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教学案例的基本要素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教学案例一般由两大部分组成,即事例的叙述与对事例的评析议论。但如果要进行细分,那么,每个完整的案例大体应该包括四大要素,即:主题与背景,情境与细节,问题与结果,评析与研究。

下面我们逐一加以讨论分析。

一、主题与背景

(一)主题

我们反复强调,任何一个标准的教学案例都应该有一个(一般来说也只能有一个)主题,即使有的教学案例信息量十分庞大,看上去属于多主题,但它也必定有一个核心,其他信息都聚焦在这个核心上。因此,优质教学案例所体现出来的主题必须是鲜明的,不能模棱两可。同时,教学案例的主题通常应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常见问题、困扰事件等等,应具有时代性,能够体现改革精神。教学案例的主题是撰写教学案例时必须首先考虑的一环。

那么,教学案例的主题处在案例的什么位置上?它又是如何来体现的呢?

其实,教学案例的主题既可以由一个明确的句子来表达,同时也可能弥漫在整个案例中,需要读者自己去体会、感受和理解。也就是说,教学案例的主题的呈现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和位置。有的案例开门见山,在案例背景介绍中就顺带提出了案例的主题,有的将主题置于叙述中,有的则将主题置于事例的结尾。更多的情况则可能是:在事例叙述中,我们不一定能看出教学案例的主题,但编写者在对案例的分析中,明确提出了该案例的主题。

教学案例主题的表达方式有多种,从修辞的角度看,有反复、比较、提问等等。

反复在修辞学上是指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编写者可以通过反复强调某个词语、词组与句子,将自己所要表现的主题传达出来,即如果编写者反复强调某个词语、词组与句子,则该词语、词组与句子就可能成为教学案例的一个主题。

比较严格地说不属于修辞手法,它只是一种笼统的说法。我们之所以使用比较一词,是为了将修辞中的对比、正衬、反衬等全部归纳进去。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对比手法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反衬,是指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相异的次要形象,从反面衬托主要形象。反衬与对比相似,差别在于对比的两个事物的关系是并列的,不分主次;反衬则可以明显地分出衬托事物和被衬托事物来,有主次、偏正之分。正衬和反衬同属衬托,只不过正衬是利用与主要形象相类似的次要形象从正面衬托主要形象。教学案例无论是使用对比反衬,还是使用正衬,都可使主题更加鲜明突出。当然需要说明的是,这三种手法的运用,通常出现在由两个以上事例组成的案例中。

提问也是一种笼统的说法,这里主要包括设问与反问。设问与反问都是无疑而问的修辞手法。它们都用于表示强调——加重语气和语意。它们的区别在于前者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后者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只问不答,但人们可以从反问句中领会别人想要表达的意思。通过设问与反问,教学案例的主题就很容易呈现出来,并能引起读者的特别关注。

(二)背景

任何一个教学事例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当它形成具有片断特征的案例时,我们就更需要将其背景清晰地介绍出来,使其置身于一定的时空框架之中,不至于令读者云里雾里、不知所云。那么,教学案例的背景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呢?概括而言,主要有教学材料、教学性质、教学场所与时间、教学对象、活动主题等等。

教学材料俗称教材,它包括了教学中使用的一切材料,当然主要是教科书。教学案例编写者必须要讲明一个案例涉及的是什么版本的教材、第几册、第几单元、第几课等等,最好能够阐述教材的特点、地位,当然,还有必要对所要教授的知识点和教学目标,甚至是教学设计思路及其依据作比较清晰正确的描述与分析。

教学性质主要是指用以形成案例的教学活动的属性。也就是说,撰写教学案例时,一定要搞清楚该案例反映的是未作特殊准备的常态课还是精心打磨的公开课(示范课、研究课、比赛课等)。如果是公开课,最好还要搞清楚其级别、面向的受众构成等等。

教学场所与时间是指案例素材产生在什么学校、什么班级、什么时候。因为不同时间、不同的教学场所适用性是不一样的。产生在重点中学的事例,自然更适合执教重点中学的教师,职业学校发生的事例自然更适合职业学校。

