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教育的原点与原典

回到“原点”,进行教育启蒙,“让每一个公民重新认识教育,思考教育,理解教育的使命”,是朱永新先生的观点(《新京报》2008年2月17日)。他认为,“原点”的问题,是教育的“根本的问题”,涉及教育的方向、目的和意义。这与我在课改之初的认识和理解,不谋而合。针对新世纪开始的课程改革,我曾说过:

新课改其实就是一场“文艺复兴”。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转变观念”,与其说是“更新”,不如说是“恢复”,是“回归”。所以,课改之初我就说过:教育迫切需要的,也是正在做的,就是回到原点,或者说“原典”。(参看拙作《发现旧大陆》,《杂文报》2007年2月2日)

“回到”即意味着追寻,追寻则是因为曾经拥有,但已经失去。失去才知道珍惜,就像人类在迷失乐园后,一直在寻找回去的道路。

对教育原点的追问和追寻,其实是基于教育的缺失和沦陷。很长时期以来,我们的视野里,充斥着素质教育、建构主义、多元智能、新课程理念……一个浪潮又一个浪潮,轰轰烈烈,热热闹闹。遗憾的是,我们在眼花缭乱的新名词、新概念、新理论中,一点点迷失了自我——我们忘记了教育的根本,也忘记了教育的原点,更忘记了每一次出发或变动,都应当“朝向事物本身”。

朝向事情本身,对教育而言,就是朝向教育的原点。原点就是最初的起点。要追寻教育的原点,就必须追溯教育的源头,对教育所涉及的那些“原初性问题”进行追思。比如说:什么是教育?教育因何而发生?教育的意义何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这些命题,是教育必须首先回答的,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首先明确的。这些命题,古老陈旧而永恒常新,因为它们关涉到教育的本质,关涉到教育的起因和归结。时代在变,社会在变,教育的对象、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地变,但教育的本质不会变,教育的内在规律也不会变——如果说教育是一棵大树,它的根必须深扎于土里才能常青;而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回答,正是确保教育既能高瞻远瞩,又能落地生根的基础和前提。如朱永新先生所言:“如果这些根本的问题不解决,其他的枝节问题就无从谈起。”

教育因生命而发生,教育与生命的轨迹同步。因此可以说,生命就是教育的原点,而教育,不过是为了生命成长的需要。正如叶澜教授所说:“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生命是教育学思考的原点。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

因此可以说:教育最根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人的成长和发展,就是通过培养美好的人格,塑造美好的人性,使学生拥有美好的人生,能够幸福、愉快地生活。一句话:教育,就应当培养有幸福感的人,或者说,培养人的幸福生活能力。

教育的原点是人,出发点也必然是人。教育必须基于人,发展人,成就人。要达此目的,教育必须回到原生态,必须呈现最大的生命关怀,必须进行生命价值的传递与创建。正因如此,当我们谈论教育时,无论是说到爱和良知,还是智慧与能力,或者公平与正义,这些都应当是以“人”的名义聚集在一起的。

教育的全部过程,都应当不断关注和发掘人的天性、潜能、价值。这一过程,注定漫长而艰难。因为人的成长,人性的发展,生命的提升,本就是漫长而艰难的。教育要追求结果,但教育更应突出这一过程,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能充分享受这一过程。对教育而言,甚至可以说,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既然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发展人、成就人,而人才产生的终端在学校,影响人的发展和成就的所有要素和节点中,最直接、最关键的就是教师,一切的教育理念和思想、教学内容和方式,都是由教师来执行和完成,那么,教师就是教育的生长点,教师身上应当体现出教育的一切价值追求。因此,对教师进行引导、提高,让他们达到“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教书育人境界,是我们认识原点并理解原点的关键。

站在教育的原点,审视教育的诸多命题,一切便都有了当然的根基,一切便都显得清晰明了:既然教育的关节点在于教师作用的发挥,那么,教育要回到原点,就很有必要让教师回到“原典”,回到被各种纷繁芜杂的主义和理论遮蔽了的经典中,让教师主动地“读好书,教好书”。所谓“读好书”,就是读那些高于生活的经典。经典,就是人类文明的原点,即出发点。换言之,原典,就是从原点创造出来的经典,就是人类生活的经常之道;因其经常而具有超越时空的普世价值,足以让我们常读常新。所谓“教好书”,就是基于对教育原点的把握,基于对教育原典的理解,让教师以讲台为支点,站在教育的制高点上,所有的教育行为,都着眼于人的发展、人的成长。

关于教师的阅读,我严重赞同朱永新先生的观点:“你不读《论语》,不读陶行知,不读杜威,不读苏霍姆林斯基,恐怕很难成为教育家。”甚至可以说,不读这些经典、原典,便很难成为真正的教师。而让教师阅读经典,就是要引导教师回到圣人、圣哲们创造的原典中,使教师的心灵重新发育,建构起教育人应当具备的德性、理智和激情。所以,我所谓的“回到原典”,事实上,就是一种回归的、反省的、重新出发的教育。

遗憾的是,这些优秀的原典,似乎离我们已经非常遥远。并且,正因为原典的缺失,我们的教育,早已迷失甚至严重偏离了原点!我们既忘记了教育因何而起,从何而来,也忘记了教育所为者何,将往何处。像这样既忘却了起点又迷失了终点的行程,最终必然导致教育方向的迷失和教育工作者的迷茫。时下弥漫于教育工作者心中的种种困惑,周布于教育环境中的种种尴尬,其实正是这种迷失的体现。

因此我认为,教育只有回到原点,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出路;教育只有回到原典,才可能让我们不至于迷路——这并非要走回头路,而是要“回头看”:对我们已有的来路和背景,作重新的梳理和发现;对我们将有的去路和途径,作重新的审视和规划。

我相信:在依托原典、找准原点的前提下,教育的“再出发”,面貌必是全新的,内心必是饱满的,道路也必是敞阔的。

2008年8月 0r04gJjGddgPQ2fmveya1yaB7+q+t+Q5Yj5EhgXLCQu408ntNTaBwS2g9z9PqHb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