奉”,彰显的是“师道尊严”。但这里的“尊严”不只是“师”本身的身份地位带来的尊严,更是“师”所传的“道”具有的内涵和价值而拥有的尊严。能够让学生心悦诚服并顶礼膜拜的师长,不是因为他坐在了教师席位之中,或者站到了讲台上,而是因为他自身具有的“道”和“传道”的能力。

孔子自然有资格配享这样的尊严,但他没有因此而陶醉自得。在本次教学中,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等学生面前,孔子首先放下身段——“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这是一种洗耳恭听的平等姿态,意味着教师朝向学生,敞开了耳朵,以诚恳之心接纳从学生那里传来的声音。

这一切都是告诉学生:“我”已作好了准备,倾听你们的声音。

这种展现倾听姿态的“教学准备”之所以重要,在于它构筑了一个吸引并激发学生表达声音的道路、平台或管道,展露出了一种“希望”与“等待”的渴切,它向学生表明的是:“我已经准备好了,你们可以开始了……”

接着,孔子针对学生“不吾知也”的渴求与需要,引出关于治国理想的“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就顺其自然,水到渠成了。

接下来的教学过程,沿着孔子预先铺垫好的道路,学生们开始在同一平台和管道上各抒己见、各展其能:

子路率先慷慨陈词,表达了治理千乘之国的宏愿;冉有谨慎迟疑,将治国理想收缩为管理小国使民丰足;公西华则更为谦逊,只想给诸侯做一个小的赞礼人。前三人分别作答时,曾皙悠闲鼓瑟,当孔子点到他时,他从容不迫地弹完曲子,起立回答,以优雅之态,描绘了一幅礼乐治国的完美图景……

对于这样一场古典教育的理想场景,有人评论道:

围绕一个话题,四位门徒的回答各具个性,是一次高规格的师生对话与心智较量。四人的语气、语调、性格、心态可谓形神毕肖。子路不等孔子点将,就直言不讳、袒露心迹,遭夫子哂笑。接受“枪打出头鸟”的教训,冉有便先言“方六七十”,再说“如五六十”,直至“如其礼乐,以俟君子”,步步为退。可以想见他边说边看、察言观色、拿捏分寸、努力迎合的机敏态度。最年轻的公西华更加瞻前顾后,愈发谦卑恭顺。曾皙表面若无其事,实则声声入耳,蓄势待发,最终一鸣惊人。

所谓“高规格”,表现在这段师生的教学对话,既是一种智力挑战,也是一种情商比拼,尤其是如何“边说边看、察言观色、拿捏分寸”……这样一种人际旋涡里的应对机智,从冉有开始,一直延续传递并在曾皙那里达到了高潮:

公西华最年轻,资历最浅,自然会根据两位师兄的发言进行自己的话语定位。其言说位置可谓喜忧参半。忧者,在于冉有的表态已几无退路,在他的基础上可谓退无可退;喜者,绝境逢生、峰回路转方显才俊本色。公西华避开冉有一缩再缩的数字游戏思路,竟声称“非曰能之”,“愿学”,“愿为小相”……此即对话过程中的后发制人……

就事言事,无论怎样机智都未免形而下;言此意彼,虚虚实实谈玄论道方为形而上。曾皙一出手,就是目无余子、独步群雄的“异乎三子者之撰”,随后不是从俗奢谈如何治国,而是诗意描绘理想生活,一“浴”一“风”一“咏”,活色生香,顿将“侍坐”讨论推向高潮。

如果仔细揣摩这段教学进程,不知道如此顺序的发言,是孔子的事先安排,还是自然生成。例如,脾气急、资格老的子路总是迫不及待地抢先说……我们只能假设并想象,如果让曾皙先说,整个教学对话将会出现什么样的局面?子路、冉有、公西华该如何进行这场对话接龙?什么该敞亮透明、直言不讳地说?什么该遮遮掩掩、蜿蜒曲折地说?

显然,我们无法得出确定的答案,只能推测和想象。但作为引导和推进这场别开生面的教学对话的始作俑者,孔子的作用毋庸置疑。虽然他展现了愿意倾听的姿态,但并不必然导致言说者的真诚相待、和盘托出。

有论者因此指出:

教育者愿意倾听的民主态度并不意味着言说者就会真诚以待,实话实说。言说者的身份、年龄、性格、品行、学养以及发言的次序、同伴的话语、教师的态度、对现实处境的利弊权衡等因素,都可能左右其言说的动机与态度,引起话语方向与话语内容的改变、扭曲。生生之间的相互倾听有时反而增大了话语的不确定性。所以,教师要真正理解话语的意图与内涵,就要对学生进行深入的了解,拥有丰富的对话经验并具备相应的教学智慧。从这个角度看,假如孔子不过早“哂之”,而是按捺情绪,暂匿观点,估计冉有、公西华的回答会坦诚、自在许多;假如师生共同确立了倾听并尊重他人发言的民主对话原则,曾皙亦不可能也无需弹琴作秀。

这种对孔子的隐含批评,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或多或少是一种“苛求”,是用现代人的眼光审视和裁度那个时代的人与事。孔子为师的仁厚宽宏、循循善诱,自不必多言,他在这场教学中展示出的倾听艺术,才是作为后来者的我们需要用心揣摩和借鉴的重点。

作为倾听艺术家的孔子,在这里展现出的是倾听之后的“回应艺术”,其要义是“评价”,基本方式是“针对性的回应与反馈”,精妙之处在于“哂”、“叹”:

课堂上,以一“哂”含蓄示意,为子路的张狂失礼降温,以一“叹”表明对曾皙志趣的认同,对冉有、公西华的发言则不置一词,做到明暗有别,惜语如金。作为倾听教育的组织者,教师的适时评价是不可或缺的,一味听取而不置可否只会增加学生的疑虑,降低言说的热情,恰当的点评不但有助于保证讨论的聚拢与深入,还能有效激发学生倾诉的欲望、讨论的兴趣。当然,本案例中孔子对子路的态度是贬斥的,体现了孔夫子一贯的因材施教的原则,也体现了他的个性棱角。无意苛求孔子对子路言语态度的自然反应,但是从倾听教育的角度看,在学生开展对话讨论的初始阶段,教师态度的暂时搁置、教师观点的主动退避,或许更有利于学生大胆讨论。孔子一句“吾与点也”可谓精彩至极。盛赞曾皙即意味着对余者表现均不甚满意,对子路等三人其实是不评之评。可以想见,智慧如子路、冉有者,自然心知肚明,知趣告退,愁肠百转,三省吾身。这种无声胜有声的评价技巧折射的其实是恬退隐忍的倾听境界和仁者爱人的教育情怀,此乃本次倾听教学活动最具价值与魅力之所在。至于曾皙在同门发言时自弹自唱的表现,更愿意视之为替曾皙的出场造势,戏剧化成分明显,反映了孔夫子教学形式的宽松自然、洒脱不拘。

这样一个“点到即止,擒纵自如”的孔子,才是我们心目中掌握了倾听之道和教育之道的“教育家”,是我们孜孜以求、心向往之的“倾听艺术家”。 HYZNWaKW74XM26pVb91m9CMTxgbsSqTyUrkM6muR3lL6Gz2oQAbruyTsFSS0JRX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