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教学案例的基本结构

一、教学案例的主要结构类型

任何一种文本都有其自身的结构安排,教学案例也不例外。教学案例的结构,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大约可分为以下几种:

1.从时间的角度看

教学案例从时间的角度来分析,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顺叙,这是最主要的叙述方式;一类是乱序,这是比较少见的叙述方式。

(1)顺叙类。所谓顺叙类是指教学案例的展开是按照案例发生的时间顺序来展开的,一般依循:事件的起因、开端、发展、高潮,作者就像在讲述一个完整故事。只要案例反映的是一个具体的事件,那么,绝大多数都是采用顺序来展开案例的。这类案例比比皆是,我们随手举上一例:

案例题目:

“老师,我不是这样认为的!”——《荷叶圆圆》教学片断

案例叙事:

教学《荷叶圆圆》一课时,为了引导学生感悟第四段中所描写的小青蛙对荷叶的喜爱之情、感激之情,我让他们想像“如果没有了荷叶,小青蛙会怎样呢?”平日里害怕回答问题、人云亦云的同学也把小手高高地举起。一种成就感涌上我的心头,微笑荡漾在我的脸上。有的学生说:“如果没有荷叶,小青蛙就没有歌台了。”有的说:“如果没有荷叶,小青蛙会失去快乐。”还有的说:“如果没有荷叶,小青蛙会很伤心,那它就会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就不会唱歌了。”学生的回答令我满意。备课时我想到的“标准答案”果然一个不少。

按备课思路,我该马上总结,并引导学生用感激、高兴的语气去朗读这一段。可这时,我班洪吉却高举起小手,并郑重其事地说:“老师,我不是这样认为的!”“那,请你说说你的看法吧。”我耐心地说。洪吉说:“没有了荷叶,小青蛙可以把草地、石头当歌台呀?”一石击起千层浪,教室里马上有了议论声。我向洪吉投去了赞赏的目光,并摸着他的头,说:“嗯,真不错,会动脑,敢提问!”然后顺势问:“那荷叶跟草地、石头比,哪一个更适合做小青蛙的歌台呢?”学生个个跃跃欲试,我班另一学生马上站起来,望着洪吉,大声说:“荷叶做歌台,又香又圆又干净又绿,而且荷叶在池塘中间,青蛙蹲在上面还没有人伤害到它,多好啊!草地、石头有这么多好处吗?”洪吉摸摸后脑勺,想了一会儿,摇了摇头。教室里发出了一阵善意的笑声。

在后来的朗读中,洪吉的表情是那么自然,感情是那么真挚。

案例评析:

“尊重学生个性,实现教学民主!”这是教师在课改实践中刻意追求的一种教学理念。

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曾说过: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地呼吸。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表现得最活跃。相反,在压抑的环境里,在禁锢的课堂教学气氛中,是很难产生创造性思维的。所以,课堂教学中,只有构建平等、民主、伙伴式的师生关系,才能进一步创设和谐、愉快、轻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畅所欲言。当然,机遇和挑战并存。让学生畅所欲言,他们肯定会说出许多令老师意想不到的话,如唱反调、批评教师、说题外话……等,但我们必须正视学生说的“不!”有问题,就证明学生在思考;有讨论,才证明学生在探究。

(2)乱序类。所谓乱序是指教学案例的展开不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进行,可能先讲述过程,再叙述因和果,也可能先说结果,再叙述事件,也可能在事件讲述中进行插叙、回叙等等,显得特别灵活。这能大大加强案例的可读性,但对撰写者的要求较高。因为多种叙述顺序交错进行,一不小心就会乱套,导致整个案例不知所云。下面是笔者撰写的一个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

组长通知明天有外地区的兄弟学校老师来听课,要我作好准备。于是,我到班里作了动员,意思是希望他们好好表现,不要砸了重点中学的牌子。明天的课是早就备好的,我只要稍作修改即可。

案例叙事:

