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减负:让基础教育回归本义

减负雷声大雨点小的原因很多,有学生的无奈、家长的盲目、学校的屈从、官员的虚荣……但究其原因,还在于人们没有弄清楚当代中国基础教育的本质,不明白教育到底是什么,应该干什么和怎么干,因此也就不清楚减负的实质意义,工作缺乏原动力。

从春秋战国学派纷立,到新中国开始致力于普及基础教育,数千年光阴,在中华民族的性格构成里,深深地打上了教育的烙印。在历史进程中,教育改变命运的功利意义和换取物质财富的世俗价值,被推崇到了极致。中国教育早就远离了它名义上所推崇的孔夫子的教育理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乐在其中,而成为只能部分人参与、价值判断完全功利、毫无乐趣可言的苦差事。因为功利,再苦也值;因为苦,所有的功利都被披上了道德的光辉。

那些时代,读书不是义务而是志愿,全社会的知识总量与今天相比,可谓微不足道。就算饱读诗书,与今天学生的课业负担相比也不可同日而语,而且只有少数人才能读得起书,吃得到这份苦,达成目的的概率和机会就大了许多,知识改变命运基本可行。知识量与命运线基本正相关,也就是书读得越多,越成功,越发达。苦难与辉煌得以平衡,于是苦得其所,苦有价值,苦中有乐了。

今天,大力推行义务教育,人人进学堂,个个有书读,信息社会知识爆炸。人类历史上人数最多、普及面最广、需要面对的知识量最大的教育工程,完全颠覆了以往任何层面和范围的教育规律、模式和状况。

人人进学堂,并不是人人都有读书的兴趣,天生不爱读书怎么办?也不是人人都是读书的材料,主观上很努力,客观上读不进去怎么办?有人擅长数理,逻辑思维较好;有人文史不错,长于形象思维;还有文体尖子,文化课难以过关。这些学生怎么教?怎么考?今天的教育模式,恐怕难以给他们一个好学生的评价。我们可以批评他们不够用功,但人人都读书的今天,知识改变命运已经不灵了;苦是苦了,却难见辉煌。

教育的功利作用大大减退,学生苦读完,找不到工作,跳不出农门,甚至成为常态。还有这样一些学生,对自己的人生另有规划,既无报效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雄心壮志,亦无出人头地、发达富贵、实现个人价值的愿望,他们只想平平常常、粗茶淡饭,在和平的家园长大、变老、死去。珠海就有一位10岁男孩在《退学申请书》中表示,自己宁愿和喜欢的女孩一起砍柴、拾破烂,也不愿背书、写作业。在这些人面前,教育的功利作用更加一文不值。

这种难以改变命运,无法激励人生,基本没有世俗用途,却又苦不堪言的基础教育,还要人人接受,是不是有点违背人性?当然,学生当中必有天生爱读书的,天生对自然充满好奇的,天生有家国情怀的,他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为科学而读,为读书之乐趣而读,我们要通过普及基础教育把他们找出来,让他们成为民族的脊梁。如果说通过苦读,能够让这些人脱颖而出,帮助他们打下成为未来民族栋梁之才的基础,让大家都陪着他们苦读12年,虽说有点不公,似也不失民族大义。问题是,当今时代,知识爆炸、信息过剩,大学的知识3年都过期了,何况基础教育;信息技术都进入“云”时代了,知识全部网上在线可查,再苦读还能比得过电脑?纵观60多年来,特别是近30年来的全民苦读,也并未见“大师”出现,栋梁们的一技之长也基本上与苦读的基础教育关系不大。因为知识不是力量,智慧才是。过度的知识只会窒息人的活力和聪明。

可见,教育中书要苦读的做法,不仅不存在于古代孔夫子的教育中,在今天的新教育中也行不通。这是因为产生于特定的生产力条件下的旧式教育突出和强化了教育的世俗功利,远离甚至背弃了教育是人的基本需要这一本质属性。

既然苦读的基础教育难以改变命运,也无法提供幸福生活和成功技能,甚至还可能将“大师”扼杀于摇篮中,那么我们就要大胆改革,破旧立新,扎实减负,让学习不再苦,让读书有乐趣。

人类要延续,文明要传承,人要由“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基础教育是必需的。基础教育应该满足人的基本需要,人在其中要有做人的尊严和快乐。这样的基础教育还需要学这么多无用的知识吗?当然不用。减负还成问题吗?当然不会。

减负是基础教育回归本义的必然要求和正确路径。基础教育的内容和难度,至少应砍掉1/3。我们期盼,让人性归位,让学生归位,让教育归位。 LdkSMZiioI+Nlodh2zK1YGKr8JdXReDdkU/RwCQtaQEKHLZDHkRWDLxxZGN8702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