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模块四

中医外科疾病的辨证

项目一 诊法

【学习目标】

熟悉:四诊在外科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望、闻、问、切四诊是诊断外科疾病的重要手段,通过四诊获得疾病的诊断性资料,进而四诊合参、综合分析,方能对疾病做出正确的诊断和辨证。

一、望诊

望诊是指医生运用视觉观察患者的全身和局部及排出物的情况,包括望局部、望精神、望形态、望舌等几个方面。外科疾病局部多出现有形之症,所以望局部是望诊的重点。

(一)望局部

首先观察局部颜色的变化。青色多为瘀血,如外伤皮下瘀血等;赤色为火热,如疖、疔等;白色为寒为阳虚,如脱疽、冻疮等;黑色为肾亏、为死肌,如黧黑斑、脱疽坏疽期等。另外须观察局部形态。如高肿局限、焮红为阳证;平塌漫肿、皮色不变为阴证。疔疮疮顶高突、皮色鲜红,忽见疮顶陷黑、肿势扩散为走黄。溃疡疮面状如翻花或如岩穴,为岩证表现;臁疮溃疡形如“缸口”,皮肤乌黑;有头疽溃后疮面状如蜂窝。还有某些外科疾病有其好发部位。如暑疖多发于头面部;蛇串疮多发于胁肋部;脱疽好发于四肢末端,以下肢为多。

(二)望神色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望神主要包括观察眼神、语言、呼吸、动作反应等。若患者精神振作、目光有神、呼吸均匀、形容自如,为虽病但正气未衰,预后良好;若精神委顿、目光黯然、呼吸急促或不均匀、面容憔悴,是正气已衰,无论急、慢性疾病,均预后不良。若神昏谵语、烦躁不安,为邪入心包,多见于疔疮走黄、疽毒内陷,症属凶险。

望色主要观察面色,对异常面色应引起注意。如疮疡高热时,面色多红赤;剧痛时,面色青白;颜面色白不泽见于严重疮痨及岩肿后期;面色苍白见于大量失血或晕厥患者;久病气血大亏则见患者面色萎黄;岩肿晚期多见面色晦暗不泽。

(三)望形态

主要观察患者的外形及体态。形体健壮、发育正常者为体质强;形体消痩、发育不良者为体质弱。肥胖之人多痰湿,瘦人多虚火。在体态方面,注意观察患者的被动体态及功能障碍而知病之所在。如行走脚跷者为下肢的骨关节有病;颈项强直不能转侧者为颈项部有病变;腰挺直如板,不能弯腰拾物者多为腰椎流痰;患者以手托乳房缓慢而行,多为患有乳痈。

(四)望舌

舌为心之苗,胃气熏蒸谷气上承于舌面而成舌苔。五脏六腑之气秉受于胃气,故脏腑气血之虚实、病邪之深浅、津液之盈亏,均在舌象上表现出来。

1.望舌质 舌质红在外科急性病中多属热证,慢性疾病见之则多属阴虚。舌质红而起刺者属热极;舌质红而干燥者属热盛而乏津;舌绛为邪热入于营分,多见于疔疮走黄、疽毒内陷、烧伤后期等。舌质淡而白一般均为气血两虚;如果淡嫩而胖,多属阳虚,常见于疮疡溃后脓出过多者,或为慢性消耗性疾病(流痰);舌胖嫩而舌边有齿痕,多属气虚、阳虚,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后期或应用大量激素后常见到此舌象。舌光如镜,舌质红绛,伴有口糜,为病久阴伤胃虚,应用抗生素后亦可见到此舌象。青紫舌为瘀血,常见于瘀血流注。

2.望舌苔 白苔见于外科疾病兼有表证,或属寒证,或属脾胃有湿。黄苔多为邪热蕴结,外科疮疡在化脓阶段多见此苔。腻苔多为湿重征象,白腻为寒湿,黄腻为湿热。若黄腻不化,舌绛起刺,体温升高,疮疡兼见疮陷色暗,则为病情恶化或并发走黄、内陷之象。黑苔有寒热之分:热者是苔黑乌燥,为热极似火,犹如火过炭黑;寒者见苔黑而湿润,为阳虚、命门火衰所致。望舌苔时应注意因服药或饮食而染色的假苔;另外,某些患者有刷牙时刷舌苔的习惯,尤其是舌苔与证不相符时,应注意询问。

