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牧神

张锦江 文

有人曰王亥,

两手操鸟,方食其头。

王亥托于有易、河伯仆牛。

有易杀王亥,取仆牛。

河念有易,有易潜出,

为国于兽,方食之,名曰摇民。

【大荒东经】

个马夫受黄帝封赏当上了一个山国的大王,这人自然非等闲之辈。这个男人,在困民国是个另类,此人自称王亥。作为这个山国里唯一的异姓者,其另类之处不仅在于姓与旁人不同,更在于他有一个特别的嗜好,喜欢生吞活鸟。通常他双手执鸟,吃鸟时必从鸟头开始,然后吞下鸟翅、鸟身,最后是鸟尾,常常连吞数只,连鸟毛也不吐,鸟毛粘满他的上下厚唇,困民国人见了都不忍直视,掩面而行。

王亥的野蛮,虽引起困民国人异样的目光,但无人敢无端惹他。王亥长得高大魁伟,前额光秃,后脑长一圈毛,粗眉竖着,两眼吊起,一副凶相。他终年裸露上身,光腿、赤足,仅在腰间围一短豹皮,模样如恶神再世,野鬼重生。他力大无比,能举起千斤山石,能连根拔起百丈大树。

王亥其实是半神半人的巨人。

当初,王亥随黄帝出征,与炎帝在阪泉大战。因有一身蛮力,又得到天神赤脚大仙相助,降伏了众多野马。王亥善于驯养马匹,能让野马变为军骑,驰骋疆场杀敌。黄帝以铁蹄雄师一举战胜炎帝夺得天帝大位,庆功之日,他封赏马夫,让他当上了一个山国的大王。

由于连年战争,马匹都被征用,死伤无数,日渐稀少,而马匹在民间已被广泛用作代劳的脚力,或驮物、或运输。因此,人们想找到可代替马匹的家畜。

当时的困民国野牛出没横行,山民栖身的木屋常被毁坏,山民妇孺常有死伤。山民中有精通弓箭的好手,曾试图用弓箭、石刀、石斧抵御野牛的祸害,却引来野牛更加猛烈的报复。为首的野牛王率众野牛横冲直撞,一夜之间,困民国木舍毁掉大半,山民四处逃窜,流落山野。

唯独王亥挡住了一头野牛,他双手一把抓住野牛的两根向前弯曲的大牛角。这野牛体格壮硕的程度让人难易置信,硕大的屁股就如同一座山包,下垂的肚腹可以装得下两个人,那牛头呢,更是不可思议,大得无法形容。困民国里有一种椰果,每颗如人头那么大,这牛头则有十颗椰果那么大。面对这般庞大的巨兽,人们不禁怀疑王亥是否是其敌手。

只见那野牛凶猛无比,浑圆的粗颈僵硬地挺着,两只眼睛瞪得比拳头还大,两只尖角冲向前方,只要王亥一松手,他的前胸就会被牛角戳出两个窟窿。王亥当然不敢有片刻松懈,如磐石般站定在那里,用双手把那颗硕大的牛头稳稳地定在那里。那牛不甘心了,歪着嘴,吐着白沫,流着口水,喷着热气,发出响亮的怒吼声,牛屁股撅得很高很高,后蹄踢得尘土飞扬,这种狂躁,已达到了疯狂的地步。那长长的牛尾巴飞舞着甩来甩去,如同鞭子一般,脖颈处的根根鬃毛也都竖了起来。牛要撕碎面前这个人,牛决不宽恕面前这个人。牛要让这个人下地狱去!

王亥抓住牛角纹丝不动,嘴里喊着:“屁股撅上天也没有用!”王亥像是座山。撼山不易!任凭牛屁股、牛蹄、牛尾如何翻腾甩动,王亥始终屹立不倒。两三个时辰纠缠下来,牛放了几个大屁,就不动弹了,眼神的光也暗淡了,一下子温顺起来。