教学对象主要是指学生的情况,比如:是案例编写者自己执教的班级还是借班教学,是中学还是小学,是适年级教学还是跨年级教学。介绍清楚这些背景,同样是为了帮助读者作出选择及更精确地应用。魏书生曾经把高三年级的教材搬到初中来教,其教学处理与组织肯定是按照初中的水平来进行的。如果将其案例用于高中教师,就不一定妥当。

活动主题是指形成案例的素材来源属于什么性质的活动,比如:是新教材教学探讨活动还是研究性学习研究教学活动,是为了推广高效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活动还是解决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关系问题的活动。活动主题不同,则对于教学案例主题的概括与理解也会有差异。

总之,教学案例的撰写者有必要向读者交代案例发生的各种情况,当然,这种背景介绍并不需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或条件,帮助学习者基于背景更深入地了解并正确理解教学案例,使每个人都能懂得教学案例中所蕴含的意义。

二、情境与细节

(一)情境

教学案例情境与教学案例背景有相似之处,都是指案例产生的某些条件。只不过背景分析大多属于案例产生之前的一些外围内容分析,而情境分析则是指案例进行过程中的一些内在的内容分析。从情境性的角度说,教学案例的描述更接近文学作品创作(只不过它是真实的而非虚构的),而不是一般的课堂实录,无论主题是多么深刻、故事是多么复杂,它都应该以一种有趣的引人入胜的方式来描述。

描述教学案例的情境,还在于尽可能真实地还原教学现场,包括教学环境、教学语言、教学法板书、教学活动、教学矛盾、冲突调解、问题解决等等。只有真实地描述,不杜撰虚饰,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现场感,而这也正是教学案例能够接地气的重要原因。

教学情境可以通过背景的介绍顺带制造,但更多地则是在整个教学案例的阐述过程中不断呈现。可以说某些情境会贯穿教学的始终。如果教学案例的编写者,能够成功地营造出教学情境,那么,这个案例的真实性会更强,其对学生的启迪作用自然也更显著。

(二)细节

前面我们提到,教学案例需要遵循短小精悍的原则,应当抓大放小,少用细节,粗线条地反映教学。但少用不等于不用,少用细节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完全放弃细节。没有细节,就很难组合成情节,没有情节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案例。一方面我们要根据教学案例形成的背景来把握整个情节,另一方面又必须突破记流水帐式的樊篱。我们既不能有闻必录,同时又要把握一些关键细节。其中,有些文本中的原始材料尚需要我们进行全面的筛选,有所侧重,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交代某些特定的内容。特别是要把关键性的细节写清楚,不能把“方法”介绍一番,但说到“掌握”就一笔带过了。

下面两种情况下,细节是必用的:

1.细节本身就是问题之源。有时候,教学案例主体介绍只是为了交代故事,而真正的主题或核心问题却出现在故事中的细节上面,这时候细节就必须要叙述,如果离开了细节,整个案例就不再成立。

2.细节对问题的呈现或主题的揭示或事件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有时候,案例素材中的一些细节,本身并不能成为案例的主题,也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但其对问题的解决起着重要作用,比如,或可使问题更加明了,或能够使主题更加突出,或本身就是教学事件发展中的一个推手。这样的细节若被放弃会削弱教学案例的表现力。

三、问题与结果

(一)问题

教学案例中的问题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案例本身含有一个教学问题,这个问题的生成、发展与解决,就是教学案例要传授给学习者的经验。这样的问题往往蕴含在整个案例之中,它不一定是显性的,却属于案例之根,是案例主题的重要元素。还有一个则是案例编写者在让学习者读完案例后提出的一些问题,它们是显性的,是编写者为帮助学习者读懂案例而设计的,相当于学习作业。

案例所寓的教学问题涉及面相当大,仅仅以活动设计来说,我们会问:同样一类活动,为什么在这节课行,在下一节课就不行,在这个班行,在另一个班就不行;活动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还是影响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活动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是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等等。通过教学案例的呈现,我们就能找到不同的答案。在一个教学案例中,教师设计的活动,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教学效果显著,那这个活动设计肯定是优秀的、值得学习推广的,反之,就要检查活动的目的、内容、层次等等是否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

