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模块一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学习目标】

1.掌握:中医外科学术流派及其代表人物、代表著作、学术思想。

2.熟悉:各历史时期中医外科名医名著。

3.了解:中医外科学发展的历史轨迹。

中医外科学是研究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及预防的一门临床学科。本学科是以人体体表症状为主的外科疾病为研究对象,讨论其证治规律及预防保健,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中医外科学是在整个医学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几千年来经历了起源、形成、发展、成熟等不同阶段,日渐成为具有成熟的学科体系、鲜明的学科特色的临床学科。

一、起源

人类自从有了对疾病所致痛苦的表达,就产生了解除这种痛苦的愿望,从而开始了医疗活动,外科的起源也是如此。在原始社会,由于生存环境的恶劣,人类为求生存,既要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又要与野兽搏斗,再加上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所以在日常劳动和生活中受创伤的机会较多。人类对自身机体的伤病必然要想办法解除,于是就产生了用植物包扎伤口、拔出体内异物、压迫伤口止血等治疗方法,这就是最早的外科治疗方法,也是外科的起源。考古研究发现,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已创制了“砭石”。《山海经·东山经》云:“高氏之山,其下多箴石。”郭璞注云:“砭针,治痈肿者。”在当时,砭针是用来切开排脓的工具,这是最早的外科手术器械,是刀针的前身。

远在公元前14世纪,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就有外科病名的记载,如疾自(鼻)、疾耳、疾止(趾或指)、疾舌、疾足、疥等。到了周代,外科已成为独立的专科,在《周礼·天官》中将医分为疾医、食医、疡医和兽医,其中的疡医即指外科医生,主治肿疡、溃疡、金创和折疡。1973年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文献。书中载有感染、创伤、冻疮、诸虫咬伤、痔漏、肿瘤、皮肤病等38种外科疾病。在疽病下,有骨疽倍白蔹、肉疽(倍)黄芪、肾疽倍芍药之说,针对不同的疽病,调整药物的剂量,由此可见中医外科辨证施治思想的萌芽。在“牡痔”中,具体记载了割治疗法,尚有小绳结扎“牡痔”、用地胆等药物外敷“牡痔”(类似枯痔疗法),用滑润的“铤”作为检查治疗瘘管的探针的记载,可见当时外科的治疗已有相当的水平。战国时期出现了著名的外科医生医竘,是有记载的第一个外科名医。据《尸子》记载,其为宣王割痤,给惠王割痔,皆愈。

二、形成

至汉代,中医外科已初步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学科,表现在有了系统的理论体系,外科实践的内容日益丰富,并有杰出的外科医家及著作的问世。《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是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该书为中医外科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如在痈疽的病因病机、诊断方面,《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高粱之变,足生大丁”“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灵枢·痈疽》篇专述痈疽的病因证治,载外科病名17种,并最早提出用截趾术治疗脱疽,这是世界上最早关于截肢术的记载。汉代出现了史称外科鼻祖的华佗,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尤其擅长外科技术,发明了全身麻醉药——麻沸散,并用酒服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行剖腹术、死骨剔除术。虽然麻沸散的配方没有传世,但华佗的麻醉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辨证论治理论对外科疾病的证治同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中对肠痈、寒疝、蛔厥、狐惑病、浸淫疮等外科疾病的诊治做了详述,所载大黄牡丹汤、薏苡附子败酱散、乌梅丸至今仍为临床所采用。另外,张仲景对外治法有进一步发展,外治中采用佩戴、烟熏、洗浴、涂抹等,还有脐疗、足疗、滴鼻、滴耳等法,并发明了肛门栓剂、阴道栓剂、灌肠等,对后世外治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西汉前后的《金创瘈疭方》是我国第一部外科专著,可惜已失传。由此可见,到了汉代,从理论、临床实践、药物应用、手术治疗、著作传世诸方面看,中医外科已逐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三、发展

在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金元时期,中医外科有了全面的发展。

晋代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总结了许多有科学价值的外科治疗经验。如用海藻治疗瘿病,是世界上最早用含碘的药物治疗甲状腺疾病的记载;用狂犬的脑浆敷贴咬伤创口治疗狂犬病,是外科被动免疫疗法,是世界免疫学的先驱。

南北朝时期,南齐龚庆宣所著《刘涓子鬼遗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外科专著,它总结了古代的外科成就和医疗经验,主要内容有金疮、痈疽、疥癣及其他皮肤疾患,载有内、外治处方100余种。其中对脓的有无的辨证、内治大法、外用药物的剂型及手术治疗均有较详细的记载,为外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隋代由巢元方等人集体编写的《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因证候学专书。其中有6卷专门阐述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包括金疮、痈疽、疔疮、毒肿、皮肤病等,尤其对皮肤病论述较详,病种达40余种,如提出漆疮与个体素质有关,疥疮是由疥虫引起;另外,书中还有血管结扎、拔牙、人工流产术、肠吻合术的记载。

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记载了许多外科的治疗方剂和外科疗法。书中提倡饮食疗法,如用动物的肝脏治疗夜盲症,吃牛羊乳治疗脚气病,吃羊靥、鹿靥治疗瘿病。书中关于用葱管导尿的论述是世界上关于导尿术的最早记载,比1860年法国发明的橡皮管导尿早1200多年。这一时期王焘的《外台秘要》也是外科方药的重要文献。