二、闻诊

闻诊包括听与嗅两方面的内容。听主要听患者的语言、呼吸、呕吐、呃逆及疮面音等;嗅主要包括患者的体臭及分泌物的气味,如脓液、痰涕等。

(一)耳闻

患者谵语、狂言,多为疮疡热毒炽盛而走黄或内陷之候;呻吟呼号多为疮疡酿脓或溃烂时的剧烈疼痛;气粗喘急是走黄或内陷毒邪传肺的危险证候。气息低微是正气不足的虚脱之象,如岩证晚期、系统性红斑狼疮脾肾阳虚时的久病患者。若急性患者由气粗喘急转为气息低微,为病情转危之象。呕吐、呃逆出现在肿疡初起且声高有力,为邪热炽盛;出现在溃疡后期且声低无力,为阴伤胃虚;若大面积烧伤、岩证后期见之,多为胃气已绝,预后不良。另外,须注意听疮面发出的声音。如烂疔疮面发出捻发音;附骨疽溃后探之内有骨摩擦音,为有死骨的存在;胸腹疮疡透膜后可有儿啼音或气泡破碎音。

(二)鼻嗅

有头疽、疖、痈患者若伴有烂苹果样的呼吸气味,应注意伴有消渴病;疮疡患者发出口臭,多为内有肺胃积热;患者腋下发出异味为腋臭。咳唾黄色腥臭痰常提示有肺痈;肛周脓肿溃破臭秽则易成瘘管;儿童头部糜烂结黄痂、发出鼠尿味是肥疮;指疔损骨、脂瘤等,其脓液及分泌物多臭秽。总之,溃疡脓液无异常气味者容易治愈;若脓液腥臭难闻,病在深里,则较难愈。

三、问诊

问诊是通过医患之间的交流以获得病史资料的诊断方法。可以通过询问患者或患者家属以了解疾病的发生经过和自觉症状,这是诊断疾病的首要方法之一。问诊包括问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经孕胎产史等内容。

主诉即患者此次发病最主要的疾苦或最明显的症状或体征,如“颈部结块红肿疼痛已2天”。现病史是指患者患病后的全过程,即发生、发展、治疗经过等。此外,还要收集与现病有关的旧病、家族病史及个人的职业、经孕胎产等情况。《景岳全书》总结了问诊的10项重要内容,今选取与外科有关的各项分述之。

(一)问寒热

形寒发热是人体与疾病抗争的反应,外科疾病有寒热的反应标志着病邪鸱盛。阳证疮疡病起恶寒、发热,是由火毒内发、外感风寒所致;中期高热不退,处于酿脓阶段;溃后脓毒外泄则发热渐降。若脓泄而发热不退,是毒邪未去、正不胜邪。若疮疡中后期出现寒战高热,多为毒邪走黄或内陷。阴证疮疡初起一般不发热,中期可有低热,后期往来潮热。

(二)问汗

疮疡患者自汗为气血不足,盗汗为阴虚火旺。若汗出如油、气粗者,当防虚脱。痈者汗出而热退,邪随汗解,有消散趋势;痈者汗出热不退,则仍有继续发展的可能。

(三)问二便

有大、小便改变先考虑泌尿生殖、肛肠病变。如血尿常由血热妄行所致,注意有无石淋;小便次数增多,排尿困难,尿淋沥或小便不通,多为精隆;尿道常有白浊排出,可为精浊;尿急、尿频、尿痛、会阴疼为急性前列腺炎的表现。大便带血、鲜红不痛多为内痔、息肉出血;大便带脓血,大便变扁变细,排便习惯改变,为锁肛痔的表现。另外,外科疾患兼见大便秘结、小便短赤黄浊,为火毒湿热内盛的表现;若兼见大便溏薄、小便清长,为寒湿内蕴的表现。肠痈出现大便次数增多,似痢不爽,小便频数似淋,是酿脓内溃的表现。

