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模块八

乳房疾病

项目一
概述

【学习目标】

1.掌握:乳房检查方法。

2.熟悉:乳房与脏腑、经络的关系及诊疗要点。

3.了解:乳房的解剖生理、病因病机及辅助检查。

凡发生于乳房部位的多种疾病统称为乳房疾病。该病是外科病种中的常见病,男、女均可发病,因女性生理特点的特殊性,其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妇科玉尺·妇女杂病》指出:“妇人之疾,关系最钜者,则莫如乳。”本模块主要介绍的病种有乳痈、乳发、粉刺性乳痈、乳痨、乳漏、乳癖、乳疬、乳核、乳岩等共计9种临床最常见的乳房疾病。

【乳房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乳房位于胸前第2和第6肋骨水平之间,左右对称。分为乳房、乳晕、乳头、乳络等4个部分。脏腑功能盛衰与乳房的生理病理密切相关。

1.乳房与脏腑的关系 五脏六腑之气血津液对乳房的作用中,以肾的先天精气、脾胃的后天水谷之气、肝的藏血与疏调气机对乳房的生理病理影响最大。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肾气盛则天癸至,女子月事以时下,两乳渐丰满,孕育后乳汁充盈而哺;肾气衰则天癸竭,乳房逐渐衰萎。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的源泉,乳汁由脾胃水谷之精华所化生,脾胃气壮则乳汁多而浓,气衰则乳汁少而淡。肝主疏泄而藏血,乳汁的分泌与排泄受肝的支配。因此后人总结“男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肾;女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胃”。冲任为气血之海,上行为乳,下行为经,妇女哺乳期则经停,如《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曰:“经水者,阴血也,属冲任二脉,上为乳汁,下为月水。”冲任属肝肾,所以乳房与肝、肾、脾胃等脏腑关系最为密切。

2.乳房与经络的关系 乳房与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及冲任二脉有着密切的联系。足阳明胃经行贯乳中,故又称乳房为“宗经之所”;足太阴脾经络胃上膈,布于胸中;足厥阴肝经上膈,布胸胁绕乳头而行;足少阴肾经上贯肝膈而与乳相连;冲任二脉起于胞中,任脉循腹中、上关元至胸中,冲脉夹脐上行至胸中。经络功能的正常运行是维持乳房正常生理功能的保证;如经络阻塞、冲任失调,就可发生多种乳房疾病。

【乳房的解剖生理】

成年女性乳房是两个半球形的性征器官,位于前胸第2~6肋骨水平的浅筋膜浅、深两层之间。乳房内缘至胸骨旁,外缘至腋前线,甚至腋中线。乳房外上有部分腺组织延伸到腋窝,临床称为乳腺腋尾部。年轻未生育或生育未授乳的妇女乳房紧张而有弹性,双侧对称,呈半球形或圆锥形,大小绝非完全相等。乳头位于乳房前方中央突起,由乳晕包围,哺乳期的乳房可增大1倍,年老妇女乳腺萎缩,体积减小而松软。

乳房主要由腺体、脂肪、结缔组织组成。其中腺体有15~20个腺叶,以乳头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每一腺叶又分为许多腺小叶,腺小叶由乳管和腺泡组成;每一腺叶有单独的导管系统,以乳头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分别开口于乳头。在乳头、乳晕部有平滑肌纤维,收缩时可使乳头勃起,并可挤压导管排出内容物。乳晕部含丰富的汗腺、皮脂腺和毛囊。除乳晕部外,整个乳房腺体由一层脂肪包围,乳房内脂肪组织的多少是决定乳房外形大小的主要因素之一。另外,脂肪层较厚时,乳房触诊呈均质感;脂肪层薄时,则可直接触及腺体,有结节感。乳房腺体的每一腺叶、腺小叶都由纤维组织包围,将腺体形成一个半球形器官,位于浅筋膜的浅、深两层之间。浅筋膜浅层与皮肤紧密相连,深层则借疏松结缔组织附着于胸大肌的浅面。上连浅筋膜浅层,下连浅筋膜深层,在腺叶间垂直走行的纤维束称乳房悬韧带或Cooper韧带,起固定和支撑作用。

乳房的发育经历胚胎期、幼儿期、青春期、月经期、妊娠期、哺乳期及老年期等阶段。婴幼儿期乳腺基本处于静止状态。女性乳腺发育多在月经初潮前2~3年,乳房整体增大,乳头和乳晕色泽加深,继之乳房呈盘状,到最后形成半球形。乳管系统及管周组织一致发育,末端形成腺泡芽,最后形成腺小叶。在女性月经周期中,随着雌激素、孕激素等的周期性变化,乳腺也发生相应的周期性增生和复旧的改变。妊娠期乳房的发育程度直接影响产后的乳汁分泌情况。妊娠5~6周乳腺开始增生;到妊娠中期3个月,乳腺增生最为明显;到妊娠末3个月,乳腺进一步增生,腺泡的立方上皮开始分泌活动;哺乳期在催乳素的作用下,腺叶高度增生肥大,腺泡轮流分泌乳汁。在妊娠期和哺乳期,乳房原有的良性或恶性肿瘤可能增大,应引起重视。

男性乳房发育较晚,增生程度低,不形成小叶。但约70%的青春期男孩可在乳头下触及结块,有时有触痛,可在1年或1年半后逐渐消失,否则可成为男性乳房异常发育症。

【病因病机】

很多致病因素都可引起乳房疾病的发生。《外证医案汇编》明确指出:“乳症,皆云肝脾郁结,则为癖核;胃气壅滞,则为痈疽。”一般而言,感染性乳房疾病主要是由于乳头破碎,感受毒邪,或嗜食肥甘厚味,脾胃积热,或情志内伤,肝气不舒,导致乳汁郁滞,排泄障碍,久而化热,热腐而成脓肿。肿瘤性乳房疾病则多由忧思郁怒,肝脾受损,气滞痰凝,或肝肾不足,冲任失调,气血运行失常,导致气滞、血瘀、痰凝阻滞乳络而成。

【辨证要点】

乳房以通为顺。乳痈、乳发等阳实热证,治疗当以消为贵,内外兼治;郁滞者以通为主,成脓者以彻底排脓为要,溃后脓净以生肌为本。乳痨宜按阴疽处理。乳核、乳癖、乳疬等气滞、血瘀、痰凝互结者,内治当以行气解郁、活血散结、化痰软坚、调理冲任为先。结块之大,药力难达者,则宜手术取之。临床上辨证除观察局部病变外,还须结合全身症状,达到辨证求因、审因论治。

1.肝气郁结 情志内伤,致肝气不舒,失于条达,则气滞血瘀;肝郁则脾不健运,痰浊内生。气滞、痰瘀互结而成肿核,质地坚实或坚硬,表面光滑,固定不移或推之能动;伴心烦易怒、胸闷、月经不调;舌苔薄白,脉弦滑。见于乳癖、乳核、乳岩、乳痈等。

2.肝郁胃热 肝气不舒,失于条达,则气滞血瘀;胃经积热,经络阻塞,日久化热。瘀热互结,致局部红肿热痛,成脓时则剧痛;伴恶寒发热、口渴欲饮、小便短赤;舌苔薄白或黄,脉弦数。见于乳痈、乳发等。

3.肝肾不足 可因先天不足或后天失调,或生育过多,致肝肾亏损,冲任失调,精血不足,水不涵木,易致肝火上炎,火灼津为痰,痰火互结而成肿块,其生长、发展常与发育、月经、妊娠等有关,经前胀痛多加重;伴头晕耳鸣、腰酸腿软、月经不调;舌苔薄白,脉弦细数。见于乳疬、乳癖等。

4.阴虚痰凝 与肺肾阴虚有关,阴虚火旺,肺津不布,灼津为痰,痰火循经结于乳房。其肿块皮色不变,微微作痛,化脓迟缓,脓液清稀或有血水;伴潮热盗汗、食少、体瘦;舌质红,苔薄白,脉细数。见于乳痨。

【乳房检查方法】

正确及时地对乳房进行检查,对于乳房病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有着重要意义。乳房检查时的体位以坐位或仰卧位为主。检查的最佳时间是月经后1周。检查顺序一般是先望诊再触诊,先检查健侧乳房再检查患侧乳房。

1.问诊 包括:①现病史,如乳房肿物发现的时间、生长快慢、有无疼痛、和月经有无关系,以及乳头是否溢血;②既往史,如了解乳房在初生、怀孕、哺乳、闭经等各时期的变化。这些对辨证有重要意义。

(1)年龄 由于乳房的发育在各个不同生理时期各有其特点,所以乳房病发病也与各年龄段密切相关。

(2)月经婚育史及哺乳史 了解月经初潮年龄、月经情况、绝经年龄及月经周期中乳房有何变化;了解是否已婚、结婚年龄及婚姻状况;了解有否生育史、有否人工流产及自然流产史、初次妊娠年龄、妊娠次数、生育次数等;了解有否哺乳史、哺乳时间、乳汁分泌情况、哺乳期内是否曾患过乳痈、曾用何种哺乳方法等;了解口服避孕药应用的种类、时间及反应等。

(3)乳房病家族史 了解患者亲属中有否乳房疾病史,特别是乳岩家族史对诊断很有意义。乳岩中约有10%为家族性乳岩,即家族中至少有两个一级或二级亲属患乳岩。来自这样的家庭的人,其一生中患乳岩的危险性比没有亲属患癌的普通人群高3倍。

(4)既往乳房疾病史及其他相关疾病史 了解以往是否曾患良、恶性乳房疾病,曾接受何种治疗;了解其他相关疾病史,如生殖系肿瘤史、甲状腺或其他内分泌疾病史等。

2.望诊 患者坐位,将两乳完全显露,以期比较。首先观察乳房的位置、大小及外形是否对称;乳房表面有无块状突起或凹陷;乳房皮肤的色泽是否改变,有无红肿、水肿或橘皮样、湿疹样改变,或有无溃疡及浅表静脉扩张等;其次再查乳头有无畸形、抬高、内陷及破损、溃烂,有无溢液及特殊分泌物,观察其颜色及性质;最后观察乳晕有无渗液、结痂。

(1)一般观察 观察双侧乳房的位置、数目、大小、形态及是否对称。新近出现的不对称常提示为病理现象。如一侧乳房增大时,可能为乳房肿块或乳房的急性炎症所致。较大的乳房肿块,可使外形出现局限性隆起。炎症常使乳房红肿而增大。

