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王阳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南赣剿匪

人性无法改变,却可以引导

1517年正月,王阳明到江西赣州剿匪。一年后,他写信叮嘱弟子们要全身心“存天理去人欲”。为了让弟子对祛除人欲的难度有深刻认识,信中有这样一句话: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心中贼自然是“人欲”,而山中贼则是南赣地区的土匪。

他说破山中贼易,只是为了烘托祛除人欲有多难,实际上,破山中贼远没有他说的那么容易。

1517年正月初六,王阳明到达南昌。南昌官员向他递交了南赣地区的地理和土匪的详细资料。资料说,南赣地区山麓千里,崇山峻岭,洞穴密布,只有飞鸟能和外界沟通。这自然是土匪的安乐窝,因为官兵来时,他们能轻易地化整为零,官兵一走,他们又重新聚合。所以四省组织过多次围剿,但收效甚微。

该地土匪中有几个带头大哥:谢志山与蓝天凤(拥有江西赣州崇义的横水、左溪、桶冈根据地)、池仲容(拥有广东和平浰头三寨根据地)、陈曰能(拥有江西南安大庾岭根据地)、高快马(拥有广东韶关乐昌根据地)、龚福全(拥有湖南郴州山林深处根据地)、詹师富(拥有福建漳州大帽山根据地)。

不过王阳明遇到的第一个敌人并不在名单里,他的第一个敌人出现在江西万安,是一群水盗。

从南昌出发去赣州路过万安时,王阳明在岸上休息。他从岸边的商人聊天中得知,江上有一群水盗,商人们每次到这里都提心吊胆,很怕倒霉碰到水盗。

王阳明就加入他们的谈话说,我是中央政府里的御史,正巡抚此地,你们可跟随我。商人们很高兴,可马上又失望了,因为王阳明就带了几个仆人,没有卫队。

王阳明告诉他们,按规定,新官上任不得带士兵。不过,对付他们不必用士兵,有咱们这些人就足够了。

他的方法是,让商人们把各自的船插上官旗,敲锣打鼓,一字排开向前进发。

就这样,江面上出现了十几艘“官船”,锣鼓声震耳欲聋,气势逼人。到江心时,像是从江里冒出来一样,几艘破烂窄小的船挡住了去路。有商人哆嗦着说,这就是水盗的船。

王阳明走上甲板,对着水盗们喊话:“我是中央来的大官,是皇上要我来巡抚此地,你们居然在我的地界闹事,不要命了?”

说完向身后一指:“这么多官船,你们也敢劫?”

水盗们仔细辨认眼前的船只,模糊地认定是官船,又见到王阳明站在风里屹立如山,气场十足,纷纷跪在船上说:“我们也是被逼无奈,才跑到这里为盗的。政府苛捐杂税太多,我们无法承受,还希望大老爷开恩。”

王阳明为了尽快到赣州办公,就打发他们说:“你们的供词我已知道,如果情况属实,等我到赣州后马上为你们解决。”

水盗们见王阳明说得一本正经,马上欢呼雀跃地让开水道,王阳明站在甲板上,指挥各商船陆续离开,走出很远,才松了一口气。

商人们说:“如果那群海盗识破了咱们,后果不堪设想啊。”

王阳明笑道:“他们只要一疑,这事就没有失败的道理。”

轻易化解水盗的包围,似乎给了王阳明一个好预兆。1517年农历正月十六,他抵达南赣巡抚办公地江西赣州,开府办公。他连一分钟都不休息,先是让人到南赣巡抚各管辖区传令:新巡抚王阳明已上班。与此同时,他在赣州武装部队中挑选了两千名士兵急行军先奔福建汀州,他随后即到。他的第一个目标就是福建漳州大帽山的詹师富。

在对詹师富采取行动之前,王阳明谨慎地“知己”。他发现自己一方有三个致命弱点。

第一,当地政府军毫无战斗力。原因是,接连不断的匪患使得当地政府财政枯竭,军费开支被严重压缩。身强力壮的士兵都去当了土匪,留下的大部分是老弱病残。另外,他们和土匪打了多年交道,胜少败多,形成了“畏敌如虎”的心理。王阳明的应对办法是:从四省军队中拣选骁勇绝群、胆气过人的士兵组成一支兵团,日夜操练。

第二,政府里有敌人的卧底。这从多次的剿匪档案中就能看出,大的军事行动找不到土匪的影子,小的军事行动总遇埋伏,他得揪出内奸。

在之后几天的摸查中,他掌握了一位老吏是内鬼的充足证据。他把老吏叫到办公室,先是客客气气地和他聊家常,慢慢地过渡到政府事务,最后谈到了政府剿匪的事倍功半。

正当老吏侃侃而谈时,他假装漫不经心地问了一句:“山贼们如何知道我们的每一次军事行动?”这一突然袭击让毫无防备的老吏怔了一下,当他意识到自己已露出马脚准备掩饰时,为时已晚。

王阳明大喝一声:“你想死想活?”

老吏本能地“扑通”一声跪到地上正要辩解,王阳明又喝问:“为何做山贼的奸细?人证物证俱在,你如果等我拿出来,就晚了。还不赶快招了!”

老吏的心理防线被王阳明迅如闪电的组合拳击溃。他承认自己是奸细,请求王阳明放他一马。王阳明说:“你要戴罪立功。”

老吏问:“怎么个戴罪立功?”

王阳明说:“你继续当你的奸细,以后的情报由我给你,我叫你放什么消息你就放什么消息。”

老吏磕头如捣蒜,用良心发誓,一切听凭王阳明的安排。

王阳明再通过老吏的供词揪出了隐藏在政府里的多名奸细,如法炮制,把他们变成了自己传播虚假消息的话筒。

第三个弱点是,民匪一家。上山做土匪的在山下都有亲人。由于政府的横征暴敛,他们唯一的收入来源就是做土匪的亲人,所以他们对土匪有深厚的感情,经常给土匪通风报信。王阳明的解决方案是:十家牌法。所谓十家牌法就是要每家把所有家人的个人信息(性别、籍贯、职业等)写到一块木牌上,挂在门口。十家为一牌,由指定的人当牌长,牌长手上有一份关于这十家的详细资料,这份资料甚至详细到这样的地步:谁家有残疾人,哪里残疾,怎么残疾的。牌长每天在固定时间挨家挨户查巡,先用手上的册子对照各家门口的牌子,然后对住户人口进行比照。有时候会搜查,一旦发现有“黑户”(没有在牌子上记录的人),立即报官。倘若这个“黑户”来路不明,或者就是土匪,那这家和与他编在一起的其他九家就要倒霉,受到处罚。所以,十家牌法的功利性就在于,它把每个人都变成了神经兮兮的间谍。

十家牌法制度看上去没有人情味儿,不过按王阳明心学的解释,它是激发人内心良知的灵丹妙药。王阳明说,人人都有趋利避害的心,所以人人都担心被别人连累,如此一来,不用政府的命令,他就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监视别人。而人人都有良知,良知告诉他,不能牵累那么多人,所以他们会拒绝土匪。即使土匪是他的家人,他也会想,为了自己的一个亲人,而连累了几十个人,良心实在不安。于是,他们会把藏匿于家中的土匪主动送到政府手中。

王阳明的这种解释是否合理,有事实为证。十家牌法施行后,南赣地区的土匪再也不能隐藏到人民群众中,他们的生存空间被大大地压缩,只能龟缩在山林中。

在大致解决了自己的问题后,王阳明开始严肃地审视詹师富。与其他山中巨寇相比,詹师富是个小字辈。王阳明来江西的两年前(1515年),他才在绵亘数百里的大帽山宣布革命,不过这是个易守难攻的地方,詹师富很有眼光。

1515年下半年和整个1516年,他粉碎了前南赣巡抚文森组织的多次围剿,创造了南赣地区山贼们反围剿成功次数的最高纪录,并且把根据地建在了大帽山子山脉的象湖山(福建漳州平和县象湖山),直到王阳明在汀州制订了围剿他的计划时,还没人打破他的纪录。

詹师富能创造多次反围剿胜利的神话,一靠地利,二靠奸细。王阳明虽然挖出了许多奸细,可还是有漏网之鱼。所以当王阳明在汀州制订计划时,詹师富很快就得到了消息。

王阳明计划兵分两路,一路攻詹师富的基地象湖山,一路从饶平(广东饶平)北上配合。詹师富马上把他的人埋伏在官兵来象湖山的必经之地——长富村(福建漳州平和长乐一带),当官兵进入埋伏圈后,詹师富部队喊杀声起,然而经王阳明整顿的部队战斗力惊人,在被包围的情况下丝毫不乱,仗着人多势众,向四面八方突围。他们不但撕开了詹师富的包围圈,而且掉头反包围了詹师富。詹师富招架不住,急忙跑回老巢象湖山。

王阳明刚得到正面攻击部队取得胜利的消息,那支偏师也把捷报送来了。王阳明兴奋异常,叫人备马,他要亲自上战场。这并不怪他,毕竟是第一次上战场,难免有些激动。

当他踌躇满志地走到广东一个叫大伞的地方时,突然一声锣响,四面八方冲出了黑压压一片人,王阳明带的士兵少,詹师富的伏军又是突然冲出,他措手不及,下令突围。

在突围混战中,他中了两枪,栽下马来。幸好护从给力,把他扶上一匹快马,冲出了包围圈。这一仗,他险些被詹师富活捉。

此时的王阳明狼狈不堪,他调转马头回汀州。一路上,他深刻地检讨自己,他发现自己太轻敌,这都是因为没有经验。他有了新的想法:我不应该在不擅长的战场上和敌人较量,我的特长在战场之外。

横扫詹师富

王阳明心学说的是,不要迷信自己的经验。世间一切瞬息万变,拿从前的经验对待新出现的事物是胶柱鼓瑟。尤其是当你面对新对手时,经验就是道教的丹药,会神不知鬼不觉地置你于死地。詹师富很快就要犯这样的低级错误。

王阳明说他的特长不在战场上而在战场外,说的其实是帷幄里的运筹。他的运筹和其他军事家不同,他把军事打击放在第二位,放在第一位的是“攻心”。

他决定在詹师富身上实验。几天后,他把部队调到上杭(福建上杭县),以此为瞭望塔和跳板,创造机会给詹师富致命一击。在他聚精会神思考攻心术时,他的指挥官们却情绪低落。按他们的看法,此时应该撤兵回赣州,等待广东剿匪专业部队狼兵到来。

王阳明哭笑不得。几天前,他们在长富村打了次胜仗,战后欢呼声盖过天雷,而昨天的一场败仗马上就让他们变得像遭了殃似的。

果然如民谚所说,庸人一挫就馁,才胜便骄。

王阳明对他们说:“胜败乃兵家常事。我们应该立即提振士气再寻胜机,你们说等待广东狼兵,可是靠别人永远是不靠谱的。你们说敌人气势正盛,我们正应该趁他们取得胜利疏于防备时向他们进攻,怎么能在这个关键时刻后退呢?”

指挥官们齐声问:“计将安出?”

王阳明说:“詹师富现在巴不得我们撤退,我们就如其所愿传出消息,说不打了,今年秋天再来。他的那群间谍肯定会把消息传递给他。你们再把士兵们组织起来搞个联欢会,要搞得热热闹闹的,让他信以为真。当他放松警惕后,我们就奇袭他的基地象湖山,一战可下。”

指挥官们还有疑虑:“恐怕詹师富不会相信。”

王阳明看着他们,笑了笑,说:“他会相信的。”

詹师富的确会相信。他不相信王阳明,他相信他的经验。据他的经验,政府军每次来围剿失败后都会撤军,无一例外。他的经验信心百倍地告诉他,王阳明也不会例外。所以当他接到他的间谍们传给他的所有情报后,他坚信不疑。当他的间谍把王阳明正在上杭举行班师联欢会告知他时,他心底最后一丝警觉也烟消云散。他命人杀猪宰羊,抓起酒坛,庆祝他这次反围剿的胜利。他根本没有意识到,他创造的反围剿纪录已经画上了句号。

王阳明派人日夜不息地打探象湖山的动静,最后,他得出结论:守卫松懈,詹师富相信了。一得出结论,他马上制订作战方案:兵分三路,于1517年农历二月十九趁着下弦月色衔枚疾走直奔象湖山。在距象湖山一箭之地会合后,王阳明向全副武装的突击队下达了攻击象湖山隘口的命令。进展异常顺利,因为王阳明之前的工作取得了成效,象湖山守卫松懈得一塌糊涂,突击队几乎未费吹灰之力便攻破象湖山隘口,双方就在山中展开惨烈的肉搏战。詹师富的手下在山中长大,山石林中跳跃如飞,如同从马戏团出来的演员。幸运的是,当时是黑夜,那些土匪不能淋漓尽致地发挥长处,只能与政府军短兵相接。一夜苦战后,由于武器装备上的巨大优势,王阳明部队将这些悍匪全部剿灭,控制了象湖山。不过在打扫战场时没有发现詹师富的尸体。从俘虏口中得知,詹师富在乱战中已逃到可塘洞据点去了。王阳明下令对詹师富的所有据点全面扫荡。

詹师富的据点还有四十余处,战斗人员达数万,而王阳明的部队满打满算才五千人,力量对比悬殊。但詹师富的老巢被王阳明端了,气势和斗志受到严重打击。当他在可塘洞据点听到王阳明扫荡部队擂起的战鼓声时心胆俱裂。民间有句话叫“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一个团队的领导人如果胆怯,毫无斗志,那这个团队离瓦解就不远了。詹师富吓得魂不附体,当然不能指望他的守卫部队个个如天神下凡。于是,可塘洞的防线很快溃散,詹师富本人被活捉。

一个没有信仰支撑,纯靠利益(打家劫舍获得钱粮)结成的团队,一旦灵魂人物消失,它就如多米诺骨牌一样,势必倒塌。王阳明剿匪部队如暴风扫落叶一样,在三天之内横扫詹师富四十三处据点。1517年农历三月二十一,詹师富最亲密的战友温火烧被王阳明的扫荡部队活捉。詹师富武装成为历史。

王阳明剿灭詹师富仅仅用了三个月,这一雷鸣电闪的速度把那些山中大佬们震住了。他们瞠目结舌,直到此时,他们才开始认真研究王阳明。这位脸色黑紫、不停咳嗽的病夫怎么会有如此神奇的力量?他们通过各种情报渠道了解王阳明。有情报说,此人只是个教书先生,好像是讲什么心学的,没有作战经验,消灭詹师富只是他侥幸而已。也有情报说,此人外表忠厚,内心奸诈,不可不防,詹师富就是死在他奸诈的计谋下的。还有情报大惊小怪地说,此人是个半仙,因为他居然能求雨。如你所知,前两条情报都是假的,最后一条半真半假。

王阳明的确在求雨,而且成功了,但他不是半仙。1517年农历四月初,他从前线回到上杭。上杭当时大旱,王阳明心血来潮,突然就吃斋念佛求起雨来,第二天,上杭居然大雨。一个月后,他又和一个和尚在瑞金求雨,居然又得偿所愿,于是王阳明通神的名声渐渐在百姓中传开了。

过足求雨瘾后,王阳明将工作重点重新转移回剿匪。在对剿灭詹师富的军事行动的复盘中,他发现,政府军的战斗力已经弱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即使是他当初从各省军区挑选出的所谓精英,也不过是半吊子,因为他们缺少军事训练。他想到的办法就是后来清人曾国藩借以发家的“团练”,即地方民兵。

王阳明的“团练”和曾国藩的“团练”不同。曾国藩是从民间挑选勇武之人编成部队操练,而王阳明则是从各个部队中挑选骁勇之士,编为四团。每团有团长,除有农事季节外,四个团都必须到赣州城军营操练。

据说,活动于福建南安的山贼们听到王阳明昼夜练兵的消息后,心惊胆战。他们把老婆孩儿和金银珠宝都藏到深山老林里,白天下山耕地,晚上就跑回山林。他们再也不能像从前那样百无禁忌了。

大庾岭的陈曰能却大不以为然,当谢志山、池仲容等匪首们变得谨慎起来时,陈曰能反其道而行之,异常张扬,对南安府进行了数次试探性攻击。陈曰能有嚣张的资本,他的根据地大庾岭要比詹师富的象湖山安全一百倍。大庾岭遍布荆棘,全是悬崖峭壁,在唯一可以通行的路上,陈曰能布置了最勇悍的山贼。

陈曰能倚仗的就是这种地利。如果他能和王阳明坐下来谈心,王阳明就会告诉他,人生在世唯一可以倚仗的就是自己。靠山山倒,靠河河枯。你越倚仗什么,那个“什么”就会越让你失望。

王阳明始终相信一个道理:即使是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陈曰能在大庾岭的守卫都是凡人,不可能没有懈怠的时候。他故伎重施,祭出“真假虚实”的法宝。这一次,他宣称,四班团练训练完毕,就各归本部。给人的感觉是,纵然有天大的事发生,下班的团练也不会管。在这个既定程序持续了一段时间后,陈曰能的人产生了一种思维定式:这些团练一下班,就没有必要再提高警惕了。这就是王阳明希望达到的效果。

1517年农历六月二十日,王阳明的三班团练下班,但没有回各部,而是被王阳明集合起来,在微弱的月光掩护下悄悄向大庾岭急行军。这次军事行动和进攻詹师富的军事行动毫无二致,都是在麻痹敌人后的快速偷袭。陈曰能的结局也和詹师富一样,由于防守松懈,他的基地被王阳明部队用火攻轻易取下,而他本人在逃跑途中被王阳明的一支小分队活捉。

大庾岭陈曰能就这样戏剧性地被王阳明从南赣山贼的黑名单上划掉了。

群贼大惊!