此刻,王亥抚摸了一下牛的脑袋,又拍了拍牛背,向牛表示友好与安慰,然后一跃骑上了牛背,叫了一声:“来,让本王骑骑!”他想试试骑牛的滋味,当初他制服野马时也是这么做的。谁知牛突然又狂躁起来,王亥赶紧拽住牛角。牛又故技重演,现在它施展的空间陡然大起来,牛头能自如甩动,屁股随便怎么撅都行,尾巴更是毫无顾忌地甩来甩去,牛又蹦又跳尽情地奔跑起来,毫无疑问,它想把王亥从背上颠甩下来,再用牛角挑刺他。

王亥悬在牛背上失去了依靠,空有力气无处可使,经不起牛的狂蹦狂颠狂甩。他被重重地抛离了牛背,“咚”的一声,王亥重重地摔在地上。这时,他大喝一声:“小乖乖,快出来,把牛圈住!”话声刚落,从他耳朵里蹦出一个小东西,这就是他喊的小乖乖。只见这小东西的头像螳螂,三角脸,外凸的眼睛又圆又大,有两条细胳膊,身上围着像螳螂翅膀一样的绿色短裙,柴棒一般的人腿,还有一双小小的人脚。这是一个小妖精。

我们不妨说说这小妖精的来历。

王亥还在黄帝手下当兵的时候,他的任务就是捕猎野马。某一天,他追逐一匹野马来到了一片荒山野岭中,在一棵苍老的大榆树下,王亥见到了一个似人非人的小东西。小东西用脚勾住一根树枝,倒挂在树上,头朝下看着他问:“来者可是抓马的?”

王亥惊奇万分,看这小东西长得奇形怪状像只螳螂,心想是碰上妖精了,便问:“你怎么知道我在抓马?”

小妖精说:“师父让我在此等你许久了。”

王亥说:“你师父是何人?”

小妖精答:“他就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赤脚大仙。”

王亥又问:“为何要等我?”

小妖精又答:“等你为黄帝建功立业。”

王亥感兴趣了:“小乖乖,你又有何本领?”

小妖精这才把自己的身世一五一十说了。原来他本是一只普通的螳螂,一天赤脚大仙路过,把螳螂抓在手心,自言自语说:“这只虫也当有一番造化,不枉来世间走一遭。”赤脚大仙说完便用大脚趾在螳螂身上按了按,螳螂立即变了模样,赤脚大仙又从自己头上揪下一根头发,用大脚趾按了按,把它变成了一圈绳索。做完这一切,赤脚大仙又教了小妖精几招绳索的仙术,吩咐他在树下等一个抓马的人。

王亥听了小妖精的故事,兴致勃勃地说:“小乖乖,把赤脚大仙教你的本领拿出来试试,让我见识一下。”王亥觉得这个叫法不错,从此就叫这小妖精为“小乖乖”了。

小妖精为王亥表演了三招仙术。第一招是把赤脚大仙给的用头发变成的绳索放在地上,小妖精噘起嘴唇吹着口哨小曲儿,那绳子的头就如蛇的头昂起来,小妖精一边走一边吹着,绳子就随着口哨小曲儿摇摇摆摆跳起舞来。第二招是那绳头昂起之后,一直往上升,笔直笔直地竖着,一直升到绳子完全立起为止。这时,小妖精就跳到绳杆下一窜一窜地往上爬,爬到绳头,再哧溜地滑下来。如果说这两招只不过是好玩而已,那最后一招就是实用的了。只见小妖精把绳索一端圈套在细细的手臂上,然后远远甩了出去,绳头结了一个圈,那绳圈不偏不倚地套在了一个突起的石柱上。这招正是王亥想要的,他想到用这绳圈可以套住马头,野马一旦被逮住就逃也逃不掉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王亥就靠小妖精的套马索套到了不少野马。小妖精只睡在王亥的耳朵里,并且不吃不喝。王亥行军、打仗、捉野马都带着小妖精。到了宿营地,王亥还会把小妖精从耳朵里叫出来表演两招,让黄帝的兵士们乐一乐。表演完毕,绳索一收,又变回一根头发,小妖精便带着头发回到王亥的耳朵里。