(四)问饮食

一方面,注意询问外科疾病发病后对患者饮食的影响。一般外疡患者纳食有味为脾胃无恙,病轻预后佳;若病后纳谷不思为脾胃已衰,病情较重。另一方面,注意询问饮食与外科疾病发病的关系,如瘾疹常与食海鱼、虾蟹有直接的关系。

(五)问病因

漆疮是由禀赋不耐,接触油漆而发;药毒是由禀赋不耐,口服、肌注、外用某种药物而发。手足部疔疮多由外伤引起;面部疔疮因挤压、碰撞、挑刺后可出现走黄。乳中结核多由长期情志所伤而引起。长期不良的饮食习惯如过度饮酒、过食肥腻可诱发胆瘅等。

(六)问旧病

主要询问患者既往宿病与现病的关系。如肛漏、瘰疬、流痰患者曾患过肺痨,治疗较困难;有头疽、疖病、皮肤瘙痒、外伤引起感染而发生湿性坏死与消渴病有关,病情多顽固难愈;男子乳房异常发育部分与肝、肾宿疾有关。另外,有肝肾宿疾而功能不佳者对砒制剂的外用、内服及黄药子的内服均属禁忌。

(七)问家族史

主要意义在于现病是否具有家族遗传性及传染性。如头癣、疥疮可由家人相互传染;乳岩、白疕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倾向;梅毒可由先天遗传而得。

(八)问职业

许多外科病与职业有关。如畜牧业、皮毛制革业工人易发疫疔;长期站立工作者易发筋瘤;久坐伏案者易便秘,进而发生痔疮。

(九)问经孕胎产史

外科疾病部分与妇女经孕胎产有关。如某些瘾疹常于月经来潮前发作,经后则自愈;乳癖的乳房肿块、胀痛经前加重,经后减轻,常伴月经不调;经产妇易发脱肛、肛裂。另一方面,月经妊娠属妇女特殊生理时段,外科用破瘀活血、行气通络之品有碍胎气和影响月经,应注意外科用药上的月经、妊娠禁忌,临证时应审慎。

四、切诊

切诊包括切脉和触诊两大类。

(一)切脉

外科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脏腑功能、气血盛衰有密切关系,脉象的变化可以反映人体脏腑气血的变化。通过切脉能了解疾病的深浅、邪气的盛衰、正气的强弱,从而对疾病做出准确的判断,所以切脉对外科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外科常见脉象有浮脉、沉脉、数脉等。

1.浮脉 肿疡脉浮有力,为风寒、风热在表或风热邪毒客于上焦;脉浮无力为气血不足;溃疡脉浮为外邪未尽,有续发的可能;若外感之邪已散,疡无续发的可能时出现脉浮,为气从外泄,是正虚而邪未去。

2.沉脉 肿疡脉沉是邪气深闭,病在深部,为寒凝脉道、气血壅塞;溃疡脉沉是毒邪深闭内伏,气血凝滞未解。

3.数脉 肿疡脉数为热毒蕴结、邪热炽盛,或为酿脓;溃疡脉数为邪热未尽,毒邪未化。

4.迟脉 肿疡脉迟为寒邪内蕴,气血衰少;溃疡脉迟为脓毒已泄,邪去正衰。

5.滑脉 肿疡脉滑为邪盛为主,滑而数为痰热,滑而洪数为酿脓,脉滑而迟为有寒凝;溃疡脉滑为邪热未退或痰多气虚。

6.涩脉 肿疡脉涩为寒邪壅塞、气血凝滞;溃疡脉涩为阴血不足。

7.大脉 肿疡脉大为邪盛正实;溃疡脉大为邪盛病进,其毒难化。

8.小脉 肿疡脉小为正不胜邪;溃疡脉小而细,属气血两虚。

外科临床上常见的脉象,浮沉属浅深,表明病位;迟数属速度,说明寒热;滑涩属充盈度,反映正邪相搏强弱;大小属幅度,标志气血的盛衰。浮数滑大脉为有力之脉,多属热证、实证、阳证;沉迟涩小脉为不足之脉,多属寒证、虚证、阴证。一般来说,疮疡在未溃前邪盛正实,应见有余之脉;溃后邪去正衰,应见不足之脉。若未溃见不足之脉,则为气血衰弱,毒深邪盛;溃后见有余之脉,则为邪盛气滞难化。若疮疡在未溃或已溃之时见到结、代、散、促脉,则为不良征象。