横水、左溪的谢志山、桶冈的蓝天凤联合乐昌高快马决定主动出击。很多人觉得这帮山贼的野性大发,但王阳明却感到了他们内心的恐慌。人只有在恐慌而又无计可施时才会有如此疯狂的举动。他们紧锣密鼓地打造攻城器具,宣称要进攻赣州的邻县南康。他们声称打下南康就打赣州,端了王阳明的老窝,让王阳明打哪儿来回哪儿去。遗憾的是,他们没有“知行合一”,1517年农历七月二十五,谢志山带领一千多人推着吕公车却跑到南安城下发动了一阵毫无章法的猛攻(当地以山地为主,他的基地横水、左溪又在崇山峻岭中,吕公车又重又大,他居然能推到南安城下,真是个苦心人),毫无效果。一个月后,他又带着蓝天凤卷土重来,人数和吕公车倍增。南安城打退了他的进攻,但已很勉强。

这种小动作马上吸引了王阳明的目光,他在黑名单上把谢志山和蓝天凤的名字圈了起来。不过在准备对二人动手前,他做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给王琼写信,希望王琼让朱厚照授予他提督南赣军务的特权,也就是说,他必须在南赣地区成为名副其实的军界第一人。任何人都要服从他的军令,只有这样,他才能统一指挥。王琼行动力很强,很快,朱厚照就传来了圣旨,要王阳明提督南赣军务,可便宜行事。

如果一件事太顺利,那么就要小心。王阳明刚接到提督南赣军务的圣旨,就有人就瞄上他了。瞄上他的人叫毕真,是江西军区的监军。明朝时,皇帝为确保自己对各地军事权力的控制,临时差遣东厂太监为军中监军,专掌稽核功罪赏罚之事。监军名义上是军法处处长,实际上,军区司令要进行任何军事行动,都必须通过他,俨然就是多了一个政委。毕真的前任许满卸任时对毕真说,江西这地方是我做监军做得最不爽的,王阳明那家伙来江西剿匪,从没和我打过招呼,好像我是空气一样。毕真恭恭敬敬地说,我会让姓王的知道咱们身为绝户的威力。毕真说干就干,他和紫禁城后宫的同事们取得联系,要他们提醒皇上朱厚照,王阳明在南赣剿匪获得提督军务的大权,身边却没有一个监军。朱厚照把太监们的话复述给王琼听,王琼气急败坏。他说,南赣军区不同于其他军区,那地方是四省相交,之前的巡抚所以不能成事,就是因为政出多门。比如南赣巡抚到福建剿匪,先要知会福建巡抚,福建巡抚再知会监军,两人又发命令到下一级。命令往返之间,时间很长,山贼们早已知晓,因此贻误战机。如果让毕真监军,他在南昌,王阳明在赣州,王阳明每次军事行动都要经过他的许可,这和从前那些南赣巡抚有什么两样?

朱厚照对他的那群太监向来是有求必应的,但不知为什么,这一次他却清醒得很,居然没有同意。王阳明这才牢牢地抓住了“政由我出”的机会。

于是,他做了第二件事:撒网捕鱼,愿者上钩。

这招的具体应用只是一封信——《告谕巢贼书》,这是一封阴阳结合、绵里藏针、胡萝卜加大棒的情感告白书。他让人把这封信抄录多份,向整个南赣地区还存活着的山贼们撒去。文章开篇,王阳明用的是大棒:

“本老爷我以弭盗安民为职,一到任就有良民日夜来告你们,于是我决心征讨你们。可是平完漳寇(詹师富),斩获七千六百余,经审理才得知,首恶不过四五十人,党恶之徒不过四千余,其余的都是一时被威逼,惨然于心,便想到你们当中岂无被威逼的?访知你们多大家子弟,其中肯定有明大理的。我从来没有派一人去抚谕,就兴师围剿,近乎不教而杀,日后我必后悔。所以,特派人向你们说明,不要以为有险可凭,不要觉得你们人多势众。比你们强大的都被消灭了。”

然后笔锋一转,胡萝卜来了:

“若骂你们是强盗,你们必然发怒,这说明你们也以做强盗为耻,那么又何必做强盗呢?若有人抢夺你们的财物和老婆,你们也必愤恨报复,将心比心,你们为什么又抢别人的财物和老婆呢?我也知道,你们或为官府所逼,或为富人所侵,一时错起念头,误入歧途。此等苦情,甚是可悯。但是你们悔悟不切,不能毅然改邪归正。你们当初是生人寻死路,尚且要去便去;现在弃恶从善,死人寻生路,反而不敢。为什么?你们久习恶毒,忍于杀人,心多猜疑,无法理解我无故杀一鸡犬尚且不忍,若轻易杀人,必有报应,殃及子孙。

“但是,若是你们冥顽不灵,逼我兴兵去剿,便不是我杀你们,而是老天杀你们。现在若说我全无杀你们的心思,那也是忽悠你们。若说我必欲杀你们,可不是我本意。你们还是朝廷赤子,譬如一父母同生十子,二人背逆,要害那八个。父母须得除去那两个,让那八个安生。我与你们也正是如此。若这两个悔悟向善,为父母者必哀怜收之。为什么?不忍杀其子,乃父母本心也。

“你们辛苦为盗,刀口上过日子,可利润有多少,你们自己知道,你们当中也有衣食不充者。何不用为贼的勤苦精力,来用之于种地、做个小买卖,过正常的舒坦日子?何必像现在这样担惊受怕,出则畏官避仇,入则防诛惧剿,像鬼一样潜形遁迹,忧苦终身,最后还是身灭家破。何苦来哉?

“我对新抚之民,如对良民,让他们安居乐业,既往不咎,你们肯定已经听说了。你们若是不出来,我就南调两广之狼兵,西调湖、湘之土兵,亲率大军围剿你们,一年不尽剿两年,两年不尽剿三年。你们财力有限,谁也不能飞出天地之外。”

再说天地万物为一体:

“不是我非要杀你们不可,是你们使我良民寒无衣、饥无食、居无房、耕无牛。如果让他们躲避你们,他们就失去了田业,已无可避之地;如果要他们贿赂你们,家资已被你们掠夺,已无行贿之财。就算你们为我谋划,恐怕也只有剿尽你们而后可。我言已无不尽,心已无不尽。如果你们还不听,那就是你们辜负了我,而不是我对不起你们,我兴兵可以无憾矣。民吾同胞,你们皆是我之赤子,我不能抚恤你们,而至于杀你们,痛哉痛哉!走笔至此,不觉泪下。”

这封深情款款的书信撒出去后,真就有主动上钩的。第一拨被感动得稀里哗啦的盗贼是赣州龙南的黄金巢武装。第二拨则是广东龙川卢珂武装。他们带领自己能控制的所有人马来见王阳明,声称要重新做人。王阳明把他们队伍中的老弱病残清退为民,留下骁勇的人组编成一个战斗单位,由卢珂担任指挥官。当时有人提醒王阳明,这群盗贼反复无常,当心他们反水。王阳明说,他们被我的诚心感动,我用真心对待他们,他们不会用伪心来对我。

他对卢珂推心置腹道:“你们做贼多年,虽是发自本心改邪归正,但还是有人用从前的眼光看你们。所以你们必须拿出点成绩来,堵住他们的嘴。”卢珂说:“您打谢志山和蓝天凤,我定尽死力。”

王阳明要的就是这句话。不过,有一点引起了卢珂的注意。这就是王阳明虽然说要打横水、左溪、桶冈,但没有开过一次军事会议。卢珂眼中的王阳明不像一位军事领导人,更像是一位教师。王阳明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和他的弟子们讲课,有时候会玩玩射箭。每天早上,弟子们到王阳明的办公室请安,王阳明从后堂走出,大家就开始谈心学。中午时分,大家在一起吃饭,午饭完毕,继续谈论心学。偶尔有人送来军情报告,王阳明只是看一眼,就继续讲他的课。好像他现在最要紧的工作是讲课,而不是剿匪。弟子们也习以为常,就这样一天天地过着。可1517年农历十月初九早上,弟子们如往常一样来向王阳明请安,他的仆人却说,你们的王老师凌晨就带兵走了,不知道去哪里了。弟子们对王老师的神出鬼没感叹不已。

实际上,王阳明打仗,重点不在排兵布阵上,而在前期的谋划上。他的谋划也有个特点,在他和他那群指挥官们讨论时,他已胸有成竹。用他的心学来说就是,吾性自足,不须外求。

1517年农历十月初九王阳明领兵到南康之前,他的指挥官们认为如果对横水、左溪、桶冈进行围剿,应该先剿桶冈。王阳明却反对说,如果我们站在湖广的角度来看,桶冈是盗贼的嗓眼,而横水、左溪是心脏;而站在江西的角度来看,则横水、左溪也是心脏,而桶冈是羽翼。总之,无论站在哪个角度,横水、左溪都是心脏,杀掉一个人,当然可以去咽喉上着刀,但如果这样做,湖广无事了,可江西仍然有事,所以,我们必须去敌人的心脏上来一刀。只一刀,就能解决两省的问题,何乐而不为?

还有一条很重要。王阳明说:“谢志山和蓝天凤认为我们离桶冈近,肯定会先打桶冈,横水和左溪防备松懈,这正是天大的好机会,绝不可错过。”

他的指挥官们认为王大人的分析天衣无缝,剩下的事自然就是付诸行动了。剿灭谢志山和蓝天凤的军事行动正式打响。

胜败由心,兵贵善用

在整个南赣地区反政府头目里,谢志山是最为引人注目的,实力仅次于池仲容。谢志山性格奔放豪爽,有一种即刻就能获得别人信任的大哥天赋。青少年时期谢志山曾读过很多书,特别喜欢兵法。当时江西政府横征暴敛,逼出了一大批五花八门的冒险家进山做了贼。政府屡次围剿,胜少败多。谢志山马上就发现了政府军的羸弱战斗力和深林险山的大好地利,于是在没有任何人逼他做贼的情况下,他带领着他的朋友们落户横水。接着,凭借深广的社会关系,拉拢了一大批才华横溢的人物,陆续在左溪、桶冈建立了根据地。在粉碎历任南赣巡抚围剿过程中,谢志山掌握了游击战的精髓,他在战争中学习战争,越做越大,他的野心也越来越大,王阳明来南赣之前,他在南赣地区已经获得了巨大的名声,他自称的“征南王”名号覆盖到了整个南部中国。

谢志山始终坚信一点:想要做大事,一个人的智慧是不够的,必须要招揽各种人才补充他的大脑。在南赣山贼中,谢志山手下的谋士最多,而如何招揽到这些足智多谋的人为他效力,正是他最擅长的地方。他结交蓝天凤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蓝天凤做山贼的时间要比谢志山早,他的根据地在左溪,做得风生水起。谢志山听说蓝天凤很有头脑,而且志向远大,就单枪匹马去左溪拜访蓝天凤。

去之前,有谋士对他说:“大家都是土匪山贼,不讲道义,小心蓝天凤黑吃黑。”

谢志山说:“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况且我平生交友只以诚心实意待之,以情动人。如果他不领情,我就持之以恒,直到他被我感动,做我的兄弟为止。”

蓝天凤没有想要火并谢志山,但他对谢志山要他入伙的事不以为然。二人喝到酣处,蓝天凤斜眼看向谢志山,傲慢地说:“大家都是出来混的,手下都有几千号兄弟,你让我跟你,我这面子该往哪里放?我的兄弟们怎么看我?政府军怎么看我?这一大片山林怎么看我?”

谢志山决心用“理”来说服蓝天凤。他说:“团结就是力量,咱们抱成团,人多力量大,能成大事。”

蓝天凤觉得很好笑,说:“你大老远的连个卫兵都不带跑到我这里,就是为了说这些?我自己也能成大事,何必要劳烦你,请回。”

谢志山笑呵呵地睡了一晚,第二天什么话都没说就下山了。蓝天凤没想到,几天后,谢志山一个人挑着两桶酒来了。他对蓝天凤说:“我上次喝你的酒,发现太烈,如今是酷暑,喝烈酒很不健康,我给你送来两桶清淡的酒。虽然不如你的酒好,但至少在这个季节喝起来是很舒服的,还可以养生。”

蓝天凤有点小感动,他想不到一个做山贼的心居然如此精细。不过,他还是没有要和谢志山交朋友的意思。那天两人喝酒,谢志山只字不提要他入伙的事。喝完酒,谢志山就晃晃悠悠地要走,蓝天凤挽留,谢志山绷起脸来说,这是你的地盘,我怎么可以随便留宿,传出去被人说闲话。蓝天凤愕然。过了几天,谢志山又来了,带来了新鲜的肉和上好的酒。从此后,谢志山成了蓝天凤的常客,每次来,必是大包小包一大堆东西。

终于有一天,两人喝酒时,蓝天凤发出一声长叹,对谢志山说:“兄弟,咱们联合吧,以后你就是我老大,有事尽管吩咐。”

谢志山用这种方式“邀请”了很多能人上他的根据地为他效力,刘备“三顾茅庐”在他面前简直不值一提。

无论是谢志山还是蓝天凤,他们的武装人员都以畲族为主。畲族原本在广东,后来广东和江西首长达成一项协议,畲族人就迁到了江西。这些人原本只是遵纪守法的百姓,但政府的高税收和他们本性中的好勇斗狠很快让他们三五成群、持续不断地对当地居民进行攻击。到了后来,当地居民的田地和房屋都被他们抢了去,谢志山与蓝天凤又把他们聚集到一起,更是无法无天。

谢志山和詹师富截然不同。詹师富只关起门来称王称霸,典型的奉行保守主义的山贼。而谢志山经常会对政府发起小规模的军事进攻。就在王阳明来南赣的几天前,他还发起了一次攻击南康的军事行动。不过,他的力量虽可以拔寨,但还未强大到攻城的地步。所以,他的每次攻城战只不过是骚扰,不会对政府构成实际威胁。

谢志山之所以有“主动出击”的行为,就是因为他和他的谋士们经过多年分析总结出一个真理:政府军奈何他们不得。实际上,他根本就没有同时面对过二省以上的部队围剿。由于四省距他的根据地路途不一,有的先到,有的后到,他能利用这种时间差快速有效地进行反围剿。谢志山的根据地在他自己看来是险不可摧的,这让他不由得产生了盲目的自信。王阳明在打詹师富之前曾扬言要打他的横水、左溪和桶冈。他失声大笑,说:“就凭赣州那点部队,我都不用和他打游击,就能收拾了他。”当王阳明说,要等三省部队会合夹攻他时,他自信地冷笑,向着天空喊:“你忽悠,接着忽悠吧。”这样的信心来源于他的间谍们一直在给他传递消息,说:“王阳明在赣州城等三省部队,短时期内,不可能有军事行动。”

实际上,他不是没有怀疑过王阳明的“狡诈”,詹师富武装和陈曰能武装的覆灭,都是王阳明突然发动袭击的结果。不过他被自我的窠臼限制住了:从前的经验和不会被围剿的侥幸心理。从前的经验告诉他,他的三大据点要比詹师富和陈曰能的根据地稳固十倍,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安然无恙。他的侥幸心理告诉他,王阳明用了两次突然袭击,不可能再用第三次对付他。越是怕被围剿,越是相信王阳明不会对他进行围剿。