话说回来。此刻,在王亥的喝声下,小乖乖机灵地跳到离牛不远处,手一甩,手中的绳索变成一个绳圈,一下子就套住了牛头,小乖乖把多余的绳子顺手绕在了一棵大松树的树干上,而牛正朝王亥冲去。牛的报复情绪不可抑制,愤怒的牛角不可阻挡地向王亥的胸口戳去,王亥眼疾手快连滚带爬逃脱了。牛不依不饶,怒火烧红了它的眼睛,牛头低垂着,奋力把弯曲的尖角对着王亥奔刺过去。王亥逃向哪,牛就追向哪。王亥直喊:“这牛疯了!这牛疯了!”他在躲闪中不时地想用手抓住牛角。牛把绳索拉得发出仿佛要断裂般的“咯嘣咯嘣”的声音,大松树的枝头也乱晃起来,松针枝叶落了一地。王亥认准了机会,一下子抓住了牛角。

牛仍不肯罢休,使劲用牛角往前顶,屁股狂颠、后蹄乱踢、尾巴疯甩,一时如翻江倒海一般。王亥稳住牛头,小乖乖来帮忙了,他用一根树枝在牛眼睛、鼻子上乱戳,一下子戳破了牛鼻子。牛鼻子流出了血,牛陡然不狂颠了,好奇怪呀。原来,这牛的庞大身躯发出的摧毁性的牛脾气的致命要害是这只牛鼻子。王亥明白了眼前发生的一切,立即拔出腰中石刀,在鼻孔内刺穿了一个洞,让小乖乖把绳子穿了过去。王亥喊了一声:“小乖乖,我们该回家了。”小妖精将绳子交给王亥,又跳进了王亥的耳朵。

王亥用绳牵着牛鼻子回了困民国。整个困民国人山人海,大家围着看这头被大王捉住的大得不得了的野牛,都说大王了不起。

王亥为牛造了一间很大的牛厩。王亥本打算让困民国男丁都带上削成尖刺的竹竿去围捕野牛,只要见到牛就用竹竿尖刺牛的鼻子。不料,这天夜里发生了奇怪的事,牛厩外来了一大群牛,“哞哞”地叫着不肯离去,王亥见状打开厩门,那群牛全都乖乖地进了厩。王亥这才明白,他逮到的这头牛是牛王,牛王被圈在厩内,其他牛都愿意跟牛王在一起。幸好牛厩足够宽敞,容得下上百头牛。不久,群牛在厩内生儿育女,牛厩内牛丁兴旺。王亥整日笑得合不拢嘴,率领全山寨人祀拜山神三日,欢庆歌舞,沿着山道摆出千席酒宴,王亥生吃了三十只黑乌鸦。

困民国内到处是天然牧场。大牛、小牛、公牛、母牛算算已有一百二十头,王亥把二十头牛分为一组放在一个牧场,每个牧场配一个孩子放牧。小妖精也分管了二十头牛,成了一个牧童。王亥成了牛司令。

由于养了牛,困民国的人喝上了牛奶。工匠想到了用牛拉木车来运输砍下的树木,再用木头建造村舍;种田的农夫用牛拉木犁翻耕土地;山民骑着牛还可走亲访友。困民国人都感激王亥,家家户户都供着一个木龛,里面有一个木人,这人就是王亥。

王亥每天都睡在牛厩中,这一百二十头牛见到他,都会用温顺的目光看着他,用牛角轻轻在他胸口蹭来蹭去,同时尾巴也欢快地甩着。王亥用手抚摸着牛头,嘴里喊着它们的名字——这一百二十头牛每头牛都有他起的名字。譬如,黄色的牛有五十五条,就按次序排下去:黄一、黄二、黄三……一直叫到黄五十五。黑色牛有十八条,同样按次序排下去:黑一、黑二、黑三……黑白相间的牛有二十二条,还是按次序排下去:花一、花二、花三……还有灰色的牛、棕色的牛也都是这般叫法。黄牛是最多的。王亥从不会弄错,任何时候都可以准确无误地叫出每头牛的名字。