(2)乳头乳晕情况 观察双侧乳头的位置、大小及数目,有无畸形、抬高、回缩、凹陷、糜烂、破溃及脱屑,有无溢液或其他改变;乳晕的大小及颜色,有无皮肤潮红、水肿、糜烂、流滋、结痂,有无瘘管。一侧乳头抬高、回缩及凹陷,多提示有乳岩的可能。乳头乳晕部的湿疹样改变,特别是病变与正常皮肤分界清楚,且伴有皮肤增厚、发硬者,则提示有湿疹样乳岩的可能。单侧单孔的乳头浆液性、血性或水样溢液,常提示为导管内乳头状瘤或导管内乳头状癌的可能。

(3)乳房皮肤情况 观察双侧乳房皮肤颜色有无改变,有无水肿、皮疹、溃破、浅静脉怒张、皮肤凹陷、皱褶及橘皮样变等。乳房皮肤发红,并伴有局部皮温高、压痛明显者,常提示为乳痈、粉刺性乳痈或炎性乳岩。如为炎性乳岩,除有乳房明显增大外,乳房呈弥漫性紫红色充血水肿,且其焮热压痛轻于乳痈。乳房浅静脉怒张,也往往是乳房恶性肿瘤的征象。乳房皮肤表面的小凹陷,即“酒窝征”,是病变侵犯Cooper韧带所致,提示可能为乳岩。恶性肿瘤晚期,肿瘤细胞堵塞皮肤淋巴管,引起局部淋巴回流受阻,乳房皮肤可出现点状凹陷,形成“橘皮样变”。晚期乳岩直接侵犯皮肤,可出现皮肤溃烂,呈菜花样,常伴恶臭。

(4)乳头分泌物 发现乳头溢液,要了解自溢还是挤出的。自溢者,病理情况多,反之为生理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种:①浆液性、浆液血性和血性溢液:浆液为淡黄色,浆液血性为粉红色或棕色,血性为红色或棕色。常见于乳癖和乳岩等。②水样溢液:罕见,常提示恶性病变的可能。③脓性溢液:多见于急性乳痈。④乳样溢液:颜色像去脂乳汁,常与闭经同时发生,或服用某些镇静剂、避孕药物引起。

3.闻诊 主要嗅脓液气味。乳痈、乳发溃后,脓液微带腥味是正常现象,腥臭者提示脓液较深。乳岩溃烂,其味恶臭难闻。

4.触诊 临床上将乳房以乳头为中心做水平、垂直2线,分为内上、外上、外下、内下4个象限,检查时以此顺序依次进行,最后检查乳头和乳晕。

正确的触诊方法是四指并拢,用手指末二节的指腹平放在乳房表面轻柔按摸,切忌用手抓捏,否则会将抓到的正常乳腺组织误诊为乳腺肿块。按照顺序依次检查乳房、乳头和乳晕,最后触摸腋窝、锁骨下及锁骨上区。触诊主要检查乳房有无肿块,查明肿块的位置、数目和大小,肿块的形状是否规则,肿块质地,有无囊性感,肿块表面是否光滑或高低不平,肿块边界是否清楚,肿块的活动度,有无与皮肤粘连,有无触痛等。对腋窝淋巴结检查时,以一手托起患者上肢,使其松弛,另一手对腋窝区进行触诊;对锁骨区及腋后淋巴结也可站在患者背后检查。主要查淋巴结的大小、质地、活动度及表面情况。确定肿块性质还应结合患者的年龄、病史和其他检查方法。

【辅助检查】

1.X线检查 主要是钼靶X线摄片及干板照片。钼靶X线摄片对典型的乳腺癌表现为密度增高的肿块影,边界不规则,或有毛刺,有时可见颗粒细小、密集的钙化点;干板照片的优点是对钙化点的分辨率高。

2.超声显像 可鉴别肿块是囊性还是实质性。B型超声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进行血供情况观察,可提高其诊断的敏感性,对肿瘤的定性诊断提供有价值的指标。

3.热图像检查 热图像是根据癌细胞代谢快,产热比周围组织高,液晶膜显示异常热区的原理而进行诊断。

4.近红外线扫描 近红外线扫描是利用红外线透照乳房时各种密度组织可显示不同灰度影的原理,从而显示乳房部肿块;红外线对血红蛋白敏感度高,故可显示肿块周围血管情况。

5.病理检查 目前多用细针穿刺抽吸细胞学检查。方法是检查者以左手拇指、食指固定肿块,皮肤消毒后以细针直刺肿块,针筒保持负压下将针头退至近肿块边缘,上下左右变换方向抽吸,去除负压后抽出针头,将针头内细胞碎屑推至玻片上,并以95%的乙醇固定,多数可获得肯定的细胞学诊断。对疑是乳腺癌患者,可将肿块连同周围乳腺组织一并切除,做快速冰冻切片检查,不宜做单纯切取肿瘤活检。乳头溢液未扪及肿块者,可做乳头溢液涂片细胞学检查。乳头糜烂疑湿疹样乳腺癌者,可做乳头糜烂部刮片或印片细胞学检查。

在临床中进行普查和自查是目前发现早期乳腺癌,以降低其死亡率、提高治愈率的最有效的方法。因此对40岁以上的妇女应视为重点对象,在月经干净后自我检查,如有乳房肿块或增厚或乳头溢液或其他改变,可到医院进行确诊。

【治疗】

1.内治法 乳房疾病的治疗离不开一个“气”字。《外证医案汇编》说:“治乳症,不出一气字定之矣。脾胃土气壅,则为痈;肝胆木气郁,则为疽;正气虚,则为岩;气虚不摄,为漏;气散不收,为悬;痰气凝结,为癖、为核、为痞。”可见,气滞、气郁、气虚是导致乳房疾病的关键,故治气是治疗乳房部疾病的核心。现将常用治法分述如下:

(1)疏表解毒法 适用于乳痈初起,邪气阻滞经络,营卫不和者。症见局部肿胀疼痛,伴恶寒发热、舌苔薄白、脉浮数。治以疏风清热解毒,方用瓜蒌牛蒡汤、银翘散等。

(2)清热解毒法 适用于热毒炽盛,肉腐成脓期。症见局部红肿高突,灼热疼痛,肿块中软,伴壮热、口渴喜饮、大便秘、小便赤、舌红苔黄、脉洪数。治以清热解毒,选用透脓散、橘叶散等。

(3)托里透脓法 适用于体质虚弱,不能托毒外出者。症见脓成难溃,溃后脓液清稀,疮形平塌,漫肿不收,日久不易破溃,隐痛,或溃后久不收口,脓液清稀;舌淡红,脉细无力。治以补益气血、托毒外出,选用托里透脓散、托里消毒散。

(4)解郁化痰法 适用于肝气不舒,情志不畅,气机不利,运化失司,痰气互结于乳中而致“乳中结核”类的乳房疾病。伴胸闷、烦躁易怒、乳房胀痛、苔白腻、脉弦滑。治以疏肝解郁、化痰散结,选用开郁散、逍遥散合小金丹等。

(5)补益扶正法 适用于乳痨、乳岩破溃后。症见面色苍白无华,懒言声低,气短乏力,食欲不振,唇舌淡红,脉细无力;或潮热盗汗,头晕耳鸣,体瘦,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细数;或形寒肢冷,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沉细。气血虚者选用归脾汤、香贝养荣汤;肝肾不足者选用右归饮、二仙汤、六味地黄丸等。

2.外治法 感染性乳房病如乳痈、乳发,初起宜清热解毒、活血消肿为主,外敷以金黄膏、玉露膏等;成脓后予以切开排脓,并予提脓祛腐药八二丹、九一丹药捻;脓腐脱尽,肉芽新鲜,则予生肌收口药如生肌散、生肌玉红膏。乳癖、乳核、乳疬等,宜疏肝解郁、化痰散结为主,予阳和解凝膏掺黑退消、桂麝散等。因乳痈、乳发或乳痨溃破后致乳漏者,予行切开法或挂线法,并于术后局部外用提脓祛腐药及生肌收口药,以助其愈合。对于肿瘤性乳房疾病,用药治疗无明显效果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对有恶变者则应早期手术治疗。

项目二
乳痈

【学习目标】

1.掌握:乳痈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论治。

2.熟悉:乳痈的概念、鉴别诊断及其他疗法。

3.了解:乳痈的病因病机及预防与调护。

乳痈是指发生于乳房部位的一种急性化脓性疾病。凡发生于哺乳期的乳痈称为外吹乳痈;在妊娠期发生的乳痈称为内吹乳痈;在非哺乳期和非妊娠期发生的则称为不乳儿乳痈。临床上以外吹乳痈最为常见,故本项目主要介绍外吹乳痈。其发病特点是患乳结块,红肿热痛,乳汁分泌不畅,伴恶寒发热等。本病发于哺乳期妇女,尤其是初产妇多见,多发于产后3~4周。乳痈最早在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中有记载。元代朱震亨提出乳痈的发生与厥阴、阳明两经有关。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急性化脓性乳腺炎。

【病因病机】

乳痈发生的病因有多种,产妇调养不当、恣食辛辣厚味,或情志郁闷,或乳汁蓄积,或小儿口中积热等,都可引起本病的发生。其中乳汁郁积是最常见的原因。

1.胃中积热 乳房属阳明胃经,乳汁乃气血所化生,其源在胃。产妇调养不当,恣食辛辣厚味,致脾胃失和,乳络不畅,乳汁蓄积,化热而成。

2.肝郁气滞 乳头属肝,肝主疏泄,能调节乳汁分泌。若情志不畅,肝气郁结,则乳络不通,乳汁排出受阻,化热而成乳痈。

3.乳汁郁积 乳头破碎(因哺乳期妇女乳头柔嫩,受乳儿唾液或乳汁浸渍;或乳儿出牙时咬破乳头;或乳汁分泌不足,乳儿吸吮发生困难而强力吮吸,损伤乳头)、乳头畸形或内陷,哺乳时疼痛而不能充分哺乳,或哺乳经验不足,致使乳汁不能吸尽,或乳汁多而乳儿少饮,或断乳不当,都可引起乳汁蓄积,乳络不通,乳管阻塞,日久化热而成痈。

4.毒邪外侵 乳儿口中热毒随乳而入乳络,或产后体虚,感受外邪,均可导致乳汁郁滞,乳络不畅,积久化热而成。

西医学认为,本病致病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链球菌次之。分娩后妇女全身抗病力一般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初产妇皮肤柔嫩,乳头易被婴儿吮伤,且缺乏哺乳经验或乳头内陷、乳头过小或其他原因使得乳管阻塞,乳汁不能排空,导致乳汁淤积,为发病原因。由于乳汁淤积后的分解产物是细菌繁殖的良好培养基,使得细菌很容易在局部繁殖扩散导致发病。细菌主要经乳头破损皲裂处入侵,亦可因乳头不洁或婴儿口腔炎直接侵入乳管,在淤积的乳汁中生长繁殖,继而上行至腺小叶而致化脓性感染。