(二)触诊

触诊是通过触摸病变部位,以了解病灶的深浅及范围、局部温度变化、疼痛、是否化脓或功能障碍等病理变化,从而对疾病做出进一步的判断。疮疡肿高、局限、灼热,轻按即痛,重按剧痛拒按者,为阳证;如触之平塌漫肿,不热或微热,重按隐痛或不痛或喜按者,多为阴证。若疮疡按之大坚而无应指感者,为无脓;按之软陷而应指者,为有脓。肿瘤触之坚硬如石,表面高低不平,推之不动,皮核粘连者,多为恶性;触之质韧或软如棉或有囊性感,表面光滑,推之活动,多为良性。按触皮肤麻木不仁而无感觉者可能为麻风;按触指(趾)发凉且趺阳脉弱或消失,可能为脱疽。肛门指诊对肛门直肠癌的早期发现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项目二
辨阴证阳证

【学习目标】

掌握:外科疾病的阴阳辨证。

阴阳是八纲辨证的纲领。外科疾病的辨证应通过分析患病局部表现与全身症状,首先辨别它的阴阳属性。

发病缓急:急性发作属阳;慢性发作属阴。

病位深浅:发于皮肉属阳;发于筋骨属阴。

皮肤颜色:红活焮赤属阳;紫暗或皮色不变属阴。

皮肤温度:灼热的属阳;不热或微热属阴。

肿形高度:高肿突起属阳;平塌下陷属阴。

肿胀范围:根盘收束属阳;根盘散漫属阴。

肿块硬度:软硬适度、溃后渐消属阳;坚硬如石或柔软如棉属阴。

疼痛感觉:疼痛剧烈属阳;不痛、隐痛、酸痛或抽痛属阴。

脓液稀稠:脓质稠厚属阳;脓质稀薄或纯血水属阴。

病程长短:阳证的病程比较短;阴证的病程比较长。

全身反应:阳证疮疡病起常伴有形寒发热、口渴、纳呆、便秘、溲赤,溃后症状逐渐消失;阴证病起一般无明显症状,酿脓时有骨蒸潮热、颧红,或面色白、神疲自汗、盗汗等症状,溃脓后尤甚。

预后顺逆:阳证易消、易溃、易敛,预后多顺;阴证难消、难溃、难敛,预后多逆。

项目三
辨局部常见症状

【学习目标】

掌握:外科疾病局部常见症状辨证。

局部症状的存在是外科疾病最显著的特征,肿胀、疼痛、瘙痒、化脓、麻木是外科局部的常见症状。通过对局部症状的辨证分析,并与全身辨证有机结合,从而对外科疾病做出准确的诊断。

