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教学案例撰写的原则

前面我们在谈到教学案例选择的时候,曾经谈到教学案例选择的五大原则,即真实性原则、典型性原则、针对性原则、问题性原则、创新性原则,这些原则在教学案例撰写中仍然是需要遵循的。不过,相比教学案例的选择,教学案例撰写具有更多更严格的原则要求。总的说来,教学案例的撰写必须体现新课程改革精神以及各省、市教育厅下发的各类教学指导意见,能够围绕基础教育的特点与要求、现状与未来发展等等,使案例有效地指导师范生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学和教师职后培训教学。

教学案例的撰写必须遵循的原则是:参与性原则、启发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创新性原则。

一、参与性原则

案例教学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本质上是在鼓励学生亲身实践(当然在案例教学中以虚拟实践为主)。学生通过案例的学习能把握教学的规律,掌握教学的方法,强化教学的能力,提高教学的实效。教学案例能在具体的实施中鼓励学生参与,而案例的撰写过程能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案例的素材整理、主题确定、结构安排、分析评价等工作中,从而确保师生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

当然,这里的参与不是说教师直接把拟定教学案例的权力下放给学生,虽然我们可以要求学生以任务的形式完成教学案例的撰写,但教学案例仍然主要由教师来补充润色、修改完善。那么学生的参与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对于师范生而言,他们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去中小学校调研、采访、听课,为课堂、为课任教师、为同伴提供可提炼成教学案例的第一手教学材料。一方面这些案例源于学生的各种感官所获,具有现实感和真实感,容易加工改造成具有针对性的案例;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搜集案例素材的过程中,对于教学有了比较真实的体验,这样,他们理解教育原理与语文教学的各种理论就比较容易。

其次,对于教师培训中的参训教师来说,他们可以回顾总结自己的教学经历,找出教学过程中比较有意思的片断,提供给同伴研讨。这既是一种交流,也是一种反思,将之编写成案例,会较一般的素材要真切丰满,更具吸引力和启迪性。

再次,在案例教学课或者需要使用案例教学的课中,授课者可以把时间与空间多让一点给学生(师范生或参训教师),让他们进行角色扮演,通过虚拟体验生成案例素材。而教师则以“导演”的角色,指导学生提炼生成性素材,并逐步形成案例。

第四是教师可以营造“心理自由”的课堂气氛,创造安全的课堂。即当学生在研讨分析案例素材的时候,教师不以答案为唯一标准去牵引学生,而是允许学生持不同见解,使学生自由研讨、自由写作。

总之,学生参与不但能保证教学案例有鲜活的源头,而且能让学生在同伴合作研究中分析并撰写好教学案例。

二、启发性原则

教学案例写作也是一种学术活动,它需要在内容与表达上都有所创新,这样才能吸引读者的眼球。但是,教学案例与一般的论文又有区别,它特别反对“弯弯绕”,而是倡导言简意赅、一目了然、层层深入、启迪智慧。换言之,优秀的教学案例能够让读者一读即明,明后深思。

言简意赅,不是指浅显无物、一览无余;一目了然,也不是把话说满说死、不留余地。如果教学案例说的都是绝对正确的废话,学生虽无阅读障碍,但也没有任何思考的空间,会失去对案例的兴趣。因此,真正优秀的教学案例一定具有启发性,它短小精悍,令读者以极少的时间代价,获取最大的信息总量与思考空间。具体做法包括:体现出内容的智慧性和表达的留空性。

所谓内容的智慧性,是指我们在提炼教学素材并形成案例的过程中,要注意清除可能表面比较有意思,而实际上易造成阅读干扰的内容,保留具有智慧性生成的材料,也就是能让人举一反三的成分。这方面更多地表现在教学案例的问题上。前面提到,每个教学案例都会有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是令人深思的,并具有多元性特点,那么读者的阅读探索的兴趣就会很大。也只有当案例所隐含的问题是智慧化的时,成形的教学案例读上去才会显得更集中、更生动、更有针对性和启发性。