【诊断】

1.临床表现 本病多见于初产妇,尤以产后3~4周的哺乳期妇女多见。

(1)初起 乳房肿胀疼痛和压痛,表面皮肤颜色微红、微热或不红,乳汁排出不畅,触之可有大小不一的肿块,界限不明显。伴恶寒发热、胸闷、头痛、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

(2)成脓 患乳肿块逐渐增大,结块明显疼痛加重,或如鸡啄样疼痛,皮肤水肿潮红,壮热不退。10余日不见减轻,肿块变软,按之有波动感,属成脓;深部的乳痈则皮肤发红及波动感均不甚明显,需穿刺确诊。脓液进入乳管内穿破者脓可从乳头流出。全身症状加重,壮热不退,口渴欲饮,便秘尿赤。

(3)溃后 已溃流脓黄白而稠厚,或切开排脓。若脓出顺畅,则热退肿消,逐渐愈合。若脓出不畅、肿痛不消、疼痛不减、身热不退,多为袋脓现象;或脓液波及其他乳络,形成传囊乳痈。亦有溃后乳汁从疮口流出者,则愈合较慢。

2.辅助检查

(1)血常规检查 有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2)B型超声检查 深部的乳痈可行B型超声检查,可见黑色阴影。

(3)脓液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有助于明确致病菌种,指导选用抗生素。

【鉴别诊断】

1.炎性乳岩 多发于青年妇女,尤其是在妊娠期或哺乳期。患乳迅速增大,常累及整个乳房的1/3以上,尤以乳房下半部为甚。病变局部皮肤呈暗红或紫红色,皮肤肿胀有一种韧性感,毛孔深陷呈橘皮样改变,局部无痛或轻压痛。无明显肿块。同侧腋窝淋巴结明显肿大,质硬固定。全身症状较轻,体温正常,白细胞计数不高,抗感染治疗无效。本病进展较快,预后不良,甚至于数周后死亡。

2.粉刺性乳痈 多发生于非哺乳期或非妊娠期。大部分患者伴有先天性乳头凹陷等畸形,肿块多位于乳晕部,溃后脓液中夹有粉渣样物质,不易收口,可反复发作,形成乳漏。全身症状较乳痈轻。

3.乳发 发于乳房部肌肤之间,来势较凶,肿势比乳痈大,疼痛难忍,溃烂迅速,可发生热毒内攻重症。

4.乳房积乳囊肿 因炎症或外伤或手术后乳络堵塞不通,乳汁不能排出,肿块多为单发,圆形或椭圆形,突于乳房表面,表面光滑,有弹性感,活动度大,界限清楚,穿刺可抽出乳汁。

【治疗】

乳痈治疗强调及早处理,以消为贵,通乳为要,局部可采取按摩或热敷等,使之消散;成脓则以排脓为要,主要是手术切开引流;对伴有毒热炽盛的多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内吹乳痈、不乳儿乳痈的症情一般较外吹乳痈轻浅,治疗可参照外吹乳痈。形成乳漏等按相应病症治疗。

1.辨证论治

(1)内治

①气滞热壅证

证候:乳房肿胀疼痛,皮色不变或微红,结块或有或无,乳汁排泄不畅;伴恶寒发热、头痛、胸闷不舒、食欲不振、口渴;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浮数。

治法:疏肝清热,通乳消肿。

方药:瓜蒌牛蒡汤加减。乳汁内停者,加路路通、王不留行、木通、漏芦;肿块形成者,加桃仁、赤芍、当归;气滞者,加川楝子、枳壳;发热者,加生地黄、生石膏。

②热毒炽盛证

证候:肿块逐渐增大,皮肤焮红、灼热,疼痛剧烈,呈持续性搏动性疼痛;若肿块变软,触之有波动感,为脓已成;伴壮热;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透脓。

方药:透脓散加减。热盛者,加鲜生地黄、生石膏、知母;口渴者,加鲜芦根、天花粉。

③正虚毒恋证

证候:溃后乳房肿痛逐渐减轻,但疮口脓水不断,收口迟缓,或乳汁从疮口流出,形成乳漏;伴面色少华、全身乏力、饮食减少,或发热不退;舌质淡,苔薄,脉细无力。

治法:补虚和营托毒。

方药:托里消毒散加减。脓出不畅者,加炮山甲、皂角刺;低热不退者,加银柴胡、胡黄连。

(2)外治

①初期:可行乳房按摩。其具体操作如下:患者或术者用右手五指并拢,由乳头基底部沿乳管走行方向向乳头方向按摩,同时可用手轻轻提动乳头数次,把瘀滞的乳汁渐渐推出,可重复数次,直至乳络通畅。也可用金黄散、玉露散冷开水调敷;或用鲜蒲公英、鲜菊花叶、仙人掌去刺等捣烂敷之;或用50%芒硝溶液湿敷;或用太乙膏掺红灵丹外贴;或用针刺疗法,主穴选足三里、肩井、列缺、膻中,配穴选血海、期门、膈俞。

②成脓:脓肿成熟后及时切开引流。手术时要有良好的麻醉。为避免损伤乳管,应沿乳络方向做放射状切开;如为乳晕下脓肿,应沿乳晕边缘做弧形切口;深部脓肿或乳房后脓肿可沿乳房下缘做弧形切口,经乳房间隙引流;切口应与脓腔大小一致,以免引起袋脓。脓肿小者可行针管抽脓或用火针放脓。

③溃后:切开或自溃后脓腐较多者,先用八二丹或九一丹提脓祛腐,外敷金黄散、玉露散。脓尽时改用生肌散或生肌玉红膏。若有袋脓形成,可在袋脓下方用垫棉法加压,使脓液排出。若成传囊乳痈者,可在疮口一侧用垫棉法加压,橡皮膏固定。若形成乳漏者,可先用五五丹药线插入漏管以腐蚀管壁,待脓尽后改用生肌散或生肌玉红膏盖贴至愈合。

2.其他疗法

(1)西医治疗 用抗生素治疗,首选青霉素类,或根据药敏试验或细菌培养结果选择用药。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红霉素治疗。

(2)冷、热敷治疗 早期(发病后24小时内)可采用冷敷治疗,用冰袋敷局部,持续3~4小时后去冰袋,局部皮肤复温后再冷敷。早期冷敷无效者可于发病24小时或48小时后实行热敷,可用20%硫酸镁温水溶液持续局部温敷。

(3)物理治疗 有条件者可用物理疗法,如紫外线、红外线、超短波等。

此外,还可用吸乳器或成人用口吸出乳汁,以便排出积乳。

【预防与调护】

1.妊娠后期用温水洗乳头,乳头内陷者可按摩牵拉乳头,也可用75%乙醇擦洗乳头。

2.哺乳妇女要注意保持乳头清洁卫生,常用淡盐开水清洗乳头。

3.如有乳头擦伤、皲裂,外敷蛋黄油或麻油;有化脓性感染者及时治疗。

4.乳母应情绪稳定,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激动。

5.要养成良好的哺乳习惯,定时哺乳,每次哺乳时要使乳汁吸尽、排空,避免露胸当风。

6.小儿要注意口腔卫生,及时治疗口腔炎,不要使婴儿含乳而睡。

7.乳痈形成后停止哺乳,乳汁可用吸奶器吸出;用胸罩或三角巾托起乳房,以减少活动和疼痛。

8.科学断乳,断乳时应先逐步减少哺乳时间和次数,再行断乳。断乳前可用生麦芽60g,生山楂60g,煎汤代茶,并用皮硝60g装入纱布袋中外敷。

9.宜进食清淡而营养丰富的食物,避免进食过多辛辣厚味之品。

项目三
粉刺性乳痈

【学习目标】

1.掌握:粉刺性乳痈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论治。

2.熟悉:粉刺性乳痈的概念、鉴别诊断及其他疗法。

3.了解:粉刺性乳痈的病因病机及预防与调护。

粉刺性乳痈是乳腺组织的化学性炎性病变,炎性渗出细胞以浆细胞为主。西医学的浆细胞性乳腺炎可参照本病治疗。本病较少见,但其临床重要性在于极易与乳腺癌混淆,常因被误诊为乳腺癌而得不到适当的治疗。

【病因病机】

素有乳头凹陷畸形,复因情志不舒,肝气郁滞,营血不从,气滞血瘀,凝聚成块,郁久化热,蒸酿肉腐而为脓肿,溃后成瘘;亦可因气郁化火,迫血妄行,而见乳头溢血。

西医学认为,先天性发育不良乳头畸形、凹陷,外伤、不洁引起乳管阻塞,乳腺导管内上皮细胞脱落及大量脂类分泌物淤积于导管内继而引发其扩张,导管的管壁变薄、破裂,淤积的分泌物分解产生的化学性物质刺激导管壁或周围组织引起炎性细胞浸润和纤维组织增生,病变逐渐扩展并累及部分腺叶形成肿块,在此基础上可以并发细菌性炎症,炎症急性发作则成脓肿。

【诊断】

1.临床表现 本病可发生于青春期后任何年龄女性,偶有男性,均在非哺乳期或非妊娠期发病。大多数伴有先天性乳头全部或部分凹陷,并有白色带臭味的脂质样分泌物。本病发展缓慢,病程可长达数月甚至数年。

单侧乳房发病多见,也有双侧发病者。乳头溢液或乳晕部肿块,可发生红肿疼痛,7~10天化脓。溃破后脓肿夹杂脂质样物质,久不收口;或反复红肿溃破,形成瘘管,常与输乳孔相通。有时肿块不红肿,但与皮肤粘连。或反复发作,瘢痕形成,乳头凹陷更明显。红肿化脓时可伴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一般较轻。

本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3期:

(1)溢液期 乳头溢液是本病的一种早期表现,也可能是少数患者的唯一表现。多为自发性、间接性乳头溢液,呈水样、乳汁样、浆液性、脓血性或血性,数量有多有少。输乳孔多有白色脂质样分泌物,并带有臭味。患者常常忽视少量、间断的乳头溢液。

(2)肿块期 往往起病突然,发病迅速。患者感觉乳房局部疼痛不适,并发现肿块。肿块多位于乳晕部,或向某一象限伸展;大小不等,直径大多小于3cm,个别可达10cm以上;形状不规则,质地硬韧,表面可成结节样,边界欠清,常与皮肤粘连,但无胸壁固定。继则肿块红肿烘热,疼痛明显,红肿范围扩大,甚至达1/4~1/2乳房。乳房皮肤水肿,有的可呈橘皮样变。患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压痛。但乳房疼痛及全身炎症反应均较急性乳腺炎轻。也有一些患者一直以乳房肿块为主诉,而且肿块逐渐增大,持续时间3~5年或更长,但始终无明显的红肿表现。