人面对事情时如果有侥幸心理,必定失败。即使真有人能躲过,但大多数人一定躲不过,而谢志山毫无悬念地属于大多数人里的一员。1517年农历十月初十,王阳明把指挥部从南康迁到离横水较近的至坪(崇义县龙勾乡)。直到这时,他才调兵遣将。他把部队分为十路,两路为机动部队,在黑夜悄悄埋伏到横水周边。四路为诱敌部队,在约定时间向横水武装叫阵。最后四路是精锐部队,当诱敌部队把谢志山诱出横水的有效防御范围时,这四路就会发动进攻。而两路机动部队则从旁边快速攻陷横水隘口,仿效韩信背水一战故事,夺掉他们的旗,插上政府军的旗,大事可成。

1517年农历十月十二,太阳刚从地平线上露出一半,王阳明就下达了攻击命令。四路诱敌部队佯攻横水,谢志山急忙到前哨阵地观看,他发现眼前的敌人虽然喊打喊杀声震天,但战斗力实在不值一提,全是呐喊助威的角色,于是想都没想就开了城门,带领精锐出城准备把这些“噪声”消除掉。由于横水寨的大门并不宽,但他的部队见到这群待宰的羔羊时兴奋得过了头,冲出去时不管不顾,连寨门的守卫部队都跟着冲了出来。良机出现了,王阳明下令另外两路机动部队趁势而起,从侧面猛冲破横水寨门,谢志山的部队哪里会想到半路能杀出个程咬金,一下就被冲垮了。王阳明部队马上换掉了谢志山的大旗,插上了政府军的旗,然后敲锣打鼓,大喊“胜利啦”。

谢志山猛回头,发现自己的旗变成了政府军的旗,心慌意乱,扭头就冲向他自己的寨门。王阳明另外四路精锐部队适时上场,猛攻谢志山部队的屁股。谢志山魂飞魄散,闭着眼睛狂奔。王阳明让精锐部队紧追,而剩下的六路部队喊叫着直奔横水寨的心脏。横水寨的山贼们在上面早就听到了政府军“胜利啦”的喊声,又看到他们如猛虎一样冲上来,顿时人心涣散,没有了抵抗的意志。横水就这样轻易地被攻陷了。

谢志山此时已陷入神志不清的状态,凡是在他逃跑路线上的任何障碍物,无论是他的士兵还是他的谋士,全被他用刀劈成了两半。他拼命地跑,他左溪的部队从来没有见过谢大王如此狼狈过,他们本想只放谢大王一个人进来,可谢大王后面跟着一群残兵败将,如洪水一样涌进了左溪寨。

这道洪水后面紧紧跟随的正是王阳明的精锐部队,他们几乎是被裹挟着进了左溪城。现在,对王阳明部队构成最大威胁的敌人恐怕不是山贼的刀枪,而是山贼在狭窄区域狂奔时发生的大规模踩踏事件。半个时辰后,左溪山贼全部投降,左溪被攻陷。谢志山满脸血污地趁乱逃出了左溪,直奔蓝天凤的桶冈。

谢志山这次来桶冈和之前截然不同,没有带酒肉,身后跟了一群仓皇的士兵。谢志山虽然失去了根据地,但风度不减,和蓝天凤谈话时依然是“征南王”的口吻。蓝天凤早就把谢志山当成了大哥,这种口吻他也能接受,不过他不能接受的是谢志山对王阳明的认识。在谢志山看来,王阳明这老家伙除了“诈”以外,一无是处。只要能想办法破了王阳明的诈术,不出一个月,他肯定灰溜溜地回北方去。

蓝天凤对王阳明的看法和谢志山很不同。他分析说:“先不管他的诈,你看他才来南赣不到一年,就把詹师富、陈曰能轻易地搞定了,还有你。而且他还把龙南的黄金巢和龙川的卢珂收服了。我做了这么多年山大王,和那么多大官打过交道,可从来没有见过王阳明这样厉害的角色。”

谢志山恼了,说:“你这是什么意思?灭自家威风,长他人志气?”

蓝天凤叹了口气说:“我没有这意思,只是你那横水、左溪都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地,被他一日之内攻破,这人实在太厉害了。”

谢志山很不服气:“这都是他的奸计。你的桶冈比我的横水、左溪如何?”

蓝天凤自豪地说:“论险峻,比你的强多了。”

谢志山握紧拳头,嚷道:“好,我们就在这里待着。任他用什么花招,都闭门不出。他的粮草已尽,肯定撤兵。”

蓝天凤想了一想,点了点头。

当王阳明来到桶冈时,谢志山和蓝天凤正在喝酒。王阳明审视了桶冈,不由得发出一声赞叹:“真是个鬼斧神工的山贼老巢啊。”

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在不经蓝天凤许可下进桶冈,难度和登天相差无几。王阳明在给中央政府的报告中曾这样说:“桶冈四面万仞绝壁,中盘百余里,山峰高耸入云,深林绝谷,不见日月。”不仅如此,桶冈内部还有一片适合种植番薯和芋头的土地。这是任何山贼都梦寐以求的天赐之物。所以如果桶冈山贼闭门不出,纵然二郎神下凡也没用。

当然,桶冈不可能真就是个铁桶,没有进出口。王阳明从被俘山贼口中得知,桶冈入口有六处,其中五处是:锁匙龙、葫芦洞、荼坑、十八磊、新地。不过这五处全是狭窄的险道,只要在上面放一排滚石,一个人就能守住。另外还有一处很让人惊喜,不过这条路要绕远,要用去半个月的时间。而且,之前约定夹剿的湖广部队的计划就是从这里进入桶冈。

王阳明只能在锁匙龙、葫芦洞、荼坑、十八磊、新地这五处地方挑选一处作为突击口。不过王阳明现在有点麻烦,他的部队攻打横水和左溪后消耗巨大,用他的话说,已经是强弩之末,他必须要等湖广和广东的部队前来。1517年农历十月二十七夜晚,王阳明在桶冈前线的营帐中沉思,部队需要休整,必须要找个安全地带。而人人都知道,桶冈附近最不安全,一旦敌人发动偷袭,后果不堪设想。但他又不能撤兵,一旦撤兵,横水和左溪的匪患就会死灰复燃。他现在最要紧的事就是让自己安全,而他的安全表面上看是取决于桶冈,实际上,心学说心外无事,每个人的安全都取决于自己。

他故伎重施,写了封招降信,派人送给蓝天凤,并声称要在本年农历十一月初一早上亲上锁匙龙,招降蓝天凤。

桶冈接到信后马上炸了窝。这个时候的桶冈已不是几天前的桶冈,横水和左溪逃亡出来的山贼都涌进这里,他们在谢志山的指引下对王阳明的招降持强烈的反对意见。谢志山说:“王阳明这是缓兵之计。他是想让咱们放松警惕,同时自己休养生息。我们应该趁他元气大伤时,进攻他。”

蓝天凤正在专心致志地看王阳明的招降书,听到谢志山这样说,就扫了他一眼,说:“前几天你还说咱们要闭门不出,现在怎么又要开门攻击?你的横水就是这样失掉的。”

谢志山冷笑。蓝天凤知道谢志山看穿了他。他蓝天凤不是个轻易投降的人,桶冈如铜墙铁壁,无数个剿匪将领都在桶冈面前望洋兴叹。问题是王阳明用兵如鬼魅,他有些担心。

这时他的手下很不看场合地说:“龙南的黄金巢和龙川的卢珂被招抚后,黄金巢回家做了生意,而卢珂则在王阳明的部队里担任指挥官,打横水和左溪时,这小子带着他的五百人把对手打得满地找牙。”

意思是,投降王阳明会得到好处。

蓝天凤发现,听到这句话的谢志山脸色如猪肝一样难看,他马上制止了这种论调的扩散,高声大骂:“卢珂这叛徒,要是落在我手里,我非活剥了他。”

谢志山的脸色好转了,蓝天凤以一种只有亲兄弟才有的口吻安慰他:“大哥放心,我们就是死也不会投降,如果初一他真的敢来送死,我就敢埋。”

谢志山脸色恢复本色,蓝天凤脸上虽然笑着,心里却波涛汹涌:王阳明真的会来?如果真的来了,我是降还是不降呢?

如果蓝天凤对那封招降信有所答复,王阳明可能会真的上桶冈。但王阳明等了两天,那封信像是投进了墓道一样,他就再也没有去想那封招降信的事了。王阳明的部队元气已恢复,他要做的事就是攻打桶冈。不过,王阳明确信,那封招降信肯定在桶冈引起不小的波动,他虽然不了解蓝天凤,但他了解人心。他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横扫了山贼们引以为傲的横水、左溪,这一结果不可能不在蓝天凤心中引起冰冷的回响。按王阳明的预计,蓝天凤现在正处在犹豫不决、进退维谷的境地。他的心已乱,攻心的机会已到。

1517年农历十一月初一,王阳明命令南康县县丞舒富领数百人奔锁匙龙下寨,声称要在这里接受蓝天凤的投降,并且催促蓝天凤尽快对招降书做出回复。这是阳的一面,阴的一面的是:早在一天前,他就已命令赣州府知府邢珣领兵直奔茶坑,吉安府知府伍文定领兵直入新地,汀州府知府唐淳领兵奔十八磊,广东潮州府程乡县知县张戬兵入葫芦洞,这四路部队都趁夜到达指定攻击地点,等待王阳明总攻的命令。

初一早上,天降大雨,整个桶冈地区烟雨迷蒙。蓝天凤向外望去,几乎什么都看不到。他此时此刻突然有了一种想法,就是从前发生的一切现在突然都消失不见了,唯一留下的就是那片烟雨。王阳明不停地派人催促他快点作出答复,他拿着那封招降信,心里莫名地空虚,眼前的世界模糊起来。有人提醒他赶紧做出决定,他仍然没反应。

这很好理解,因为他的桶冈部队希望投降,而谢志山和他的横水、左溪部队不希望投降。要蓝天凤在如此关键的时刻作出重大决定,那不现实,因为这已经超出了他的能力。

他听着投降派和主战派的辩论,听着大雨把树叶打得发出凄惨的叫声,这种叫声把他从恍恍惚惚的虚空中拉回现实。他看了看外面的雨,以一种奇异的声调说:“今天这么大雨,王阳明该不会有所行动吧?”

没有人回答他的问题,自从收到王阳明的招降书后,蓝天凤仿佛灵魂出窍,谁也不知道他每天坐在椅子里两眼无神地望着外面的天空在想什么。用王阳明的话说,蓝天凤的心已经乱了。他没有能力应对有生以来遇到的最厉害的敌人——王阳明。

1517年农历十一月初一中午,他才脱卸了折磨他好多天的精神包袱:王阳明部队同时在锁匙龙、葫芦洞、荼坑、十八磊、新地发起进攻。他的传令兵把命令传给他时,这五处已经失守了三处。

蓝天凤连吃惊的力气都没有了,他自言自语:“王阳明真是用兵如神,这些兵怎么像是从天而降啊?”

他的卫队长大吼一声:“大王,风紧啊。”

蓝天凤叫了起来,灵魂终于附体,传令他的卫队集合,就在桶冈里凭借地势打阻击战。但是王阳明部队已经一拥而入,双方几乎是摩肩接踵,根本没有打阻击战的条件,只能肉搏。卢珂部队在此时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重新做人,立下功勋,他和他的五百人和蓝天凤卫队玩起了命。蓝天凤和他的几个亲信在万人中冲出一条血路,奔向十八磊逃跑。十八磊尚未陷落,蓝天凤得到了片刻的喘息,命令他的守卫部队拼命抵抗。双方僵持了一夜,卢珂的部队赶到,一顿冲杀,十八磊陷落。蓝天凤又逃到桶冈后山,在这里死守数日,最终见大势已去,他就设想乘飞梯进入范阳大山。因为老话说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但老话还说了,“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王阳明早在范阳大山中布置了部队。蓝天凤在桶冈后山前无进路,后无退路,仰天长叹说:“谢志山害我。”说完,看着万丈悬崖,一个猛子栽了下去。

谢志山不如蓝天凤骨头硬,他主动放下武器投降了。

至此,横水、左溪、桶冈被全部平定,王阳明所耗费的时间不足一个月。据说,王阳明在打扫战场时,湖广部队才到达郴州,听说王阳明已经消灭了谢志山和蓝天凤后,部队指挥官吃惊得张大了嘴巴,像是被人塞进个拳头:从前三省联合剿匪,打了一年也不见成效,而王巡抚朝去夕平,如扫秋叶,真乃天人也!

这位部队指挥官说王阳明是天人,恐怕未必可信。因为他是把王阳明和他们这群饭桶相比而言的。王阳明早就说过,无论是三省还是四省联合围剿,唯一的作用就是劳民伤财,助长土匪们的傲气。三省部队的长官都是平级,没有统一的指挥,而且距离剿匪地点路途远近不同,先到的部队如果等后到的部队,等于是把一大批军粮拉到南赣让士兵吃,这和旅游吃大餐没有区别。而当大家聚齐后又都不用力。比如剿横水、左溪,湖广部队和福建部队认为这是江西部队的事。如果剿龙川,江西部队又认为是广东部队的事。没有责任感的部队注定没有战斗力,多次剿匪失败后,南赣地区的部队已没有斗志,只是一群消耗粮食的吃货。

按王阳明的心学,一个人如果用心诚意,天下就没有难事。因为心外无事,一切事都是心上的事,就看是否用心。

王阳明可谓用心良苦。每一场战役之前,他都深思熟虑,尽量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他打詹师富,用兵五千人,打横水、左溪用兵一万人,打桶冈用兵一万人,所耗费的钱粮据他自己说不过几千金。而数省联合围剿时,每天都要耗费千金。

王阳明的目光不仅是在战场上,还在战场外。他曾仔细考察研究后写给中央政府一份报告。报告上说,南赣地区的匪徒数量在五六年前还是几千人,可最近这三五年,他们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如谢志山、詹师富这样的山贼的确有过人之处,能在短时间内招兵买马。但最关键的因素是,当政者在某些方面的推波助澜。比如各种苛捐杂税,这是逼人为盗。再比如,政府军的围剿不是没有成效,但剿灭一股土匪后,就认为万事大吉。他们一走,该地马上又崛起另一股土匪。

王阳明所认识到的问题只有一个办法可以解决,那就是该地吏治清明,但这显然办不到。王阳明可能也意识到这一点,所以他三番五次地上书朱厚照,要朱厚照取消南赣地区的苛捐杂税,尤其是盐税,他说他在万安遇到的那群水盗就是这种不合理税收的直接后果。但是,朱厚照并没有回音。王阳明也并未唉声叹气,他只能尽最大心力让匪患不再如狗尿苔,见雨就起。

“平定”这两个字大有深意,“平”是剿匪成功,而“定”则是让该地区安定,不再有土匪。王阳明的“定”主要就是在关键地方设置行政建制,比如他在消灭詹师富后,就在象湖山附近设立平和县,平了横水、左溪、桶冈后,他又在附近设置崇义县。他用十家牌法牢牢地控制每一个固定村镇,用置县的办法把容易产生盗贼的地方割裂。同时,他还在各地宣言道德教育,让百姓知道做贼不值,做百姓挺好。

王阳明用心做的这一切,把南赣盗贼的毒瘤彻底清除,再未复发。作为剿匪司令,他对山贼们并非是切齿痛恨,有时候,他也为自己杀了那么多山贼而心上不安。在围剿蓝天凤大功告成后,王阳明面对桶冈漫山遍野的尸体,不由得心上流泪,他后来对弟子说:“如果我再等几天,蓝天凤可能会出来投降,也就不必死那么多人了。”

据说,谢志山在被处决前,王阳明特地去看了这位在南赣地区如雷贯耳的大人物。谢志山虽然身在囚牢,但精神不错,一股英雄气直冲脑门。当王阳明告诉他即将被处决的消息时,谢志山神色平静,只是手指微微颤抖,他坐在王阳明对面,眼神黯淡,时不时用手掸掉肩膀上的灰尘。

王阳明说:“杀你的不是我,是国法。”谢志山看着王阳明,笑笑。他说:“无论是谁杀我,我都已不在乎。我第一天上山做贼时就曾预料到这样的结局。不过我还是荣幸能死在你手里,你用兵我佩服。”

谢志山轻声细语,和他在横水时判若两人。他见王阳明没有说话,就换了种口气说:“我看得出你和从前来打我们的人不同,你是真的为民着想,而不是打完就拍拍屁股走人。但我不明白,你这样智慧高超的人,为什么想不明白,百姓叛乱的病根不在我们身上而在政府身上呢?!”

王阳明沉默良久,转移了话题,也是他很感兴趣的话题:“你是用什么办法网罗了这么多同党?”