课讲了二十多分钟,一切比较正常,学生表现得比我预想的要积极,我十分开心。但意想不到的事还是发生了。当我请同学谈谈对“齐人”行为的看法时,一位同学小声嘀咕了一句:老师不也像齐人造假吗?虽然小声,但在大家都在静思之时发出,显得特别刺耳。班里顿时骚动起来。我循声望去,洪同学正用挑衅的眼神瞪着我看,似乎在说:是我说的,能怎么的?我想起来了,昨天我在动员的时候,这位洪同学就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后来有同学告诉我,在我离开后,他在班里说我“坏话”:为了课堂漂亮,弄虚作假。当时,我很不在意,因为,我除了动员,并没有提供任何弄虚作假的材料。我知道这位洪同学一直比较偏激,老师同学都不愿意跟他交往。但现在我有些后悔,要是昨天找他沟通一下,他就不会今天来出我的“洋相”。不过世上没后悔药,既然他已经出声,想忽略是不可能的。但我能表扬他吗?表扬他不是承认我在作假了?那能责骂吗?如果责骂,他可能会将对抗升级,岂不更糟!这使我又想起了曾经看到过一篇关于如何对待学生逆反心理的文章,作者提出了几条建议:保持冷静和微笑;理解学生的心情与想法;给学生更多表达的机会;把自己的真实看法坦诚地告诉学生。于是,我微笑着扫视了同学几眼,慢条斯理地说:“刚才我听到有同学说,老师也像齐人在弄虚作假,我估计这位同学是在说我昨天自修课时,给大家强调了今天有兄弟学校的老师来听课的事。当然,老师接到组长的重任可以完全不告诉大家,以反映我们原始的课堂状态。不过老师总在想,如果你家里来了客人,是不是得打扫打扫,整理整理啊,这是对客人应有的尊重。老师提前告诉大家有人来听课的事,也是希望同学们能够拿出真实的水平,给客人呈现一个真实的自我。这是对客人的尊重,也是对同学们的尊重。老师高兴的是大家确实展现了自己的风采,证明你们确实利用休息时间作了充分的准备。只是老师希望各位今后也像今天这样准备每一堂课,尽情地表现自我,享受课堂。”我的话说完,赢得学生一片掌声。

笔者的这个案例就不像一般案例那样完全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写,其间有两处插叙:回忆前一天准备工作的情况;回忆曾经看过的一篇文章。这两个插叙的使用,使这个案例在结构上显得更为灵活,使案例叙事也更见曲折起伏。

2.从表达的方式上看

从表达的方式上看,叙事、说明、议论、描写、抒情等常见的五大表达方式,在一般的语文教学案例中或多或少都被使用。但总的来说,我们可以概括为三大类,即:叙事类、说明类、概述类。

(1)叙事类。即采用记叙、描写,甚至抒情等方法来讲述教学中的事件,讲究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和情感性,更接近微型的教育叙事。叙事类案例可读性强,但最大的问题是因偏向教育叙事而容易冲淡案例的理性力量。当然,一般来说,任何案例都需要有一定的分析议论。换言之,任何案例均需要采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尤其是纯叙事的案例,更需要通过议论来弥补叙事的不足。例如下面一个案例:

案例叙事:

语文课上,教师正讲得津津有味,教室里响起打呼噜的声音,一部分学生笑了起来。教师不得不停下来解决这一问题,他看了看睡觉的同学,决定还是继续讲下去:“为了描写得生动,要使用象声词,绘声绘色地描写事物的声音形状。绘声,就是用象声词模仿声音。比如,睡觉的憨态,就可以用现在的声音来描摹。请你们注意倾听。”教师作出倾听状,同学们都笑了起来,那睡觉的学生也被笑声笑醒了。教师又说下去:“那么你们的笑声呢,该怎么描摹才对,酣睡声是刚才发出的响亮的‘呼噜’声,笑声就是大家发出的‘哈哈’声。”

案例分析: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始终没有正面批评那位课上睡觉的学生,而是在顾及学生的自尊心的基础上,采取语言暗示的方法,把它融入课堂教学的内容中,变不利为有利,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这个案例,就由叙事与议论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中虽然有“教师不得不停下来解决这一问题……决定还是继续讲下去”这样介于叙议之间的句子,但它并不能说明什么。因此,只有当撰写者添加了分析性语句时,它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案例。