(3)瘘管期 7~10天,乳房肿块软化,形成脓肿,溃破后流出的脓液中常夹杂粉刺样或脂质样物质。常形成通向输乳孔的瘘管,疮口久不收敛,或反复溃破,逐渐形成局部瘢痕,局部组织坚硬不平,乳头更显凹陷。反复红肿溃破,常形成复杂性瘘管。

2.辅助检查

(1)影像学检查

乳腺钼靶X线摄片:乳晕下区呈现均匀致密肿块阴影,边缘轮廓不规则,有时呈星形或火焰状,可与乳腺实质相融合;乳腺条索状结缔组织阴影境界模糊不清;偶尔出现片状钙化。

乳腺导管X线造影:用60%泛影葡胺注入溢液导管内,可见多数乳腺导管扩张,并且往往为不规则扩张。

(2)病理学检查

乳腺肿块针吸细胞学检查:图片见多种细胞混杂存在。其中浆细胞较多见,占细胞总数的20%左右,呈散在性分布;尚可有其他炎性细胞,如中性白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异物巨细胞等;腺上皮细胞分化良好,多密集成群;还有分散或聚集成群的泡沫细胞。

乳头溢液涂片检查:浆液性乳头溢液涂片中往往无细胞,或见少量的泡沫细胞和吞噬细胞,偶见腺上皮细胞。在脓血性和乳汁样溢液涂片中,可见到大量的白细胞、吞噬细胞、组织细胞、淋巴细胞及浆细胞,腺上皮细胞可因炎症而出现形态上的变化,但无恶变表现。

【鉴别诊断】

1.乳岩 浆细胞性乳腺炎肿块期的炎症表现要与炎性乳腺癌鉴别。炎性乳腺癌多发生于妊娠期或哺乳期,病变发展迅速,皮肤呈紫红色,没有明显肿块可及,对侧乳房不久即被侵及,转移甚广,患者常于数月内死亡。浆细胞性乳腺炎肿块期还应与乳腺硬癌鉴别。后者发病年龄相对较大,肿块常与胸壁固定,一般无疼痛。X片显示其肿块阴影密度较高,边界相对清晰且有毛刺,范围常比临床扪及的肿块要小,并可见泥沙样钙化点。乳岩一旦溃破则长流血水,与浆细胞性乳腺炎创口流脓或脓血,有时可暂时愈合的特点不同。

2.乳痈 多发生于哺乳期或妊娠期妇女。其炎症表现典型,全身症状较明显;脓肿溃破后脓出黄稠,收口相对快。

3.乳痨 从肿块到化脓常需数月之久,脓出稀薄夹有败絮样物质,疮口边缘多呈潜行性空腔,必要时做病理检查以资鉴别。结核溃后形成的窦道,多位于乳房部,常与胸壁固定,一般不与乳头孔相通。并且有身体其他部位结核病史,可伴有低热、盗汗、疲倦、消瘦等结核病的阳性反应。

【治疗】

中医中药对本病的治疗具有良好的效果。对溢液期患者,应寻找原因,适当对症处理,轻者也可不予处理,定期随访。肿块期尚未成脓时,经积极治疗肿块可望消散。若肿块未能消散,化脓或成瘘者,采用中医手术疗法,创伤小,痛苦轻,乳房外形改变少,而且疗效良好,容易被患者接受。由于肿块边界不清,故若切除不干净容易复发,而切除范围大则乳房外形改变太明显。但对疑有癌变的肿块,宜先做肿块针吸细胞学检查或术中送冰冻切片检查,确诊后制定相应手术方案,以避免误诊为乳腺癌而行根治手术,或疏忽漏诊延误病情。

1.辨证论治

(1)内治

①热毒蕴结证

证候:乳房结块红肿疼痛;伴发热、头痛;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和营消肿。

方药:瓜蒌牛蒡汤加减。乳头有血性溢液者,加茜草炭、生地榆、仙鹤草;乳头溢液呈水样者,加生薏苡仁、茯苓;脓成者,加白芷、炮山甲。

②余毒未清证

证候:溃后久不收口,脓水淋漓,形成乳漏,时发时敛,或红肿溃破,或局部结块僵硬;舌质淡红,苔薄黄,脉数。

治法:扶正托毒。

方药:若局部红肿热痛者,选用银花甘草汤加减;若气血两虚者,选用八珍汤加减。不论何型,均可酌加白花蛇舌草、生山楂、虎杖、丹参等清热活血祛脂药物。

(2)外治

1)肿块期 肿块红肿热痛者,用金黄膏外敷;肿块红肿不明显者,冲和膏外敷;脓成者,宜切开排脓,八二丹药线引流,红油膏盖贴。

2)瘘管期 急性炎症消退后,根据情况可选用切开法、挂线法及拖线法。

①切开法:适用于单纯性、复杂性瘘管,必要时配合挂线法或拖线法。单纯性瘘管可用局部麻醉,复杂性瘘管应用硬膜外麻醉。常规消毒后,在球头银丝探针引导下,切开瘘管。

②挂线法:适用于较深的瘘管。常规消毒、麻醉下,用球头银丝探针探查后,再将橡皮筋引入瘘管,用丝线固定其两端,收紧橡皮筋并固定。

③拖线法:适用于复杂性瘘管,常配合切开法。常规消毒、麻醉下,先用球头银丝探针探查瘘管,将4号丝线4~6股贯穿瘘管,两端打结,丝线掺八二丹拖入管道内,每日1次。待脓腐脱去,10~14天拆线,垫棉压迫管腔至愈合。

此外,对于手术后创面,均须用七三丹或八二丹药棉嵌塞,祛腐蚀管,外盖红油膏纱布,每天换药1次。待腐脱新生时,改用九一丹或生肌散,红油膏外贴。

2.其他疗法

(1)对于乳晕下肿块及乳头溢液伴有乳晕下大导管普遍性扩张者,做乳管切除术。

(2)肿块位于乳晕外并较为局限者,行单纯肿块切除或行区段切除术。

(3)弥漫性病变、反复切开引流之瘢痕性乳房伴有感染或乳瘘、乳管切开术后再发脓肿者,行单纯乳房切除术。

(4)疑有癌变的肿块,宜在冰冻切片检查的基础上,再决定手术方式。

【预防与调护】

1.婴儿出生后,若发现有乳头凹陷,应及时予以纠正回复。

2.避免穿紧身上衣及佩戴过紧胸罩,以免使乳头凹陷。

3.经常保持乳头清洁,清除分泌物,并避免异物阻塞输乳孔。

4.保持心情舒畅,忌食辛辣、炙煿食品。

5.发病后积极治疗,形成瘘管后宜及时手术,以防止病变范围扩大、病情加重。

项目四
乳发

【学习目标】

1.掌握:乳发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论治。

2.熟悉:乳发的概念及鉴别诊断。

3.了解:乳发的病因病机及预防与调护。

乳发是以乳房红肿热痛,溃后大片皮肉腐烂坏死,甚至热毒内攻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好发于哺乳期妇女。《外科启玄·乳痈》云:“乳肿最大者名曰乳发。”《医宗金鉴》云:“此证发于乳房,焮赤肿痛,其势更大如痈,皮肉尽腐,由胃腑湿火凝结而成。”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乳房部急性蜂窝组织炎和乳房部坏死性蜂窝组织炎。

【病因病机】

产后劳伤精血,百脉空虚,腠理不固,湿热火毒之邪乘虚外侵乳房皮肉,或情志内伤,气郁化火,或平素过食膏粱厚味,产后饮食不节,脾胃湿热内生,肝胃二经湿热结滞乳房肌肤之间,热胜肉腐而成。乳痈火毒炽盛者也可并发本病。

【诊断】

1.临床表现 多发于哺乳期妇女。发病迅速,病程阶段不能截然分开。

(1)初期 乳房部皮肤焮红漫肿,疼痛剧烈,毛孔深陷,肿势迅即扩大,患侧腋窝淋巴结肿痛;伴有形寒壮热、骨节酸楚、不思饮食、大便干结等全身症状。

(2)成脓 2~3天后患处皮肤湿烂,继而发黑溃腐,或中软不溃,疼痛更剧;伴壮热口渴、便秘。

(3)溃后 一般治疗适当,身热渐退,腐肉渐脱,肿痛消退,新肉生长,约月余可愈。若湿热毒邪传囊,乳络损伤,则转为乳漏,迟迟难以收口;若正虚邪盛,毒邪内攻,可有高热、神昏谵语、烦躁不安等症。

2.辅助检查 血白细胞总数可高达30×109/L,中性粒细胞在80%以上。

【鉴别诊断】

乳痈 好发于尚未满月的哺乳期妇女。发病相对较缓,病程阶段清楚。初起乳房局部肿胀疼痛,或有结块,但皮色不红不热,或微红微热,无皮肤湿烂发黑溃腐,病变部位较深,常形成脓肿。可并发乳发。

【治疗】

辨证论治

(1)内治

①热毒蕴结证

证候:发病迅速,乳房皮肤焮红漫肿,疼痛难忍,毛孔深陷;伴形寒发热、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解毒。

方药:黄连解毒汤加减。高热者,加生石膏、知母以清热解毒;便秘者,加生大黄、芒硝以泻下通腑。

②火毒炽盛证

证候:乳房皮肤湿烂,继而发黑溃腐,疼痛加剧;伴壮热不退、口渴、便秘;舌红,苔黄燥,脉数。

治法:泻火解毒。

方药:龙胆泻肝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若火毒内攻,症见高热神昏者,加用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以清心开窍。

③正虚邪恋证

证候:身热渐退,腐肉渐脱,肿痛消退,新肉不鲜,生长缓慢;伴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濡细。

治法:调理气血,兼清余邪。

方药:四妙汤加味。

(2)外治 未溃烂时,用玉露膏外敷,或如意金黄散醋调外敷;皮肉腐烂者,用黄柏溶液湿敷,或七三丹、玉露膏盖贴;腐肉脱尽,用生肌散、红油膏盖贴。若局部腐黑不溃,按之中软有波动感者,可行放射状切口切开排脓,术后用七三丹药捻引流,玉露膏盖贴。若成乳漏者,按乳漏外治法治疗。