谢志山叹气道:“也不容易。”

王阳明问:“怎么不容易?”

谢志山回答:“平生见世上好汉,我绝不轻易放过。我会用尽各种办法和他接近,请他喝酒吃肉,为他解救急难,等到他和我建立下真正的友谊,我就把真情告诉他,没有不答应入伙的。”

王阳明感慨万分,站起来对谢志山说:“上路吧。”

事后,王阳明对他的弟子们说:“我们交朋友,也应该抱着这种态度啊。”

现在,王阳明在南赣的敌人只剩下了一个,也是最厉害的一个:广东浰(lì)头三寨的池仲容。

金龙霸王池仲容

池仲容造反是“官逼民反”的活例子。池仲容在广东浰头山区里长大,放眼望去千山万岭,他的青少年时代就是在这样原生态环境中度过的。池家以打猎为生,因为靠近森林,本应该衣食无忧。但政府对当地猎户的税收相当严苛,池家很快发现,一旦获得猎物,除非不让政府知道,否则即使把猎物全部上缴也不够交税的。这是一个无解的难题,池家人有着中国南方人典型的坚韧性格,他们坦然接受这样的残酷事实,到地主家当长工,勉强维持生存。不过当地的地主也不全是富得流油,当地多山,可耕种的土地稀少,一旦天公不作美,干旱和暴雨就会毁了一切。地主家里也没有余粮,像无数池家这样的人家就得失业。政府本来有责任在灾荒之年救济百姓,中央政府也有拨款。然而每次从中央出来的赈灾款到了灾区时,就如一车盐经过大江大河的淘洗,最后只剩下寡淡的盐水。

明帝国政府的官员贪污腐败已达极致,从处于权势巅峰的“立皇帝”刘瑾到居于体制底层的县长、村长,只要有贪污的机会从不放过。刘瑾被抄家时,金银珠宝堆积成山,全是他贪污所得。《明史纪事本末补编》说,刘瑾的巨额财产共有金子2987万两(约合人民币2837.2亿元),元宝五百万锭,银800余万两(约合人民币526.5亿元),仅此两项合计就高达3363.7亿元。另外还有宝石二斗,金甲二,金钩三千,玉带四千一百六十二束。当时,明帝国10年财政收入也就这么多。刘瑾在高位不过四年时间,也就是说,他每天贪污的数额达到两亿元人民币。

在地方上,比如万历年间的山东昌邑令孙鸣凤脑子里只有两件事,一是贪墨,二是私自征税。一遇灾荒年,孙鸣凤就高兴得手舞足蹈,因为中央政府会发放赈灾款。而这些钱全都入了他的腰包,不但如此,他还和平时一样继续向百姓征税。

我们很不理解,为什么像孙鸣凤这样的地方官会如此肆无忌惮地搜刮聚敛本应该属于老百姓的钱财,难道他们不怕百姓造反?

他们当然怕,但他们好像摸透了中国老百姓的性格。中国老百姓不被逼上绝路是不会去反抗的,把他们逼到“革命”的大路上,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所有官员都相信,这个“很长很长”的时间是没有尽头的。即使真的到了尽头那天,他们已被调出这块是非之地,或者早就抱着财宝回家养老去了。正如池仲容造反多年之后所说的,我现在杀的贪官都不是我真正的仇人,我真正的仇人不知在哪里。

朱祐樘在位的最后几年,池仲容正在深山老林里小心翼翼地跟在他父亲屁股后面。他的父亲时刻如箭在弦上,机警地寻觅着倒霉的猎物。那一天,池仲容和父亲一直向森林深处摸去,他们寻找了很久,都没有找到一头野兽。越向森林深处走,池仲容就越感到压抑。他感觉如同走进一个没有尽头的地狱,而一旦看到尽头,就是死亡。他又联想到他和大多数人的生活,就像是这片史前森林,遮天蔽日,透不过气来。

他在森林中唯一感觉良好的就是,这片森林给了他锻炼体魄的机会。据说,池仲容能把一只刚吃饱的老虎摔倒在地,还能在树上和猿猴赛跑。他能钻进水里待半个时辰,可以捉住在水底歇息的老鳖。他后来成为广东浰头的霸主后,有人声称他能从当地森林里最高的树上腾跃而起,触摸到月亮。他靠着天赋和后天的努力,终于把自己锻造成了森林之王和山区之王。

池仲容还有一项天赋,和谢志山异曲同工。他善于交际,能和各色人等在最短的时间里结交下深厚的友谊。他尽最大能力仗义疏财,并且非常开心地为人解救危难。时光流逝,他渐渐地在广东浰头地区的广大平民中获得信赖和威望。人人有困难时都会去找他,人人都相信他能解决一切难题。

世界上有一种人,他们几乎是无意识地助人为乐,他们只看到别人的困难,却从来对自己的艰难处境视而不见。这种人被孔孟称为圣人,池仲容也应该是这样的人。他在为别人排忧解难时似乎没有注意到自己时刻都处在忧难中。

他的父亲租赁了地主家的土地,因为遇到灾荒,所以在地主来收租时,两手空空。地主很不高兴,就把他的父亲抓走,留下一句话给池仲容和他的两个兄弟:拿钱赎人。

池仲容和他的两位兄弟商议了一夜,没有任何结果。因为这种事根本不用商议,解决方式是一目了然的:拿钱赎老爹。问题就在于,这唯一的方式行不通,他们没有钱。

这件事让池家蒙上了一层阴影,池仲容那几天用他那有限的知识储备思考父亲被绑架是否合理合法。当他最后认定,这既不合理也不合法时,县衙的收税员来了。这是一群锤子,在锤子眼中,所有的百姓都是钉子,他们所做的事就是砸钉子。他们见门就踹,见人就打,池仲容家的大门也不能幸免,池仲容和他的家人更不能幸免。每家每户值钱的东西都被这群人强行夺走,装上数辆大车。他们又拉出身强力壮的百姓让他们帮助拉车。

民情沸腾起来,这些百姓的想法是,你们把我的东西抢走,还要让我们帮你拉车,你别欺人太甚!池仲容的想法是,这是什么世道啊!

池仲容只能咀嚼着无声的怨恨想到这里,即使是王阳明恐怕也不会想到这样一个地步:财产权是人不可侵犯的天赋权力之一。中国古代人没有财产权的概念,因为没有人权的概念。仅以明帝国为例,皇帝想杀谁就杀谁,不需要通过法律。一个人连生命权都没有,何谈别的权力。中国古代政治史上有一个特别令人作呕的现象: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实际上,这是政治家最不要脸的行为之一。仅以池仲容所在的广东浰头为例,浰头是自然形成的村镇,这里所有的百姓都是靠自力更生和互相尊重而维持村落的稳定和发展的,明帝国政府没有为他们做任何事,相反,他们听说有这样一个地方后,立即派人到这里组建政府,他们唯一做的事就是收税和没收无辜百姓的财产。

那天夜里,在家家户户的哭声中,池仲容对着昏黄的灯光和他的两个兄弟池仲安、池仲宁说:“你们把青壮年组织起来,我们必须要去打仗。”

他两个兄弟不以为然,说:“武器呢?所有的铁器都被他们收走了。”

“用拳头!”池仲容握紧了拳头,平静地说。

那天后半夜,在一次乱哄哄的行动中,池仲容和他年轻力壮的老乡们用拳头向县衙的税务官们发起了进攻,两名政府官员被杀,剩下的都被活捉。池仲容割下了他们的耳朵,放他们回去报信。他站到最高处,对他的战士们发表演讲。他说:“我们忍了半辈子终于决定不再忍受,因为我们发现一味忍受永远换不来吃饱穿暖。我们必须做出改变,我们要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

接下来的几天里,池仲容解救了自己的父亲,用他多年来积攒下的人脉迅速壮大了他的队伍。他们打劫一些地方政府,获得了武器。他们用“打土豪分田地”的方式获得了整个浰头地区百姓的强力支持。

池仲容审时度势,把三浰(上、中、下)作为自己的根据地,并在附近设立了三十八个据点。好像是神鬼附体,池仲容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源源不断地喷涌而出。他组建政府,封官拜爵,他自称“金龙霸王”,一条画着蜈蚣的鲜红色大旗在浰头迎风飘扬。他组建纪律严明的军队,在根据地开荒种地、屯兵耕活,同时让人邀请一批铁匠到根据地来制造武器。他创造了一个像王阳明心学精髓的新天地:自给自足,不需外求。

池仲容的精力好如泉水,永无枯竭。他努力发展壮大自己的同时,还把眼光投向外面。他以饱满的热情和谢志山、蓝天凤、高快马等同志取得联系,他提醒这些兄弟们,大家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既然大家都是抱着“和政府作对”的共同目的,那就应该紧密地联合起来。只有强强联合,才能把事业做大。他还指出,我们最终的目的不是占山为王,我们将来有一天必须走出深山老林,扫灭明帝国的牛鬼蛇神,取缔明帝国的统治。也许很多人都认为,我们现在不过占据个山头,实力太弱,能打的太少。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要我们站在乡亲们这一面,就一定能打败站在乡亲们对立面的明政府。

池仲容的语言动人心弦,谢志山被深深地吸引,“喜欢拉拢好汉”的江湖脾性被激发出来,他给池仲容写信说,要亲自去拜访他。他设想能像拜访蓝天凤一样把池仲容也笼络到自己门下。但池仲容比他的野心还要大,在给他的回信中,池仲容态度坚决:你别胡思乱想,我们只是联合的关系,我也没有让谁来我门下的意思。

谢志山很沮丧,叹息说,可惜了池仲容这位好汉不能为己所用。实际上,他不知道池仲容的志向要远比他大。当池仲容站在山头的最高处,向下望去时,他的理想不但超越了他目光的范围,还超越了他可以想象的范围。

他满脸的胡子迎风飘荡,像是要脱离他的下巴飞向天际。他坚毅的眼神、高耸的颧骨、熠熠生辉的皮肤都让他骄傲万分,正如他在给他的同志的信中所说,他不仅要做山中之王,还要做一个帝国的王。

事实上,在池仲容造反的开始阶段,一系列的成功都在支撑他这个理想。他和谢志山、蓝天凤、高快马联合攻打过附近的无数城池,并且成绩不俗。他活捉过地方官和部队指挥官,还曾在翁源城里检阅过他那支衣衫褴褛的军队。

王阳明的前几任南赣巡抚被他频繁的攻城掠寨折磨得痛苦不堪。这些人一听说一面蜈蚣大旗迎风飘扬时,就手足无措。王阳明到南赣之前,池仲容曾独自面对两次四省围剿。最后一次围剿大军无计可施撤退时,他甚至还进行了一次非常漂亮的追击。对于四省部队指挥官来说,池仲容部队和他的根据地三浰是拥有人类智慧的毒蛇猛兽,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去碰它。

“金龙霸王”池仲容威震四方,南赣地区的各路山贼难以望其项背。王阳明在万安遇到水盗时,池仲容听说有新巡抚到来,就给了王阳明一个下马威:围攻南赣巡抚办公地赣州南部的信丰城。池仲容虽然没有攻下信丰城,但王阳明得到消息后的确吃了一惊。

池仲容没有把王阳明放在眼里,还是缘于他的经验。多年以来,南赣巡抚如走马灯似的换,没有一个能动他分毫,他觉得王阳明也不例外。直到王阳明以迅雷般的速度消灭了詹师富、温火烧等人后,他才把狂热的自信收起来,认真地审视起王阳明来。

池仲容就是有这样的自制力和领悟力,一旦发现情况不对,立即转向。他的两位兄弟安慰他:“王阳明没有那么可怕,消灭詹师富只是瞎猫碰上死耗子。况且,他原本说要打横水、左溪、桶冈,要打咱们,可他也没有打啊。这只是拣柿子挑软的捏。”

池仲容正色道:“詹师富经历的政府军围剿次数最多,可谓身经百战。他的象湖山又是易守难攻,只几天时间就被王阳明拿下,这人不可轻视。”

两个兄弟毫不在乎,说:“只要我们在山里不出去,他王阳明难道长了翅膀能飞进来吗?”

池仲容不和两个兄弟说话,而是把他的元帅高飞甲叫来,忧虑地说:“王阳明此人不可轻视,看他消灭詹师富的用计和排兵,就知道他不是个省油的灯,咱们要多加防范。”

高飞甲也是不以为然:“咱们经历过多少事,四省联军都被咱们赶跑了,那些政府军队里的指挥官们还不是对咱们无计可施。据说王阳明不过一书生,能有什么本事?”

池仲容深呼吸,说:“你们呀,还是年轻。这都是在顺境中消磨了机警和智慧。总之,王阳明不可轻视,要时刻关注他的举动。”

池仲容的确在关注王阳明的举动。当他看到王阳明四处散发的《告谕巢贼书》时,他大叫不妙。他赶紧给各地的同志们发消息说,我知道你们对这封信心动了。但我提醒你们,我等做贼不是一年两年,官府来招安我们也不是一次两次,可哪一次是真的?王阳明这封信就是个圈套,让我们自投罗网,任他宰割。

当黄金巢和卢珂投降王阳明后,池仲容仍然是信心满满的样子,说:“等黄金巢和卢珂得到官职再说。”当卢珂得到官职并被王阳明大力重用后,池仲容有点蒙了。他想,难道这次是真的招抚?

这种想法只是灵光一现,他很快就认为,即使是真的招抚,他也不能就这样投降。他的造反字典里根本就没有“投降”这两个字。

局势瞬息万变。很快,陈曰能倒下了。池仲容背剪双手在房间里踱步,陈曰能是第一个宣称拒不接受招安的人,并且放出狠话,要把王阳明装进他的囚车里。池仲容从陈曰能的覆灭总结出这样一件事:王阳明对拒不投降的人,只有一个字——杀。

这还不是要命的,要命的是,王阳明总能把拒不投降的人杀掉。

如果陈曰能的覆灭让池仲容心绪波动的话,那么,谢志山的横水、左溪的覆灭则让池仲容万分惊恐起来。

他急忙审视自己的根据地,这块据点无论从哪方面来论,都和谢志山的横水、左溪差不多。谢志山的才能和自己也是不相上下,却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灰飞烟灭。这足以说明下面的问题:王阳明对剿匪太在行了,无论他想剿谁,那个人应该没有可能躲过。

在第二天的会议上,池仲容把这种担忧说给他的兄弟听。这些人已经对王阳明重视起来,现在只希望池仲容拿出像样的解决方案来。

池仲容就领着他的“文武百官”在根据地巡视,他看到人们在收割庄稼,听到铁匠铺里叮叮当当的打铁声,士兵们在巡逻,他一会儿摇头一会儿点头,眼珠子乱转。在一处乱石中间,他停下脚步。池仲容转身看了看他的“文武百官”,说了两个字:“投降。”

众人张大了嘴:“什么?!”

池仲容一字一句地说:“我们向王阳明投降。”

池仲容也会用计

池仲容所谓的投降王阳明,用他的话来说就叫刺探虚实、缓兵之计、以毒攻毒。总而言之,这是一招非常漂亮的棋。王阳明善于玩诈,那我就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诈,谁不会玩?不说真话,不做真事而已。

但玩诈,也有高低之分。玩得高明的人,会让对手晕头转向找不到北,你永远猜不到真假,比如王阳明。玩得拙劣的人,破绽百出,对手一眼就能看出他的虚实,比如池仲容。

池仲容虽然口口声声说王阳明不是等闲之辈,但表现在行为上,他还是轻视了王阳明。他要弟弟池仲安带领二百名老弱残兵去向王阳明投降,王阳明马上感觉到,这些人根本就不是池仲容的武装人员,而是匪兵家属,其中有人走路都气喘吁吁。

王阳明将计就计,声称对池仲容的改邪归正表示赞赏,然后问池仲安:“你哥哥为何不亲自来?”

池仲安按池仲容的嘱咐回答:“寨子里还有很多事务要处理,处理完毕,我哥哥会快马加鞭赶来投降,他现在唯恐落后。”

王阳明笑了笑,说:“你们弃暗投明,应该需要我给你们个将功赎罪的机会吧?如今我正要进攻左溪,你有兴趣吗?”

池仲安慌得连连摇头,险些把脑袋摇下来,说:“王大人您看我这些手下能打仗吗?”

王阳明假装扫了一眼那二百老弱残兵,点头道:“的确不能上战场,那我就给你另外一个差事吧。我看他们虽然身体孱弱,但手脚还能动,我正准备在横水建立营场,你们就辛苦一下。”

池仲安说:“我们不会啊。”

王阳明大喝一声:“你们建了那么多据点,怎么就说不会!”