(2)说明类。即案例通过解释说明的方式写教学事件,通常不带有作者的任何主观陈述与情感化描摹,而是客观公正地说明一件事。它更接近于课例或者实录。它真实可信,但容易因陷入纯客观说明而带来枯燥乏味的感觉。此类案例并不常见,且更多地采用表格形式。例如下面这个案例片断:

这个凄美的故事是怎样的呢?讲授课文前首先扫除阅读障碍,积累词语。

大屏幕展示重点字词。为加点字注音,再把词读一读,释一释。

(jiàn) 能(chěng)恍惚(huǎng hū)甜 (nì) 熟(xián)

一生试读,生评师评,全班齐读,说说大意,记录注音,勾画解释。

接着,学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教师提示学生思考: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要求学生能够详尽生动地复述小说情节。

这个案例类似于教学实录,使用的是解释说明的文字,没有故事,没有情节,也不说理,就是纯客观地记录,把过程介绍给了读者。

(3)概述类。概述类介于叙事与说明之间,是对教学事件的概括讲述与说明,特别适合复杂案例的表达。它兼有叙事类案例故事性的长处,也有说明类案例真实性的优势,但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优势会变成短板,我们现在见到的教学案例基本属于概述类,或者也可称之为综合类。例如下面一则案例:

在作文课上范老师将装着一面小镜子的锦盒放在讲台上,神秘地对同学说:“孩子们,盒子中有一个我最喜欢的非同一般的动物,猜一猜,是什么?”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之后,她要求学生把“现在的真实感受写出来”,互相交流。然后她要求学生从写得好的同学中,选“最好奇”的一个人来观看锦盒中的“小动物”。全班同学目不转睛地盯着观察者,想从他的反应中捕捉到答案。接着她要求学生把观看同学上台看盒子时自己的心理活动写下来,再交流。然后她又选出两位学生上台观察……最后,她打开盒子,揭开谜底,并引导学生整理当堂写的心理片段。她让学生以《出人意料的结局》为题作文,要求学生把当时的情形和感受详细地写下来。

这个案例,叙事与说明交替进行,你既不能将之定位为叙事类,更不能定位为说明类,因此,我们只能以概述类或综合类来表示。

在上述两个案例中,没有对案例的分析议论,因此,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它们尚构不成标准的案例。

3.从呈现方式看

在第二章中,我们曾经从案例载体的角度出发,将教学案例分为文本、数字和文本数字综合三大类型。我们这里所说的呈现方式与案例的载体有着密切的关系,只不过我们这里不是从工具的角度而是从呈现方法的角度来介绍,当然,两者只是有交叉,而非同一。

(1)文字类。即一个案例从头至尾纯粹用文字来表达,这是语文教学案例中最为常见的。在各出版物与网络材料中,文字案例至少达到90%以上。我们前面所举的案例都是文字类教学案例。为完整起见,我们再举一例:

某教师在教学课文《萤火虫》时,借助不同的教学情境,积极鼓励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学习和体验。教师在上课伊始,运用儿歌和童谣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借助图画再现“夏夜”的情景;接着,鼓励学生围绕课文内容大胆提出问题,创设一种良好的问题情境;最后,让学生分别扮演“萤火虫”、“小花”和“小草”等角色上讲台表演,以深入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从教学效果看,这位老师的整堂课营造了轻松、活泼和欢快的氛围,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同时其思维能力和情感体验也都得到有效的发展。

这是典型的以时间为顺序,采用概述的方式进行表达的文字类案例,既清楚地交代了事件的来龙去脉,又让读者明了情境教学的特征与功效。

(2)图示类。即一个案例主要采用图画的方式来表示。用图画的方式来表达案例需要有较强的美术能力,这对一般的语文教师来说是很不容易的做到的。因此,图示类教学案例少之又少。一般来说,纯粹的图示是很难表达抽象意义的,因此它也经常与文字说明相结合。图示类教学案例往往体现为一些教学漫画或照片。例如:

这两幅漫画表达方式与内容有别,但均可用以阐述和批判某种不良的家庭教育。将这样的漫画引入师范生课程教学,会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我们可以称之为图示型教学案例。当然,由于这两幅漫画主要是为了进行思想教育,因此将之视为教育案例更好。

再看下面两幅图片:

一幅漫画或一张照片如果提供了某种教学情景,揭示了某种教学问题,提出了某种教学理念,反映了某种教学言行,可直接用于师范生或教师培训课程教学,便可称为典型的图示型教学案例。

资料链接:

高校教授用漫画记录教学生活 在网络流传被赞“很萌”

“本作品纯属实构,发生地:南京。”昨天,一组超萌的教学漫画在网络流传,寥寥几笔勾勒出来的钢笔画,分为多个主题,既有老师对学生的鼓励和鞭策,也有对学生糗事的记录。昨天,记者采访了这位画漫画的“萌教授”——杨俊宴,年纪轻轻的他已是博导,在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任教,他对记者说,最初是利用工作之余画着玩记录教学生活,没想到备受学生推崇,所以现在也会通过画漫画的形式与同学进行交流。“这是教学方法的改变,也是立足于8小时教学之外,对学生进行24小时熏陶。”

设计教学漫画不定时更新,引网友热捧

最近,人人网上一组《设计教学漫画12月》的漫画让人眼前一亮。漫画的背景是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作者表示会根据课程进度和闲暇时间进行不定时更新。

截止到昨天,这组漫画已有了118张,共有六个大主题,包括“冠军源于刻苦学习”、“中期答辩印象”、“新设计”、“第一课”、“碎心2046”等,每一个主题中,都有着不同的萌图趣事。比如,有一则漫画是这样的:学生去交设计图的时候,看到老师QQ在线,且签名充满了文艺气息,便发问:“哇,杨老师,你居然有QQ呀,太潮了!签名是碎心2046,好有文艺气息。”老师很淡定地说:“同学,等一会儿你就会明白了哦。”十五分钟以后,该同学的方案被毙,一脸黑线,恍然听到下一桌的同学大喊:“哇,老师,你的QQ签名怎么改成碎心2047了呀?好酷!”这时,漫画中的一只乌鸦飞下来,砸中第一位同学的头,他满头冷汗,吐血而悟:“我好像明白了!”

还有一则漫画是这样的:国庆结束后,同学们只顾着在外边玩,有些人没有按时完成作业,理由各异:“大哥,你是了解我的,国庆7天,我都在玩游戏,方案……没来得及做。”“大哥,你是了解我的,国庆俺姐姐结婚,我去忙了8天,连夜赶回来的,方案画得很粗糙……”“大哥,你是了解我的,五月天来开演唱会,不听我会死的,所以方案做得很烂……”杨老师“抓狂”了,濒临崩溃边缘时,有位模范生举手了:“我没有出去玩,按时画完了方案,画了总平面图、立面和剖面图,还画了透视图……”此同学卓越的表现令该组成员汗颜到无地自容,杨老师仿佛从当时围观的同学的脑海中透视到众人的意念和怒气:“居然在大家都出去玩的时候宅在家里画图,我们的无敌形象全被他毁了,令人发指!”

这一则则的漫画无论是班上同学还是外人看了都表示非常欢乐。网友表示,有这样的老师教学,哪有不好好学习的道理,真是太“萌”太可爱了。

用漫画的形式促进师生教学分享与交流

昨天,扬子晚报记者联系到了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的这位年轻教授杨俊宴,他是1976年出生的,本硕博都是在东南大学读的,之后在中科院攻读了博士后,现在36岁的他已是建筑学院的教授。杨教授对记者说,以前上学的时候就很喜欢画漫画,从事教学工作有七八年了,由于今年科研活动不是很多,就用这样的方式来记录教学生活。

