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减负:从课程结构的优化调整着手

“两会”期间,一些代表委员提出,高考考外语是“劳民伤财”的“悲剧”,直指基础教育科目盲目设置、内容不切实际的积弊,一语切中减负要义。减负,就是要大幅度地压缩基础教育阶段所开的科目数,在学生学习内容上动大手术,把那些不需要在基础教育阶段掌握的知识内容,坚决彻底地剔除出去,让学生在中小学以一种吃不饱、不够吃的状态,保持对知识的渴求、对学习的热爱,进而成长为具有终身学习愿望和能力的可持续发展的人。

外语教学大规模进入中小学校园,始自改革开放时期。当时,开放的中国渴望与世界拥抱,外语是工具、是桥梁,也是一种标志。但是,今天把外语教学提到基础教育的“第一梯队”,甚至是举足轻重的重要位置,确实极大地增加了学生不必要的负担。

第一,社会进步必然带来社会分工的细化,或者说,一个没有细致分工和职业互补的社会就不能称其为现代化的社会。无论多么开放,当代的中国也不需要人人都成为外语人才;能够掌握外语,并使之成为交流工具的只能是少数人。

第二,语言学习,特别是非母语学习,有其特殊规律,对学生天生的兴趣和禀赋有着基础性的苛求。通俗点说,就是人们常讲的“语言天赋”。没有这种天赋,学习起来常常是事倍功半,甚至是徒劳无功。孔夫子讲的“有教无类”,首先是承认人是有“类”的,承认人“生而有别”、有先天差异这个基本客观事实,然后才是如何顺应这一差别实施分类教育。在有“类”的人群中,具有学习外语天赋的学生,必定是部分而非全部。

第三,在中小学中开展外语教学,是落实“教育要面向世界”指导思想的具体措施之一,而不是这一思想的根本要求。面向世界的教育,本质应该是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与国际的接轨,是国际视角和全球胸怀的养成。把基础教育中的外语教学,异化成“教育要面向世界”的根本要求,要求人人过关,人人达标,不仅是对“教育要面向世界”这一要求的机械片面理解,而且是现实社会中虚荣、浮夸、功利的片面“成功观”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反映。

如果高考必考科目中取消外语,只在报考外语专业或对外语有要求的专业时加考外语,外语这座压在学生头上最高、最重的“大山”就可以搬掉了。在基础教育领域,像外语这种脱离中国中小学学生成长实际而盲目设置的教育科目,不是个别。

信息时代,信息技术重要,多开一门课吧;将来就业实用技术少不了,再多开一门课吧……现实中,基础教育甚至承载着职业教育的功能。问题是,没有切身的就业压力,对某一具体技能没有内在的学习驱动,任何技术和技能的教学,都不可能会有实际的效果。

基础教育有时还会成为跟风和赶时髦的“形象工程”。提倡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教育要进课堂;关注法制建设,法制教育要进课堂;禁毒、消防、计划生育、创建文明城市、民族文化等,样样都很重要,样样都要进课堂。没错,这些都是学生成长的必需营养,但是营养不能过剩,更不能杂乱,要有配方比例,必须合理科学“进补”。

基础教育不是职业教育,更不是万能教育,其主要功能是让学生实现从“生物人”向“社会人”的转化,建立起基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备一定的心理、生理上的准备,可以开始下一阶段的继续教育,进行职业训练和人生规划。

在这一阶段,中文语言文字的教学应是主要内容。对一种文明的传承,首先是对语言文字的传承,一个民族的品德、性格、梦想,都应该蕴含其中。此外,还有历史,特别是中国历史;科学,主要是对人和自然的基本认识。这些已经足够支撑起学生的“三观”,多则无益、滥则有害。前面提到的法制建设和生态文明理念,以及艺术的素养等,都应该在语文、历史、科学这些课程中得以体现。

就像我们不能把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对立起来一样,减负不能传递出“知识无用”“读书无趣”的论调。减负要通过合理科学地编排中小学课程,把对学生本阶段成长无实际意义的科目删减掉,让课程更贴近学生实际,教学目的更实事求是,回归基础教育的本义,让学生在学校循序渐进地长大成人,初步懂得自己、懂得他人、懂得世界,可以自立于社会。至于学有本领,术有专攻,成为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事,还是留待进入大学或职业技术学院以后吧。 7sAwfv+H6s4ujrP7tpEvKQS+5U0jHOnwlb2wVHeeUG/JGc4BxF1ETOBAw00w8pn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