王亥白天都在巡视这几个天然牧场。

在所有牧童当中,小妖精的放牧最有趣。通常是在小妖精的口哨小曲儿声中,放牧的一天开始了。牛群在绳舞中悠闲地吃着草,草叶上的露水珠儿闪着光,牛群常常跟着绳舞踩着舞步。小妖精在草地上跳来蹦去地玩耍。小妖精还用口哨编排了各种各样的口令,牛群都会按他的口令动作。通常,王亥巡视到这里,就会习惯性地往草地上一躺,望着远处山崖上的一片红灿灿的云霞,他觉得浑身有说不出的舒畅,然后再眯一会儿。小妖精见状就会停了口哨声,收了绳索,不声不响地守在王亥身边。小妖精知道大王有多累,他每天半夜都要亲自为一百二十头牛喂水,一头牛一瓢水,喂完天都快亮了。倘若哪头牛病了,大王会整夜守着病牛,派人上山采草药,然后自己煎熬,再用木汤勺给牛定时喂药,有时还会牵着病牛去晒太阳。他还会每天早晨去给小牛崽喂米汤,以使小牛崽强壮成长不会早夭。

王亥睡着了,做了一个小梦。那头黄五十五,最小的小黄牛,正用软软的、暖暖的长舌头舐他的鼻子。他迷迷糊糊地听到有人在说话。

“师父,你怎么知道我在这里啦?”

“我怎么不晓得,脚趾头告诉我的啦。”

“找我有事?”

“找你大王商议一件事。”

“大王正睡着呢,大王每天睡得很少,我想让大王多睡一会儿。师父如有急事,我就叫醒大王。”

“不用了,那就让你大王睡醒了再说,我等。”

王亥听清了,一个是小乖乖,另一个是谁?小乖乖喊他师父,难道是赤脚大仙?这一惊,他完全醒了,随即翻身而起,倒头便拜:“恩人,大仙在上,恕小人无礼。”

只见赤脚大仙庞眉皓首,须发都是雪白如银,红紫色面庞,身穿棕色道袍,腰带上挂一酒葫芦,左手执一柄杏黄长穗的拂尘,赤着一双大脚。大仙右手一摆:“大王免礼,起身吧。”

王亥站起,恭敬而立,一拱手问道:“大仙,何事找小王?”

赤脚大仙摆了摆拂尘,说:“大王,三月初三西王母在玉山瑶池举行百牛宴,宴请各路神仙。大王养牛闻名天下,小徒又在大王手下当差,正是因这层缘分,我受西王母所托,来找大王商议,请大王奉献百头牛以供玉山瑶池诸位大神,不知大王意下如何?”

王亥面露难色,心中有点不太乐意,便说:“大仙,你是我恩人,小王能有今日,都是大仙所赐,当应感恩戴德,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不要说一百头牛,就是要我的命,小王也愿意。只是大仙有所不知,这一百头牛就是困民国人的命,这困民国老老少少就依靠这群牛,日子才过得好些,如果这一百头牛拿去供奉大神了,困民国人的生活就无着落了,这可怎生是好?”

赤脚大仙说:“大王,您有一百二十头牛,给您留下二十头,一半公牛,一半母牛,过不了多久就又会生出许多小牛来。大王,您就算给我一个面子,西王母也非一般天神,她是天神中的一个主儿,掌管灾历和刑杀,天下苍生的福祉、平安都在她手中,往常想巴结还巴结不上呢,她让小仙办这件事,是她看得起小仙,我总该为她把这件事办好。大王,您说呢?”

王亥听赤脚大仙说到这个份上,也不想再多说了,便应道:“大仙,我听恩人的,恩人吩咐什么,我都照办。明天我就出发,把一百头牛送到玉山。”

赤脚大仙一挥拂尘飘然而去,空中留下一个声音:“我在玉山恭候大王。”

从困民国到玉山相距二百六十里,王亥赶着一百头牛走山路,浩浩荡荡不知费了多少时日,吃尽千辛万苦。一日到了玉山脚下,山下旌旗鲜亮,鼓乐相闻。只见神山兵丁簇拥着一人在那里守候,正是赤脚大仙。

王亥上前便拜:“大仙,小王带来了一百头牛,请大仙点验。”

赤脚大仙双手扶起王亥:“大王辛苦了,起来,起来。”

王亥说:“小王把牛送到,就赶路回去了。”

赤脚大仙说:“马上走?不上山歇歇?”

