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6月,高考的话题总是街谈巷议的热点。有人赶考,有人弃考;有警察轻骑护送,有家人协同作弊;有状元意外花落他校,有作文题目惨遭吐槽;有考好了的,有考砸了的;有兴奋的,有郁闷的,还有疯狂的家长把监考老师打了的……五花八门,不一而足。高考宛若“世情图”,浓缩了世事沧桑、人间百态,有万千宠爱,也有万千责难;有万般欣喜,更有万般无奈。高考是社会现象的观照,更是教育现状的缩影。今天,高考对个人前途命运、社会治理结构和民族生态延续的深刻影响和巨大改变,使得人们不得不反思,以高考制度为集中代表的现行教育体制,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该出思想和人才的大学,既出不了多少人才,更鲜见独特思想,充其量只是出了些“精致利己主义者”;本应青春飞扬,尽情生长体魄、弘扬个性的高中,只剩下了一个主题词:考试,应试教育将学生培养成考试工具的弊端在这里登峰造极;喊了十多年的素质教育,在小学和初中,不是异化为音、体、美的标签,就是“挂羊头卖狗肉”式的自欺欺人。不要谈践行,甚至连什么是“素质教育”都还停留在众说纷纭阶段;“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良好愿望,绑架着学前教育,罔顾最基本的幼儿成长和教育规律,走上了“小学化”的不归之路。可以这样说,从幼儿园到大学,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学生花费数十年美好光阴,恐怕也难以收获正常和理想的教育。
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虽各有特点和侧重,但以人为本,以学生自身的快乐与发展为基本追求的目标却是一致的。我们的教育,恰恰是在这些根本的目标和追求上发生了偏差。比较中外不同学段的教育,不难看出,学前教育在各个学段中,是差距最大、反差最明显的。一些境外教育人士参观过我们的教育之后都表示:不敢走进幼儿园——看到孩子们小手背着,端端正正地排排坐;看到孩子们手牵手排着队去上厕所;看到做错了事的孩子,在同伴们面前接受老师的训斥;看到孩子们会做算术、能背唐诗、认得外文……真让人有种说不出来的难过。
有一个在网上广为流传的故事:1968年,美国一位妈妈状告当地幼儿园,认为幼儿园教会自己3岁女儿26个字母后,孩子再也不能将“O”说成苹果、太阳、足球、鸟蛋之类的东西了,幼儿园应当对这种扼杀孩子想象力的后果负全责。那场官司,家长打赢了,并导致内华达州修改了《公民教育保护法》。原来教会幼儿园的孩子认字,在有些国家竟然是违法的事情。
在德国等国家,幼儿园的孩子们要去警察局,学习辨识和对付坏人;去消防局学习避险和逃生;去商场学习消费和购物;去市政府认识市长和议员。在北欧如挪威等国家的幼儿园,从不给孩子上任何知识课,也从不要求所有的孩子做同一件事情。孩子到幼儿园就是玩、做游戏,在玩和游戏中了解一些文化和传统,懂得文明与礼貌,在玩和游戏中亲近大自然,认识大自然,享受大自然。
再来看看我们的学前教育,虽然教育部三令五申,强调纠正幼儿园小学化倾向,可基层幼儿园依然我行我素,“矢志”要把更多的知识和本领交给孩子。汉语拼音、英文字母、唐诗宋词、书法绘画、吹拉弹唱、算术手工、南拳北腿,恨不得十八般武艺,样样都会;孩子们在幼儿园,甚至是托儿所,学到了很多知识,却唯独没有学习如何认识自己、认识他人,如何孝敬长辈、礼貌待人,如何感恩社会、亲近自然。学习了知识,丢掉了智慧;学习了技能,忘记了做人;存贮了记忆,丧失了想象;掌握了经验,远离了创新。孩子们不是输在了“起跑线”上,而是被扼杀在了“起跑线”上。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这是爱因斯坦的结论——“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能概括世界上的一切。”2010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在21个接受调查的国家中,中国孩子的想象力倒数第一。一个孩子的想象力倒数第一的民族,如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高考之病,教育之殇,是不是真的源自学前教育,源自那句“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伪命题?教育人真应该好好思考一下了。