所谓表达的留空性,是指在教学案例撰写中,一定要考虑信息提供的缺损值,这种信息的缺损,不是撰写者的疏忽造成的,而是撰写者有意而为的。如果教学案例提供的信息太满太实,就会堵死学生的思维发展通道,学生就会被教学案例的撰写者牵着鼻子走。只有当我们提供的案例像中国书画一样留有一定的空白,才能给学生带来想象的空间,并通过激发学生的愤悱状态和急于填补空白的兴趣,引导学生对模糊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并借助各种工具明了教学案例中的各种关系和可能存在的思想意义,努力去寻找各种新颖而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形成各种独特而又能自圆其说的观点,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视野,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当然,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谓的留空,更多地是要求教师不要把对于案例的思考、分析和判断全数提供给学生,而要提供尽可能真实、完整、可靠的关于案例背景、过程的信息。

三、适应性原则

教学案例的适应性是指教学案例应该在内容、形式、深广度等方面符合学习者的前认知、理解力和学习目的与目标。它与针对性属于一体两面、相辅相成的东西。既有针对性,又有适应性,才能真正产生实效。关于适应性,我们前面已有提及,这里再强调几点。

首先,教学案例的撰写应该考虑学习对象的知识水平与能力层阶。只有适应学生的经验水平与理解能力的教学案例,才能真正引发学生的兴趣。太易太难太偏都会给学生带来困惑,削弱教学案例的吸引力。

其次,教师在撰写教学案例时,应当尽可能使其与教材保持一致。这里包括内容的一致,即不能教材说东,你说西,不在一条道上跑;同时还包括理解的一致。所谓理解的一致不是反对多元解读,而是指语文教学案例可以写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多元解读的事,从而引发案例学习者对于民主教学、平等思想的重视与思考。但教学案例本身不是对教材的二度开发,而是对教师教学过程中二度开发的判断评价。因此,它自身不应该在阐述或体现多元解读思想的同时,失去了教材本身蕴含的主流思想,以及人们的主流解读,特别是人们在处理教材时所持的理念、体系等,都必须符合教学的基本规律。除非把教学案例变成文本赏析,否则会搞乱学习者对于教学规律的把握。

第三,教学案例撰写要恰当地把握理论阐述与事实叙述之间的度。而恰当与否要参照学习者的情况与教学内容、目标等的情况。如果教学内容复杂深奥,而学习者又缺乏教学经验,这时候,所要提供的教学案例自然应该偏重简易的叙事,反之则可在理论阐述上多着笔墨。但总的来说,教学案例还是应以一定的理论作指导,并以通俗的表达为好。这样,既不会因为单纯的叙事使教学案例显得肤浅,不能给学习者应有的启迪,也不会因为片面追求高大上,导致曲高和寡,失去案例本身的吸引力。

当然,如果可能,撰写者针对教学对象而写自然是最适宜、最有价值的。因为这样的教学案例直接面对的就是学习者正在或可能遭遇的困境,它能给学习者提供直接的切实可行的帮助,可谓教学中的及时雨。但即使学习者当下问题得以解决,困境得以摆脱,教学案例也并不因此就退出教学舞台,它依然存在着,它还需要提供给更多的人学习。这就不是撰写者所能处理与把握的了,而是要交给使用者去选择。即教学案例产生的时候是具有针对性和适切性的,如果要对后续者仍然保持这种价值,就必须要选对使用者,或为使用者选对。

四、实践性原则

对于师范生来说,案例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解决他们缺乏教学实践经验的问题;而对受训教师来说,案例教学的目的就是通过案例的对比来帮助他们寻找教学的规律,提升实践经验的理论价值。也就是说,学生(或学员)学习教师教育类课程,不仅仅是获取一定的教学基本理论和学科教学的基础知识的过程,更是提高在教学方面的各种方法与能力的过程。仅仅通过理论的说教和知识的灌输,不可能让学生真正掌握教学的语言,以及思维、分析、判断等能力,特别是运用理论与知识去解决教学实践中各类复杂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学案例撰写者,在组织案例素材并将之撰写成案例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案例的实践性原则。

首先,教学案例必须反映教学的本质。一般来说,源于教学实际的事例都应该是真实的。但是,如果我们撰写方法不当、表达失误,会使真实的事例显得虚假,或者说,让人看起来觉得不可信。因此,当我们面对一件真实的教学事例的时候,一定要考虑怎样组织内容、表达思想,使笔下的教学案例能够反映教学的本质。因为,越是反映教学的本质,就越能够体现教学案例的真实性。

