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6月,高考的话题总是街谈巷议的热点。有人赶考,有人弃考;有警察轻骑护送,有家人协同作弊;有状元意外花落他校,有作文题目惨遭吐槽;有考好了的,有考砸了的;有兴奋的,有郁闷的,还有疯狂的家长把监考老师打了的……五花八门,不一而足。高考宛若“世情图”,浓缩了世事沧桑、人间百态,有万千宠爱,也有万千责难;有万般欣喜,更有万般无奈。高考是社会现象的观照,更是教育现状的缩影。今天,高考对个人前途命运、社会治理结构和民族生态延续的深刻影响和巨大改变,使得人们不得不反思,以高考制度为集中代表的现行教育体制,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该出思想和人才的大学,既出不了多少人才,更鲜见独特思想,充其量只是出了些“精致利己主义者”;本应青春飞扬,尽情生长体魄、弘扬个性的高中,只剩下了一个主题词:考试,应试教育将学生培养成考试工具的弊端在这里登峰造极;喊了十多年的素质教育,在小学和初中,不是异化为音、体、美的标签,就是“挂羊头卖狗肉”式的自欺欺人。不要谈践行,甚至连什么是“素质教育”都还停留在众说纷纭阶段;“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良好愿望,绑架着学前教育,罔顾最基本的幼儿成长和教育规律,走上了“小学化”的不归之路。可以这样说,从幼儿园到大学,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学生花费数十年美好光阴,恐怕也难以收获正常和理想的教育。
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虽各有特点和侧重,但以人为本,以学生自身的快乐与发展为基本追求的目标却是一致的。我们的教育,恰恰是在这些根本的目标和追求上发生了偏差。比较中外不同学段的教育,不难看出,学前教育在各个学段中,是差距最大、反差最明显的。一些境外教育人士参观过我们的教育之后都表示:不敢走进幼儿园——看到孩子们小手背着,端端正正地排排坐;看到孩子们手牵手排着队去上厕所;看到做错了事的孩子,在同伴们面前接受老师的训斥;看到孩子们会做算术、能背唐诗、认得外文……真让人有种说不出来的难过。
有一个在网上广为流传的故事:1968年,美国一位妈妈状告当地幼儿园,认为幼儿园教会自己3岁女儿26个字母后,孩子再也不能将“O”说成苹果、太阳、足球、鸟蛋之类的东西了,幼儿园应当对这种扼杀孩子想象力的后果负全责。那场官司,家长打赢了,并导致内华达州修改了《公民教育保护法》。原来教会幼儿园的孩子认字,在有些国家竟然是违法的事情。
在德国等国家,幼儿园的孩子们要去警察局,学习辨识和对付坏人;去消防局学习避险和逃生;去商场学习消费和购物;去市政府认识市长和议员。在北欧如挪威等国家的幼儿园,从不给孩子上任何知识课,也从不要求所有的孩子做同一件事情。孩子到幼儿园就是玩、做游戏,在玩和游戏中了解一些文化和传统,懂得文明与礼貌,在玩和游戏中亲近大自然,认识大自然,享受大自然。
再来看看我们的学前教育,虽然教育部三令五申,强调纠正幼儿园小学化倾向,可基层幼儿园依然我行我素,“矢志”要把更多的知识和本领交给孩子。汉语拼音、英文字母、唐诗宋词、书法绘画、吹拉弹唱、算术手工、南拳北腿,恨不得十八般武艺,样样都会;孩子们在幼儿园,甚至是托儿所,学到了很多知识,却唯独没有学习如何认识自己、认识他人,如何孝敬长辈、礼貌待人,如何感恩社会、亲近自然。学习了知识,丢掉了智慧;学习了技能,忘记了做人;存贮了记忆,丧失了想象;掌握了经验,远离了创新。孩子们不是输在了“起跑线”上,而是被扼杀在了“起跑线”上。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这是爱因斯坦的结论——“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能概括世界上的一切。”2010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在21个接受调查的国家中,中国孩子的想象力倒数第一。一个孩子的想象力倒数第一的民族,如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高考之病,教育之殇,是不是真的源自学前教育,源自那句“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伪命题?教育人真应该好好思考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