王亥谢了赤脚大仙转身欲走,又舍不得牛儿,就在这头牛头上摸摸,那头牛头上抚抚。嘴里“花五、黑七、黄九”亲昵地喊着,他心里难受,把身子背了过去。这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百头牛“扑通”一声前蹄弯曲都跪在了山地上,“哞哞”地叫着,声音悲怆,再看每头牛的眼睛里都流出了泪水,亮晶晶的泪水慢慢地流下来。王亥哭了,也跪了下来。

赤脚大仙的眼睛也湿润了。大仙动情了:“牛通人性,人若没有把全副心力放在牛身上,牛哪会有这等深情厚谊,真是感动天地呀。罢了,罢了,大王你把牛带回去吧。我去回禀西王母。”

王亥拜谢赤脚大仙,把一百头牛又赶回了困民国。

王亥庆幸百头牛失而复得,自然对赤脚大仙的通情达理感激不尽,他对小妖精说:“你师父放牛归去,真是大慈大悲,心念苍生,此恩何以报之?”小妖精说:“大王已经做得很好了,不用自责。大王用心养牛,牛虽不会说话,心里都明明白白,大王舍牛而去的一刻,牛下跪流泪,就算铁石心肠的人看到也会动情的。”王亥自语道:“看来,把牛养好,让困民国人活得安逸,就是报答大仙了。”自此,王亥日夜为养牛操劳。不消半年,牛群由一百二十头繁育到了二百八十头,再过一年,牛群已达到一千一百多头。困民国的牧场不够用了,王亥就派人去了毗邻的有易国,想把牛送到那里去寄养。

没几日,有易国大王绵臣回话,应诺了王亥把牛寄养在有易国的请求。

就这样,王亥选了一个吉日,带着一百五十头牛去了有易国。有易国大王绵臣当天设宴招待王亥。席间,小妖精表演了绳舞与爬绳的节目为众人助兴,有易国君臣都拍手称奇,欢声雷动。绵臣令妻子向王亥敬酒,一杯两杯三杯地敬个不停。绵臣妻是一个美人儿,长得如花似玉,楚楚动人,眉目妖艳,弄得王亥心花怒放,与绵臣妻眉来眼去。绵臣看在眼中,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他起了杀意:一是王亥当众调戏其妻,罪不容诛;二是王亥的一百五十头肥牛,他想借机侵吞下来。但王亥力大无穷,百十个人都不能近身,硬杀是绝不可行的。绵臣心生一计,令心腹去准备了三十只鬿雀 ,用竹笼装了送到宴厅。他知道王亥喜欢生吃活鸟,便让妻子拎着笼子送到王亥席前,说:“大王,美味来了。”王亥一见大喜,立即开笼抓鸟,抓起一只鸟就从鸟头下嘴吞食起来,还连声赞道:“这鸟肉又鲜又嫩,好吃,好吃!”一连将三十只鬿雀全都生吞进了肚子里。岂知鬿雀的肉味虽美,但骨头有致命的剧毒。不消片刻,王亥腹痛难熬,知是绵臣捣鬼,这鸟有毒,他马上轻轻呻吟道:“小乖乖,我死了以后把我的尸首弄回去,牛一头不能少!你快逃!”这时,宴厅内一片混乱,小妖精趁机逃之夭夭。

绵臣心狠手辣,把王亥尸分八块,扔在了荒野。

小妖精看到大王的结局这般惨不忍睹,悲痛欲绝,便用绳索把大王的尸块一块一块收拾捆扎好,然后偷偷去了被绵臣扣留的牛群中。小妖精轻吹了一声口哨,一头牛悄悄地来到了他的身边,小妖精牵牛到了荒野弃尸处,这牛也怪,一见王亥的尸体就跪下直流泪。小妖精让牛咬住捆尸体的绳子,叼在嘴里。他一拍牛头,跳上牛背就骑着牛往牛群奔去。小妖精口哨嘹亮,那牛群一听这哨声,便奋不顾身向小妖精奔来。小妖精站在牛背上,一路吹哨,牛群如潮水倾泻,势不可挡。绵臣率众一路追逐至王亥的辖地,不敢再追,只能收兵回国。

