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多年来,我给很多教师培训班讲过课。我发现教师培训的内容往往是报告式的、拼盘式的、散装的,就是主办单位请来几位专家,各尽其能,各自讲他们拿手的东西。这种办法好操作,自有它的道理和好处,但显然随意性较大。常有人邀请我讲课,我问:什么题目?对方答:您看着办吧,只要是有关班主任工作的就行。对方的信任令人感动,但我觉得主持者对要解决什么问题,似乎心中无数。近几年我讲个案诊疗比较多,听过的人都能明白,此事绝不是听一两次课所能解决的,于是就有培训单位和教育部门建议我把它搞成一门课程,进行持续的教学,认为这样或可切实提高老师们的个案诊疗能力。既是课程,就可以避免那种报告式的、拼盘式的、散装的培训状态了。

我觉得这是个好主意,就开始构思,本书前两辑即概述了我的有关想法。

课程嘛,总要有个知识体系,分章分节地讲下去,环环相扣,学习者把这些都“掌握”了,功德就圆满了。可是个案诊疗并非一种知识,也没有什么体系,它要培养的,只是学员的一种能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这个教材可怎么编呢?你当然可以搞一些案例分析编成一本书,但学员即使把它们完全背下来也没有用,因为这并不能保证他遇到一个新的鲜活案例就会分析了。你当然也可以告诉学员一些分析的思路,大致的程序,但这也不能保证他按这些路子就一定能分析得好。总之,真实的能力不是可以“掌握”的东西,甚至无法“传授”,所以课本对于个案诊疗简直没什么用处,真正有用的是讨论,学员的能力是在案例讨论中互相启发得到提高的(在做中学),不是从书本里背来的。

可是话又说回来,老师要学个案诊疗,总得有个抓手,起码也得知道个案诊疗是怎么回事,这种课怎么个上法,就是讨论,他也得见识见识讨论的情境。所以,有个教材,学员可以参考,总会有些启发,也能减少很多重复的解释。正好有了一个契机,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以下简称“网师”)邀请我去开课,我就开了个案诊疗课,属于线上培训。第一期大约用了四个月,讨论了六个案例。(其实线下培训也和这差不多,只不过那是面对面讨论,节奏会快得多。)事后整理一下文字,能成一本书了。其中我的指导语和学员的讨论发言,均为情境实录,原汁原味,作为个案诊疗的入门教材,挺合适。这就是本书的由来。编辑时,对学员的发言,我作了一些不影响原意的精简和修改。本书可以说是教材,但更像一本参考资料,它的作用不是让学员领会和记住什么知识,而是帮助学员入门,找到提高自身诊疗能力的路径。

再有一个问题是指导教师问题。我的经验是,个案诊疗培训,必须真有本事的教师来指导,才能有较好的效果。个案诊疗课几乎全程都是讨论,教师想做个“知识搬运工”,讲完就走,那是不行的,单纯做讨论主持人也不行。讨论有个水准问题,如果全体学员都处于相似的水平,则不管讨论多么热闹,也还是在那个水平上折腾,只有来一位技高一筹、见解超出讨论者的人加以点拨,学员的思想才有希望提升到高一点的层次。个案诊疗的指导教师必须有这个本事。他更像一个武术教练,他必须比所有的徒弟都能打,徒弟与人较量若失败,他这个师父就得出手,绝不能只会“运筹帷幄”。可见,在个案诊疗课上做指导教师,想滥竽充数是肯定要出丑的,即使有人发你一个金光灿灿的资格证书也没用,真正能证明你资格的是这样的事实:学员都分析不下去了,你能开出新思路;学员似乎都把话说到头了,你还能说出点大家都没想到的看法,而且深入了一步,又言之成理。没有这个金刚钻,你还就别揽这个瓷器活。这样看来,能胜任个案诊疗培训工作的教师,委实不多,即使有一定的理论功底和思维能力,也还要有大量案例的实战经验才行。希望这种教师逐渐多起来。

读者拿到这本书,我建议这么读:您见到每一个原始案例,都先别看书中的诊疗报告,自己先试着诊疗一番,然后再看书中的一个个报告,与之相比较,琢磨自己的意见与它们有何异同。这样读,接近实战,效果会好一些。

本书能够成书,首先要感谢新教育实验的发起人朱永新老师,是他建议我在网师开课的,其后网师的李岫云老师和韩冰剑老师给了我一些技术支持。我当然也得感谢我班上的六位学员,还有我邀请来发言的几位嘉宾。

我真的希望有更多的老师学习个案诊疗课程,我认为这对教师、学生和家长都有好处,对中国教育有益。

王晓春
2017年5月15日 klNCMB5c4E5T75QRVbq2jcGRXBBxrcOos7x23M8+D+BITkClVzse8kFQN3FDstN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