教学案例中独立设计的作业,往往以讨论形式呈现,它与教学案例自身所含的问题有联系,但也有差别。一个教学案例自身所含的问题必须单一集中,但是教师在教学案例学习后设计的案例研讨作业单,却可以尽可能地丰富。因为,任何一个案例,在其自身所含问题之外,还包括了各种学科知识要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师生行为、教学情境等等,这一些都可以根据编写者的需要,在案例自身所含问题解决的同时提出,以体现教学案例的丰富性和多样化。如此,学生的学习视野就能拓宽,思维得以发散,个性得以张扬,创造力得以提升。

(二)结果

有人质疑,既然有了教案、教学设计、说课、教学实录,为什么还要整理出一个教学案例呢?事实上,这些项目都有其特点与功用。一般来说,教案和教学设计只有设想的措施而没有实施的结果,教学实录通常也只记录教学的过程而不介绍教学效果;而教学案例则不仅要说明教学的思路、描述教学的过程,还要交代教学的结果,即这种教学措施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映和教师的感受等等。教学案例之所以要交代结果,就是因为学习者被要求能够更深刻地体会案例内容,寻找到教学的本质,加深对教学理论内涵的理解。

当然,需要注意的是,教学案例的结果应该自然地呈现,而不是将案例编写者的主观情绪直接添加到教学案例的叙述中,这样容易框死学生的思维,对后面的案例分析来说,也会造成很大的障碍。因此,教学案例中的结果最好是客观的数据,例如有多少人举手发言,有多少人提出问题,有多少人正确完成练习,有多少人写了多少字等等。

四、评析与研究

评析与研究是教学案例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教学案例中对于结论的阐释演绎,两者是一体的,但它们的表现形式与目的各有不同。

(一)评析

评析是评论分析,是教学案例编写者对于案例反映的主题、过程、结论等等的科学判断。评析是根据教学案例的主问题或主题来展开的,它涉及教学所反映出来的教育教学理论、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安排、教学活动组织、教学结果呈现等等。编写者在进行教学案例陈述的时候,应该采取客观冷静的态度,尽量少带个人情绪,但是在对教学案例的评析中,则要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包括对教学案例中所陈述的方方面面的利弊得失提出自己较为完整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分析。这样,观点就可能带有较大的主观性甚至是情绪性。但需要指出的是这种主观和情绪是建立在真实事件和科学理论基础上的。因此,优秀教学案例中的评析必定建立在记叙基础上,紧紧围绕前面的叙述展开议论,目的在于深刻地揭示教学事件的意义和价值。

评析从不同角度看有不同的方法,例如就评析对象看,可以有三种方法:第一种是就一事论一事,不枝不蔓,十分集中。比如有老师撰写以“知耻为勇”的方式转化“差生”的案例时,就用就一事论一事的方法,仅围绕一个“耻”字做文章,从何为耻写到如何引导“知耻”,再到对因知而转的过程加以评价。第二种是就一事论多事。仍然以差生转化为例。教学案例的编写者,先评析老师教学生“知耻为勇”这一事例的优劣,再由此引申开来,连带评析其他教师在转化差生时使用的一些成功的方法。第三种是就多事论一事,这种情况往往是:教学案例呈现的是两个以上的事件,但教学案例编写者可能就抓住其中他认为是核心的事件来评析。

因为评析要求教师掌握扎实的教育理念知识,有强大的逻辑力量,有入木三分的思考能力和开阔的眼界,因此,很多教师不怕写案例故事,就怕写案例评析。其实有的案例评析是非常容易做的,有时候甚至复述的过程都是一种评析。例如下面这个评析:

案例课题:

《高大的皂荚树》 教学

案例叙事:

案例评析:

这节课虽说不是专门的口语交际课,但也体现了口语交际的某些问题,如: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时怎么应对;面对不曾预设的问题,教师和学生怎么回答和解决。教学时,一位学生提出了一个老师未曾料到的问题:“老师说得不对,课本里写得不对,烧皂荚树枯叶是玩火,《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规定小学生是不准玩火的。”面对这种情况,教师没有简单地否定学生的质疑,而是真诚地和大家讨论,以情达理,说:“好,那么我们就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课文中小学生烧皂荚树是不是玩火?”于是同学们兴致勃勃地读起课文来,不一会儿就纷纷举手争答。大家用课文里的话或自己的话,指出:烧树叶是为了校园整洁,而且烧树叶是有组织地进行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注意防火和安全,因此不是玩火;课文写作的重点在清洁校园的快乐,不是表现烧树叶多么有趣,所以不是玩火。这个案例典型之处就在,教师在课堂设计中没有预设到有学生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可以说是一种课堂突发问题。因此,如何灵活而巧妙地解决突发事件、突发问题,是值得研究的。这位教师针对这个突发问题,没有简单地直接回答,而是动用全体学生,让他们自己解决问题。

