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教育部《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第二次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共征得各类意见建议1209条。据介绍,第二次征求意见和第一次相比,意见总数下降了79.7%,表明经过第一次征求意见并认真修改后,已经在社会上达成了较高共识。问题是,所谓“较高共识”主要反映在这几个方面:对阳光入学的支持率为95.7%,均衡编班的支持率为94.9%,“零起点”教学的支持率为93.5%,每天锻炼1小时的支持率为95.9%,一科一辅的支持率为95.5%,严禁违规补课的支持率为96.6%,严加督查的支持率为95.7%;而唯独减负的核心内容“减少作业”支持率最低,仅为69.1%。
减负,就是要把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让孩子们回家后少做作业。可是还有相当一部分社会公众(有很大一部分是家长)不认同、不赞成、不支持、不配合。一句话,作业影响成绩,成绩反映质量。教育必然追求质量,减少作业可能会影响质量,这正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如果我们弄清楚了这些社会公众持异议的真实原因,对减负的前景可能更难看好。大多数持异议者都认为,作业太少是不是就表明掌握的知识少了,考试时成绩就会上不去,教育教学质量是不是就有了问题。一句话,作业影响成绩,成绩反映质量。减少作业可能会影响质量——这正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减负挑战的是现行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是现行的教育质量观的基石——学生成绩。对待学生成绩的不同态度,决定了教育质量观的不同,也反映了不同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
我们已习惯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是:学得越多越有能力、越容易成功和幸福,教育教学工作就越有质量。如此简单明了的逻辑,直接给义务教育,乃至整个基础教育,贴上了撕不掉、甩不脱、万人诟病的“应试教育”的标签。没有学习是不需要考试的,人生是一场更宏伟的考试。学生应试,天经地义。干吗要让“应试教育”背黑锅?
教育把学校知识与人的成功和幸福看成是一种线性正相关,只要知识多,教育教学质量就高,人就越容易获得成功和幸福。于是能学多绝不学少,能灌多绝不灌少!学生的成绩就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业绩,如同工厂的产品、稻田的收成,作业多才能成绩好。让学生少学、老师少教,就好比劝工人少出产品,农民少打粮食一样,会有人听你的吗?
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学习没有尽头。对于获得成功和幸福,除了学习,人类还有其他更重要的途径,比如爱和奋斗。事实已经证明,当前教育领域盛行的这种“过度教育”,是当代学生创造力、成功力、幸福力的大敌。
今天我们需要的是“有限教育”,或者说“适度教育”。“有限教育”或“适度教育”摆正了学校知识与人成功、幸福的关系,告诉我们成功和幸福需要的知识是有一定的度的,也告诉我们在童年和少年时期,用于学习、做作业的时间和精力也是有一定的度的。在“有限教育”里,没有减负的概念,适度的作业和功课,不会因为对更高分数的追求而加码。也不会有“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之分,学生当然要考试,教育目的也当然指向素质。只是把分数请下了教育质量高低的评判台,分数是门槛而不是台阶。
把分数请下神台,不是完全不要分数,而是摒弃以分数分等级、分高下的所谓量化的技术主义。这种技术主义用分数的差别,造成了学生间的竞争。为了在竞争中获胜,取得更好的分数,师生和家长都会不断地加大学习强度和难度。
“有限教育”里,课程可以分为三大类:阅读和理解,动手和实验,演算和统计。对于义务教育,前两类可以不用分数来评判,只设定通过的基本内容,比如讲10分钟的读后感,讲够时间算通过;比如完成一个实验,只要完成即通过。后一类可以有分数,但是像考驾照一样,只设定一个及格分,达到即通过,而不设优良中差等太多等级。将义务教育的所有考试,都由选拔类的改为通过类的。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下,相信将不再有人逼着孩子拼命苦学;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下,减负将不再需要我们如此兴师动众、费尽心力却不敢问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