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为什么要教育均衡

在义务教育阶段,人民群众对教育公平的期望和要求,往往比质量要求更迫切、更直接。

东西部之间,人口向东部流动,一是为了挣更多的钱,二是为了孩子可以在流入地读书求学。城乡之间也是如此。相当一部分家长背井离乡,艰难地栖身城镇或中心城市,只是为了能让下一代享受到城里的教育。对教育不公的控诉,在城乡二元结构日益冲突的今天愈演愈烈。

然而,在东部学生的家长看来,义务教育的不公不仅存在,而且更甚。择校和补课大军的队伍“绵延不断”就是明证。为什么择校?因为不公!学校是政府用纳税人的钱建造的,大家都是纳税人,凭什么你的孩子可以在好学校读书,而我的孩子就不可以?要去好学校,大家都要去;去不成,就是教育不公,就有意见。去了好学校还要择师。老师总有优劣,凭什么你的孩子在好老师的班,而我的孩子去不了?实在是择不了校、择不到师,那么“堤内损失堤外补”,就找好学校的好老师课余来补课。于是补课成为义务教育中一道无法言尽的“风景”。

相较于课业负担过重、教辅材料泛滥、素质教育式微和教学质量不高等义务教育中的其他问题,人民群众对教育不公平的意见更大。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造成了教育不公,因此教育主管部门提出要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作为上层建筑必定要在经济基础上构建。东部经济社会发展远高于西部,东西部之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问题的解决,必然要依赖东西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均衡的实现。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这种均衡应该很难达到,甚至在省域内,中心城市与一般城市、边远地区的差异,也很难在一定时间内消除。现阶段我们只能寄希望于以县为单位,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部已在全国范围开展义教均衡县的评估验收,并为此提出了系统详尽的评估项目和标准,要求学校符合办学标准,办学经费得到保障,基础设施和教育资源配置均衡,国家规定课程开齐开足,教师整体素质均衡合格,基本消除“大班额”。这一要求又细化为8项具体指标:义务教育生均教学和辅助用房面积、生均体育场馆面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生均图书册数、师生比、生均高于学历教师数、生均中级及以上技术职务教师数。不难看出,这些可以统计和量化的指标,就算毫无水分地全部达标,人民群众心中的教育不公之痛,依然无法完全消除。

择校的核心是择师。校舍和图书等硬件可以用钱复制,县域内达到基本均衡并非难事。但有血有肉、活生生的教师如何复制?让县域内每一个学校都拥有同等学识、技能和口碑的老师,怎么办得到?有人说,让好老师流动起来。且不说现有的社会环境,是否能支撑当前这种流动机制的落实和普及,就算好老师真的可以流动起来,人们就不担心南橘北枳?换了校风和氛围,好老师恐怕不但带不出好学生,反倒可能把自己成为好老师的素质和本领废弃掉。

当我们把好的教育,归结为经费、课程、设施设备和教师的名声,用可以量化的指标,打造标准化的学校时,我们就不得不承认,教育资源很难均衡,绝对的教育公平可能会成为一个无法实现的美好愿景。

均衡在哲学上并不是一个积极的目标。系统的进步和发展,动力就在于不均衡。讲公平,应该更符合人民群众对义务教育的期望。公平的教育不仅包含学校布局公平、教学资源公平、学段投入公平、课程设置公平、应试比重公平、教育成果公平,更重要的是教育机会公平和教育体验公平。后面两条才是教育公平的关键。

公平是一种主观的体会和感受,中国人自古有着“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朴素平均主义思想。真诚、细心地照顾和体谅人民群众在教育机会和体验上的公平感受,让人民群众感觉到不论是东部西部、城里乡下,政府使用纳税人的钱所建的学校、所提供的教育,对任何人而言机会均等、感受相同,教育的公平才能修成正果。 m/5b8ja3yEXGsLChtrXu7ipuFvzw62tbub+TBJrThq0VBo701RQtpCsEFqD2Dgd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