一、辨肿

肿是由各种致病因素引起经络阻塞、气血凝滞而成。肿势的缓急、集散常为诊断病情虚实、轻重的依据。由于患者体质强弱与致病原因的不同,发生肿的症状也有所差异。

(一)辨肿形

1.局限性 红肿高突,根围收束,不甚平坦,多为阳证实证。

2.弥漫性 肿势平坦,散漫不聚,边界不清,阳证见之为邪盛毒势不聚,阴证见之为气血不充。

3.全身性 疮疡溃后见头面、手足虚浮,为脓出过多,患者气血大耗、脾阳不振所致。

(二)辨成因

1.风肿 漫肿宣浮,或游走不定,不红微热,微痛兼痒。

2.寒肿 肿而不硬,皮色不泽,不红不热,常伴酸痛。

3.湿肿 肿而皮肉重坠胀急,深则按之如烂棉不起,浅则光亮如水疱,破流黄水。

4.火肿 肿而色红,皮薄光泽,焮热疼痛。

5.痰肿 肿势软如棉馒,不红不热。

6.气肿 肿势皮紧内软,不红不热,随喜怒而消长。

7.郁结 肿势坚硬如石,或边缘有棱角,形如岩穴,不红不热。

8.瘀血 肿而胀急,色初暗褐,后转青紫,逐渐变黄消退。

(三)辨部位、形色

肿发生的部位有深部、浅部及疏松、致密的不同,肿的情况亦有差别。凡病发生在皮肤浅表、肌肉之间者,肿势高突而焮红,发病较快,并易脓、易溃、易敛;凡病发在筋骨、关节间者,肿势平坦而皮色不变,发病较缓,并难脓、难溃、难敛。若病发在组织疏松部位,肿势易于蔓延;发生于组织致密部位,肿势不甚,但疼痛剧烈。大腿部由于肌肉丰厚,肿势虽甚,但外观不明显。一般浅表的疮肿以赤色为多;而患在深部的则以皮色不变者居多,乃至脓熟仅透红一点。颜面部疔疮、有头疽等病在未溃时,由红肿色鲜转向暗红而无光泽,由高肿转为平塌下陷,这是走黄或内陷之象。

二、辨痛

不通则痛,痛主要由于气血凝滞、阻塞不通而致。痛为外科疾病常见的自觉症状,其增剧与减轻常为病势进退的标志。

(一)辨成因

1.风痛 痛无定处,忽彼忽此,走注甚速。

2.寒痛 皮色不变,不热酸痛,得温则痛缓。

3.热痛 皮色焮红,灼热疼痛,遇冷则痛减。

4.气痛 攻痛无常,时感抽掣,喜缓怒长。

5.瘀血 初起隐痛、微胀、微热、皮色暗褐,继则皮色青紫而胀痛。

6.化脓 肿势急胀,痛无止时,如同鸡啄,按之中软应指。

(二)辨发作情况

1.卒痛 突然发作,疼痛剧烈,多见于急性疾患。

2.阵发痛 忽痛忽止,发无定常,时轻时重,多见于石淋及胆道疾患、胃肠道寄生虫病。

3.持续痛 痛无休止,持续不减,多见于阳证未溃;病势和缓、持续较久者多见于阴证初起。

(三)辨性质

1.刺痛 痛如针刺,病变多在皮肤。

2.灼痛 痛而有灼热感,病变多在肌肤。如疖、丹毒、有头疽等。

3.裂痛 痛如撕裂,病变多在皮肉。如手足皲裂较深、肛裂等。

4.钝痛 疼痛滞钝,病变多在骨与关节间。如流痰、附骨疽转入慢性阶段。

5.酸痛 又酸又痛,病变多在关节。如流痰等。

6.抽掣痛 除疼痛有抽掣外,并伴有放射痛,传导于邻近部位。如乳岩、石瘿、失荣的晚期等。

7.啄痛 痛如鸡啄,并伴有节律性疼痛,病变多在肌肉,多在阳证疮疡化脓阶段出现。如手部疔疮、乳痈等。

(四)疼痛与肿结合辨

1.先肿后痛,其病浅在肌肤。如颈痈。

2.先痛后肿,其病深在筋骨。如附骨疽。

3.痛发数处,同时肿胀并起,或先后相继者,如流注。

4.肿势蔓延而痛在一处者,是毒已渐聚;肿势散漫而无处不痛者,是毒邪四散,其势鸱张。

三、辨痒

痒的外因是由于风、湿、热、虫、毒客于肌肤,引起皮肉间气血不畅所致;内因是由于血虚生风生燥,肌肤失养而成。痒多为皮肤病的自觉症状,疮疡在病程的发展中亦可出现痒。由于痒发生的原因不一,病变的过程不同,故其表现也各异。