【预防与调护】

1.哺乳期注意乳房卫生,经常用温开水清洗乳头,保持乳头清洁。

2.如有乳房外伤、乳头破碎、乳房及其他部位化脓性感染时,应及时治疗。

项目五
乳痨

【学习目标】

1.掌握:乳痨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论治。

2.熟悉:乳痨的概念、鉴别诊断及其他疗法。

3.了解:乳痨的病因病机及预防与调护。

乳痨是指乳房部的结核性疾病。因其病变后期常有虚痨表现,故名乳痨;因其溃后脓液稀薄如痰,又名乳痰。其临床特点是:病程进展缓慢,初起乳房内有一个或数个结块如梅李,边界不清,皮肉相连,日久破溃,脓液清稀且夹有败絮样物质,伴阴虚内热之证候。《外科大成》对本病的论述最为详细:“乳房结核,初如梅子,数月不疗,渐大如鸡子,串延胸胁,破流稀脓白汁而内实相通,外见阴虚等症。”《医宗金鉴》还说:“形势虽小,不可轻忽,若耽延日久不消,轻成乳痨,重成乳岩。”说明早期乳房结核的肿块不易与乳岩鉴别,至后期瘘管或溃疡形成,诊断并不困难。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乳房结核。

【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体质素虚,肺肾阴亏,阴虚则火旺,灼津为痰,痰火互结成核。或肝气郁结,日久化火,耗损阴液,更助火势;或肝气犯脾,脾失健运,痰湿内生,阻滞乳络而成。或因肺痨、瘰疬等病所继发。

西医学认为,乳房结核是由结核杆菌侵入乳房引起,全身及局部抵抗力下降时容易发病。乳房外伤、感染或妊娠、哺乳等均可诱发。结核杆菌可从肺、肾、骨等原发病灶处经血循环侵犯乳腺,也可由同侧腋窝、颈部、锁骨上及胸腔内淋巴结结核病灶经淋巴管逆行至乳腺。有时原发病灶的病情稳定仍可继发乳房结核。

【诊断】

1.临床表现 多见于20~40岁的已婚妇女,并常有其他部位的结核病史。

(1)初起 乳中一个或数个结块,大小不等,边界不清,硬而不坚,推之可动,皮色不变,不痛或微痛,全身症状不明显。

(2)成脓 病情进展缓慢,数月后结块渐大,皮肉相连,皮色不红或微红,肿块变软,形成脓肿,可延及胸胁、腋下;伴潮热盗汗、两颧发红、形体瘦弱、食少等症。

(3)溃后 脓肿溃破后形成一个或数个溃疡,溢出败絮样脓液,或形成乳漏;伴身体消瘦、神疲乏力、潮热盗汗、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

2.辅助检查 结核菌素试验可呈阳性,脓液涂片可找到结核杆菌,活动期血液红细胞沉降率加快。必要时可做病理组织切片检查,以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

乳岩 属乳房部的恶性肿瘤。常见于中老年妇女,乳房内无意中发现肿块,不痛,逐渐肿大,肿块质地坚硬,表面高低不平,边缘不整齐,常与皮肤粘连,活动度差,患侧淋巴结肿大,后期溃破呈菜花样。病理切片检查可明确诊断。

【治疗】

本病的治疗原则上采用抗结核药物治疗。中医学则采用疏肝解郁、化痰散结、清热养阴等法。

1.辨证论治

(1)内治

①气滞痰凝证

证候:见于初起。乳房肿块形如梅李,不红不热,质地硬韧,不痛或微痛,推之可动;伴心情不畅、胸闷胁胀;舌质正常,苔薄腻,脉弦滑。

治法:疏肝解郁,滋阴化痰。

方药:开郁散合消疬丸加减。兼热者,加金银花、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蒲公英、板蓝根;痰结者,加全瓜蒌、贝母、牡蛎、穿山甲;兼血瘀者,加红花、赤芍、丹参;咳嗽痰血者,加白及、丹参。

②正虚邪恋证

证候:见于成脓及溃后期。乳房结块渐大,皮色暗红,肿块变软,溃后脓液稀薄,夹有败絮样物质,日久不敛,甚则形成窦道;伴面色苍白、神疲乏力、食欲减退;舌淡,苔薄白,脉虚无力。

治法:托里透脓。

方药:透脓散或托里消毒散加减。气血虚弱者,重用黄芪、党参,加鸡血藤;脓液稀薄者,加白术、茯苓、牡蛎。

③阴虚痰热证

证候:溃后脓出清稀,日久不愈,形成窦道;伴潮热盗汗、颧红、咳嗽、痰少而黏、间有血丝;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

方药:六味地黄汤合清骨散加减或用香贝养荣汤加减。盗汗者,加浮小麦、牡蛎;咳嗽痰中带血者,加沙参、百部、贝母、白及。

(2)外治

①初起:用阳和解凝膏掺桂麝散敷贴。

②成脓:脓成熟后宜切开排脓。

③溃后:提脓祛腐药如八二丹药线引流,外贴红油膏;腐肉脱尽则改用生肌散、生肌玉红膏。窦道形成者则用腐蚀药如白降丹药线插入,脓尽改用生肌散。

2.其他疗法 本病的西医治疗遵循早期、适量、联合、规则、全程的原则,使用抗结核药物,控制结核活动。根据原发病灶病情,结合乳房局部表现合理选择治疗药物,如异烟肼、利福平等联合应用。

【预防与调护】

1.保持心情舒畅,情绪稳定。

2.增加营养食物,忌食鱼腥发物、辛辣刺激之食物。

3.积极治疗其他部位的结核病。

项目六
乳漏

【学习目标】

1.掌握:乳漏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论治。

2.熟悉:乳漏的概念及鉴别诊断。

3.了解:乳漏的病因病机及预防与调护。

乳漏是以疮口脓水淋漓、久不收口而成管道为主要表现的乳房部的漏管。《外科真诠》云:“乳漏乳房烂孔,时流清水,久而不愈,甚则乳汁从乳流出。”本病是乳房感染性疾病的后遗症。按发生部位的不同,乳漏又分为乳房漏和乳晕漏。其中,乳房漏的预后较好;乳晕漏的病程较长,且易反复发作,常见于未婚妇女。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乳房瘘管和窦道。

【病因病机】

1.乳房漏 多因乳痈、乳发延误治疗,脓毒旁窜,使乳络受损,乳络与脓腔相通,故乳汁与脓从疮口流出成漏;或因乳痈成脓,切开排脓时误伤乳络所致。粉刺性乳痈,因其热毒旁窜,淤积成漏。乳痨溃后失于调养治疗,溃久难敛而成漏。

2.乳晕漏 多因乳腺管及乳头先天畸形,兼以染毒化脓,溃破成漏;或乳晕部脂瘤染毒溃脓而成漏。

【诊断】

1.临床表现

(1)乳房漏 发病前有乳痈、乳发、乳痨病史,疮口经久不愈,常流出乳汁或脓血,疮面肉芽不鲜,周围皮肤潮湿浸淫。乳痨溃破成瘘者,疮口多凹陷,周围皮肤紫暗,脓水清稀或夹有败絮样物质。

(2)乳晕漏 多发于非哺乳期的20~40岁妇女,亦可偶见于男子。常伴有乳头内缩,并在乳头旁(乳晕部)有黄豆大小的结块,质软不坚,不痛不痒,不易发现。发作时结块增大、疼痛、色红,7~10日成脓,夹有豆渣状灰白色粉质,往往不收口,或愈后在乳窍中仍有粉质外溢,反复发作,难以痊愈。

2.辅助检查 乳腺X线导管造影常有助于明确乳漏管道的方向,并发现可能存在的支管。乳漏溃口的脓液涂片检查有助于明确病因并指导治疗用药。

【治疗】

乳漏的治疗以外治为主,伴有全身症状者参照原发疾病治疗。

辨证论治

(1)内治

①毒邪未尽证

证候:乳房或乳晕部漏管,脓出不畅,疮口经久不愈,常流乳汁或脓血,疮周皮色紫暗;可伴潮热盗汗;舌质红,脉细数。

治法:清热解毒。

方药:五味消毒饮加减。若系乳痨溃后阴虚者,治宜养阴清热,用六味地黄汤合青蒿鳖甲汤加减。

②气血两虚证

证候:创面肉芽不鲜,时流脓血乳汁,久不收口;伴有纳食不佳、体倦乏力、少气懒言;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调补气血,养阴清热。

方药:十全大补汤合托里消毒散加减。

(2)外治

①敷贴法:适用于乳房部漏。先搔刮管道,然后用提脓祛腐药如七三丹或八二丹药捻,置于瘘管底部,外敷红油膏或溃疡油纱布,每日换药1次;脓尽后改用生肌散、生肌玉红膏。需用厚棉垫加压,以利于疮口愈合。若此法无效时,则宜改用扩创法。

②手术疗法:适用于浅层皮下漏,亦可用于乳晕部漏。常规消毒,局麻下先把球头细银质探针制成弯形,自乳晕部外口探入,由乳头穿出。探查时动作轻柔,以免造成假道,然后沿探针将漏管(包括乳头)全部切开,修剪切口两侧创缘,使其略呈蝶状,并检查漏管有无分支,如有则需一并切开,术后用八二丹纱条填塞伤口,外敷红油膏。若手术时乳晕部外口已成假性愈合,可在该处做一小切口,再用探针从切口探入从乳头穿出,挤压乳晕部可挤出灰白色脂状物,自乳孔排出,再以探针从该孔探入,从乳晕部假性愈合处穿出,然后按前述方法切开漏管。术后用七三丹油纱条填塞伤口,肉芽新鲜后改用生肌药物。

③挂线疗法:适用于深层漏管、乳晕部乳漏。具体操作参照总论外治法中的“挂线法”。挂线法具有作用缓慢而持久、组织创伤小、患者痛苦小、易于恢复等优点。但乳晕部漏管,其管道通向乳窍,须将球头探针弄成弯形,方能自溃疡口探入,由乳窍穿出。

乳漏施行切开疗法或挂线疗法,均需注意以下几点:在探查漏管管道时,动作要轻柔,避免人为造成假道;管道切开或挂线后,均须局部换药;术后最初的2~3日,应外敷提脓祛腐药腐蚀管壁,先予棉花蘸七三丹,后改用八二丹;至脓腐已尽,则用生肌散生肌收口,直至创面愈合。要防止创面桥形愈合。

【预防与调护】

1.积极治疗乳痈、乳发、乳痨,切开排脓时切口与乳络方向一致。

2.注意乳房局部卫生,乳头内陷者经常用温水清洗乳头,乳房部粉瘤及时行手术切除。

项目七
乳癖

【学习目标】

1.掌握:乳癖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论治。

2.熟悉:乳癖的概念、鉴别诊断及其他疗法。

3.了解:乳癖的病因病机及预防与调护。

乳癖是指发生于乳腺组织的一种良性增生性疾病。其临床特点是单侧或两侧乳房出现疼痛性肿块,经前肿痛加重,经后疼痛减轻,还与情志变化有关。该病好发于30~45岁妇女,是临床最常见的乳房疾病,其发病率居乳房疾病的首位。本病在中医文献中很早就有论述,而清代《疡科心得集》对本病的症状论述更为具体:“乳中结核,形如丸卵,不疼痛,不发寒热,皮色不变,其核随喜怒而消长,此名乳癖。”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乳腺囊性增生病。根据研究资料发现,极少数患者可发生癌变,尤其对伴有乳腺癌家族史的患者,更应高度警惕。