其次,教学案例必须体现能力性问题。既然教学案例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专业、提高学生的能力,那么,教学案例就必须撇开与能力无关的细枝末节的成分,让案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能聚焦到教学者的各方面的能力问题上。或者说,一个成功的教学案例应该能够帮助学生解决一个能力点的问题,让学生在某个能力点上有所发展。

第三,教学案例不宜提供标准答案。既然教学案例需要体现的是教学过程,发展的是实践能力,那么我们就必须保障学生思维的自由度。因为,无论是教学过程还是实践能力,都不可能在不同的人身上得到完全相同的体验或体现,它们的存在总是多元变幻的。因此,在撰写教学案例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给学生提供更多发挥的空间,也就是说,引导学生进入虚拟的教学实践,让他们自己作出独立的分析与判断,进而提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与解决方案,充分表达他们对教学案例的原初体验,如此教学案例对学生来说才有现实感与现场感。反之,如果我们仅提供一个统一的答案,那么,即使学生把全部答案一字不漏地背下来,他们也不可能获得真实的教学体验,其教学能力也无从提高。他们也许掌握了一脑袋的知识,却不知道教学的问题在哪里、解决的通道在何方,这样他们就不可能在教学之路上有效地独立行走。

五、创新性原则

我们在论述教学案例的选择的时候,专门谈了创新性原则,这一原则对教学案例撰写而言应当说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条原则。之所以说创新性是教学案例撰写的关键原则,是因为如果教学案例在内容、形式与观点上没有创新、千篇一律,就会失去其存在的价值,更容易磨灭师范生、参训教师学习研究案例的兴趣,那样其他原则做得再好都约等于零。

首先是内容的创新。我们知道,如果从语文教学内容出发进行归类,无外乎听说读写这四大类。但如果我们观察的角度发生变化,那么,同样内容的案例也会发生质的变化。如此说来,内容又是千变万化的。同样是读,读诗歌、读散文、读小说、读戏剧是完全不同的,朗读、诵读、吟读、唱读、背读也各有很大的差异,仅这些方面,我们就可以延伸编写出数十种教学案例来。换言之,教学案例内容的创新其实是和教学形式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方法、一个模式、一项活动都可以组织起成功的教学案例。

其次是形式的创新。一般来说,教学案例的基本构架总是先叙述典型事例,再对该事例进行分析。但是在这种大的构架下,还存在着多种结构方式与表达方式。例如,就文本案例来说,我们既可以运用纯文字表达,也可以用图示来表现,还可以使文字与表格相结合,或表格与图画相结合等等。至于通过音频、视频等新媒体来展示案例,那组合的形式就更多了。

第三是观点的创新。观点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事例后面的分析中。我们都知道教学案例总会含有一个核心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解决与评价构成了我们的主要观点,但由于运用的理论不同,不同的人对同一案例中包含的核心问题也会有不同的看法,或者说会提出方向虽然一致,但性质有异的观点来,有的甚至会完全相反。例如下面这个案例: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是楚霸王项羽在与刘邦进行必死战斗前所作的绝命词——《垓下歌》,它道尽了失败者的悲哀。不知大家是否知道,项羽在推翻秦的统治中起了主要作用。他有举世无双的勇力、所向披靡的战绩、叱咤风云的伟业,他是反秦群雄的领袖,最有条件号令天下,却落得个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的结局。而最后统一全国、威震天下的却是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的这首《大风歌》道尽了他荣归故里、衣锦还乡的荣耀与自豪。为什么“拔山盖世”的项羽会有个失败的结局?为什么原来只是项羽的一支小小盟军之领袖的刘邦却坐上了皇帝的宝座?“鸿门宴”这一事件就是他们各自人生的转折点,也是历史发展的转折点。如果同学们认真阅读本文,便不难找到其中的答案。

这是《鸿门宴》的一个导入课例,但在形成案例时,不同的老师就会提出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此导入充分体现了体验型语文教学的特点,引用、排比、设问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导语华丽动人、激情飞扬,既制造了悬念,又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将《垓下歌》和《大风歌》巧妙地联系起来加以对比,不仅交代了事件发生的背景,也营造了一种让学生自行探究的情境。但也有人指出此导入说得太满,没有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维空间,并把教师对人物的评价强行灌给了学生,使学生在阅读前就产生先入为主的情绪,影响学生自主阅读和自主体验。我们不能说哪种说法就一定是错的,两个评论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理解的,都有其道理。而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会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当然,我们不可能将每个教学事例都进行反向评价,或者提供相反的观点,但至少我们在进行事例评价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深入思考。那么,即使我们没有提出明确的观点,学生也能根据自己的思考得出独特的结论。这也正是我们所谓的观点创新之精髓。