(一)按成因辨痒

1.风胜 走窜无定,遍体作痒,抓破血溢,随破随收,不致化腐,多为干性。如瘾疹、牛皮癣等。

2.湿胜 浸淫四窜,黄水淋漓,易沿表皮蚀烂,越腐越痒,多为湿性,或有传染性。如急性湿疮、黄水疮等。

3.热胜 皮肤瘾疹,焮红灼热作痒,或只发于暴露部位,或遍布全身,甚则糜烂,滋水淋漓,结痂成片,常不传染。如接触性皮炎。

4.虫淫 浸淫蔓延,黄水频流,状如虫行皮中,其痒尤甚,最易传染。如手足癣、疥疮等。

5.毒 皮肤红肿、丘疹、水疱、风团、糜烂等多种形态,瘙痒或痛,轻则局限一处,重则泛发全身,来去甚速。有明显某种物质接触史或毒虫叮咬史。

6.血虚 皮肤变厚、干燥、脱屑、作痒,很少糜烂滋水。如牛皮癣、慢性湿疮等。

(二)疮疡辨痒

1.肿疡作痒 疔疮、有头疽病起时患处作痒是因毒邪炽盛,病势有发展趋势;如乳痈等经治疗后患处作痒,是经治疗后毒势已衰,气血畅通,病变有消散的趋势。

2.溃疡作痒 如痈疽溃后肿痛渐消,局部作痒,常由脓区不洁、脓液浸渍皮肤、护理不善所致,或因应用汞砷剂、敷贴膏药等引起皮肤过敏所致,或因顶风换药而致。如疮疡溃后经治疗脓流已畅、四周余肿未消之时,或于腐肉已脱、新肌渐生之际而皮肉间感觉微微作痒,这是毒邪渐化,气血渐充,助养新肉,将要收口的佳象。

四、辨脓

脓因皮肉之间热胜肉腐、蒸酿液化而成,由气血所化生,是疮疡早期不得消散,发展到中期所形成的病理性产物。疮疡的出脓是正气载毒外出的现象,所以疮疡局部辨脓的有无至关重要。脓成后再辨脓位置的深浅,以便进行适当处理。出脓后须对脓的形质、色泽、气味进一步辨析,以判断体质的盛衰、病情的转归。

(一)辨脓之有无

1.有脓 按之灼热痛甚,指端重按一处其痛最甚,肿块已软,指起即复(即应指),脉数者,为脓已成。

2.无脓 按之微热,痛势不甚,肿块仍硬,指起不复,脉不数者,为脓未成。

(二)辨脓的操作方法

1.按触法 把两手食指的指端轻放于脓肿患部,相隔适当的距离,然后以一手指端稍用力反复按压,另一手指端即有一种波动的感觉,这种波动感称为应指。经多次及左右相互交替试验,若应指明显者为有脓。在检查时注意两手指端应放于相对的位置,并且在上、下、左、右四处互相垂直的方向检查。若脓肿范围较小,用左手拇指、食指两指固定于脓肿的两侧,以右手的食指按压脓肿中央,如有应指为有脓。

2.透光法 医生用左手遮住患指(趾),同时用右手把手电筒放在患指(趾)下面,对准患者指(趾)照射,然后注意观察指(趾)部上面,如见深黑色的阴影为有脓。不同部位的脓液积聚则其阴影可在不同的部位显现。如蛇眼疔甲根后的脓液积聚可在指甲根部见到轻度的遮暗;蛇头疔脓液在骨膜部,则沿指骨的行程有增强的阴影,而周围则清晰;脓肿在骨部的沿着骨有黑色遮暗,并在感染区有明显的轮廓;脓肿在腱鞘部的有轻度遮暗,其行程沿整个手指的掌面;全手指尖部、整个手指的脓肿则呈一片显著遮暗。如尚未化脓时,则见清晰潮红。此法仅适用于指、趾部的辨脓。

3.点压法 手指部的脓肿在脓液很少的情况下可用点压法检查,简单易行。用大头针尾或火柴头等小的圆钝物在感染区域轻轻点压,如测得有局限性的剧痛点,显示有脓肿形成,而剧痛的压痛点即为脓肿部位。

4.穿刺法 针对深部疮疡,当脓已成而脓液不多,用按触法辨脓有困难时,可采用注射器穿刺抽脓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仅可以用来辨别脓的有无,而且可以用来采集脓液标本。在操作时,必须注意严格消毒及穿刺部位进针的深度等。

(三)辨脓之深浅

辨脓位置的深浅,对于准确把握切开引流进刀的深浅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浅部脓 肿块高突坚硬,中有软陷,皮薄灼热焮红,轻按便痛而应指。