宋代我国医学出现了较快的发展,外科学家从理论上更加重视整体和局部的关系,治疗上注重扶正和祛邪相结合。如《太平圣惠方》中第一次提出了“五善七恶”学说,在治疗上提出内消和托里的方法,并首先提出用烧灼法消毒手术器械。另外,东轩居士的《卫济宝书》、李迅的《集验背疽方》、陈自明的《外科精要》,还有《窦氏外科全书》《杨氏家藏方》《魏氏家藏方》均有较大的影响。

金元时期出现了金元四大家,对当时外科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一时期的外科著作有朱震亨的《外科精要发挥》和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其成就以齐德之的《外科精义》为代表,该书总结了元以前各种方书的经验,从整体出发,指出外科病是由阴阳不和、气血凝滞所致。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是一部创伤专书,论述骨折、脱臼、残伤等的诊治,该书对全身麻醉药的组成、剂量、适应证均有详细的记载,是世界上最早的麻醉文献,比日本的华冈青州在1805年用曼陀罗汁麻醉要早450年;书中记载用悬吊复位法治疗颈椎骨折获得成功,是世界创伤治疗史上的创举。

四、成熟

明清时期,中医外科的发展进入逐渐成熟时期,主要表现在名医名著增多,专科分工愈来愈细,有专病专治的著述,更重要的是出现了不同的学术流派。明清时期外科名医辈出,著述较多。据统计,明代外科专著有60多种,清代多达100多种。其中,薛己的《外科枢要》记载了有关外科疾病的理论、经验方药,第一次详述了新生儿破伤风的诊治。汪机的《外科理例》倡导“治外必本诸内”的思想,在其前序中指出:“外科者,以其痈疽疮疡皆见于外,故以外科名之。然外必本于内,知乎内,以求乎外,其如视诸掌乎。”申斗垣的《外科启玄》、陈文治的《疡科选粹》、窦梦麟的《疮疡经验全书》等均为这一时期的外科名著。清代陈士铎的《洞天奥旨》、顾世澄的《疡医大全》、吴谦等人编写的《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内容丰富,各有特点,都有较大的影响。

这一时期外科的分科愈来愈细,标志着外科这一学科的成熟。医家注重专科专病的研究。其中陈司成的《霉疮秘录》是我国第一部梅毒学专书,指出此病由性交传染且会遗传;书中应用雄黄、朱砂等药物制成丸丹内服,是世界上最早用含汞、砷的药物治疗梅毒的记载。另外,外科的特有疗法进一步完善和系统化。例如吴师机的《理瀹骈文》是我国第一部外治法专著,专论膏药应用于内、外、妇、儿、骨伤、五官等科,总结了许多民间治疗学上的新成就。

明清时期外科出现了具有代表性的三大学术流派:正宗派、全生派、心得派。

正宗派代表人物是明代陈实功,代表著作为《外科正宗》。该书是陈实功外科临床经验的总结,体现了唐到明代外科的最高水平,后人称其“列证最详,论治最精”。其在外治和手术方面的成就比较突出,手术方法记载有14种之多,如气管缝合术、腹腔穿刺排脓术、鼻痔摘除术等,且善用腐蚀药,用刀针清除坏死组织,放通脓管,使毒外泄;对脓肿主张开放性治疗,脓成则切,位置宜低,切口够大,腐肉不脱则割,肉芽过长则剪,这些操作沿用至今。其在学术上重视脾胃,指出:脾胃盛则多食而易饥,其人多肥,气血亦壮;脾胃弱者则少食难化,其人多瘦,气血亦衰。故外科尤以调理脾胃为要。

全生派代表人物是清代王维德,代表著作为《外科全生集》。其在学术上创立以阴阳为主的辨证论治法则,把外科疾病分为阴阳两类,如痈阳、疽阴,治疗上主张“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反对滥用刀针、蚀药,对阴疽应用“阳和通腠”“温补气血”的法则,公开家传秘方阳和汤、醒消丸、犀黄丸、小金丹等,至今在临床上仍被广泛应用。

心得派代表人物是清代高秉钧,代表著作为《疡科心得集》。其立论以鉴别诊断为主,每以两证互相发明,辨证立法受温病学派的影响,应用犀角地黄汤、紫雪丹、至宝丹治疗走黄、内陷,开拓了治疗思路。书中提出了部位求因的理论,认为“外科之证在上部者俱属风温、风热;在中部者多属气郁、火郁;在下部者俱属湿火、湿热”,论述了外科致病原因与发病部位的联系。对疽毒的内陷分火陷、干陷、虚陷,至今仍为临床辨证所应用。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非常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医外科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中医教育、临床研究取得了显著成就。1954年,北京成立了中医研究院。从1956年开始,全国各地相继建立了中医学院,开始了中医外科理论和临床的教育。1988年,南京中医学院首次开设中医外科专业,使国内中医外科的教育走上了较高层次。近年来国内的中医研究和医疗机构均设有中医外科,许多地方设立了中医外科专病研究所及医院。中华全国中医外科学会分设疮疡、皮肤病、肿瘤、乳房病、男性病等专业委员会,促进了中医外科的学术研究和临床发展。如今,中医外科在临床医疗方面取得了可喜的发展,某些领域已走到了世界的前列,例如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的研究成果,烧伤的中药制痂法和湿润疗法的临床研究,肛肠病的结扎、注射、挂线疗法的改良应用,男性病中的前列腺炎、尿石症、男性不育症的临床研究等。

总之,中医外科的发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我们应当努力学习并继承发扬,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复习思考

简述明清时期三大外科学术流派的代表人物、代表著作及其学术思想。 hwuP7RgJlvxoIF1Nj08J2+JBCwQ494k9Gc6JtuvE79m5Q8K+LILdo1jUbakEqZ0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