“建筑学院的学生与其他院系不同,比较注重美术修养和美术功底,所以读书的时候,一有闲暇我就喜欢用图画语言来记录生活。一支钢笔,一个小指头就可以作画。”杨教授说,这组漫画是在前不久刚刚开始画的,主要是为了与学生分享教学心得。“后来学生反映很好玩,就想继续画下去,增加与学生的互动。”杨俊宴对记者说,漫画中所表现的内容都是真实发生的。“比如大家赶设计,课上睡倒一片。他们确实很辛苦,熬夜画图的现象非常普遍。虽然做设计任务量较大,但是同学们都很认真。当然,漫画表现手法会略带夸张,但是总体是真实的。”杨俊宴说,作为老师,对学生专业上很严,对生活比较宽容。“有时候鞭策和批评的漫画,我不会点名,但是同学看到后会对号入座,自己改正。”杨老师表示,不管怎样,原型看到后都会很兴奋,其他人看到后也会知道是谁。

“学设计是快乐的,将灵感、创意转变成活生生的建筑,过程辛苦,但是很有成就感。”杨教授说。所以他自己会通过这样的方式与大家进行交流。“科技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必然会带来教学方式的变化,除了上课的交流外,我还与同学在微博、QQ群、人人网、facebook上进行互动,力图在8小时课堂之外,给大家24小时的熏陶。”杨教授对记者说,学设计的学生更需要进行交流,看到高低年级的学生因为自己所画的漫画而增进交流,看着很高兴。“只要课程不太紧,有空余时间的话,我会一直画。”杨教授表示。(载《扬子晚报》,2012年12月7日,作者:李冲)

(3)表格类。即一个案例主要采用列表的方式来表示。但由于表格本身不可能产生任何意义,因此,表格本身不可能像图示那样来呈现意义。表格其实只是一种载体,或者说表达的工具,它必须和文字相结合才能成为案例。表格式案例虽然不常见,但已逐步受到青睐,正越来越成为案例教学的流行格式。

例如,下面的一张表格实际上是桐庐中学郑杰老师制作的一个“学习单”,本来是供中学生学习参考之用,但“课程与教学论”的老师们将之作为一个案例提供给师范生分析研习,指出其中的优劣。因此,它实际上承担着教学案例的功能。

《逍遥游》学习单

(4)媒体类。即通过运用现代媒体的方式来表示案例,更确切地说是通过数码软件电子储存介质来制作或保存教学设计或实况,通常是用PPT、教学录音、教学视频等等。这就是我们在第二章给教学案例分类时所提到的数字类教学案例。这类案例,其真实的内容表达同样离不开文字、图表的支撑,特别像PPT,如果没有相关的文字图表,它就是一个没有教学价值的软件模板。因为媒体类案例难以在本书中展示,故略去。

(5)综合类。如前所述,现代媒体实际上就是一个综合平台,光有媒体的出现,没有内容的紧跟,那就只是一个软件工具,没有任何意义,而内容的展现肯定需要综合其他表达方式。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媒体类教学案例基本上也属于综合类教学案例。我们这里之所以要列一个综合类,是因为除了数字工具的使用需要综合外,其他文字、图案与表格等,也是经常需要整合在一起的。例如,我们以上列举的除纯文字类案例外,其他类型的案例均有综合性质。

二、教学案例标准结构样例

前面我们特别强调,案例必须有案例事实陈述的部分,同时也需要有对案例进行分析议论的部分,缺一不可。但一个标准的案例绝对不能说仅仅有这两个部分就够了。事实上,无论是哪一类型的案例结构,都不可能摆脱案例的基本要素与要素的排列规定。即一个标准的教学案例,必定按顺序呈现下列要素:标题、作者、背景、事例(案例主体)、评析。从广义上看,课例也可放到案例的范畴,那么案例的结构会更复杂一些。原来的“案例背景”就要换成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设计思路、教学目标等,案例叙事则要换成教学过程(导入——过渡——正文——过渡——收束),案例评析则变成评课、教学点评。我们此前所称案例,大多可视作活动式案例,具有较强的故事性、情节性和活动性;而课例式案例,以过程说明为主,具有记录性、流程性和静态性。

1.活动式案例结构样例

活动式案例是一种点上叙述的案例,它的特点是片断式、故事性、艺术化。因为是片断式的,所以要求案例具有极强的聚焦性,能够供点上深挖;因为具有故事性,所以案例里往往有人物、有事件、有矛盾冲突,生活色彩浓,实践性和动态性强;因为艺术化,所以案例讲究结构的起承转合、语言的生动形象,并且要富有表现力,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下面我们展示一个对比组合式教学案例。