2.深部脓 肿块散漫坚硬,按之隐隐软陷,皮厚,不热或微热,不红或微红,重按方痛而应指。

(四)辨脓的形质、色泽和气味

1.脓的形质 脓稠厚者,为元气充盛;淡薄者,为元气虚弱。如先出黄色的稠厚脓液,次出黄稠滋水,为将敛佳象;如脓由稠厚转为稀薄,为体质渐衰,一时难敛。如脓成日久不溃,一旦溃破,脓质虽如水直流,但其色不晦,其气不臭,未为败象;如脓稀似粉浆污水,或夹有败絮状物质而色晦腥臭者,为气血衰竭,是属败象。

2.脓的色泽 脓黄白质稠,色泽鲜明,为气血充足,属于佳象。如黄浊质稠,色泽不洁,为气火有余,尚属顺证;如黄白质稀,色泽洁净,气血虽虚,未为败象。如脓色绿黑稀薄,为蓄毒日久,有损筋伤骨的可能。如脓中夹有瘀血,色紫成块者,为血络损伤。如脓色如姜汁,则每多兼患黄疸,病势较重。

3.脓的气味 脓液一般略带腥味,脓液稠厚,大多是顺证;脓液腥秽恶臭的,其质必薄,大多是逆证,而且常是穿膜损骨之征。

五、辨麻木

麻木是由于气血不运或毒邪炽盛以致经脉阻塞而成。如疔疮、有头疽坚肿色褐,麻木不知痛痒,伴有较严重的全身反应,为毒邪炽盛,常易导致走黄和内陷。而脱疽早期患肢麻木且冷痛,为气血不运、脉络阻塞所致,后期易致指(趾)节坏死、脱落。

六、辨溃疡

(一)辨溃疡的色泽

阳证疮疡的溃疡色泽红活鲜润,脓液稠厚黄白,腐肉易脱,新肉易生,疮口易敛;阴证溃疡疮面色泽灰暗,脓液清稀,或时流血水,腐肉难脱,新肉不生,疮口难敛。如疮顶突然陷黑无脓,四周皮肤暗红,肿势扩散,多为疔疮走黄之象。如疮面腐肉已脱而脓水灰薄,新肉不生,状如镜面,光白板亮,为虚陷之象。

(二)辨溃疡的形态

阳证疮疡溃后肿势聚而渐退,疮顶随脓泄而渐低,腐肉渐脱,脓水渐少,新肌渐生而愈,为顺证;若溃而根盘不束、肿势不聚、脓水污秽、腐肉难脱,或疮顶陷凹、干枯,则为逆证。阴证溃疡则多见疮色紫滞、出脓水或夹血水、秽浊不清,或疮口凹陷,或如翻花,或出败絮,或腐不脱,或如空壳,或僵硬不消,坚如岩石,经久不敛。另外,缺血性溃疡如臁疮,疮痨性溃疡如瘰疬,还有梅毒性溃疡、岩性溃疡、麻风溃疡等,由于疾病性质的不同,溃疡的形态各有其特性。

项目四
辨经络部位

【学习目标】

了解:外科疾病辨经络部位。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局部的外科表现与脏腑经络有密切的联系,通过辨病变部位的经络所属,掌握其特性,可以按经络给药,提高疗效。