池仲安哆嗦了一下,连声说“好”。

于是,在王阳明的指挥官的监视下,池仲安和他的二百人在横水当起了农民工。

1517年农历十月下旬,“金龙霸王”池仲容的弟弟池仲安领着二百多老弱残兵开始在王阳明的横水营场修营。他来投降王阳明的目的是刺探王阳明的虚实,这些虚实包括如下情况:王阳明对他池仲容的看法如何?他对三浰根据地有什么看法?他是否有对三浰用兵的想法?如果用兵,他是等广东特种剿匪部队狼兵来,还是只靠他现在的江西部队与福建部队?

池仲安记忆力差强人意,所以把这些问题都记在一张纸上,他以为用不上几天时间,就能探得王阳明的虚实。可是自从当了农民工后,不用说见王阳明,就连王阳明部队的下级军官都见不到,池仲安刺探虚实的计划彻底泡汤。

正当他忧心忡忡时,王阳明突然命令他跟随部队去打桶冈。池仲安痛快地答应了,也不管自己的老弱残兵能否上战场,因为毕竟跟着部队走,会离王阳明近一点,离他那份问卷上的答案也近了点。

王阳明对他关怀备至,说:“你才来投靠,不如卢珂他们能独当一面,而且你的士兵恐怕也不是打硬仗的材料,但你必须要经历战阵。我让你上战场是对你信任,我不怕你阵前倒戈,天下合伙人必须要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才能成事,你懂我的意思吗?”

池仲安像磕头虫一样连连点头,王阳明就把吉安府知府伍文定介绍给池仲安,说:“你和你的兵由他指挥,去前线吧。”

池仲安有些小感动,王阳明对他如此信任,他险些忘了池仲容交给他的另一项任务:及时把王阳明的行动通知给咱们的同志蓝天凤。他后来在行军路上想起这项任务时,前面的部队突然停了下来。伍文定派人告诉他,咱们就在这里埋伏。池仲安问:“此是何处?”回答:“新地。”

池仲安七窍生烟:王阳明你这王八蛋,这不是耍我吗?新地是离蓝天凤的桶冈最远的一个隘口,蓝天凤只有走投无路时才会从这里突围,守在这里,等于守个坟墓,什么消息都得不到,什么消息也送不出。

王阳明交给他任务时,他又惊又喜;现在,他却如丧考妣。

尤其要命的是,新地离三浰的路程非常遥远,如果回三浰,定会经过王阳明的控制区。如果被王阳明的巡逻队捉住了,他就不好解释回三浰的理由。

桶冈被剿灭后,池仲安越来越心神不宁。他拿出那张纸来看着那些问题,只凭感觉就能得出正确的答案,王阳明对池仲容和三浰的态度很明朗:剿为主,抚为次。

如果说池仲安还有可取的地方,那就是他的这份答案。他无法对王阳明本人做出评价,这超出了他的能力,有时候他认为王阳明就是个书呆子,因为他每次见王阳明时,王阳明都在看书。有时候他又认为王阳明是个混世魔王,横水、左溪、桶冈战场尸横遍野,他看到那些同志的尸体时,心惊肉跳。还有的时候,他认为王阳明是个快要死掉的病夫,脸色青黑,声音嘶哑飘忽,双手好像总是吃不准要够的东西的位置。

他对王阳明的种种印象交织在一起,像一只大蝴蝶盘旋在他头上,折磨得他痛苦不堪。他想把王阳明对待三浰态度的情报送出去,但这不可能,王阳明有一支小部队如影随形。

实际上,他对于王阳明会如何对待三浰上的直觉是对的。消灭桶冈后,王阳明就四处寻找和池仲容打过交道的官员和受他骚扰过的地方士绅。这些人向他着重指出,池仲容这种人只能剿灭,不能招抚。因为在整个南赣地区,他的实力最强,而且犯下滔天大罪。他也明白自己十恶不赦,所以他绝不会相信投降后会得到好下场。

而没太遭受池仲容伤害的士绅却有不同意见。意见是这样的:王巡抚您自来南赣后,每天的太阳都是血红的,每夜的月亮也是血红的,不知道我是不是老眼昏花,有时候我看这天空都是血一样的红。虽然他们是盗贼,罪大恶极,但上天有好生之德,纯靠杀戮不能解决问题。孔孟说,要以仁义感化人,不嗜杀,能不杀人就不要杀人。

持这种论调的人在王阳明看来,既可悲又可恨。王阳明很想对他说,我来南赣的目的就是剿匪,不是向土匪传播他们不屑一顾的仁义道德的。除非是神仙,否则没有人可以让猪欣赏交响乐。用他的心学来说就是,人人都有良知,盗贼也有。但他们的良知被欲望遮蔽太久,靠理论灌输,不可能让他们的良知光明。盗贼的良知正如一面斑驳陆离的镜子,他们映照不出真善美,必须要通过强大的外力擦拭。可他们不让你擦,难道你能把每个人都活捉来,废寝忘食地擦他们的镜子吗?只有一个办法:消灭他们。

王阳明心学虽然和朱熹理学一样,把道德提到至高无上的位置,但王阳明心学有一条很重要:提升个人道德固然重要,不过用严厉的手段扫荡那些不道德的人和事更重要。

池仲容就是那个良知之镜斑驳陆离的人,谁要是指望他能自我更新光明良知,只能等到死。实际上,王阳明并非是嗜血如命的人,他每次消灭一处盗贼见到血流成河时,良心就会受到谴责。每当有盗贼被他感化前来投降时,他就异常高兴。他是个有良知的人,而有良知的人有时候也要做些让良知不好受的事,但这绝不是违背良知。王阳明的良知告诉他的是,还南赣一个清平世界是他的任务,想要做到这点,剿匪不容置疑。所以对于池仲容,王阳明还抱着一丝希望,面对这个最大的敌人,他也不希望发生硬碰硬、血流漂杵的决战。

池仲容也不希望他和王阳明在战场上相见。他派池仲安去刺探王阳明虚实,其实心中已有了判断:王阳明在未等到广东部队和湖广部队到来前,不会轻易发动进攻。毕竟他的三浰不是公共厕所,想进就能进。即使是广东部队和湖广部队来了,他也不会惊慌。用他的说法,我闭门不出,你们军粮一尽,不用我动手,你们马上就灰溜溜地走了。

他也想用这招拖垮王阳明。不过局势越来越紧张,左溪、桶冈消失后,他稍显慌张,开始在老巢和各个据点备战。

可王阳明不可能让他拖,于是开始稳住他。王阳明让池仲安回三浰,同时还拉了几大车酒肉。临行前,他对池仲安推心置腹地说,你哥哥池仲容已经宣称投降我,我觉得我已仁至义尽,没有催促他赶紧来报到。可他现在却备战起来,你回去传达我的意思,既然已经投降,为何要备战?如果不投降,何必又派你来,这不是羊入虎口吗?

池仲安被这番话惊了一下,此时此刻,他才发现自己已身处险境多日。他哥哥在三浰搞备战,几乎是把他推上了断头台。他的双手直颤,想说些感谢王阳明不杀之恩的话,但咬了咬嘴唇,没有说。

池仲安和王阳明的慰问团到达三浰后,池仲容举行了热烈的欢迎仪式。当被问到为何要备战时,池仲容早已准备好了答案:卢珂那厮要对我下手,我是防备他,并非是防备官兵。

池仲容说的恐怕有点道理。卢珂的根据地龙川山区离池仲容的三浰很近。池仲容当初四方联合他的同志们,只有卢珂不搭理他,卢珂并不想做他的小弟。两人的梁子就此结下,不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两人的矛盾并未白热化,因为他们当时最大的敌人是政府剿匪部队。卢珂投降王阳明后,池仲容怒气冲天,他对人说,我早就知道这小子不可靠,今日果然。池仲容所以发如此大的邪火,一是和卢珂早有矛盾,二是他憎恨软骨头。

卢珂打完桶冈后,王阳明让他带着那支山贼为主的剿匪部队回龙川,目的就是监视池仲容的一举一动。王阳明对池仲容的打击战略是从远到近,一步一步地围困,卢珂只是其中一个点,桶冈战役结束后,他把精锐分成数路,慢慢地向池仲容三浰合围。由于卢珂离池仲容最近,所以池仲容马上就察觉到了卢珂的威胁。

王阳明回信给池仲容,他说:“如果情况属实,我肯定会严办卢珂,他真是贼心不改。”池仲容冷笑,对他的“文武百官”说:“我倒要睁着两眼看王阳明怎么严办卢珂!”

王阳明说到做到,立即派出一支农民工打扮的部队来三浰,说要开一条道去龙川。池仲容惊叫起来,因为去龙川最近的路必须经过三浰,池仲容担心王阳明会在借道过程中对自己发动突袭。他回信给王阳明,说自己的武装虽然没有政府军强大,但抵御龙川卢珂还是绰绰有余。他同时问,卢珂现在是政府人员,他总对我虎视眈眈是他本人的行为,还是代表政府?

王阳明让池仲容不要疑神疑鬼,还是那句话,你已投降我,我何必还多此一举对你动兵。你如果不相信的话,我现在就回赣州,我请你来赣州商谈你的有条件投降事宜,你意下如何?

池仲容不回信,静观王阳明行动。王阳明说到做到,1517年农历十二月初九,王阳明从前线撤兵回南康。六天后,王阳明到达南康,给池仲容写信说:“我从前线回来所过之处,老百姓对我们感恩戴德,顶香迎拜,甚至还有老百姓自动自发地捐款为我立生祠。我从前还对杀了那么多山贼而良心不安,现在我完全释怀,因为老百姓用行动告诉了我,我们代表了民心。如今我在南康城,正要回赣州,随时恭候你的到来。”

池仲容看完信,捻着胡子,做思考状,还是不给王阳明回信。

王阳明不必等他的回信,因为卢珂来到南康,把池仲容三浰的情况向他做了详细汇报。他判断说,池仲容必反!

王阳明笑了:“他根本没有归顺我,何来‘反’?”

卢珂虽然知道王阳明奇计百出,不过此时对王阳明的表现却还是深有疑虑。他小心地提醒王阳明:“我们应该做好准备。”王阳明又笑了笑:“做什么准备?池仲容不敢出三浰,他无非是摆出如临大敌的姿态,让我不敢攻他。那我就做给他看看。”

1517年农历十二月二十,王阳明和他的部队回到南赣巡抚办公地赣州,他宣布:休兵,本地士兵回家务农,外地士兵自由活动。

当池仲容在三浰寨子里思考王阳明这一行动时,王阳明又给他来了封信。王阳明说,整个南赣地区的匪患已彻底清除。有人说还有势力最大的你,可我告诉他们,你已经投降了,只不过还没有办理投降手续。我已把部队解散,并且准备了好酒好肉在赣州城里等你,你何时来?

池仲容拿着信给他的“文武百官”看,说:“王阳明是不是病糊涂了?南赣地区除了我之外,还有高快马啊。他难道把高快马忘了?”

王阳明没有忘记高快马。除了池仲容,高快马在他的黑名单上坚持的时间最长。王阳明一直没有抽出时间对高快马动手,是因为高快马在广东乐昌的根据地与他距离遥远。他动用大部队围剿高快马,和从前的南赣巡抚剿匪四省联剿一样得不偿失。他只是派出一支敢死队,时刻注意高快马的动向。幸运的是,高快马是个神经质。每当王阳明剿灭一处山贼时,他就在根据地里如热锅上的蚂蚁。一有风吹草动,他立刻心跳加速、浑身发抖。当王阳明消灭桶冈后,高快马的精神已近崩溃,他认为自己的大本营很快就会被王阳明攻破。有一天夜里,他突然发起神经,让他的两个老婆收拾金银财宝,带着几十人组成的卫队潜出大本营,奔到他自认为不会被人寻到的地下据点,像老鼠一样躲了起来。

王阳明的敢死队在他后面悄悄跟踪,第二天,就对他的据点发起了猛攻。高快马魂飞魄散,跳出据点就跑,连老婆和卫队也不要了。敢死队紧追不舍,终于在他彻底精神失常前活捉了他。

高快马的事迹告诉我们,做任何事,尤其是做贼,没有过硬的心理素质,是绝对不成的。

池仲容取笑王阳明遗忘了高快马的第二天,高快马被捕的消息传来。他急忙要池仲安带口信给王阳明:卢珂是我的一块心病啊。

这是以攻为守,他想看看王阳明怎么做。王阳明就当着池仲安的面把卢珂叫来,训斥他道:“你这厮总对池仲容心怀不轨,还诬陷他要造反。你看,人家把亲弟弟都派来和我谈判投降事宜,你罪大恶极,本应就地正法。看在你战场上的表现,暂时放你一马。不过死罪可免,活罪难逃,你去监狱里待着,你的未来到底如何,该由池仲容来决定。”

王阳明这是胡说。池仲容很快连自己的未来都无法决定,何况是别人的!

定力的交锋

王阳明处置卢珂时,池仲安就在身边。池仲安看得一清二楚,王阳明声色俱厉,根本不像是演戏。王阳明又当着他的面给池仲容写了封信。信中说,虽然我把卢珂关押了,但他的部队还在龙川,请你不要撤除警戒,我担心他的部队会攻击你。

池仲容收到信后终于有了点感动,他给池仲安带密信,要他仔细侦察王阳明和剿匪部队的情况,不要放过任何蛛丝马迹,要得到最可靠的情报:王阳明是否在制订进攻三浰的计划。

池仲安很不耐烦地回信给他的老哥:王阳明把军队都解散了,赣州城里只有为数不多的维持治安的军警。王阳明每天都在和一群弱不禁风的书生谈什么“心学”。我的印象是,王阳明不会对咱们动手,如果你不相信,可亲自来。

这封报告信让池仲容吃了一惊,它和池仲安在半个月前的判断泾渭分明。池仲容不明白,池仲安的变化如此之快,如此之大,王阳明到底给他灌了什么迷魂汤。

池仲安对王阳明态度的转变,全是王阳明用诈的结果。他和与池仲安关系非常亲近的一位山贼小首领彻夜长谈,给他做思想工作,谈人生谈理想。最后,这位山贼突然发现自己的前半生是白活了,他痛哭流涕地要拜王阳明为师,学习精深而又灵动的心学。王阳明就对他说,学点心学理论和知识都是等而下之,心学的最高境界是实践,到现实中去做些有意义的事,以此来唤醒自己的良知。

山贼于是和池仲安谈心。他说,咱家大王莫名其妙,王阳明对咱们如此善良和宽厚,就是铁石心肠的人也会被感动。咱家大王应该来致谢,而且,大王如果亲自来就可以借机堵住卢珂等人的嘴。

池仲安就把这位山贼的原话透露给池仲容,池仲容反复考虑后,决定去见王阳明。不是因为他彻底相信王阳明,而是他想亲自去侦察下王阳明。用他的话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王阳明究竟耍什么花招儿,我必须亲自前去看一下才能知道。

有人反对,说王阳明这厮太狡诈,这里肯定有鬼,您这一去不是自投罗网?池仲容说:“我心里有底。我走后,你们必须提高警惕严防死守。五天内没有消息传回,那说明我已遇害,你们要继承我的事业和王阳明死磕到底。不过这种情况不会发生,因为据可靠情报(他弟弟池仲安的情报),王阳明对咱们动兵的可能性不大。我之所以去,是想完全清楚地了解他的意图。只要我们拖他几个月,他自然就会走了。”

临行前,池仲容挑选了飞檐走壁、力大如牛的四十人作为他的卫队。这些人曾是深山老林中的骄子,能让狼虫虎豹望风而逃。池仲容离开三浰根据地时,阵阵凉风从山上吹下来,他不由得打了几个喷嚏。他说:“这肯定是王阳明在迫切地盼望我去呢。”

王阳明的确在盼望他来赣州,池仲容离开老巢的消息刚传来,王阳明立即命令离三浰最近的部队开始行动。这支部队的指挥官拿着王阳明签发的缉捕卢珂党羽的檄文,推进到池仲容的据点。池仲容据点的人先是惊恐,准备抵抗。可当他们发现那道檄文后,又欢喜起来,因为事实再一次证明,王阳明的目标是卢珂在龙川的余党,而不是他们。就这样,王阳明这支部队轻易地进入了池仲容的腹腔。紧接着,一支又一支部队都从池仲容的据点路过,他们拿着缉捕卢珂党羽的檄文如入无人之境。

池仲容的武装之所以如此掉以轻心,是因为他们的老大池仲容去了赣州。池仲容去赣州使这些人产生了一个错误的印象:万事大吉。

池仲容绝不是粗率大意的人,进入赣州郊区后,他就不再向前一步,而是派人去通知王阳明,我池仲容来了。

王阳明假装纳闷地问池仲安:“既然来了,怎么不进城,难道还要让我这个巡抚大人亲自去迎接他不成?”

