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2012年提出的学前教育“123456”新规程,包括一个目的:健全人格,启迪智力,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二个原则:保育为先,游戏为本;三个到位:人员到位,安全到位,经费到位;四个严禁:严禁推荐和组织征订各种幼儿教材和教辅,严禁教授小学教育内容,严禁以举办兴趣班、特长班和实验班等小众班、“占坑”班为名,进行各种提前学习和强化训练以及超出规定的信息登记,严禁一切形式的小学入学考试;五个提倡:提倡就近入园,提倡公益普惠,提倡个性发展,提倡关爱弱势,提倡家园协作;六个学会:学会微笑,学会观察,学会说话,学会交友,学会家务,学会感恩。其中,“五个提倡”是新规程中最具创新意义的内容之一。
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教育不仅是国民教育的基石,也是漫漫人生的起步。人们常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可见幼儿时期的教育对人的一生影响之大。对于教育本身而言,今天所有的不足和困惑都可以在学前教育中找到端倪。教育改革与创新,自然应该从学前教育开始破题。
学前教育应该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不同的民族和地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选项和认知。有教育工作者抱怨,教育是一个“谁”都可以批评和建议的行当,此话不假,因为教育与每个家庭有关、与“谁”都有关,所以“谁”都想发表一些看法、提出几点意见。“教育小孩子嘛,谁不会?”面对学前教育,貌似谁都有一大堆“正确”的道理。2012年贵州省准备提出发展学前教育的“五个提倡”时,我们从社会上征集来的建议和期望就有五六十个。
大家觉得,学前教育应该有宽敞的幼儿园,应该吃、住、玩配套;应该有合格的教师,男女性别年龄搭配;校车要安全,膳食要合理,玩具要现代,班额不能太大;要有科学的保教计划,最好有艺术氛围;应该有点中国风格,体现传统文化……面对令人眼花缭乱、似乎都有道理的诉求,如何选择?“五个提倡”,凸显了贵州省发展学前教育的思想和理念。
在结构布局上,提倡就近入园。我们希望每个生活小区、居民点都有幼儿园。就近入园,家园一体,园是家的延伸、拓展,家是园的归宿、依托;在空间上要创造“生活即教育”的格局,努力践行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思想。
在建设和运转费用上,提倡公益普惠。政府应该在所有生活小区和居民点,直接投资或引导、组织投资兴建规范的幼儿园。园内不必奢华,园外体现亲民。尤其是公办幼儿园,既然是家的延伸,就要平实、温暖、体贴,反对高高在上,反对考试选拔,反对身份歧视。
在保教方针上,提倡个性发展。强调承认禀赋、接受差异、因材施教,尊重和保护孩子的个性,把个性的发展视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标志。推崇这样的教育思想:没有个性的人必是少有创新的人;没有个性的人必是人格欠缺的人;没有个性完整的个体就不可能有全面发展的群体。在学前教育中,大力推行小班化和“一对一”的差别保教,反对让孩子们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做同样的事情,反对教室的课桌椅像小学一样成行成列摆放。
在弱势群体保护方面,提倡关爱弱势。特别关心、关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等;认真落实“两个为主”的精神,为弱势群体子女提供更好的保教条件;鼓励民办幼儿园在厂矿、乡村和工业园区办园,政府对这类幼儿园给予补助和奖励。关爱弱势体现的不仅是教育的普惠、普及,更是构筑社会公平与良心的底线。
在家校关系方面,提倡家园协作。在强调家园“物”一体化的同时,更重视家园“人”的一体化。在人们普遍把教育视为学校和教育工作者的专利时,往往忽略了家长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教育的第一责任区不是学校,不是社会,而是家庭。家长的言传身教、家庭氛围的潜移默化,对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影响,远胜过教师和校园的作用。没有家长参与和配合的学前教育,必定“瘸腿”,走不了多远;家长和教师是幼儿教育成长的双翼,缺一不可。因此,我们把家园协作确定为幼儿园工作的基本程序和规定动作,定期督察,务求实效。