这段评析就是以复述为主的,甚至我们不用看案例原文,就能大体了解这个案例的样貌。评价性语言不多,但我们却能通过复述,知道这个案例好在哪里。

(二)研究

评析实际上就是一种研究,但它的目的只是为了加深学习者对案例的理解,促进他们进行实践。研究也需要使用评析的手段,但它的目的只在于解剖当下这个案例,以引起人们对更多案例的重视与思考。评析与研究都需要使用各种教育教学理论,甚至需要用到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多种理论。但评析只是借助理论对课堂教学行为作技术分析,它本身不创造理论;而研究则不同,它在用理论进行分析的同时,自己也在创造着理论。研究者往往借助对多个案例的剖析,来提出自己的思路、观点与看法,并逐步总结出具有一定规律性的理论。相对而言,研究的层次更高,难度更大,其对教学案例的发展完善自然也更有价值。总之,有了研究,我们才能使教学案例编写从单一走向多元,使学习者对于教学的理解反思从浅显走向深刻,使我们对于教学案例的解读,从对琐碎的细节与技巧的追索走向对真正的意义和价值的追求。例如,下面这个评析,就体现了很强的研究性。

第一,教师要正确认识自己。《学会生存》中说:“教师的职责现在越来越少地在于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在于激励思考。除了正式职能外,教师将越来越多地成为顾问、交换意见的参与者、发现矛盾的讨论者,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虽然教师拥有的知识比学生多,但我们绝不能以权威自居,不要以为自己是知识的化身。我们应该做一个热情的支持者、积极的参与者。教师要树立威信,但这种威信不能仅仅建立在知识上,更主要地是要体现在人格精神上。很庆幸,我在这个案例中,没有粗暴地处置学生的“不!”。我让学生在提问中充分地得到别人的肯定,让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上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发挥,使得整个课堂活力四射。

第二,教师要学会珍视学生。学生是有思维、有感受、有情感的生命体。他们每个人都潜伏着无限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有着与生俱来的探索的需要、发现的需要和自我表现的需要。一是要相信学生,相信他们有自己的价值判断能力,相信他们有无穷的创造力,相信他们的情感体验是真实的,相信他们的审美感是丰富多彩的。二是要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差异,尊重他们的选择,尤其要尊重他们的思想。学生阅读的过程不是“按图索骥”,不是对作者思想的简单复制。阅读是他们带着自己的经验、情绪在“期待视界下”进行的生命创造活动,是孩子的童心与作者进行交流、碰撞的“对话”过程。在对话中,也许学生的体验是稚嫩可笑的,但这是作者再高明的认识也无法代替的。正因为如此,我们应该为案例中同学的发言喝彩。

第三,教师要善于捕捉时机。面对课堂上学生突如其来的问题,教师要把握时机,加以引导。案例中,如果我没有捕捉到这个短暂的一瞬间,并加以引导的话,那结果又是怎样的呢?我想大家应该能想得到吧。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自我建设、自我发展的过程,是充满自由和欢乐的。让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将课堂变成学生施展个性的舞台,给孩子们一片广阔的天地,给孩子们一个自由的空间,让孩子在广袤的宇宙空间自由地呼吸,自主地去发现、创造吧!

与上一个评析不同,此评析因为未引案例的内容,大家就几乎不能从中看出作者是针对什么教学事实在评论,或者说很难判断这三段文字是针对一个什么样的案例事实在分析,但是从作者的这三段文字中,我们清晰地感悟到教学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与规律。这则案例评析中,研究性体现得淋漓尽致。 F/b6Tr3YXYuNSlKhhrgD65SSz7uWbwWpXWUSr6R3Dd+oRsSwe/ok6sD6QEuO28b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