池仲安就跑到赣州郊区对池仲容说:“你都走到这里了,王阳明如果真想加害于你,一队人马就足够。你要是担心,就不要来嘛。”

池仲容对弟弟的变化如此之大极为吃惊,不过弟弟的话也有道理。于是,他放下谨慎的包袱,进了赣州城。赣州城中正张灯结彩,迎接新年。尤其是巡抚衙门,春节气息扑面而来。在巡抚衙门口,池仲容停了下来。他对五个保镖说,你们先进去,我在外面看看这如画的春节景象。他的想法很简单:只要发现情况不对,他可以转身就跑。进城的路他已经仔细查探过,有几条路可以让他轻易脱身。

五个人进去没多久,池仲容就听见里面乱了起来。他大惊失色,抽出大刀,转身就要跑。他的那群保镖拥堵了去路,延迟了他起步的速度,所以他没有跑出几步,就听身后他弟弟池仲安喊他:“没事,别跑!”

池仲容魂不附体地回头,看到他弟弟池仲安一个人和那五个保镖奔了过来。池仲安气急败坏地说:“王大人说了,你都到衙门了,居然不亲自去见他,明显是不相信他,看不起他。所以在里面摔东西,把我们赶出来了,要我们哪儿来回哪儿去!”

池仲容被这段话震住了。他急忙赔着小心对后来走出来的官员说,请向王大人解释下,我是山野村夫,没见过像王大人这样大的官,怕见了有失体统。

那位官员一笑,说:“王大人没有官架子,和蔼可亲。请吧。”

池仲容左顾右盼,没有发现什么不对劲的地方,他没有看到军队,连衙门口的警卫也只有两个。他指了指他的卫队,向那位官员说:“这些人一直寸步不离我,我可以带他们进去吗?”

那位官员连忙点头,可以啊。

池仲容这才放下心来,小心翼翼地向巡抚衙门走。他突然紧张起来,不是因为危险,而是因为他即将要见到那位天神般的王阳明。

王阳明站在他的办公室门口,微笑着向他点头。池仲容和王阳明在1517年农历闰十二月二十三那天见面了。池仲容和王阳明才谈上三句话,他的紧张感就消失得无影无踪。王阳明就有这种本事,能用三言两语把一个陌生人变成朋友。

王阳明说:“你在南赣可谓是大名鼎鼎,而我籍籍无名。今日我们二人相见是大喜事,我可以回京交差,南赣百姓可以安居乐业,你功不可没。”

池仲容哼哼哈哈地附和着,他偷偷地打量王阳明。这人正如外面传言的那样,不是什么一餐斗米、吸风饮露的神仙,只是个身体孱弱,几乎有点弱不禁风的黑面书生。他在一瞬间想到这样一个问题:这样一个人,怎么就能用兵如神?他的军事能力从哪里来?

池仲容存着这个疑问又开始想另外的问题,万一他现在就和我谈投降事宜,我该如何应对?如果我说容我考虑下,会不会激怒他?他扫视了下周围,心想,即使他恼了,我也不怕,我凭这四十个大汉就能冲出赣州城。

很多时候,你越是想什么,那“什么”就绝不会发生。意外毫无悬念地发生了:王阳明根本没有谈投降事宜,而是用一句话结束了这次会面:“你先休息几天,住处我已经为你们准备好了。”

王阳明为他们准备的住处在赣州城最繁华的地段,住处装修华丽,生活设施一应俱全。这对于总在大山里生活的人来说,简直就是天堂。池仲容和他的卫队躺在舒适豪华的大床上一夜未眠,这足以证明,有些福对于有些人而言,是不能享受的。第二天起床,王阳明就派人送来酒肉,还有当时最新潮的衣服。池仲容的卫队大为惊喜,感动不已。不过池仲容还是稳住了心态,他做了三件事:第一,派人到赣州城里城外仔细打探王阳明部队的情况;第二,通过重金贿赂监狱的守卫,他亲自去监狱看了卢珂;第三,寻找赣州城最顶级的妓院和最有名的妓女。

三件事很快就有了结果:赣州城里除了少量的王阳明卫队和巡逻队外,没有任何军队;卢珂在监牢里睡大觉;赣州城里的妓院可怜兮兮的只有一两家,他们没的挑,只能将就了。

池仲容放下心来,给他的根据地写信说,在赣州城没有遇到任何事,你们尽管放心,不要每天都绷紧神经。

三浰根据地和他的那些据点马上放松了守备,大家都认为无事了,再熬一段时间,王阳明就滚蛋了。

王阳明不可能滚蛋,而且在池仲容做那几件事的同时,他也没有闲着。池仲容从关押卢珂的监狱一走,他马上放了卢珂,要他昼夜兼程回龙川集结他的部队随时待命。同时又让各地方的部队悄悄集结,等待他的命令;另一方面,他每天都和池仲容喝酒吃肉,池仲容的那些保镖在几天时间里把半辈子的肉都吃了。

王阳明还对他们抱有一丝希望,所以每次在宴席上都会对他们谈仁义道德,对他们谈人之为人,就在于忠孝。并且暗示他们,你们现在上山做贼,让父母担心是不孝,和政府作对就是不忠。一个不忠不孝的人如果还不主动改正,那就是无可救药,如何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池仲容深刻明白王阳明的意思,但他来赣州可不是来投降的,他是来缓兵的。按他一直以来的想法,只要再拖上一段时间,王阳明就会知难而退。池仲容把政府恨入骨髓,怎么可能投靠政府。他最想过的日子就是坐在虎皮铺垫的木头椅上,吃肉喝酒。其他一切,不是他人生的题目。

所以王阳明苦口婆心地劝他改邪归正,而他却用各种借口搪塞,王阳明渐渐发现,他在对牛弹琴。或许正是他总对牛弹琴,池仲容这头牛不高兴了。他要告辞回三浰。

王阳明在1518年春节到来之前的最后几天时,所考虑的事已不是如何对付池仲容。池仲容现在已是他盘里的烤鸭,插翅难飞。他疑虑的是,卢珂还没有回到龙川。他之所以重视卢珂,是因为卢珂本来是贼,贼最了解贼,“以贼攻贼”会减少不必要的损失。而且,卢珂回到龙川,就可以完成对三浰的合围计划。

他对池仲容只字不提投降的事,而是劝他,现在已是年关,你若回去,春节一过还要来给我拜年,何苦这样折腾。我看赣州这地方可能比不上你的三浰,但有一样,你三浰是没有的,就是元宵节的花灯。你也不差这十几天,赏完花灯再走也不迟。

池仲容说起了场面话:“叨扰多时,心有不安,我们还是走吧。”

王阳明叹道:“你这一回,我也要回京交差,人生苦短,咱们此生恐怕再不能相见,我很不舍。我这里有酒有肉,你们还经常出去找妓女,今后这样的好日子恐怕不多,何不多享受几天?”

谈到酒肉,池仲容的卫队无动于衷,因为他们山中也经常有酒肉。但谈到女人,山中就很稀缺了,池仲容的卫士们两眼放光。他们劝池仲容多留几天,按池仲安的说法,人家王阳明都说了,他要回京交差了,你在赣州城等他走和回三浰等他走,有什么区别?

池仲容的卫队认为没有区别,池仲容思来想去,也认为应该没有区别。他的确好多年不在民间过春节了,他想,这倒是个好机会。

春节那天,池仲容和他的卫队喝得烂醉如泥。第二天醒来时已是中午,池仲容后怕起来,如果王阳明就在他们喝醉时下手,那简直易如反掌!他对池仲安说:“不是我不相信王阳明,我是心理素质不过硬,总觉得在这里每天都提心吊胆的。”

池仲安大为惊异,说:“看来你的心理是有问题,那怎么办?”

池仲容说:“后天,初三,初三必须离开这个鬼地方。”

王阳明同意了池仲容的告辞请求,因为他估算着卢珂已经到了龙川,他说:“初三日子不好,初四早上走。初三,我为你们饯行。”

池仲容不同意,说:“初三我们必须走。”

王阳明回复:“可以,中午吃饭,饭毕,你们就上路。”

在这种拉锯式的谈判中,池仲容神经不再紧张,一想到回三浰,他就舒坦了很多,心里最后的警惕不复存在。

1518年正月初三,王阳明请他们吃大餐。吃到一半时,池仲容的卫队把武器从身上摘了下来。即将结束时,王阳明向他身边的卫兵使了个眼色,他的卫兵大喝一声:“拿下。”

帐幕后面蹿出了一群刀斧手,池仲容“哇呀”一声,去拿身边的武器,但他太慢了,两个刀斧手已把他拍倒在桌子上,他的卫队里有几个人跳到桌子上要反抗,王阳明的刀斧手们就把桌子掀翻,把他们压在底下。整个缉捕过程快速有效,没有任何人伤亡,池仲容被捕了。

王阳明命人把池仲容等人捆绑起来,击鼓升堂,拿出了卢珂递交给他的书信,那上面写的正是池仲容必反的分析报告。王阳明冷冷地盯着他,说:“你认罪吗?”

池仲容嘴里渗出苦涩的黏液,勉强地笑了笑,没有说话。在一瞬间,他确信,一切都已过去了。

王阳明接着问:“你既已投降我,为何还要造反?”

池仲容吐出了几个字:“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他又补充了一句,“你杀了我一个,我那万把兄弟不会袖手旁观。”

王阳明说:“我想象不出,你那万把兄弟看到你的人头后会有什么感想?”

池仲容一干人等被斩首,头颅还在滴血,王阳明就下达了对三浰的总攻令。他本人率领自己的卫队经由龙南县冷水径直奔浰头三寨。

三浰岌岌可危。任何一个组织、团体乃至团伙只要群龙无首,灭亡可立而待。王阳明在给中央政府的报告中三番五次说三浰是南赣地区危害最大的土匪,原因就在于池仲容的武装有严明的纪律和远大的割据理想。靠纪律组织起来的一群人就不是团伙,而是组织。当然,辩证法告诉我们,有利就有弊,这种靠纪律维持的组织,一旦没有了领导,必是一盘散沙。王阳明把池仲容诓到赣州,无非是要造成这样的后果。不过,王阳明并未轻视三浰武装,虽然在群龙无首下没有有效的抵抗,可他们的力量还在。困兽犹斗,有时候比自由的野兽还要厉害。

1518年正月初七,王阳明兵分三路,直指三浰:第一路从广东惠州府龙州县奔三浰;第二路从江西赣州府龙南县奔三浰;第三路从赣州府信丰县奔三浰。卢珂的龙川部队作为机动部队,随时支援各处。

三浰山贼自池仲容送回那封平安信后,就已没有了丝毫的警惕。1518年正月初七那天,王阳明三路剿匪部队向他们发起进攻时,他们张皇失措,在短暂商议后,决定把精锐放在龙子岭抵抗王阳明。王阳明三路部队同时向龙子岭发动猛攻,决心一战而成。开始时,王阳明部队遇到了顽强的抵抗,但当战斗进入白热化时,王阳明命人把池仲容的人头悬挂在长杆上,叫人呼喊:“你们大王已身首异处。”池仲容的部队顷刻丧失斗志,在逃跑中互相践踏,死了一半,另一半又被王阳明的部队紧紧追击,也死伤殆尽。王阳明趁热打铁,命令所有部队扫荡池仲容的各个据点,池仲容多处据点的抵抗都没有任何实质意义,只有九连山据点的抵抗可圈可点。

九连山四面都是悬崖绝壁,只有一条鸟道可以到达山顶。九连山武装设下了滚木礌石,王阳明部队寸步难进。王阳明乞灵于诈术,他挑选一批敢死队,让他们穿上盗贼的服装,入夜后,这批敢死队在九连山下发出凄惨的求救,声称他们是从老巢逃出来的人。九连山盗贼毫不怀疑,给他们开了大门,打着灯笼照着他们脚下的路。敢死队抓住机会砍翻了守卫,守住隘口,放进了王阳明的一部分大部队。九连山就这样被拿下了。

1518年农历三月初八,王阳明从三浰班师回赣州,让四省多年疲于奔命而又劳而无功的南赣匪患被王阳明彻底平定,用去的时间仅一年零三个月。

只怕有心人

我们叙述王阳明南赣剿匪时,读者往往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剿匪真的就如叙述的那样顺利?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南赣土匪在少则数万、多则数十万的四省剿匪部队面前几乎不可动摇,但在王阳明指挥的一万余部队面前却不堪一击。原因何在?

1518年农历四月下旬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王阳明邀请他的弟子们喝酒,席间,他真心实意地对弟子们说:“谢谢诸位,以此相报。”弟子们大为惊讶,说:“我们还为没有帮到您而惭愧,您为何要感谢我们?”王阳明回答:“我刚到赣州办理军务时,时常担心办错事,愧对诸位,所以谨慎之极。我一人静坐回忆执行赏罚时,总感觉有些地方还是不到位。不过一旦与诸位相对,我感觉所做的一切赏罚之事都无愧于心。这就是你们助我之处啊。”

其实这段话说的就是“事上练”,任何一件事靠你一个独坐想象,无论想得如何滴水不漏,都于事无补。必须要到事上去磨炼。做事时无愧于人、无愧于心,这才是王阳明心学所说的真正的“存天理去人欲”,真正的“炼心”。

王阳明的这段话还透露出一个信息。他初到南赣打败詹师富之后曾给中央政府上了一道奏疏,他认为赏罚不明才是南赣剿匪屡次失利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说,他自认为能够顺利扫荡群贼,归因于他在忠诚地执行了赏罚。

固然,“赏罚公正”是一个组织前进的催化剂。但公正的赏罚只能保证组织本身的前进,它并不是组织解决外部问题的充要条件。王阳明南赣剿匪的全盘胜利,主要靠的是他非同凡响的军事才能和行政才能。

王阳明在军事上有三个过人之处。

一、不重形式,只重实质。王阳明之前的南赣巡抚都喜欢调动四省部队,场面壮观,声势逼人,却寸功难立。王阳明认为这是搞形式主义,南赣地区千山万壑,根本就不适合大部队纵横驰骋,而且劳民伤财。他动用的剿匪部队其实只是机动部队,人数最多时才一万余人。按他的见解,山贼未经过专业的军事训练,所以野战能力脆弱,全靠地势存活,只要解决了他们倚靠的“地利”就万事大吉。而解决“地利”的问题,一支骁勇善战的机动部队就足矣。

二、以毒攻毒,以贼攻贼。任何一个王朝的正规军在军事训练中很少训练山地战。因为正规军的主要任务是抵御强大的外敌,消灭敌人有生力量必须在大平原上进行硬碰硬的冲锋战,躲猫猫式的游击战简直就是玩笑。所以正规军一旦对付起山贼草寇,就力不从心。王阳明的策略就是以毒攻毒,以贼攻贼。最了解贼的不是官,而是贼。用贼攻贼,势如破竹。王阳明重用受降的卢珂,就是此例。

三、心理战。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永远让人摸不透他的路数。

在军事才能之外,王阳明还有出色的行政才能。每消灭一处土匪,他就在土匪滋生处建立政府据点,崇义县、和平县就是这种思路的产品。另外,之前我们提到的保甲制、光荣榜和黑名单,都被王阳明在南赣地区全方位地实行了。最值得一提的是《南赣乡约》。

南赣匪患销声匿迹后,王阳明开始以一个儒家门徒的眼光看待匪患产生的缘由。儒家思想把个人道德抬到至高无上的位置,认为道德是灵丹妙药,百病可除。王阳明把这种思想实践化。他的心学认为,道德就在我心,不必外求,关键是有人并不想释放它。

如果遇到不想释放道德的人,王阳明和孔孟的办法一样:教养。孔孟、朱熹、王阳明都认为,家庭宗族乡里的风俗环境,对个人的道德和行为影响极深。孔子说,性相近,习相远。孟母为了让孟子有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曾多次搬家。王阳明则说:“天理固然在我心中,但如果一个意志力不坚定的人,生活在一个肮脏的环境里,他的天理就很难显现。”

按王阳明心学的意思,真正的圣人是在花街柳巷而能清白为人,不去做妓;是在强盗窝里正身修心,不当强盗的人。可这样的圣人凤毛麟角,因为大多数人都是被大环境影响的。所以,对于这大多数人来说,大环境是相当重要的。