【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肝肾不足,痰瘀凝结而成。郁怒伤肝,肝之疏泄失常,不能调畅气血,痰瘀互结而致;或因年老体衰,久病及肾,肾之阴阳两虚,不能涵养肝木,肝肾亏损,冲任失调所致。

西医学认为,本病由内分泌紊乱所致。由于体内雌激素相对增高,孕激素相对减少,造成体内激素水平失衡,最后引起乳腺结构紊乱。不少学者认为本病病史可增加患乳腺癌的概率;也有学者认为单纯的乳腺囊性增生病很少癌变,主要是在导管上皮高度增生和不典型增生的基础上发生癌变;还有学者认为本病与乳腺癌有同时存在的可能。

【诊断】

1.临床表现 本病好发于中青年妇女,城市妇女的发病率高于农村妇女。社会经济地位高或受教育程度高、月经初潮年龄低、初次怀孕年龄大、未授乳和绝经迟的妇女为本病的主要发病人群。

乳房肿块可发生于单侧或双侧,大多位于乳房的外上象限,也可见于乳房的其他象限。常可触及单个或多个形态不规则的肿块,呈片块状、结节状、条索状或颗粒状,可多种形态混合存在。肿块边界不明显,质地中等或稍硬韧,活动好,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常有触痛。肿块大小不一,小者如粟粒般大,大者可超过3cm。乳房外观无明显异常,腋窝淋巴结无肿大。乳房疼痛以胀痛为主,可有刺痛或牵拉痛,常在经前加重、经后减轻,或疼痛随情绪波动而变化,痛甚者不可触碰,行走或活动时也有乳痛。疼痛主要在肿块处,可波及胸胁或肩背部。有些患者伴有乳头疼痛和作痒,疼痛严重者可影响工作和生活。

肿块的形态常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片块型 肿块呈厚薄不等的片块状,圆形或长圆形,数目不一,质地中等或有韧性,边界清楚,活动度良好。

(2)结节型 肿块呈扁平或串珠状结节,形态不规则,边界欠清,质地中等或偏硬,活动度好;亦可见肿块呈米粒或砂粒样结节。

(3)混合型 肿块呈片块、条索、结节、砂粒样等多种形态混合存在。

(4)弥漫型 肿块呈颗粒状分布,超过乳房3个象限以上。

乳房肿块可于经前增大变硬,疼痛加重,经后缩小变软,疼痛减轻,并伴有月经失调、心烦易怒。肿块和疼痛可同时出现,也可先后出现。个别患者还可伴乳头溢液,呈白色或黄绿色,或呈浆液状。

2.辅助检查

(1)乳房钼靶X线摄片 硬化性腺病常表现为多发的、不规则的、边缘清楚的结节状密度增高区;乳房肿块部位出现边缘模糊不清的阴影,或有条索状组织穿越其间。

(2)B型超声检查 乳部回声欠均匀,增生区出现密度增高、反射增强区域;如有囊性扩张,可出现多个小的液性暗区,后壁回声增强。

(3)乳头溢液涂片或细针穿刺吸引细胞学检查 细胞量偏少,呈典型良性上皮细胞,大小形态差异不大,核染色均匀。不典型增生时细胞可出现一定的核异质。对疑为恶性肿瘤者,取活体组织做病理切片检查。

(4)红外线热图像 可见增生的乳腺组织温度略高,或血管数量略丰富。

(5)肿块切除病理检查 对于可疑肿块或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的肿块,可做切除活检。

【鉴别诊断】

1.乳岩 无意间或体检时发现乳房肿块,一般不伴有疼痛;肿块持续性增长,质地较硬,表面不光滑,边缘不整齐,常与皮肤及基底部粘连,活动度差;患侧腋下可触及肿大淋巴结;后期肿块破溃呈菜花状。病理切片检查有助于两者的鉴别。

2.乳核 好发于18~25岁的青年女性。多见单个肿块,一般不伴有疼痛,肿块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表面光滑,质地硬而不坚,按之有滑脱感,形如丸卵。X线和B型超声有助于鉴别诊断。

【治疗】

止痛和消肿是本病治疗的要点。主要采用中医辨证论治进行治疗。若长期服药而肿块不见消散或继续增大者,或疑有癌变可能者,应手术切除并做病理检查。

1.辨证论治

(1)内治

①肝郁痰凝证

证候:多见于青年女性,病程较短,一侧或双侧乳房胀痛或刺痛,乳房肿块随喜怒消长,乳房可触及片块肥厚乳腺小叶,乳房结块表面结节呈颗粒感,触痛明显;月经经期紊乱,痛经;伴情绪抑郁、心烦易怒、失眠多梦、口苦;舌质淡红或紫,舌体胖,边有齿痕,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解郁,化痰散结。

方药:逍遥蒌贝散加减。疼痛者,加乳香、没药、木香、丹参、川楝子;肿块者,加白芷、穿山甲、牡蛎、皂角刺;失眠者,加远志、炒枣仁、柏子仁。

②冲任失调证

证候:多见于中年妇女,乳房肿块表现突出,乳房胀痛较轻,乳房肿块和疼痛于月经前加重,月经后明显减轻,或有乳头溢液;月经不调,量少色淡,或闭经;伴疲倦乏力、腰酸腿软、失眠多梦;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调摄冲任。

方药:二仙汤合四物汤加减。气滞血瘀者,加当归、丹参、赤芍;腰酸腿软者,加补骨脂、肉桂、附子;气血虚者,加党参、黄芪、白术、山药、熟地黄;失眠多梦者,加柏子仁、酸枣仁、夜交藤、生龙骨、生牡蛎。

(2)外治

①膏药外贴:予温经通络、化痰散结之阳和解凝膏合黑退消外敷于肿块,或桂麝散盖贴。

②散剂外敷:将中药大黄、乳香、没药、木香、青皮、穿山甲、昆布、山慈菇、皂角刺碾成粉末,醋调成糊状局部外敷。

③用具有活血通络作用的中药或磁片置于乳罩内,每日佩戴,并定期更换。

2.其他疗法 用乳罩托起乳房,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对于疼痛明显者,可酌情选用0.5%碘化钾,每次口服5~10mL,每日3次;丙酸睾酮,每次25mg,于月经前10日内肌内注射3~4日,或每次口服5mg,每日3次,共3~4日。经治3个月无效者或可疑癌变者,应立即手术治疗,可采取局部乳腺切除、单纯乳房切除或保留乳头的乳腺切除术治疗。

【预防与调护】

1.应调整生活节奏,减轻各种压力,改善心理状态;养成低脂饮食、不吸烟、不饮酒、多活动等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防止乳房部的外伤。

2.应在专科医生处确立诊断,并完成规定疗程的治疗,避免自行停药或频繁更换药物。

3.既不能以无所谓的态度对待,认为本病不妨碍生活和工作而不予理睬;又不宜过分紧张,总害怕会癌变而惴惴不安。应每3~6个月在专科医生处检查1次。

4.有乳腺癌家族史等乳腺癌危险因素的女性,更应重视自我检查和定期体检。

5.及时治疗子宫及附件的慢性炎症、月经不调等疾病。

6.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或其他发物。

项目八
乳疬

【学习目标】

1.掌握:乳疬的诊断及辨证论治。

2.熟悉:乳疬的概念、鉴别诊断及其他疗法。

3.了解:乳疬的病因病机及预防与调护。

男女儿童或中老年男性在乳晕部出现疼痛性结块,称为乳疬。其临床特点是乳晕中央有扁圆形肿块,质地中等,有轻压痛。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乳房异常发育症。其发于中老年男性者,称为男性乳房异常发育症;发于男女儿童者,称为儿童乳房异常发育症。

【病因病机】

本病多与肝郁、肾虚、冲任失调有关,与痰凝有关。

1.肝郁痰凝 情志不畅,肝郁气滞,郁而化火,火灼津为痰,痰气互结于乳房。

2.肾阳虚弱 肾阳虚弱,脾气不足,失于运化,水湿停聚而为痰,痰湿结于乳房。

3.冲任失调 肝肾不足,冲任失调,气血运行不畅,致气滞痰凝而成。

西医学认为,本病与性激素代谢有关。女性乳房异常发育可能与雌二醇的一过性升高或乳腺组织对其敏感性较高有关,也可能与遗传有关,或考虑是否存在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性损害,还要考虑是否服用了含激素的食品或滋补品。男性乳房异常发育症的病因尚不明确,如不伴有青春期第二性征的变化,常可自行消退,预后良好;而继发性男性乳房异常发育症常继发于内分泌疾病,如肿瘤、炎症、睾丸发育异常及肾上腺、甲状腺等疾病,也可继发于肝炎、肝硬化、肝癌、肺结核、慢性肾衰竭,以及某些神经系统、淋巴系统的疾病,还可继发于服用性激素、西咪替丁、利血平等药物后,但因服药引起者多在停药后恢复正常。

【诊断】

本病好发于男、女儿童及中老年男性。乳房肥大,乳晕中央有扁圆形肿块,可发于一侧,或两侧同时发病,质地中等或偏硬,活动度好,边缘整齐,局部有轻度压痛或胀痛感;部分男性患者可有女性化征象,如面部无胡须,发音高,阴毛呈女性分布等女性特征;少数患者乳头有白色乳汁样分泌物。

【鉴别诊断】

1.乳核 好发于青年女性。肿块在乳房外上方,呈卵圆形,表面光滑,质地坚实,边缘清楚,活动度好,一般无疼痛。

2.乳癖 好发于中年妇女。可单侧或双侧发病,肿块形态多样,经前疼痛加重,经后疼痛减轻。

【治疗】

如因服药所致者,停药后肿块多逐渐消退;伴有其他症状者,多采用辨证论治;若影响外貌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1.辨证论治

(1)内治

①肝郁痰凝证

证候:乳房肿块疼痛,压痛,痛引胸胁;伴急躁易怒;舌红,苔白,脉弦。

治法:疏肝散结。

方药:逍遥散合二陈汤加减。

②肾阳虚弱证

证候:多见于中老年男性。乳晕部肿块,疼痛不明显;伴腰酸腿软、手足欠温、食欲不振、倦怠乏力;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法:温补肾阳,化痰散结。