贵州省2012年提出的学前教育“123456”新规程,包括一个目的:健全人格,启迪智力,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二个原则:保育为先,游戏为本;三个到位:人员到位,安全到位,经费到位;四个严禁:严禁推荐和组织征订各种幼儿教材和教辅,严禁教授小学教育内容,严禁以举办兴趣班、特长班和实验班等小众班、“占坑”班为名,进行各种提前学习和强化训练以及超出规定的信息登记,严禁一切形式的小学入学考试;五个提倡:提倡就近入园,提倡公益普惠,提倡个性发展,提倡关爱弱势,提倡家园协作;六个学会:学会微笑,学会观察,学会说话,学会交友,学会家务,学会感恩。其中,“五个提倡”是新规程中最具创新意义的内容之一。
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教育不仅是国民教育的基石,也是漫漫人生的起步。人们常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可见幼儿时期的教育对人的一生影响之大。对于教育本身而言,今天所有的不足和困惑都可以在学前教育中找到端倪。教育改革与创新,自然应该从学前教育开始破题。
学前教育应该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不同的民族和地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选项和认知。有教育工作者抱怨,教育是一个“谁”都可以批评和建议的行当,此话不假,因为教育与每个家庭有关、与“谁”都有关,所以“谁”都想发表一些看法、提出几点意见。“教育小孩子嘛,谁不会?”面对学前教育,貌似谁都有一大堆“正确”的道理。2012年贵州省准备提出发展学前教育的“五个提倡”时,我们从社会上征集来的建议和期望就有五六十个。
大家觉得,学前教育应该有宽敞的幼儿园,应该吃、住、玩配套;应该有合格的教师,男女性别年龄搭配;校车要安全,膳食要合理,玩具要现代,班额不能太大;要有科学的保教计划,最好有艺术氛围;应该有点中国风格,体现传统文化……面对令人眼花缭乱、似乎都有道理的诉求,如何选择?“五个提倡”,凸显了贵州省发展学前教育的思想和理念。
在结构布局上,提倡就近入园。我们希望每个生活小区、居民点都有幼儿园。就近入园,家园一体,园是家的延伸、拓展,家是园的归宿、依托;在空间上要创造“生活即教育”的格局,努力践行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思想。
在建设和运转费用上,提倡公益普惠。政府应该在所有生活小区和居民点,直接投资或引导、组织投资兴建规范的幼儿园。园内不必奢华,园外体现亲民。尤其是公办幼儿园,既然是家的延伸,就要平实、温暖、体贴,反对高高在上,反对考试选拔,反对身份歧视。
在保教方针上,提倡个性发展。强调承认禀赋、接受差异、因材施教,尊重和保护孩子的个性,把个性的发展视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标志。推崇这样的教育思想:没有个性的人必是少有创新的人;没有个性的人必是人格欠缺的人;没有个性完整的个体就不可能有全面发展的群体。在学前教育中,大力推行小班化和“一对一”的差别保教,反对让孩子们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做同样的事情,反对教室的课桌椅像小学一样成行成列摆放。
在弱势群体保护方面,提倡关爱弱势。特别关心、关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等;认真落实“两个为主”的精神,为弱势群体子女提供更好的保教条件;鼓励民办幼儿园在厂矿、乡村和工业园区办园,政府对这类幼儿园给予补助和奖励。关爱弱势体现的不仅是教育的普惠、普及,更是构筑社会公平与良心的底线。
在家校关系方面,提倡家园协作。在强调家园“物”一体化的同时,更重视家园“人”的一体化。在人们普遍把教育视为学校和教育工作者的专利时,往往忽略了家长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教育的第一责任区不是学校,不是社会,而是家庭。家长的言传身教、家庭氛围的潜移默化,对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影响,远胜过教师和校园的作用。没有家长参与和配合的学前教育,必定“瘸腿”,走不了多远;家长和教师是幼儿教育成长的双翼,缺一不可。因此,我们把家园协作确定为幼儿园工作的基本程序和规定动作,定期督察,务求实效。
学前教育虽然还没有纳入义务教育范畴,但由于它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启蒙与奠基作用,自然成为国民教育的风向标,集中而简易地反映了一个地方的教育思想、理念及其价值取向。