案例标题:扬长避短 造境激趣

执教教师:蔡伟

教学文本:认识通假字

对比内容:语文常识教法处理

执教对象:高一第二学期学生

对照项: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初中及高一学过的通假字分类列举投射到银幕上,教师逐一分析,学生不断记录。在课将结束时,教师又出示十个带有通假字的句子,要求学生在课后一一指出其中的本字与通假字。

实验项:教师先用多媒体技术显示《笑林》中的一则幽默故事(配有漫画)——

楚人贫居,读《淮南方》:“得螳蜋伺蝉自鄣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蜋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鄣,问其妻曰:“女见我不?”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云:“不见。”嘿然大喜,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县官受辞,自说本末,官大笑,放而不治。

学生读后,教师问:“如果以现代书写的标准看,文中至少有四个别字,谁能把它们找出来?”学生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片刻功夫便找出了“蜋”、“鄣”、“女”、“不”四个“别字”。教师又追问了一句:“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建议编辑把它们改过来呢?”学生齐声答道:“不行!因为是通假字。”“所谓通假字不就是别字吗,改过来不是更方便我们阅读吗?”学生答不上来了,于是教师又显示了一个配画配乐的现代故事:

某考古学家在一村民家中发现了一件宋朝檀木家具,考古学家如获至宝,表示愿出万元购之。当时考古学家身上没带钱,大家说好第二天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考古学家走后,农民十分高兴,不过他觉得把如此一个破烂玩艺儿以一万元的价格卖给人家于心不忍,于是请了木匠漆匠,重新修理上漆。第二天考古学家来到,发现这件宋代文物已变得面目全非,不由得痛心疾首,摇头长叹,怏怏而归。

讲完故事,教师又即兴发挥道:“这个故事说明,文物是不能随便修改的,否则就会失去它的考古价值。文物如此,对于古代流传下来的文章同样也应如此。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应保持原貌,不能任意改动。这既是对历史文化的一种尊重,也是出于学习研究的需要。虽然我们现在不能这样使用,但在古代是完全正常的。这几个字中,‘蜋’属于异体字,其他三个都是通假字。通假字是我国文言文中特有的现象,也是读懂古文的重要桥梁。正如清代学者俞樾所说:‘读古人书,不外乎正句读,审字义,通古文假借。而三者之中,通假借尤要。’下面请同学们从已学过的课文中找出几个通假字,并分析一下它们有什么特点。”

对比启示:案例中的两种教法都采用了多媒体技术,这应当说是符合现代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现代教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可以大大促进课堂素质教育的进行,形成浓厚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但是,如果使用不当,那么,现代技术则会“为虎作伥”、“助纣为虐”。如对照项的教师,他虽然运用了多媒体技术,但他的教学观念仍然停留在传统的一套上,他只是把多媒体变成了超级容量的板书,结果学生疲于抄写、苦于训练,根本体会不到求知的乐趣。虽然这样大运动量的训练也能或多或少使学生掌握通假字的知识,但学生最终仍然不会自觉地、主动地去阅读文言文,也不可能独立地解读浅显的文言文。而且,与学生投入的精力和时间相比,学生在课堂上只掌握那点知识,实在是得不偿失。可以说,单调的形同板书的多媒体还不如不用的好。

我们再来看实验项教师的课,他同样运用了多媒体技术,但他所展示的内容却生动活泼、深受学生的欢迎。他充分发挥了多媒体技术的综合功能,将声、形、光、文字作了有机的结合,营造出一个个逼真的虚拟世界,全面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使他们在看、听、说、思中,在一种浓厚的艺术氛围中,重建自己的知识结构,使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令学生终身难忘。而且,特别要说明的是,实验教师是将多媒体技术与故事教学法结合起来运用的,这种组合式的运用,使两者的教学功能发挥到了极致。故事本身的形象性、情感性、哲理性,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包装与展示,更具感人的魅力,使学生产生如临其境的情感体验。