不过王阳明也认为,单纯和这些人讲大道理未必有效,所以他的《南赣乡约》不是道德教科书,实际上,它应该属于命令,其中主要内容如下:

一、每一乡的领导人(约长、约正)要帮助大家,必须对他所管辖区域内的人负责。任何人有疑难,乡领导必须出面为其解决。乡领导还要主动去了解人们的困难,如果有人作奸犯科,乡领导就有连带责任。

二、每一乡的领导人要协助官府完成纳粮的任务,劝一些顽民改过自新、恪守本分,以及劝诫大家维护地方安定。如果乡领导认为无法解决的问题,必须第一时间向官府汇报。

三、每一乡的领导人有保护其所管辖人民的责任。如果有地方官吏、士兵等来勒索骚扰,乡领导必须向官府报告,并追究官吏和士兵的法律责任。

四、每一乡的领导人必须有处理管辖区事宜的责任和义务。在经济事务上,乡领导要劝令大户、客商,放债收息合依常例,贫难不能偿还的宜以宽舍,不得趁火打劫,逼人为盗。亲族乡邻若有纷争、斗殴等不平之事,不得妄为,当向乡领导上诉。男女成年宜及时婚嫁,如有因为聘礼或嫁妆没准备好而推迟婿期,要请示乡领导,乡领导要出面劝他们不要耽搁,随时婚嫁。为父母办丧事,根据家庭经济条件,只要心诚尽孝就好,不必浪费。否则,乡领导有权在纠恶簿上的“不孝”栏里写上他的名字。

由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南赣乡约》从政治层面来讲,很有点自治的味道。它是一个由政府督促的乡村组织,也许在王阳明之前,它不过是个政府的规条,而到了王阳明手中,它就成了政府统治乡村的工具。而从王阳明心学的角度来讲,它就是“格心”。

康有为曾说,言心学者必能成事,而且是大事,这句话在王阳明身上是不言而喻的真理。因为王阳明心学,说白了,就是让人用心的学问。所谓“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任何一件事,只要你用心,正如王阳明所说,道理就在你心中,你用了这个道理,就必能成事。“用心”其实就是一种使命感,为了一个目的而进行全方位的思考。

王阳明到南赣剿匪就一直在用心。他最初的目的是消灭山贼,他就“用心”地运用“诈术”消灭山贼。他后来的目的是还百姓一个太平世界,他就“用心”地设立政府据点、教化百姓,出炉《南赣乡约》。因为他的使命感告诉他,消灭土匪后拍拍屁股走人不是做事的正确态度。

当然,在一年多的剿匪过程中,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作为心学大师的角色。只要稍有空闲,他就会和跟随他的弟子讨论心学。在赣州,他要弟子们静坐祛除人欲,又让弟子去事上练,更让弟子们去事上练时一定要诚心实意。为了大范围地传播他的心学,他在赣州城一口气建立了义泉书院、正蒙书院、富安书院、镇宁书院、龙池书院。同时写下心学《教约》,要弟子们每日清晨聚集后,扪心自问如下问题:爱亲敬长的心是否有松懈时?孝顺父母的行为实践否?人际交往中是否有不得当之处?每天是否做了欺心的事?如果没有,那就继续,如果有,那就马上要改。

为了让弟子们深刻理解他的心学,他在赣州写下了《大学问》一书。《大学问》是心学入门课,是王阳明从心学的角度重新解释了儒家经典《大学》。任何对心学感兴趣的人,必须要读这本书。而如果能读透这本书,也就从理论上正式迈进了王阳明心学的殿堂。

心学入门课——大学问

首先将和我们有关的《大学》的内容放在这里: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有弟子问王阳明:“《大学》一书,过去的儒家学者认为是有关‘大人’的学问。我冒昧地向您请教,‘大人’学问的重点为什么在于‘明明德’呢?”

《大学》是论述士大夫通过广泛学习,获取可以用来从政做官的学识和本领的一篇文章。学习的目的就是为治理国家,并显示自己光明的品德。古典儒家和朱熹认为,“大人”就是获得治理国家能力和光明自己品德的人。

王阳明的回答是:“所谓‘大人’,就是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那种人。他们把天下人看成是一家人,把所有中国人看作一个人。倘若有人按照形体来区分你和我,这类人就是与‘大人’相对的‘小人’。‘大人’能够把天地万物当作一个整体,并非是他们有意这样认为的,实在是他们心中的仁德本来就是这样,这种仁德跟天地万物是一个整体。

“实际上,不仅仅是‘大人’会如此,就是‘小人’的心也是这样的,问题就在于,他们自己把自己当作‘小人’罢了。为什么这样说呢?任何一个人看到一个小孩儿要掉进井里时,必会自然而然地生起害怕和同情之心,这说明,他的仁德跟孩子是一体的。

“或许有人会说,哎哟,那孩子是人类,所以才有害怕和同情的心。可是当一个人看到飞禽和走兽发出悲哀的鸣叫或因恐惧而颤抖时,也肯定会产生不忍心听闻或观赏的心情。飞禽走兽不是人类,他仍有这样的心情,这说明他的仁德跟飞禽和走兽是一体的。

“或许有人又疑问:飞禽和走兽是有灵性的动物,如果他看到花草和树木被践踏和折断时呢?我确信,他也必然会产生怜悯、体恤的心情,这就是说他的仁德跟花草树木是一体的。

“又有人说,花草树木是有生机的植物,如果当他看到砖瓦石板被摔坏或砸碎时呢?我仍然确信,他也肯定会产生惋惜的心情,这就足以说明他的仁德跟砖瓦石板也是一体的。这就是万物一体的那种性德,即使在‘小人’的心中,这种性德也是存在的。

“那么,这种性德是怎么来的呢?这个问题无需证明,它与生俱来,自然光明而不暗昧,所以被称作‘明德’。只不过‘小人’的心已经被分隔而变得狭隘、卑陋了,然而他那万物一体的仁德还能像这样正常显露的时候,是他的心处于没有被欲望所驱使、没有被私利所蒙蔽的时候。

“待到他的心被欲望所驱使、被私利所蒙蔽、利害产生了冲突、愤怒溢于言表时,他就会损物害人、无所不用其极,甚至连自己的亲人也会残害。在这种时候,他那内心本具的万物一体仁德就彻底被遮蔽了。所以说在没有私欲障蔽的时候,虽然是‘小人’的心,它那万物一体的仁德跟‘大人’也是一样的;一旦有了私欲的障蔽,虽然是‘大人’的心,也会像‘小人’之心那样被分隔而变得狭隘、卑陋。所以说致力于‘大人’学养的人,也只是做祛除私欲的障蔽、彰显光明的德性、恢复那天地万物一体的本然仁德功夫而已。根本不必在本体的外面去增加或减少任何东西。”

这段话的意思是,人人都有良知,与生俱来,不必外求。一个有良知的人不会去杀戮同类,也不会去残害飞禽走兽,更不会践踏草木瓦石,因为有良知的人能把天地万物都当成自己的一部分。而那些杀戮同类、残害飞禽走兽、践踏草木瓦石的人不是没有良知,而是良知被遮蔽了。所以说“光明自己的良知”(明明德)很重要。

弟子接着又问:“‘明明德’确实很重要,可是为什么又强调‘亲民’呢?”

王阳明的回答是:“‘明明德’是要倡立天地万物一体的本体;亲民(关怀爱护民众)是天地万物一体原则的自然运用。所以,明明德必然要体现在亲爱民众上,而只有亲民才能彰显出光明的德性(明明德)。所以爱我自己父亲的同时也兼爱他人的父亲,以及天下所有人的父亲。做到这一点后,我心中的仁德才能真实地同我父亲、别人的父亲以及天下所有人的父亲成为一体。真实地成为一体后,孝敬父母(孝)的光明德性才开始彰显出来。爱我的兄弟,也爱别人的兄弟,以及天下所有人的兄弟,做到这一点后,我心中的仁德才能真实地同我兄弟、他兄弟以及天下所有人的兄弟成为一体。真实地成为一体后,尊兄爱弟(悌)的光明德性才开始彰显出来。

“对于君臣、夫妇、朋友,以至于山川鬼神、鸟兽草木也是一样,真实地爱他们的,以此来达到我的万物一体的仁德,然后我的光明德性就没有不显明的了,这样才真正与天地万物合为一体。这就是《大学》所说的使光明的德性在普天之下彰显出来,也就是《大学》进一步所说的家庭和睦、国家安定和天下太平,也就是《中庸》所说的充分发挥人类和万物的本性(尽性)。”

这段话的意思是,良知的有无不是你说有就有,必须要知行合一,要到事上磨炼,要致良知。也就是说,要光明你的良知(明明德),必须到在万事万物上(亲民)。不然的话,那就成了禅宗,只说不做。

弟子问:“既然如此,做到‘止于至善’为什么又那么重要呢?”

王阳明回答:“所谓‘至善’,是‘明德’‘亲民’的终极法则。‘至善’的显现,表现在立刻能肯定对的、否定错的。凡轻重厚薄,都能根据当时的感觉而展现出来,它富于变化却没有固定的形式,然而它是人的规矩与物的法度的终极裁断,其中不容许有些微的设计筹划、增益减损存在。其中若稍微有一点设计筹划、增益减损,那就是出于私心的意念和可笑的智慧,而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至善’。只有将慎独(自己独处时也非常谨慎,时刻检点自己的言行)做到精益求精、一以贯之境界的人才能达到如此境界。

“后人因为不知道‘达到至善’的关键在于我们自己的心,而是用自己掺杂私欲的智慧从外面去揣摩测度,以为天下的万事万物各有自己的道理,因此掩盖了评判是非的标准,使‘心为统帅’的简单道理变得支离破碎、四分五裂。人们的私欲泛滥而公正的天理灭亡,明德亲民的学养由此在世界上变得混乱不堪。

“古来就有想使明德昭明于天下的人,然而因为他们不知道止于至善,所以使得自己夹杂私欲的心过于膨胀、拔高,所以最后流于虚妄和空寂,而对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真实内容无所帮助,佛家和道家两种流派就是这样的。

“古来就有希望亲民的人,然而由于他们不知道止于至善,而使自己的私心陷于卑微的琐事中,因此将精力消耗在玩弄权谋智术上,从而没有了真诚的仁爱恻隐之心。春秋五霸这些功利之徒就是这样的。

“这都是由于不知道止于至善的过失啊。所以止于至善对于明德和亲民来说,就像规矩画方圆一样,就像尺度量长短一样,就像权衡称轻重一样。所以说方圆如果不止于规矩,就失去了准则;如果长短不止于尺度,丈量就会出错,如果轻重不止于权衡,重量就不准确。而明明德、亲民不止于至善,其基础就不复存在。所以用止于至善来亲民,并使其明德更加光明,这就是所说的大人的学养。”

止于至善,说的就是按良知的指引做事。

弟子问:“‘知道要止于至善的道理,然后自己的志向才得以确定;志向确定,然后身心才能安静;身心安静,然后才能安于目前的处境;安于目前的处境,然后才能虑事精详;虑事精详,然后才能得到至善的境界。’这是什么意思呢?”

王阳明回答:“人们只是不知道‘至善’就在自己心中,所以总是向外界寻求;以为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定理,从而在万事万物中去寻求‘至善’。所以使得求取至善的方式、方法变得支离决裂、错杂纷纭,而不知道求取至善有一个确定的方向。

“如果你知道至善就在自己心中,而不用向外面去寻求,这样意志就有了确定的方向,从而就没有支离决裂、错杂纷纭的弊病了。没有支离决裂、错杂纷纭的困扰,那么心就不会妄动而能处于安静。心不妄动而能安静,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就能从容不迫、闲暇安适,从而安于目前的处境。能够安于目前的处境,那么只要有一个念头产生,只要有对某事的感受出现,它是属于至善的呢,还是非至善呢?我心中的良知自然会以详细审视的本能对它进行精细的观察,因而能够达到虑事精详。能够虑事精详,那么他的分辨就没有不精确的,他的处事就没有不恰当的,从而至善就能够得到了。”

只有让自己的良知正常工作,那就能做到定、静、安、虑、得。由此可知,良知并不仅是一种美德,还能助你做成一切事。

弟子问:“任何事物都有本末主次,从前的理学家把彰显德性当作根本,把教导民众重新做人当作末梢,这两者是从内心修养和外部用功的相互对应的两个部分。事情有开始和结束。从前的理学家把知道止于至善作为开始,把行为达到至善作为结束,这也是一件事情的首尾相顾、因果相承。像您这种把‘新民’作为‘亲民’的说法,是否跟儒家学者有关本末终始的说法有些不一致呢?”

王阳明回答:“有关事情开始与结束的说法,大致上是这样的。说显明德性为本,亲爱人民为末,这种说法也不是不可以。但是不应当将本末分成两种事物。树的根干称为本,树的枝梢称为末,它们只是一个物,因此才称为本与末。如果说是两种物,那么既然是截然分开的两种物,又怎么能说是相互关联的本和末呢?如果明白彰显光明的德性是为了亲爱民众,而亲爱民众才能彰显光明的德性,那么彰显德性和亲爱民众怎么能截然分开为两件事呢?理学家的说法,是因为不明白明德与亲民本来是一件事,反而认为是两件事,因此虽然知道根本和末梢应当是一体的,却也不得不把它们区分为两种事物了。”

朱熹解释《大学》,认为是“新民”,而不是“亲民”,王阳明认为是“亲民”,再次阐释“知行合一”。

弟子问:“从‘古代想使天下人都能发扬自己本身具有的光明德性的人’,直到‘首先要修正本身的行为’,按照先生您‘明德亲民’的说法去贯通,也能得到正确、圆满的理解。现在我斗胆请教您,从‘要想修正本身的行为’,直到‘增进自己的知识,在于能够析物穷理’,在这些修为的用功次第上又该如何具体地下功夫呢?”

王阳明回答:“此处正是在详细说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功夫。人们所说的身体、心灵、意念、知觉、事物,就是修身用功的条理之所在,虽然它们各有自己的内涵,而实际上说的只是一种东西。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就是在现实中运用条理的功夫,虽然它们各有自己的名称,而实际上说的只是一件事情。什么叫作身心的形体呢?这是指身心起作用的功能而说的。什么叫作身心的灵明呢?这是指身心能做主宰的作用而说的。什么叫作修身呢?这里指的是要为善去恶的行为。我们的身体能自动地去为善去恶吗?必然是起主宰作用的灵明想要为善去恶,然后起具体作用的形体才能够为善去恶。所以希望修身的人,必须首先要摆正他的心。然而心的本体就是性,性天生都是善的,因此心的本体本来没有不正的。

“那怎么用得着去做正心的功夫呢?因为心的本体本来没有不正的,但是自从有意念产生之后,心中有了不正的成分,所以凡是希望正心的人,必须在意念产生时去加以校正,若是产生一个善念,就像喜爱美色那样去真正喜欢它;若是产生一个恶念,就像厌恶恶臭那样去真正讨厌它,这样意念就没有不诚正的,而心也就可以得正了。

“然而意念一经发动、产生,有的是善的,有的是恶的,若不及时明白并区分它的善恶,就会将真假对错混淆起来,这样的话,虽然想使意念变得真实无妄,实际上也是不可能的。所以想使意念变得纯正的人,必须在致知上下功夫。

“‘致’就是达到的意思,就像常说的‘丧致乎哀’的致字,《易经》中说到‘知至至之’,‘知至’就是知道了,‘至之’就是要达到。所谓的‘致知’,并不是后来的儒家学者所说的扩充知识的意思,而是指达到我心本具的良知。这种良知,就是孟子说的‘是非之心,人皆有之’的那种知性。

“这种知是知非的知性,不需要思考,它就知道;不需要学习,它就能做到。因此我们称它为良知。这是天命赋予的属性,这是我们心灵的本体,它就是自自然然灵昭明觉的那个主体。凡是有意念产生的时候,我们心中的良知就没有不知道的。如果它是善念,唯有我们心中的良知自然知道;如果它是恶念,也唯有我们心中的良知自然知道。这是谁也无法给予他人的那种性体。

“所以说,虽然小人造作不善的行为,甚至达到无恶不作的地步,但当他见到君子时,也会不自在地掩盖自己的恶行,并极力地表白自己做的是善事。由此可以看到,就是小人的良知也具有不容许他埋没的特质。

“今日若想辨别善恶以使意念变得真诚无妄,其关键只在于按照良知去判断行事而已。为什么呢?因为当一个善念产生时,人们心中的良知就知道它是善的,如果此时不能真心诚意地去喜欢它,反而背道而驰地去远离它,那么这就是把善当作恶,从而故意隐藏自己知善的良知了。而当一个恶念产生时,人们心中的良知就知道它是不善的,如果此时不能真心诚意地去讨厌它,甚或反而把它落实到实际行动上,那么这就是把恶当作善,从而故意隐藏自己知恶的良知了。像这样的话,虽说心里知道,但实际上跟不知道是一样的,那还怎么能够使意念变得真实无妄呢?