一种重视分数、评价手段单一的教育,必定以为任何事物都可以量化,可以考核和测试,从幼儿园开始就将考试和背诵等同于知识和能力;一种迷信经验,辨不清知识和智慧关系的教育,必定以为知识与成功“正相关”,相信“学得越多越成功”,从幼儿园开始就进行填鸭式教育,恨不得将幼儿园变成小学;一种在乎输赢,把世俗成功当成人生目标的教育,必定以为人生就是一场比赛,从幼儿园开始就教孩子没有伙伴、只有对手,没有人生、只有竞争;一种相信人才不是来自实践而是出自校园的教育,必定以为人才可以通过考试选拔出来,从幼儿园开始就用“小红花”之类的选拔机制,把人分为三六九等;一种害怕创新,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教育,必定以为教孩子听话、多学点知识就是好的,从幼儿园就要求孩子背好手、坐整齐,多听话、少瞎想,多读书、读死书;一种远离多元,喜欢整齐和规范的教育,必定从幼儿园开始,就要求所有孩子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做同一件事情;一种漠视规律,不承认人有先天禀赋差异的教育,必定从幼儿园开始就只知拔苗助长,而不知因材施教;一种追逐功利,关注产出的教育,必定从幼儿园开始,就把孩子早早“赶上”追名逐利的“战车”……
一种没有温度,欠缺人文关怀的教育,必定不懂得,好的教育尤其是学前教育,应如贵阳夏天清爽的空气,热度、湿度、速度、纯度合适,不冷不热、不燥不湿,不疾不徐、温和中庸,弥漫时空、无处不在,润物无声、普惠众人,可以感知、可以互动、可以嬉戏,在以人为本的关怀中,包裹着、陪伴着、衬托着、引领着孩子走上人生之路。
教育真是千头万绪,说不尽、难道明。教育创新,该如何破题?高等教育的创新无疑需要政府在行政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发力,没有高考制度的顶层设计,基础教育的创新之船也很难驶出港湾。只有学前教育,或许还有留给地方发挥的空间,可有所作为。
2012年,我们提出了贵州省学前教育“123456”新规程,力图给地方学前教育发展提供一条新的路径。
“一个目的”,即健全人格,启迪智力,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我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并且把人格的健全放到了启迪智力的前面,以表明我们的教育思想——学校教育从幼儿园开始,不应把智育放在首位。
“两个原则”,即保育为先,游戏为本。通常的提法是保教并列,保育、教育缺一不可。我们有意弱化“教”字,同样是彰显改革创新的立场,强调幼儿园就是孩子们长身体、健人格,玩耍、嬉戏的场所,把教育特别是课堂教育还给小学。
“三个到位”,即人员到位、安全到位、经费到位。任何事业都要依靠人去推动,改革创新更是如此。基层幼儿园之所以“小学化”倾向屡禁不止,原因很多,缺乏合格的幼儿教师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不能拔苗助长,还游戏与快乐给孩子的童年,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但是针对不同年龄、民族、地域和性别的孩子设计出不同的游戏,并且带领他们一起玩耍,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有良好的心态、专业的训练和综合的素质。在推行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今天,幼儿园数量大幅攀升,幼儿教师尤其是合格幼儿教师短缺的问题,必定长期存在;幼儿园男教师的数量,也不会在短期内有较大提升。因此我们提出,在城镇以上的幼儿园,两年内均需配备一名男教师。除了教师短缺问题,安全和经费问题也是当前学前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没有这两个方面的妥善保障,一个地区的学前教育恐怕走不了多远。
“四个严禁”,即严禁推荐和组织征订各种幼儿教材和教辅;严禁提前教授小学教育内容;严禁以举办兴趣班、特长班和实验班等小众班、“占坑”班为名,进行各种提前学习和强化训练活动,以及超出规定的信息登记;严禁一切形式的小学入学考试。“四个严禁”来源于教育部的相关要求,又针对实际增加了新的内容,回应了群众对义务教育择校和公平问题的强烈诉求。
“五个提倡”,即提倡就近入园,提倡公益普惠,提倡个性发展,提倡关爱弱势,提倡家园协作。
“六个学会”,即学会微笑,学会观察,学会说话,学会交友,学会家务,学会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