虽然小妖精带回了大王的尸体,救出了一百五十头牛,让王亥的臣民们都惊讶不止,说这小人儿待大王不薄,有情有义,但是,王亥死了,困民国的天塌了下来。困民国内哭声震天,三天三夜没有停息,国内的树木一夜之间全枯黄落叶了,那上千头牛不再吃草,“哞哞”地嚎叫三天三夜。小妖精请困民国里最受尊重的老巫师把大王的尸体拼凑整齐,放在一棵挖空的大橡树树干中,里面灌满了山民酿出的好酒,把大王的尸体浸泡其中,可防止其腐烂。

小妖精想到他的师父赤脚大仙,不禁心里暗自思忖:困民国出了这么大的事,师父的脚趾头就一点也感觉不到吗?小妖精想着想着,手里摆弄着赤脚大仙那根能变成绳索的头发。顿时头发显灵了,赤脚大仙站在了小妖精面前,小妖精大哭起来,一把抱住了师父的腿。他长得实在太小,只能抱住大仙的小腿。小妖精抽泣着想告诉大仙所经历的灾难,大仙弯腰用手抚摸着小妖精的三角脑袋,说:“好了,别哭了,我都知道了。来,让我看看大王。”

赤脚大仙走近存放王亥尸体的空橡树干前,他把一只脚伸了进去,用大脚趾从王亥的尸体头部开始往下按,一直按到脚尖,然后,又来回按了五回,这才收回脚,吩咐道:“这下行了,把酒舀光。”一旁的老巫师把酒舀得干干净净。这时,树干里有了动静,只见王亥睁开了眼睛,伸了伸手腿,说:“我不是死了吗?”大仙闪到他面前,说:“大王命不该绝,幸好我的徒儿把大王的全尸带回,否则缺了一块,大王就活不了了。”王亥随即爬出树干,拜谢大仙复活之恩。大仙说:“要谢就谢我的徒儿吧。”王亥又拜小妖精,小妖精双手直摇,说:“大王,折杀小乖乖了。”王亥心存感激,又问了一百五十头牛的下落,小妖精如实禀告,一百五十头牛一头不少都带回了。王亥对师徒二人谢了一番。王亥又对大仙说:“我被奸人所害,此恨难平。”大仙说:“大王,得饶人处且饶人,我已请水神河伯吩咐有易国人连夜逃离,以免大王一怒之下为报仇伤及无辜。此刻,有易国已空无一人,大王去占了,就有了新牧场,不必开杀戒了。”王亥点头称是,连说:“大仙说得在理。”

自此,王亥占了有易国,开辟了新的牧场。

有易国大王绵臣在一个野兽出没的地方又建立了一个摇民国,靠吃野兽为生。

故事取材

《大荒东经》

原文:(困民国)有人曰王亥,两手操鸟,方食其头。王亥托于有易、河伯仆牛。有易杀王亥,取仆牛。河念有易,有易潜出,为国于兽,方食之,名曰摇民。

译文:困民国有个人叫王亥,他用两只手抓着鸟,吃鸟的头。王亥将一群牛寄养在有易国人与河伯那里。有易国人杀死了王亥,占有了那群寄养的牛。河伯哀念有易国人,帮助他们悄悄逃走,在野兽出没的地方建立了国家,他们吃野兽的肉,被称为摇民。

王亥(清·汪绂图本)

王亥是畜牧之神,以擅长驯养牛著称,他还是殷人的始祖。王亥的形象为“双手操鸟”,卜辞中的亥字是鸟首人身,学者认为这体现了殷人与鸟的密切关系。

王亥仆牛与丧牛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从事农耕的民族为寻求土地与异族之间发生的纠纷。

《东山经·东次四经》

原文:(北号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鸡而白首,鼠足而虎爪,其名曰鬿(qí)雀,亦食人。

译文:北号山上有一种鸟,它的外形像鸡,脑袋是白色的,长着老鼠的脚和老虎的爪子,它的名字叫鬿雀,这种鸟也会吃人。

鬿雀(清·汪绂图本)

鬿雀是一种食人怪鸟,集鸡、鼠、虎三种动物的特征于一身。《楚辞·天问》中有“鬿堆焉处”的诗句,“鬿堆”即鬿雀。 tnYSBsA78ZgvBEL+nHuNpD8wgEndGmbmXNwdCW5nUxlB5DPGtBs41DB2Pwp/Iyv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