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发现旧大陆

在陈村的书里,看到一则旧事,与余华有关。余华是我极喜欢的一个作家。他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等,给我的印象很好,也很深。

余华一直以为,鲁迅只比郁达夫稍好一点。直到后来,有人要他改编鲁迅的作品,才找来原著认真读,一读之下大吃一惊。然后索性买来《鲁迅全集》,依次阅读下去,这才认同了鲁迅“大师”的地位。最后,他谢绝了改编工作,开始认真研读鲁迅。

这是颇有意思的事情——鲁迅作为现代文学大师,应该是不争的事实。但并非每个人都知道,都认可。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说眼界和识见,比如说仁智的差异。余华由牙科医生开始,从先锋创作起步,自然可能对鲁迅那样的传统作家,并不特别在意。当他进入写作的“快车道”,可能更难顾及所有大师,更何况是他未曾认真研读过的鲁迅。

我们也是如此,甚至更是如此:一旦上路,便总是眼往前看,脚往前走,那样步履匆匆,总以为前面的风景会更美。我们太像那只掰苞谷的猴子,掰了后一包,就忘了前一包,而且掰着掰着,就忘记了曾经的那些苞谷,曾经的那些收获和果实,风景和美丽。我们很难想起,应该停下来,看看我们背后,看看那些我们曾经熟悉的,或者始终被我们忽略的,那些旧日的事物和风情——就像发现了新大陆,我们就不再关注旧大陆。

1492年,世界历史记住了一件大事: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随之而来的,是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历史的进程被疾速改变;是海外贸易中心由地中海向大西洋沿岸的转移;是西方迅速走出中世纪的黑暗,并以不可阻挡之势崛起;是全新的工业文明,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这是发现新大陆的意义所在,也是哥伦布一直被人们记住的原因所在。

现在看,发现新大陆,或者说,能够发现新大陆,当然是重要的、伟大的。但是发现旧大陆,或者说,能够发现旧大陆,引起自己或者他人重新关注,我以为也是功不可没,甚至必不可少的。

什么是发现?字典里说: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的事物或规律。发现就是一种认识,新认识,或再认识。认识到事物或规律的意义,或者发掘出旧的事物与规律的新的意义,加以利用,有所创造发挥。这样的意义,其实类同于发明。有个老师让学生用发现和发明造句。一个孩子说:爸爸发现了妈妈,他们一起发明了我——虽是笑话,细想,似乎也不无道理。

写这些文字时,于丹的《论语心得》正在热销。据说,仅在北京,当天就签出了一万多本。翻这本书,想起易中天的《品三国》。实在说,于丹对《论语》,并无特别精深的研究,而只是她借以说话的“由头”,但我还是以为,于丹也好,易中天也罢,他们对经典的推广和普及,功不可没。套用“科普作家”的称谓,他们或可算是“经普学者”。高深、玄奥的经典,藉由他们的解说而走向大众,被更多的人关注、理解;更多的人因为他们而重新发现经典,阅读经典,运用经典,这是功德无量的事。在我看来,其意义,并不亚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尽管他们所发现的,不过是早已存在的“旧大陆”。他们的行为,不啻创造。

我想说的,其实是教育。

教育到了今天,该有的研究和发现,甚至发明,都已有很多。尤其是国门大开、思想解放之后,特别是新课程改革以来,各种先锋的思想,各种前沿的理论,各种新潮的概念,把我们的视野和空间,拓展得格外开阔、辽远,这是好事。这让我们知道了未来和前景,让我们知道了世界不只是脚下这点土地。

但是,很多时候,比如说目前,我们似乎过于迷恋这些新的思想、理论,过于痴醉这些新的概念、名词。我们对过去曾经拥有的东西,或者说,对一直存在着的教育的“旧大陆”,却缺少必要的了解、起码的关注,更别说足够的重视、深入的发掘了。

课程改革之初,不少人都在把玩专家们提出的新鲜时髦名词。其实,透过那些名词术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东西都能从我们的“旧大陆”找到来路和渊源。我们所津津乐道的“愉快教学”,不就是孔子的“寓教于乐”吗?我们孜孜讨论的“分层教学”,不正是“因材施教”吗?我们奉为圭臬的“启发式教学”,不正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吗?而所谓的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与传统的阶段考试、期末考试有何本质不同?至于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在传统的教育典籍中,都能找到源流和对应。

就我的感觉,新课改其实就是一场“文艺复兴”。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转变观念”,与其说是“更新”,不如说是“恢复”,是“回归”。所以,课改之初我就说过:教育迫切需要的,也是正在做的,就是回到原点,或者说“原典”。

回到原点,回到本质——这无异于是对旧大陆的重新发现。

比如说,传统的私塾教学,两年左右就能解决常用汉字的教学,上两年私塾就能成为半个先生——温文尔雅,知书达理,能读、能写、能说。而现在,我们用九年乃至十二年,还不能解决识字问题!不少大学生、研究生的文章,错别字连篇,语法不通,原因何在?古代的低幼教育,基本都教韵文,从三言到四言,再到五言、七言,非常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而现在的教育,韵文少得只剩几首可怜的诗歌!所以,新教材增加文言尤其是诗歌的分量,个人以为,就是一种回归。

上世纪末,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如是断言:

随着科技的日益进步和发展,各种新型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出现,势必给未来的教育,带来全新的观念和面貌,给未来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但我想,万变不离其宗。无论怎样,教书育人,最根本的东西,也许永远都不会改变——教育的最终目的,依然会是培养学生聪颖的智慧,健全的人格,高尚的灵魂,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大胆创新的能力。作为教育行为的具体执行者,我们这些老师所面对的,也依然会是一批批活生生的,有血肉、有情感、有思想的学生,依然会是一张张年轻的脸,一双双稚善的眼睛,一颗颗柔嫩的心灵。作为教师,作为所谓的“灵魂工程师”,除了满怀爱心和热情地指点他们,引导他们,教育他们,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去熏染、陶铸他们的灵魂外,我们还能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所以,我当时曾斗胆说:“无论时代怎样发展,形势怎样变迁,对教育和教育者来说,爱心和热情依然是最重要的。”现在看,这话并不过时,甚至可以说,永远也不会过时。

我们的确还需要不断前进,不断探索,以发现新的大陆,甚至新的宇宙。但“乱花渐欲迷人眼”,无论教育研究者,还是一般教师,我们切不可忘记随时回头,关注我们已有的“旧大陆”。那才是我们的根——枝叶伸展得再辽远,根是永远不变的。没有它,我们就会成为水上的浮萍,秋天的飘蓬,在寻觅中漂泊、游荡,永远无枝可依。而真正拥有它,我们就能雍容淡定,“不畏浮云遮望眼”,也就能够“守得云开见月明”。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即是说,开始时应当潜心,登高望远,鸟瞰路径,了解概貌,“望尽天涯路”。接下来,必须辛勤劳动,像渴望恋人那样,废寝忘食,孜孜不倦,“为伊消得人憔悴”。而最终,经过反复追寻、研究,才会豁然发现,成功就在我们身边不远,“灯火阑珊处”。

教育者也往往如此。很多时候,我们正是在重新发现旧大陆时,得到了更多的体验和收获。而那旧大陆,不在别的地方,正在我们身边,“灯火阑珊处”。

2005年10月 ufbsGjARUAo2QQ/aHZWgX+sySCxxODIYJWqm1w1gchYcMawZs7jW0bxBZrTHvfr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