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纯正美国辣味经典
——记纽约爱乐乐团2015年“上海夏季音乐节”首场演出

纽约爱乐乐团作为美国最著名的交响乐团之一,在2015年7月4日在上海交响乐团举办的“上海夏季音乐节”上的首度亮相,就有耳目一新之感。对于惯于接受欧洲19世纪传统曲目的上海听众而言,这场清一色的美国作品音乐会无疑带来了全新的聆听口味;但细细品味之下,又可以发现这种“辣味”后面的另一种悠久传统(甚至不乏经典意味),并且正是这种“纯正的美国性”为不少中国音乐爱好者所津津乐道的“西方古典音乐”增添了更为丰富的面相与更为深厚的底色。

音乐会上呈现的小品——勒鲁瓦·安德森的《乡村琴声》、理查德·罗杰斯的《旋转木马圆舞曲》、格什温的《弦乐摇篮曲》以及约翰·菲利普·苏萨的进行曲都给听者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而其中最有分量的三部作品恰恰也是战后三位最重要的美国本土作曲家——塞缪尔·巴伯、亚伦·科普兰与雷纳德·伯恩斯坦——各自最优秀代表作。

巴伯是美国作曲家中非常接近欧洲学院派的一位。但相对于同时代的欧洲音乐家,他的个人风格既非激进,也不太保守,而是凭借对古典-浪漫音乐传统的深厚把握而生成一种极具自传性的中道色彩。其作品中敏感的内在表现力和动人的抒情性,在20世纪美国音乐中并不多见。作为本场音乐会开场曲目的《造谣学校序曲》取材于英国作家谢立丹的同名讽刺喜剧,是作曲家早年在费蒂斯音乐学院就读时的习作,但其中已经彰显其技法老道、表情精致的创作特质。纽约爱乐乐团的演奏家极好地呈现出了那隐伏在清晰的古典曲式外壳下的作曲家的人格声音,他们以极为精绝的音响造型能力在各种不同的情绪类型之间流畅转换,造成金声玉振般的现场感,尤其是乐曲结尾处的赋格段被演绎得流光溢彩、熠熠生辉。

《阿巴拉契亚之春》不仅是科普兰最为人熟知的作品,也是最能反映美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内涵的音乐史诗。这部管弦乐组曲的原型是作曲家为一出抽象舞剧而作的室内性配乐,表现一群拓荒者为一对新婚夫妇举行的婚礼庆祝派对。由八段场景构成的组曲具有强烈的画面感和动作感,透过极具律动感的速度设计,描画出这一典型美式聚会的全过程。该曲的演绎堪称整场音乐会最大的亮点,在指挥家阿兰·吉尔伯特饱含激情和想象力的挥洒调度下,各声部的演奏员仿佛化身为山林中的舞者,将音乐中所暗含的戏剧动作与丰富表情无比生动地呈现在观众眼前。震教徒的歌声与林中的静谧瞬息转换,就连段落间短暂的停顿也被赋予了不同寻常的时间意义和美学维度。

下半场的主打曲目无疑是曾长期担任纽约爱乐音乐总监的伯恩斯坦根据其著名歌剧《西区故事》改编的小提琴与乐队组曲,这部黑帮爱情题材作品代表了美国文化中除欧洲传统和开拓荒地外的第三种基本要素:都市生活。对于这驾轻就熟的保留曲目,乐队的演绎自然无懈可击,小提琴家约书亚·贝尔的表现也如行云流水、令人激赏。不过正是这样高水准的演绎使我们发现:伯恩斯坦有时候抱负太大、陈义过高。尽管他能以莎剧为基础,将美洲土著音乐、爵士乐和含有复杂对位织体的交响化语言结合在一起并获得巨大的商业成功,但无法掩盖这些素材间与生俱来的不平衡与让听者感觉尴尬的缝隙,却也不能将这种不平衡和缝隙抽象到哲理性的高度。才子频繁掉文的样子并不赏心悦目,伯恩斯坦在音乐中比王尔德在文学上走得还远;在处理这一类题材时,他费尽全力要达到的艺术效果往往不及格什温漫不经意间的灵光一现。

本场音乐会的成功使纽约爱乐乐团今夏的系列演出有了一个惊叹号般的开始。当然,如果再加入一部查尔斯·艾夫斯的管弦乐代表作,必将弥补其稍显薄弱的曲目安排;那样一来,我们就能通过“临响”去感受一部浓缩的20世纪美国音乐史了。 EoRXcxi5fg3whQiiIVqQYb7rNO72MgIaO2kehgvrSB/LZc6+GYiiHXFjc9uOK+y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