方药:右归丸合小金片加减。

③冲任失调证

证候:乳晕部肿块疼痛;可伴潮热、腰酸乏力、失眠多梦、口干,女子可有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补肝肾,化痰散结。

方药:左归丸合小金片加减。

(2)外治 阳和解凝膏掺黑退消贴敷患处。

2.其他疗法 成年男性患者经药物治疗无效,有损外观者,或有癌变可能者,可手术切除。

【预防与调护】

1.忌烟酒和辛辣刺激性食物,节制房事。

2.保持心情舒畅愉快。

3.避免服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有肝病者适当进行保肝治疗,有助于本病的康复。

项目九
乳核

【学习目标】

1.掌握:乳核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论治。

2.熟悉:乳核的概念、鉴别诊断及其他疗法。

3.了解:乳核的病因病机及预防与调护。

乳核是指发生在乳腺小叶纤维组织和腺上皮的良性肿瘤。其临床特点是乳房内的硬结性肿块,形如丸卵,边界清楚,表面光滑,推之能动;好发于18~25岁的青年妇女,其发病占乳房疾病的10%左右。本病又属“乳中结核”“乳痞”等范畴。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乳腺纤维腺瘤。

【病因病机】

乳核多由情志内伤,恼怒伤肝,忧思伤脾,肝脾不调,气机不畅,运化失司致痰浊内生;或因冲任失调,气滞血瘀痰凝,积聚于乳房而成。

西医学认为,本病产生的原因是小叶内纤维细胞对雌激素的敏感性异常增高,可能与纤维细胞所含雌激素受体的量与质的异常有关,多发生于卵巢功能期。纤维腺瘤由小乳管、腺泡和结缔组织所形成,表面有完整包膜,切面不很平滑,有光亮,呈灰白色。

【诊断】

1.临床表现 没有明显的病史,好发于20~25岁的青年妇女,其次为15~20岁和25~30岁;好发部位在乳房的外上象限,多为单发,也可多个在一侧或两侧乳房出现;呈圆形或椭圆形,可出现有结节状者,直径在0.5~5cm之间,表面光滑,边界清楚,质地坚实,活动度好,不与周围组织粘连,无疼痛感,可有轻微胀痛;肿块一般生长缓慢,不发生化脓溃烂,可能数年无变化,与月经周期无关;如在妊娠期迅速增大,应排除恶变的可能。乳核术后于原手术部位多次再发者,应警惕恶变的可能。

2.辅助检查

(1)钼靶X线摄片 可见边缘整齐的圆形或椭圆形致密肿块阴影,边缘清楚,四周可见透亮带,偶可见规则粗大的钙化点。

(2)B型超声检查 肿块边缘清楚,或见一层光滑的包膜,回声均匀,后方回声多数增强。

【鉴别诊断】

1.乳癖 好发于30岁以上的中年女性。乳房肿块以双侧多发者较为常见;肿块可为结节状、片块状、条索状或颗粒状,质地较软或硬韧,边界不清;肿块常有明显痛感或触痛,常在月经期前加重、经后缓解或减轻,且与情志波动有关。

2.乳岩 40~60岁的中老年妇女多见。乳房肿块质地坚硬如石,表而欠光滑,边缘不整齐,活动度差,易与皮肤及周围组织发生粘连,皮肤呈橘皮样改变,患侧腋窝淋巴结可肿大,后期溃破难敛。必要时可做活组织检查以确诊。

【治疗】

乳核属西医学的良性肿瘤,癌变可能小,对单发的可手术切除,对多发或复发性纤维腺瘤可试用中药治疗,以控制肿瘤生长、减少复发或消除肿块为目的。

1.辨证论治

(1)内治

①肝气郁结证

证候:肿块发展缓慢,多较小,不痛,不红不热,推之可动;伴乳房不适、叹息胸闷;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消肿散结。

方药:逍遥散加减。有肿块者,加当归尾、乳香、没药;郁而化火者,加夏枯草、栀子、橘叶。

②血瘀痰凝证

证候:肿块较大,质地坚实,重坠不适;伴急躁易怒、胸胁牵痛,或月经不调,痛经;舌暗红,苔薄腻,脉弦滑或弦涩。

治法:疏肝活血,化痰散结。

方药:桃红四物汤合逍遥散加减。疼痛者,加川楝子、延胡索;肿块坚实者,加三棱、莪术;月经不调者,加二仙汤;痛经者,加益母草、泽兰。

(2)外治 宜温阳活血、化痰软坚,选用阳和解凝膏加黑退消敷贴。

2.其他疗法

(1)西医治疗 乳核直径在1cm以上者,应选择在婚后、妊娠前手术切除乳核;妊娠期间新出现的乳核,或原有乳核在此期间增大者,如乳核增大迅速,则宜手术切除;乳核经中药治疗3个月以上,未见缩小,反有增大者,宜手术治疗;35岁以上特别是绝经以后发现的乳核,无论乳核大小,一经发现应立即手术治疗;乳核术后于手术局部再发者,原则上应再次手术切除,且手术时需稍扩大切除一些周围腺体,并于术后配服中药,防止其再次复发。切除时应将肿块连同周围组织一并切除,或将受累部位的乳腺组织做区段切除。手术前可能有恶变者,手术切除后立即送冰冻切片,进行病理检查。

(2)中成药 可用小金片,每次4片,每日2次;或小金丹,每次0.6g,每日2次;也可用内消瘰疬丸,每次4.5g,每日1次。

【预防与调护】

1.应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郁怒。

2.自查或定期检查,发现肿块及时诊治。

3.适当控制辛辣刺激、肥甘厚味香燥食物。

4.本病恶变的可能性小,应做好解释工作,解除患者的精神负担,避免不必要的忧虑。

5.在临床观察或药物治疗期间,应遵医嘱定期在专科医生处检查或自查,注意乳核大小、性状有无改变。

项目十
乳岩

【学习目标】

1.掌握:乳岩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论治。

2.熟悉:乳岩的概念、鉴别诊断及其他疗法。

3.了解:乳岩的病因病机及预防与调护。

乳岩是乳房部的恶性肿瘤,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占各种恶性肿瘤的7%~10%,且呈上升趋势。乳岩多见于40~65岁的妇女;男性乳岩较少见,占乳岩的1%~2%。该病的临床特点是乳房部出现无痛、无热、皮色不变而质地坚硬的肿块,推之不移,表面不光滑,凹凸不平,或乳头溢血,晚期溃烂凹似岩穴,凸如泛莲。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乳腺癌。无生育史或无哺乳史的妇女,月经过早来潮或绝经期较晚的妇女,以及有乳腺癌家族史的妇女,乳腺癌的发病率相对较高。

【病因病机】

乳岩的发生外为六淫内侵,内因禀赋不足,后天失养,肝脾气郁,冲任失调,脏腑虚弱,以致气滞血瘀、痰湿凝聚、邪毒结于乳络而成。正气不足,六淫乘虚内侵,毒邪与痰、瘀互结于乳络。忧思郁怒,七情内伤,则肝脾气逆,肝郁则气血瘀滞,脾伤则痰浊内生,痰瘀互结,经络阻塞,结滞于乳房。冲任失调,脏腑及乳腺的生理功能紊乱,气滞、痰、瘀互结,发为乳岩。

西医学认为,乳腺癌的发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本病有家族遗传倾向,并与脂肪摄取、放射性照射明显相关。目前公认性激素紊乱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因而月经来潮过早或绝经期过晚、超过40岁的未孕者发病率较高,生育及哺乳将减少本病的发生。乳腺癌组织多起源于乳腺的小叶上皮,少数来自小叶外的导管上皮,源于其他组织者罕见。

【诊断】

1.临床表现

(1)局部表现

①乳房肿块:为乳岩最重要的症状,位于乳房外上象限者占45%~50%,位于乳晕区者占15%~20%,位于内上象限者占12%~15%,位于外下及内下象限者最少见。起病无任何不适,常在穿衣、洗澡时偶然发现。早期,乳房部肿块质地坚硬,表面不平,边界不清,活动度差,肿块局部皮肤可见凹陷;中期,肿块较大,乳头固定,皮肤呈“橘皮样”改变;后期,溃后疮口边缘不整齐,中央凹陷似岩穴,或外翻似菜花。经淋巴转移者,腋下、锁骨上下淋巴结肿大,质硬,推之不动。

②乳房外形改变:当癌灶侵犯连接腺体与皮肤的乳房悬韧带(Cooper韧带)时,可致癌表面皮肤凹陷。癌灶侵入乳管使之收缩,将引起乳头内陷或牵至癌块方向;若癌细胞堵塞皮内及皮下淋巴管,则出现局部淋巴水肿,因毛囊处与皮下组织连接紧密而出现点状凹陷,即呈橘皮样改变。肿块较大,常凸出乳房表面,向皮肤穿破,即成癌性溃疡;乳内转移灶多,有时见皮肤多个瘤样结节;若癌细胞浸润大片皮肤,可于皮内出现众多小硬结或硬索,甚至融合,延伸至背部及对侧,从而约束胸壁影响呼吸,称铠甲状癌;若向内侵入胸筋膜、胸肌,则癌块固定、不易推动。

③疼痛和溢血:约1/3的乳岩患者可有程度不同的疼痛不适,晚期累及骨膜或神经则明显加剧;少数患者乳头溢出血性液体。

④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转移淋巴结瘤的特点是质硬、形态不规则、与周围组织粘连,短期内数目增多较快,粘连融合成块,甚至固定。当腋窝主要淋巴管被癌细胞堵塞,将引起上肢淋巴水肿(象皮肿),进一步发展可导致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甚至对侧腋窝淋巴结肿大。

(2)全身表现 早期不明显,晚期可有乏力、贫血、恶病质,以及血行转移征,如胸膜转移则气促,椎骨转移则患处剧痛,肝转移则出现黄疸。

(3)某些少见乳腺癌类型 其发展规律和临床表现与一般乳腺癌不尽相同。

①炎性乳癌:临床少见。可发生于不同年龄的妇女。发病急骤,乳房迅速增大,肿胀疼痛,皮肤发红灼热,增厚变硬,皮肤水肿,多数患者整个乳房增大,边界不清,无明显局限性肿块,常见乳头内缩,就诊时多已发生腋淋巴结转移,锁骨上淋巴结或远处转移亦较常见。炎性乳腺癌恶性程度高,病情发展快,预后差,常在数月内死亡。

②湿疹样乳癌:临床较少见,约占乳岩的3%,与中医学的“乳疳”相似。多见于50岁以上的妇女。原发癌灶在乳头区的大乳管中,逐渐移行至乳头皮肤。病起局部刺痛、灼痛,进而乳头及乳晕区皮肤发红、糜烂、覆有鳞屑样痂皮,揭痂创面鲜红、渗液,类似慢性湿疹,但病变皮硬,边缘较清楚,最后乳头回缩、破损。该型发展慢,转移晚,恶性度低。

