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的上海之春各类文艺演出如雨后春笋,新人佳作层出不穷、中西文化不断碰撞,一台台精神盛宴令人应接不暇,其中由中国乐迷的老朋友夏尔·迪图瓦执棒波士顿交响乐团的中国巡演音乐会尤为引人注目,不仅因为这一世界名团拥有百年的历史荣耀,更由于它和中国曾有过一段不解之缘。时隔35年之久重返旧土,令许多业内专家和资深乐迷翘首以待。
1979年,时任音乐总监的小泽征尔率领乐团初次访华进行文化交流,成为中美关系正常化后首支到中国演出的美国交响乐团,在那个封闭而又充满理想的年代里无疑是一件文化壮举,国人得以在本土近距离领略西方经典交响乐的魅力。其间波士顿交响乐团与中央乐团在能够容纳一万八千名观众的北京首都体育馆的最后一场合作演出早已成为一代人心中的集体回忆。而纵观这35年,中国交响乐的市场和氛围也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历史巨变,通过一代又一代音乐人的不懈努力开启了又一个交响乐之春。
5月4日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上演的音乐会以俄罗斯民族音乐之父米哈伊尔·格林卡的《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序曲开场。迪图瓦被公认为法国及俄罗斯作品的权威诠释者,优雅飘逸的指挥风格及清晰到位的结构掌控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序曲一开头“拳头般的和弦”热情四溢,刹那间使春天的生命力弥漫全场。而上半场最大的亮点莫过于拉赫玛尼诺夫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来自中亚细亚的青年钢琴家贝佐德·阿布杜瑞莫夫与波士顿交响乐团的合作可谓棋逢对手、相得益彰。果决刚毅的帕格尼尼主题、低沉哀伤的“震怒的日子”,还有最让人心往神驰的充满乡愁的第十八变奏,都显示出他对于作品的诗意内涵恰如其分又不失个性的把握。这位技巧惊人、风格凌厉的演奏家真如拉赫玛尼诺夫再世,将这部炫技性和抒情性都臻至极致的晚期浪漫主义杰作展现得如诗如醉。管弦乐深沉迷人的底色与钢琴的焰火般四溢的吟咏碰撞交融,幻化出这部变奏式狂想曲中斑斓多姿的画面和最深邃动人的追忆。
下半场的曲目是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这也是乐团上次访华时曾带给中国听众的一大惊喜。时隔35年后的重现,不知台上座中,尚有几人忆得当年情景。岁月如梭,松柏为薪,真有万物逆旅、光阴过客之叹。这部全面考验交响乐团整体实力和各声部水准的浪漫主义标题音乐杰作,在迪图瓦和波士顿音乐家的手中犹如焕发出魔力的水晶石,折射出辉煌绚烂的音响之光。无论是深沉忧郁的爱情梦想、优雅婉转的圆舞曲、栩栩如生的旷野雷声、鼓乐喧天的赴刑场景,还是群魔乱舞的女巫之夜,都被这个世界级的交响乐团演绎得熠熠生辉,纤微毕现。一切可惊可愕之状,如嗔如笑之态,皆挥洒于股掌、传达于音声。曲终人未散,当年的梦想和那曾经不朽的青春热力恍惚重现于今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