在这个对比组合式案例中,对照项(传统教学)只是简单地概括复述,介于活动式与课例式之间,属于非规范的案例,或者说除了起到对比作用外,案例本身的价值不大。而实验项则是标准的活动式案例,案例中教师围绕着“通假字”这个核心,着重通过两个故事来解决学生的通假字学习问题。它向我们展示了教师在面对学生的学习困境时是如何通过故事法,生动有趣地引导他们解决问题的。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活动式教学案例的基本结构为:

(1)标题。此案例的标题采用四字短语构成对偶,简洁明快,琅琅上口;主题集中,表意明确。通过标题,读者就可知晓大概内容。

(2)案例内容。此案例中,内容分两项,一为教学内容(文本),一为对比内容(教技),它们同样言简意赅,令人一目了然。教学内容为通假字,对比内容为学科知识的处理。

(3)执教对象。活动式教学案例需要告诉读者该案例适用范围,特别是通过案例本身不能看清楚对象的,更需要特别强调。同时,为强调案例的真实性,最好具体到学校、班级。本案例主要为突出通用性,故隐去学校与班级,只强调了案例适用年级。

以上三者可合称为案例背景,主要目的是帮助读者能够更正确地解读案例。

(4)案例本体。它指教学的主要流程或环节的记述与重新呈现,一般要求事例生动、启迪性强。本案例采用对比组合手法,排列了对照项与实验项两个案例,比较罕见,但创新性很强,也更具启发性。为突出实验项,对照项写得比较简单,可读性较差,但与实验项构成比较后,其启发性得以突现。实验项以教学流程为顺序作客观记述,但记述中间有概括、有评价,只不过它们有机穿插在故事中,给人浑然一体之感,不显得太突兀。

(5)案例评析。案例评析是案例编写者的核心任务。如果说案例本体主要体现案例编写者的语言表述力的话,那案例评析主要考察撰写者的思辨力和理论功底。也就是说,案例评析一定要根据现代教育理念特别是新课程理念来进行,针对教学的实际情况来判断。

2.课例式案例结构样例

课例式案例属于面上的记录,完整性、流程式、客观化、静态性等是它的主要特点。所谓完整性,是指它不是某个教学亮点,而是完完整整的一堂课的实录,或者至少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大部分或由几个片断组成。所谓流程式,是指它按照教学的过程,以时间为序,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记录,示读者以清楚的教学流程。客观化是指对案例的记录是真实客观的,基本不经过概括加工。下面是一个较有创意的课例。

追求简单有效的语文教学——《自相矛盾》教学案例

一、问题提出

《自相矛盾》这篇文章是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一个楚国人同时夸耀自己的盾和矛,因矛和盾互相抵触,不能自圆其说,从而闹出笑话的事。

课文以文言文的形式出现,这对首次接触古文的六年级学生来说,难免不适应。

如何设计简单有效的课堂教学,化难为易,让学生读懂这篇课文呢?现撷取本节课中的片段,与大家共赏。

二、案例描述

片段一:(在学生读通全文、整体感知后)

师:记得我们学习语文的方法吗?

生1:多朗读,因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生2:还可以借助重点字词的解释理解句子意思。

生3:在头脑中想象语句所描绘的画面。

师:你们真是一群善于学习的孩子。接下来请大家尝试运用以上的方法试着理解这篇文章的内容,不懂的先做个记号。

学生自学。

然后小组交流、探讨,教师巡视指导。

全班交流汇报。

师:谁来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句子?

生1:我读懂了“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这句话,它讲的是楚国有个卖盾和矛的人。

师:你是如何读懂它的?

生1:注释②写到“鬻”是卖的意思,我就把“卖”放进句子里,再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讲就理解了。

师:说得好!注释只是一根小拐杖,还要借助自己的思考才能准确地理解句子的意思。

生2:我读懂了“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这句话,它说的是“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

师:说得好,但这句话在注释中没有提到相关的字,你是怎么知道它的意思的呢?

生2:我是看了插图,再联系前文楚国人夸耀自己的盾和矛时的言行知道的。

师:真棒!同学们都会借助插图,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意思了。

……

片段二:

师:同学们,学习了《自相矛盾》后你有什么启发?