“良知所知道的善,虽然人们诚心地想去喜欢它,但若不在善的意念所在的事情上实实在在地践履善的价值,那么具体的事情就有未被完全校正的地方,从而可以说喜欢善的愿望还有不诚恳的成分。良知所知道的恶,虽然人们诚心想去讨厌它,但若不在恶的意念所在的事情上实实在在地铲除恶的行为,那么具体的事情就有未被完全校正的地方,从而可以说那讨厌恶的愿望还有不诚恳的成分。如今在良知所知道的善事上,也就是善意所在的事情上实实在在地去为善,使善的言行没有不尽善尽美的。在良知所知道的恶事上,也就是恶意所在的事情上实实在在地去除恶,使恶的言行没有不被去除干净的。我的良知所知道的内容就没有亏缺和被掩盖的地方,从而它就得以达到纯洁至善的极点了。

“此后,我们的心才会愉快坦然,再也没有其他的遗憾,从而真正做到为人谦虚。然后心中产生的意念才没有自欺的成分,才可以说我们的意念真正诚实无妄了。所以《大学》中说道:‘系于事上的心念端正后,知识自然就能丰富;知识得以丰富,意念也就变得真诚;意念能够真诚,心情就会保持平正;心情能够平正,本身的行为就会合乎规范。’虽然修身的功夫和条理有先后次序之分,然而其心行的本体却是始终如一的,确实没有先后次序的分别。虽然正心的功夫和条理没有先后次序之分,但在生活中保持心念的精诚纯一,在这一点上是不能有一丝一毫欠缺的。由此可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一学说,阐述了尧舜传承的真正精神,也是孔子学说的心印之所在。”

良知是件法宝,使用它不需要任何繁琐的程序,也不需要任何咒语,只要你按它的意思行事,就是最好的使用方式。

这就是王阳明《大学问》告诉我们的一个终极真理,用王阳明的话说,不是我告诉你的,这个道理其实就在你心中:天下一切事,都是你良知的事。

风雨又来

1519年春节刚过,王阳明在赣州给王琼写了封长信。在信中,他平静地叙述了南赣地区的剿匪和设立行政区的情况。人们从梦中醒来后,就再也不会心有余悸地去回想那个噩梦。紧接着,他满怀热情地追忆了王琼对他的信任往事,声称如果没有王琼在中央政府的全力支持,他在南赣的剿匪不可能这样顺利。然后又谈到自己获得的那些国家荣誉,诸如升为右副都御史,实在感到有愧,他没有这个才能。还有他的后代可以世袭千户,这让他受宠若惊。他说,大部分功劳应归于王琼。

王阳明这样说,乍一看去有些虚伪。南赣匪患的平定无可置疑是他的功劳,王琼不过是把他推到那个舞台上而已。不过这就是问题所在:王阳明固然伟大,但王琼更伟大,因为他能重用王阳明。

信的最后,王阳明谈到自己的健康状况。他说南赣地区气候潮湿,瘴疠弥漫,他的肺病复发,又因为剿匪工作辛苦,所以生活作息不能规律,患了很严重的痢疾。他此刻最大的希望就是王琼能在皇上朱厚照面前替他求情,允许他退休回老家。他说,自己所以如此不顾体统地总想回家,是因为祖母于1518年农历十二月离开了人世,他因为来南赣剿匪未能见祖母最后一面,内心在滴血。

王阳明的身体状况的确不容乐观。他在给弟子的信中经常提到他的肺病和不见好转的痢疾,在1518年春节的那场邀请池仲容的宴会上解决了池仲容后,他一个猛子扎到地上,口吐鲜血。弟子们惊慌地扶起他时,他开始剧烈地咳嗽。当时弟子们的感觉是,王阳明想把肺咳出体外。在成功地彻底扫荡南赣山贼后,他连续四次写信给朱厚照、给吏部、给兵部,允许他退休,但都被一一驳回。

中央政府不准王阳明退休,实际上是王琼不让王阳明退休。王阳明在南赣建下煊赫的功绩后,中央政府很多人既羡慕又嫉妒,他们巴不得王阳明赶紧离开政坛。意料之中的,这些人都是朱熹门徒。他们担心王阳明会挟着卓著功勋闯进中央政府,与他们并肩而立。可这是他们绝不能容许的,因为在他们眼中,王阳明是异端,是他们的精神偶像朱熹的敌人。

1519年二月初,王阳明的第四封请求退休的信到达北京。朱厚照先问吏部尚书陆完,王阳明三番五次要退休,吏部怎么看。

陆完是朱熹门徒,但从未按朱熹的教导“存天理去人欲”。他对王阳明在南赣的成就不屑一顾,因为他也是靠剿杀农民武装(1510年刘六、刘七起义)成功上位的。他对朱厚照说,王阳明在江西的剿匪是托皇上洪福,他是个异端分子,不应该留在政府中,可以允许他辞职。

朱厚照又问王琼。王琼的回答是,王阳明绝不能离开江西!

朱厚照问为什么。王琼不可能说是因为宁王朱宸濠,可他也没有别的理由。王阳明第一次请求退休时,他对朱厚照说南赣地区还有土匪残余,只有王阳明能扫清这些残匪。王阳明第二次要求退休时,他对朱厚照说南赣地区社会治安问题很大,王阳明必须要整顿社会秩序。王阳明第三次申请退休时,他对朱厚照说没有合适人选接替王阳明。总之,他用尽各种借口把王阳明钉在了江西。但这最后一次,他实在找不出理由来了。王阳明给中央政府的报告中已经详细地说明了他清整南赣的所有举措和成果。如果南赣地区已经太平无事,谁来当这个南赣巡抚已无关紧要。

这就是陆完的看法,也是朝廷内部很多官员的看法。他们都对王琼在王阳明退休上的态度疑惑不解,既然匪患已平定,南赣社会秩序已恢复,为什么不让人家离开?王琼对这些人的质疑反应很冷淡,只是希望朱厚照不要批准王阳明的退休请求。他有一种不祥的预感,大事马上就要发生,山雨马上就要来了。

朱厚照也不理解王琼何以如此没有人情味,人家王阳明口口声声说身体状况不佳,祖母又去世,就是铁石心肠的人看到王阳明信中提及未见祖母最后一面的悲痛笔墨也会流下眼泪,可王琼却不为所动。

朱厚照对别人的伤心事一向不太关心,而南赣匪患的平定的确是王琼举荐王阳明的功劳,所以他也就不想有什么立场。他对王琼说,你呀,和王阳明好好谈谈这件事,人家非要退休,你就不要强人所难。又对陆完说,这件事就暂时听王琼的吧,你们吏部把他的退休申请打回去。

王阳明接到吏部“不准致仕”的信后,叹了口气。他的学生问他:“我听说老师您年轻时就立下经略四方的志向,如今天下不安,到处都是可以建功立业之地。您为何屡屡辞职呢?”

王阳明思索半天,才道:“当年年轻气盛,自龙场之后,这种心态平和了很多。因为我终于想明白,人有建功立业的心没有错,但千万不要把这种心当成常态。我们应该时刻格自己的心,心如明镜,物来则照,不要刻意去追求。你把自己锻造成一个良知光明的人,这种机会总来找你。况且,我现在最重要的任务是传播心学,让天下人知道圣学法门,相比而言,建功立业就成了副业。”

又有弟子问他:“如果您在年轻时被派来剿匪,您能成功吗?”

王阳明痛快地回答:“恐怕不能。”

弟子问:“为什么?”

王阳明回答:“我早已说过,年轻时涉世未深,内心浮躁,心不定就难成事。人非要经历一番不同平时的劫难才能脱胎换骨,成为真正能解决问题的人。”

弟子问:“如果没有磨难呢?难道去主动找吗?”

王阳明回答:“当然不是这样。我是从磨难中得到了真谛,人只要时刻格心,让良知不要被人欲遮蔽,就都能成功。”

1519年前半年,王阳明就是在这种和弟子有声有色的讲学中度过的。他没有再向中央政府递交退休申请,他的身体虽然恢复了许多,但远不及正常人健康。有一段时间,他曾想起他的妹夫、最得意的大弟子徐爱。徐爱病逝于1517年农历四月,正是王阳明在赣州大兴书院之时。

徐爱字曰仁,号横山,浙江省余姚马堰横上村人。1508年,年仅二十一岁的他高中进士,被朝廷派到祁州(今河北安国市)担任州长(知州)。两年后,霸州文安县(今河北文安)居民刘六、刘七凭借在地方上的势力发动武装起义,徐爱在祁州坚壁清野,抵抗二刘。二刘失败后,中央政府曾对其点名表扬。

徐爱为官清正廉明、勤奋敬业,在知识分子圈中享有美誉,后来调至南京建设部工作(南京工部郎中)。就是在南京当差时,得知王阳明讲授心学,于是登门拜访。相谈之下,深为王阳明的“心即理”理论而折服,于是,对其北面而拜称弟子。他是王阳明创建心学后的第一位弟子,后来,又深深地爱上了王阳明的妹妹王守让,娶之,由此又成了王阳明的妹夫。

徐爱和王阳明讨论最多的就是《大学》宗旨问题,王阳明为其辨难解惑,使徐爱对王阳明心学的认识深入骨髓。随着王阳明弟子的与日俱增,很多弟子对王阳明的良知学有不明之处,徐爱就充当了大师兄的角色,为他们辨难解惑。

1516年年末,王阳明受命到江西剿匪。王阳明在中央政府屡次催促下不肯上路,最后一次,徐爱劝王阳明,如今天下纷纷议论,您还是走一遭吧,我愿意永远跟随您。王阳明大为感动。1518年农历三月,王阳明剿匪功成。徐爱希望能和王阳明一起回浙江余姚,终身膜拜王阳明。同时,他还引用名言道:“朝闻道,夕死可矣!”想不到的是,竟一语成谶,就在他回老家看望父母时,一病而死,年仅三十一岁。王阳明在赣州得此噩耗,悲痛万分,大呼:“天丧我!天丧我!”心情长久低落,每每想到徐爱,心情不能自已。

据说,徐爱曾做过一个奇异的梦,梦见他在空旷的沙漠中,遇到一位和尚。和尚预言他“与颜回同德,亦与颜回同寿”。如果此梦真如王阳明所说的是人在良知完完全全时的状态,那么,良知告诉徐爱,你就是王阳明的颜回。

王阳明对此也有同感,他说:“徐爱的温恭,实在是我不能企及的啊。”多年以后,他领着众多门徒到徐爱的墓前(今绍兴迪埠山麓)扫墓,就在徐爱的墓前讲解他的心学,讲到兴头上,突然长叹一声:“真想让他起死复生听我讲课啊。”

实际上,在王阳明的众多弟子中,徐爱是最能领悟他心学的弟子。他对徐爱的怀念不仅仅是纯粹感情上的怀念。在之后传播心学的道路上,每遇挫折和攻击,王阳明都会想到徐爱。两人不仅仅是师徒,还是惺惺相惜的好友。

《传习录》第一篇就是《徐爱录》,如果说《大学问》是心学入门书,那么《徐爱录》就是《大学问》的课外辅导书。在《徐爱录》中,我们清晰地知道,“心即理”其实就是一切道理、真理、天理都在我心,不需外求,知行肯定是合一的。

当王阳明在赣州一面讲学、一面回忆徐爱时,兵部来了指令。王琼要王阳明到福建福州去处理一个军人的叛乱。这个军人叫进贵,是中央政府在福州设立的三卫下属的“所”的千户。

在此需要补充解释一点明朝的“卫所”。卫所制是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创立的,它是这样的一个军事组织:在全国各个要地建立军事据点“卫”,每一“卫”有5600人,长官称为指挥使。这位指挥使管辖五个千户“所”,每个千户“所”有1120人。千户“所”又下辖十个百户“所”,一所为112人。百户“所”下设两个“总旗”,“总旗”下再设五个小旗,每个小旗为十人。千户所的长官称为千户,百户所的长官称为百户。有战事时,中央政府国防部(兵部)就命令各地的卫所最高长官指挥使把他的5600人交出来,然后皇帝再指派一人担任这支军队的司令,司令领着这群卫所的士兵出征。

这是一个相当完善的军事组织。但到了朱厚照时代,卫所制已破败。指挥使把千户当成苦劳力,千户把百户当成农民工,百户又把总旗当苦劳力。由此就中了“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魔咒,最底层的士兵要给长官免费打工,所以怨声载道。

进贵就是看到了这样的危机,同时也认为这是一个改变命运的良机,所以带领他能控制的所有士兵,发动兵变。一时之间,福州危急,福建危急。

王琼在得到进贵叛乱的消息时,认为不足虑。不过这恰好给了他一个大好机会,要王阳明继续在江西附近转悠,所以他立刻命令王阳明到福州平息叛乱。而在给王阳明的私信中,他说,南昌城最近动静很大,你不必在进贵的身上浪费太多精力,要密切注意南昌城。

王阳明明白王琼的意思,南昌城里正是宁王朱宸濠。也许在此时,王阳明已经猜到了当初王琼要他到江西的真正目的。

但王阳明也有自己的打算,朱宸濠造反的传言已传播了好多年,不过按他的见解,朱宸濠不会在这个时候造反,因为种种迹象都表明,朱宸濠没有准备好。倘若他真在这个时候造反,那只能证明一点:朱宸濠的智力商数绝对不足以支撑他的帝王理想。所以,他在1519年农历六月初九从赣州启程后,并没有急如星火地奔瑞金过福建,而是绕道丰城直奔广信,理由是他想回家奔丧。

这在外人看来是典型的不负责任,进贵正在福州大动干戈,大概已血流成河,他不但不去拯救万民,反而要回家奔丧。事后曾有些小人追究王阳明的这一责任,而王阳明给出了巧妙的解释:瑞金、会昌等县瘴气生发,不敢行走,所以取道丰城。

倘若他走的是瑞金这条路,恐怕他就赶不上朱宸濠上演的那场大戏了,因为朱宸濠在王阳明从赣州启程的四天后掀起了声势浩大的革命。如果他不绕道,此时已在福建福州,正因为他绕了道,所以他在朱宸濠宣布革命两天后的1519年农历六月十五得知朱宸濠革命的消息时,才走到丰城县界。

先是有人来报告:“朱宸濠反了。”王阳明在船舱里吃了一惊,他急步走出船舱站到船头。紧接着,又有一拨人来报告:“朱宸濠已经发兵了。”王阳明在船头上惊骇起来。他和跟随他的两个谋士说:“想不到宁王如此焦急!”

他命令他的船原路返回。但返回时是逆风,他的船寸步难行。此时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王阳明在船头焚香祷告,流下眼泪说,如果老天怜悯圣灵,让我可以匡扶社稷,就请给我一阵顺风。如果老天没有此心,此舟就是我葬身之地。他的祷告灵了,很快,风变了方向,王阳明和他的几个谋士顺利地潜进了临江镇(江西樟树临江镇);第二种说法是,虽然有了顺风,可他的船老大不想开船,因为回去肯定是死路一条。于是王阳明抽出卫兵的刀,把船老大的耳朵割掉了一只,船老大认为一只耳朵也能活下去。王阳明又割掉了他另一只耳朵,并且威胁他,如果再不开船,就把他扔到水里喂鱼。船老大认为,不开船是死,开船或许还能有活路。两害相权取其轻,船老大开了船。

这艘满载着王阳明焦虑的船乘风破浪,把王阳明送到了最荣耀、最光芒的巅峰,也把他推到了别人望尘莫及的传奇圣坛,更把他送进了谗诬诓诈的漩涡中,这艘船永远都不会想到,正是它让王阳明心学“致良知”的终极真理横空出世。

1519年农历六月十五夜,乌云滚滚,不见月亮。王阳明在临江镇忽明忽暗的灯光下,看向南昌城。那里将是战场,是他和朱宸濠的战场。他将在那里和朱宸濠正式交锋,而实际上,他和朱宸濠早已有过交锋,只不过那时的交锋是隔山打牛,这一次,却是短兵相接! tHqjFLYVZt8ArewnJ8zSD/yQwLTzyR5jfX8hUJvd7g/YosUYIqcyEfpSA7bsroD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