一、人体各部所属经络

头顶:正中属督脉,两旁属足太阳膀胱经。

面部、乳部:属足阳明胃经,乳外属足少阳胆经,乳头属足厥阴肝经。

耳部前后:属足少阳胆经和手少阳三焦经。

手、足心部:手心属手厥阴心包经,足心属足少阴肾经。

背部:总属阳经(因背为阳,中行为督脉之所主,两旁为足太阳膀胱经)。

臂部:外侧属手三阳经,内侧属手三阴经。

腿部:外侧属足三阳经,内侧属足三阴经。

腹部:总属阴经(因腹为阴,中行为任脉之所主)。

其他:如生于目部,为肝经所主;生于耳内,为肾经所主;生于鼻部,为肺经所主;生于舌部,为心经所主;生于口唇,为脾经所主。

二、经络辨证的应用

(一)引经报使

辨别外科疾病的经络所属,可以选用引经药,使药力直达病之所在,提高疗效。如手太阳经用黄柏、藁本;足太阳经用羌活;手阳明经用升麻、石膏、葛根;足阳明经用白芷、升麻、石膏;手少阳经用柴胡、连翘、地骨皮(上)、青皮(中)、附子(下);足少阳经用柴胡、青皮;手太阴经用桂枝、升麻、白芷、葱白;足太阴经用升麻、苍术、白芍;手厥阴经用柴胡、牡丹皮;足厥阴经用柴胡、青皮、川芎、吴茱萸;手少阴经用黄连、细辛;足少阴经用独活、知母、细辛。

(二)经络特性

由于十二正经循行气血多少不同,发于各经的外科疾病各有特性。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为多气多血之经,发于此二经的外科疾病实证居多,多易溃易敛,治宜注重行气活血;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为多血少气之经,因血多则凝滞甚,气少则外发缓,发于这些经络的外科疾病,治宜注重破血补托;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为多气少血之经,发于这些经络的外科疾病因气多则结甚,血少则难敛,治宜注重行气、滋养。

项目五
辨善恶顺逆

【学习目标】

了解:外科疾病辨善恶顺逆。

外科疾病的预后是通过局部与全身症状的综合指标进行判断。全身表现分善证、恶证,局部表现分顺证、逆证。所谓善是指好的现象,恶是指坏的现象。历代医家总结有“五善”“七恶”的辨证方法。局部按顺序出现应有症状者称顺证;凡不按顺序而出现不良症状者为逆证。善、顺证预后良好,恶、逆证预后不良。

一、善证、顺证

(一)五善

1.心善 精神爽快,言语清亮,舌润不渴,寝寐安宁。

2.肝善 身体轻便,不怒不惊,指甲红润,二便通利。

3.脾善 唇色滋润,饮食知味,脓黄而稠,大便和调。

4.肺善 声音响亮,不喘不咳,呼吸均匀,皮肤润泽。

5.肾善 并无潮热,口和齿润,小便清长,夜卧安静。

(二)顺证

1.初起 由小渐大,疮顶高突,焮红疼痛,根脚不散。

2.已成 顶高根收,皮薄光亮,易脓易腐。

3.溃后 脓液稠厚黄白,色鲜不臭,腐肉易脱,肿消痛减。

4.收口 疮面红活鲜润,新肉易生,疮口易敛,知觉正常。

二、恶证、逆证

(一)七恶

1.心恶 神志昏糊,心烦舌燥,疮色紫黑,言语呢喃。

2.肝恶 身体强直,目难正视,疮流血水,惊悸时作。

3.脾恶 形容消瘦,疮陷脓臭,不思饮食,纳药呕吐。

4.肺恶 皮肤枯槁,痰多音喑,呼吸喘急,鼻翼扇动。

5.肾恶 时渴引饮,面容惨黑,咽喉干燥,阴囊内缩。

6.脏腑衰败 身体浮肿,呕吐呃逆,肠鸣泄泻,口糜满布。

7.气血衰竭 疮陷色暗,时流污水,汗出肢冷,嗜卧声低。

(二)逆证

1.初起 形如黍米,疡顶平塌,根脚散漫,不痛不热。

2.已成 疮顶软陷,肿硬紫暗,不脓不腐。

3.溃后 皮烂肉坚无脓,时流血水,肿痛不减。

4.收口 脓水清稀,腐肉虽脱,新肉不生,色败臭秽,疮口经久难敛,疮面不知痛痒。

临床上应注意,即使见到预后良好的善证、顺证也不能疏忽,应时刻预防转成预后不良的恶证、逆证;若见到恶证、逆证也不可惊慌,应及时进行救治,如治疗得当,也能转为善证、顺证。

复习思考

1.试述外科疾病阴证阳证的辨证要点。

2.脓的形成机理是什么?辨脓的内容和临床意义有哪些?

3.简述外科疾病顺证的表现。 lHTqj8fOo5tC86bDMta7JQk8TDSodUk15NXVzNI7oAU+olNC6dh3Ct/5R7GnZjZ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