生1:我觉得不能脱离实际地夸大某种东西的长处,不然会闹出笑话的。

生2:我觉得一个人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不能相互抵触。

生3:我觉得做人要讲诚信,不然以后别人都不会相信你了。

师:说得真好!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讲诚信。那么大家在生活中遇到过不讲诚信的事情吗?

生1:我在学校旁的小卖部买了一支圆珠笔,只写几个字,就不能写了。

生2:有一次,我和妈妈去赶集,买东西找钱时没注意看,收了五十块假币。

生3:我妈妈说,现在许多乞丐都是假扮的,不能随便给他们钱。

……

师:看来,许多同学在生活中都遭遇过不诚信的事情。那么,面对社会中出现的这些“诚信危机”,你认为如何解决呢?

生1:我认为首先应该从我们自身做起,从小讲诚信,树立诚信意识。

生2:我们还要搞宣传活动,让我们身边的人都讲诚信。

生3:通过媒体大力宣传,让全社会的人都以讲诚信为荣,以不守信用为耻。

……

三、案例评析

回顾这两个教学片段,没有花哨的环节,没有眼花缭乱的课件,有的只是扎扎实实的读书指导、引导启发。这节课是一节简单有效的语文学习的常态课。

1.教授方法,注重读书指导。学习文言文最忌讳的是教师用不厌其烦的讲解代替学生的自主理解,况且这是学生首次接触文言文,内心已先存畏惧,如果教师再喋喋不休,则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之感。因此,在上本课时,教师在学生读通全文、整体感知后,启发学生总结学习语文的方法,再放手让他们借助文章下面的注释自读自悟,再分组合作学习,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个句子的意思,而后让他们试着把全文的意思连贯地说出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借机指导学生用把注释和自己的思考结合起来、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学习古文,真正使学生学会学习。相信在以后的古文学习中,他们能运用自如。

2.联系生活,引导阅读体验。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本节课教学到最后时,教师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学完本课的收获,当其中一位学生说“楚国人作为一个商人,是在欺骗顾客,他不讲诚信,生意肯定做不长”时,教师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让大家寻找与文中相似的生活体验,说说在生活中遇到过的不讲诚信的事。学生表达的欲望空前高涨,争着讲述自己的遭遇,有的甚至说得义愤填膺。然后,教师再让学生说说面对“诚信危机”,我们应该怎么做。一切水到渠成。如此引导,既调动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又发挥了教师的教育引导作用,使学生接受了一次人性的洗礼,从中汲取了有益成长和成才的精神食粮,促进了他们良好品德习惯的养成,真正实现教育的本质性任务。

这个案例大体由4个部分组成。

(1)标题。该标题由正题和副题组成,正题提示该案例的主题与主要内容,副题说明案例对象,即该案例是源于一堂什么课。

(2)案例背景。该案例此部分可称为问题提出,主要介绍文本来源、主题、教学性质、教学重难点、设计思路等等。

(3)案例描述。这是案例的核心,案例的主要内容均在这一部分,一般以教学的先后为序对其作相对完整的客观的记录。这个案例属于片断组合式课例,选用了两个最能说明案例主题——简单有效的语文教学——的片断作客观记述(又称之为实录)。

(4)案例评析。这是任何一种类型的任何一个案例都必须具备的部分,它阐明案例编写者的教学立场与风格,指出案例中的亮点及可仿效处。该案例评析,着重分析了教师执教中所体现出来的能够实现简单有效教学的两大方法:教给方法,联系生活。虽然这个评析的内容有点老套,但在结构上还是中规中矩的。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本案例与一般课例还是有差异的,主要表现在:

(1)课例标题的通用格式为“**版**年级**内容的教学设计”,不必揭示课例主题。

(2)缺少执教者和编写者的署名。

(3)设计思想、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等没有放到开头列条交待,以形成一个完整的前期准备。

(4)案例分析以重述为主,缺少高度的理论概括。 YtobqiGQ2TwmwwHidzTLMDPNP+yGoiFW8mXLxNdzLHCePRShv5jaX0XHHu8D99G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