除了需要遵守上述五大原则外,在撰写教学案例的过程中还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一)突出主题,明确目的

一个优秀的教学案例展现了课堂教学中的真实情境,反映了此情境中的教学问题,具有非常明确的目标和极其明显的主题。有学者说:“主题的确立,是作者对教学事例中蕴含的新理念与新策略提炼的结果。” 确实如此,如果连撰写者都不清楚自己所撰写的案例要说明语文教学中的什么问题,只是简单地把课堂“转播”给读者看,那么必然会导致案例的琐碎、凌乱、缺乏重点。无论语文教学案例仅仅是被读者简单阅读,还是被认真深入地探究,案例的撰写者都必须认识到,撰写案例的最终目的,是被广大教师在阅读研究后运用到现实的课堂中去,指导教学实践活动。只有明确了这个目的,案例的撰写者才能在写作之前胸有成竹,不仅还原课堂教学,还能“从预定的目标出发,有意识地选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对课堂原始信息进行筛选,编写出成功的案例,为进一步应用奠定基础。

(二)基于事实,适当加工

案例的基本特点就是真实性。只有将语文教学过程中真实发生的某一个焦点问题的有关情况真实地呈现给读者,读者才能够以“教师或案例当事人的角色身份,深入到案例的具体情境中去思考问题、寻求更佳的解决问题的途径” 。因此,案例撰写者必须尊重事实,对课堂情境作真实的描述,决不能随意地虚构。案例必须有明确的主题、富有典型性,但是不能因此改变课堂真实情境,让事实去迎合主题。

尽管案例要真实,一般以叙述性语言为主,不得加入个人意志,但这并不是说撰写者只能机械地讲述事件,完全没有个人主观色彩。事实上,使教学案例表现什么主题、达到什么目的,都在撰写者的把握之中,就比如有关相同的情境的陈述,经过不同撰写者的编写,就可能呈现完全不同的版本。所以,在事实的基础之上,对案例原始素材进行适当加工,不仅能够真实复现课堂,还能更好地突出案例的主题。

(三)信息适量,主次分明

教学案例是一种叙述性文字,文字中包含了很多信息,而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信息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一般情况下,早在动笔之前,案例撰写者便已经掌握了丰富的相关资料和信息。然而,并不是所有资料对案例的编写都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撰写者不能够很好地处理案例撰写过程中的信息筛选、内容组织等步骤,而只是纯粹地将自己观察到的内容不加选择地全部罗列到案例中去,那么极有可能导致最终编写成的案例语言缺乏逻辑性,表达繁冗拖沓。有学者说,教学案例是对真实事件的描述,其中必须包含适量的信息,这些信息要富含启发性,还要具备引起大家的深入思考和争论的魅力。因此,语文教学案例的语言既要简洁精练,又要主次有序、张力十足。在编写语文教学案例的时候,撰写者必须要认真思考案例中所保留的信息是否能够将课堂情境清楚完整地展现出来,是否能够帮助读者很好地理解案例所叙述的内容,同时是否做到了详略得当、主次分明等。

(四)互助合作,研磨案例

小组合作实际上是整个案例教学的重要原则,但人们往往比较注重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合作而忘记了在案例撰写中同样需要合作,只不过合作方式有区别而已。一般来说,在资源整合环节可以先进行资料的个人搜集,然后通过交换资料实现合作。而更重要的合作是个人先写出案例,小组再集体研磨,即互相阅读案例,然后逐一讨论打磨。讨论主题包括内容选择是否得当、重点是否突出、问题是否有价值、理论是否对头、语言表达是否精要等等。在这个过程中,要依照头脑风暴理论,使每个学生都有倾听的义务和言说的权利。要确保小组每个成员对案例都能有自己的看法,不简单地重复案例资料或他人的想法,但也不轻易否定他人的见解和看法,更不强迫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每个人在研磨过程中的任务是:发现问题,提出想法,找到根据,求同存异。 qhS0+GGH31DCdFU1gfbRAKBT+2XPms09RUB3l3tDxSlt2oeit//wAPFX9pMuYxJ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