③乳房内乳头状癌:多由乳管内乳头状瘤恶变而成,亦可为原发。以乳头溢血、溢液为特点,常于乳头附近触及较大的质硬肿块,轻压见血性浆液自乳头流出。病程较长,转移较晚,恶性度较低。

④男性乳癌:发病年龄在60岁左右。病初乳头或乳晕下出现小而边界不清的硬块,极易被忽略;继而较快生长,与皮肤、胸肌粘连,且疼痛。乳头内陷,局部溃烂,呈卫星状结节,乳头溢血,骨转移等较女性乳癌发生早。

(4)询问病史 应注意询问乳腺各时期的发育情况,如乳腺是否受过外伤,有无炎症,乳头有无溢液,有无疼痛、囊肿、包块,是否曾动过手术,有无甲状腺疾病、盆腔生殖器官疾病、肾上腺疾病,月经周期中乳房的变化,婚、孕、产、哺乳情况,有无乳腺癌家族史及其他肿瘤史。

2.辅助检查

(1)钼靶X线摄片 可见致密的肿块阴影,或星形影,或云片状影,或半球形影,或弥漫结节形影,大小比实际触诊的要小,边缘呈现毛刺状或结节状,密度不均匀,可有细小成堆的钙化点;常伴血管影增多增粗,乳头回缩,乳房皮肤增厚或凹陷。

(2)B型超声检查 可见形态不规则的肿块,回声多不均匀,可见向外周组织延伸的强回声带。

(3)乳管X线造影 适用于有乳头溢液者。表现为导管阻塞,管壁不规则浸润、僵硬、狭窄及截断现象。

(4)活组织检查

①肿块穿刺活检:将穿刺吸出物涂片,查找癌细胞。

②肿块切片或切除活检:切取小块组织或切除整个包块做病理切片检查,可明确诊断。

③腋窝淋巴结活检:切取腋窝肿大之淋巴结做病理检查,可明确淋巴结有无转移。有癌细胞转移时可确诊乳腺癌。

【鉴别诊断】

1.大导管内乳头状瘤 多为单发,常见于中年妇女。临床表现为乳头自动间歇性溢出纯血性或浆液性液体,局部一般无痛感,有的偶有疼痛。大约70%的患者可触及肿块,多位于乳房中心或近乳晕处,肿块呈圆形,质软,不与皮肤粘连,推之可动。分泌物涂片有助于确诊。

2.乳核 好发于20~30岁的女性,病程较为缓慢。肿块多发于乳房的一侧,形如卵圆形或圆形,小如樱桃,大如胡桃,表面坚实光滑,皮色不变,边缘清楚,与周围组织皮肤不粘连,推之能动。可做活检确诊。

3.乳癖 好发于30~45岁的妇女。有多个大小不等的结节状或片块状肿块,多分散在乳房两侧,和周围组织皮肤不粘连,边缘不清,推之能动。经期乳房疼痛、胀大。或乳头溢出黄绿色、咖啡色液体。也可做活检确诊。

4.乳痨 多见于20~40岁的已婚体弱妇女。乳中可有一个或数个肿块,质硬而不坚,边界不清,推之能动,成脓则变软,溃后形成瘘管,日久不愈。

【治疗】

治疗本病的主要方法仍是早期施行根治性手术;配合中医辨证论治、放疗、化疗等,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1.辨证论治

(1)内治

①肝郁痰凝证

证候:乳房内有单发性肿块,外上象限常见,肿块发展到1cm时才能触及,多为扁圆形,也有长圆形,或呈条索状,质硬,边界不清,皮色如常,可活动;伴情志抑郁、胸闷不适、胁胀、烦躁易怒、头晕目眩;舌苔薄白或黄,脉弦或弦滑。

治法:疏肝解郁,健脾化痰,散结消肿。

方药:神效瓜蒌散合开郁散加减。肿块者,加龙骨、牡蛎、乳香、没药;烦躁不安者,加石决明、夏枯草。

②冲任失调证

证候:乳房内有单个肿块,质地坚硬,表面不甚光滑,活动稍受限;月经不调,经前乳房胀痛,经后乳痛缓解,或过早停经,或未育或生育过多,或提早绝经;伴腰膝酸软、烦劳体倦、胸闷不舒;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治法:调理冲任,理气散结。

方药:二仙汤合开郁散加减。气机不畅者,加香附、益母草;见肿块,加桃仁、红花、当归、赤芍。

③肝肾阴虚证

证候:乳房结块;伴月经不调、五心烦热、咽干口燥、潮热盗汗;舌质红,苔少或无,脉细数。

治法:滋补肝肾,养阴清热。

方药:知柏地黄丸加减。肿块明显者,加三棱、莪术;阴虚者,加清骨散。

④火毒内蕴证

证候:乳房肿块扩大,形如堆粟,坚硬如石,推之不移,表面网布血丝,或溃烂后如岩穴或菜花,渗流血水,根肿愈坚,散发恶臭气味,乳头经常溢血水,或乳晕部潮红、糜烂、滋水淋漓、结痂,或乳房迅速增大、发红、肿胀、灼热,并很快波及对侧乳房,患乳疼痛;伴心烦口渴、小便短少、大便干结;舌红,或有瘀斑,苔黄或厚腻,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

方药:五味消毒饮合桃红四物汤加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化脓者,如炮山甲、皂角刺。

⑤气血两亏证

证候:乳腺癌晚期患者,或手术、放化疗后,溃烂处或切口处不断渗流臭秽血水,皮肤灰白,腐肉色暗不鲜;伴形体消瘦、面色苍白、头晕目眩、气短乏力、食欲不佳;舌淡红,苔薄,脉沉细无力。

治法:补益气血。

方药:人参养荣汤加减。

⑥脾胃虚弱证

证候:放化疗后形体瘦弱,倦怠乏力,食欲减退或不欲进食,恶心;舌淡,苔薄,脉细弱。

治法:健脾和胃。

方药:理中汤加减。形体瘦弱者,加茯苓、党参;食欲不振者,加山楂、神曲、麦芽、莱菔子。

(2)外治

①初起:太乙膏掺黑退消或桂麝散敷贴,或用红灵丹油膏;也可用五灵脂、雄黄、马钱子、阿胶各等份,研末拌匀,香油调敷肿块处;或取干蟾皮1.5g,研极细末,用麻油调匀外敷患部;或取珍珠、龙骨、炉甘石、轻粉、冰片各等份研细末,拌匀麻油调敷。

②溃后:宜提脓祛腐,用海浮散掺入疮口,外贴生肌玉红膏。

③溃烂流脓秽臭者:外敷药前可用半枝莲、白花蛇舌草、龙葵煎水外洗疮口。

2.其他疗法

(1)西医治疗 手术是乳腺癌治疗的首选方法,以小范围手术为主,配以放疗、化疗及内分泌疗法。

①手术:以乳腺癌根治术(切除患乳、胸大肌、胸小肌,扫清同侧腋窝淋巴结)为首选;早期乳腺癌腋窝无转移淋巴结或仅有少数尚能推动的淋巴结,特别是高龄患者,可行改良根治术(切除患乳,保留胸肌,加同侧腋窝淋巴结清扫);出现在乳房内侧或中央部位的乳腺癌应审慎考虑选用超根治术(根治术加同侧2、3、4肋软骨及附着的肋间肌、胸廓内动脉和其周围的淋巴结切除);晚期乳腺癌,尤其伴有皮肤溃烂、感染及出血较重者,则力争姑息性患乳切除。

②放射疗法:放疗是本病主要的辅助性局部治疗,用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术后患者,伤口愈合后即开始放疗效果较好,术后超过1个月才进行放疗多不能消灭局部残存的癌细胞。无腋窝淋巴结转移者不必放疗。

③化学疗法:癌细胞不但在局部可查到,即使是早期的乳腺癌,也有约30%的患者在血中亦可发现癌细胞,所以根治性切除和放疗不能保证长期存活。故在术前、术中、术后辅以氟尿嘧啶等全身治疗及局部灌洗,可杀灭体内残存的癌细胞,提高5年生存率,减少乳腺癌复发和远处转移。联合用药如CMF方案(环磷酰胺、甲氨蝶呤、氟尿嘧啶)、CAF方案(环磷酰胺、阿霉素、氟尿嘧啶)、MFO方案(丝裂霉素、氟尿嘧啶、长春新碱)等效果较好。

④内分泌疗法:以恢复性激素平衡为要,造成不利于原发或转移癌生长的体内环境。绝经前或切除或X线照射两侧卵巢;也可肌内注射雄激素,常用丙酸睾酮100mg肌内注射,每日1次,5次后减为每周3次,共4个月左右或直至出现男性化特征。绝经后可口服己烯雌酚,每次5mg,每日3次。

(2)中成药、验方

①中成药:犀黄丸,每次3~6g,每日2次;小金丸,每次1丸,每日2次。

②验方:半边莲30g,白花蛇舌草30g,制乳香9g,制没药9g。水煎服,每日1剂。

【预防与调护】

1.普及防癌知识宣传,推广和普及定期自我检查,提高早期乳腺癌发现率。

2.重视乳腺癌高危人群的定期检查。

3.对乳房良性肿块应积极治疗,定期复查。

4.保持心情舒畅,减少精神刺激。

5.调节饮食。少食腥荤发物、辛辣炙煿之品,以免湿热痰浊之邪内生;多食用含维生素A、维生素C丰富的食物,有利于机体修复。

6.局部忌重压、艾灸、针刺、切开及外涂腐蚀药等。

附:常见乳房疾病鉴别表
img

复习思考

1.简述乳房触诊的检查方法及检查内容。

2.哪些脏腑及经络与乳房的生理病理密切相关?

3.何谓乳痈?简述乳痈的临床分类、临床表现及辨证论治。

4.粉刺性乳痈的临床表现有哪些?如何对其辨证论治?

5.乳发的临床表现有哪些?如何对其辨证论治?

6.乳痨的临床表现有哪些?如何对其辨证论治?

7.简述乳漏的临床表现及其外治法的注意事项。

8.乳癖的临床表现有哪些?如何对其辨证论治?

9.临床如何诊断乳疬?如何对乳疬辨证论治?

10.乳核的临床表现有哪些?如何对其辨证论治?

11.乳岩的局部表现有哪些?临床如何对其辨证分型? CE+ymGNjmZNjCzYHBTLEkkM6cnGZfa6utbSpPsD2MQQXUoUp6N26GzK0pj6xknH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