学前教育虽然还没有纳入义务教育范畴,但由于它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启蒙与奠基作用,自然成为国民教育的风向标,集中而简易地反映了一个地方的教育思想、理念及其价值取向。
一种重视分数、评价手段单一的教育,必定以为任何事物都可以量化,可以考核和测试,从幼儿园开始就将考试和背诵等同于知识和能力;一种迷信经验,辨不清知识和智慧关系的教育,必定以为知识与成功“正相关”,相信“学得越多越成功”,从幼儿园开始就进行填鸭式教育,恨不得将幼儿园变成小学;一种在乎输赢,把世俗成功当成人生目标的教育,必定以为人生就是一场比赛,从幼儿园开始就教孩子没有伙伴、只有对手,没有人生、只有竞争;一种相信人才不是来自实践而是出自校园的教育,必定以为人才可以通过考试选拔出来,从幼儿园开始就用“小红花”之类的选拔机制,把人分为三六九等;一种害怕创新,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教育,必定以为教孩子听话、多学点知识就是好的,从幼儿园就要求孩子背好手、坐整齐,多听话、少瞎想,多读书、读死书;一种远离多元,喜欢整齐和规范的教育,必定从幼儿园开始,就要求所有孩子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做同一件事情;一种漠视规律,不承认人有先天禀赋差异的教育,必定从幼儿园开始就只知拔苗助长,而不知因材施教;一种追逐功利,关注产出的教育,必定从幼儿园开始,就把孩子早早“赶上”追名逐利的“战车”……
一种没有温度,欠缺人文关怀的教育,必定不懂得,好的教育尤其是学前教育,应如贵阳夏天清爽的空气,热度、湿度、速度、纯度合适,不冷不热、不燥不湿,不疾不徐、温和中庸,弥漫时空、无处不在,润物无声、普惠众人,可以感知、可以互动、可以嬉戏,在以人为本的关怀中,包裹着、陪伴着、衬托着、引领着孩子走上人生之路。
教育真是千头万绪,说不尽、难道明。教育创新,该如何破题?高等教育的创新无疑需要政府在行政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发力,没有高考制度的顶层设计,基础教育的创新之船也很难驶出港湾。只有学前教育,或许还有留给地方发挥的空间,可有所作为。
2012年,我们提出了贵州省学前教育“123456”新规程,力图给地方学前教育发展提供一条新的路径。
“一个目的”,即健全人格,启迪智力,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我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并且把人格的健全放到了启迪智力的前面,以表明我们的教育思想——学校教育从幼儿园开始,不应把智育放在首位。
“两个原则”,即保育为先,游戏为本。通常的提法是保教并列,保育、教育缺一不可。我们有意弱化“教”字,同样是彰显改革创新的立场,强调幼儿园就是孩子们长身体、健人格,玩耍、嬉戏的场所,把教育特别是课堂教育还给小学。
“三个到位”,即人员到位、安全到位、经费到位。任何事业都要依靠人去推动,改革创新更是如此。基层幼儿园之所以“小学化”倾向屡禁不止,原因很多,缺乏合格的幼儿教师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不能拔苗助长,还游戏与快乐给孩子的童年,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但是针对不同年龄、民族、地域和性别的孩子设计出不同的游戏,并且带领他们一起玩耍,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有良好的心态、专业的训练和综合的素质。在推行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今天,幼儿园数量大幅攀升,幼儿教师尤其是合格幼儿教师短缺的问题,必定长期存在;幼儿园男教师的数量,也不会在短期内有较大提升。因此我们提出,在城镇以上的幼儿园,两年内均需配备一名男教师。除了教师短缺问题,安全和经费问题也是当前学前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没有这两个方面的妥善保障,一个地区的学前教育恐怕走不了多远。
“四个严禁”,即严禁推荐和组织征订各种幼儿教材和教辅;严禁提前教授小学教育内容;严禁以举办兴趣班、特长班和实验班等小众班、“占坑”班为名,进行各种提前学习和强化训练活动,以及超出规定的信息登记;严禁一切形式的小学入学考试。“四个严禁”来源于教育部的相关要求,又针对实际增加了新的内容,回应了群众对义务教育择校和公平问题的强烈诉求。
“五个提倡”,即提倡就近入园,提倡公益普惠,提倡个性发展,提倡关爱弱势,提倡家园协作。
“六个学会”,即学会微笑,学会观察,学会说话,学会交友,学会家务,学会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