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经络腧穴基本概念

1.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图2-1),是由经脉与络脉相互联系、彼此衔接而构成的体系。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及其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等。

图2-1 经络系统

十二经脉即手三阴经(肺、心包、心)、手三阳经(大肠、三焦、小肠)、足三阳经(胃、胆、膀胱)、足三阴经(脾、肝、肾)的总称,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之为“正经”。

十二经脉的名称由手足、阴阳、脏腑三部分组成,是古人根据阴阳消长所衍化的三阴三阳,结合经脉循行于上肢和下肢的特点,以及经脉与脏腑相属的关系而确定。如将其中隶属于六脏、循行于四肢内侧的经脉称为阴经;隶属于六腑,循行于四肢外侧的经脉称为阳经。并根据阴阳衍化的理论分为三阴经、三阳经,这样就形成了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等十二经脉名称。

十二经脉在体表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以正立姿势,两竖臂下垂,拇指向前的体位为标准。十二经脉中六条阴经分布于四肢的内侧和胸腹,其中上肢的内侧是手三阴经,下肢内侧是足三阴经;六条阳经分布于四肢的外侧和头面、躯干,其中上肢的外侧是手三阳经,下肢的外侧是足三阳经。手、足三阳经在四肢的排列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手三阴经在上肢的排列是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足三阴经在小腿下半部及足背,其排列是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上8寸处足厥阴经与足太阴经交叉后,足厥阴循行在足太阴和足少阴之间,便成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十二经脉的表里络属关系: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脏与腑有表里相合的关系,阴经和阳经有表里络属的关系。即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相表里;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相表里;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相表里。互为表里的阴经和阳经在体内有属络关系,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即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足太阴脾经属脾络胃、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足阳明胃经属胃络脾、手厥阴心包经属心包络三焦、足厥阴肝经属肝络胆等六组属络关系。互为表里的经脉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治疗上相互为用。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①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如手太阴肺经在手示指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手少阴心经在手小指与手太阳小肠经交接,手厥阴心包经在手环指与手少阳三焦经交接,足阳明胃经在足大趾与足太阴脾经交接,足太阳膀胱经在足小趾与足少阴肾经交接,足少阳胆经在足大趾丛毛处与足厥阴肝经交接。②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如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交接于鼻旁,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在目内眦交接,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交接于目外眦。③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如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心中,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交接于胸中,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接于肺中。十二经脉流注规律: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 脉、阳 脉的总称。“奇”有奇异、特殊的意思,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关系。其作用一是在循行中将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达到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二是对十二经脉的气血有蓄溢调节作用。奇经八脉循行无规律,督、冲、任脉同起于胞中,督脉行于腰背正中,上至头面;任脉行胸腹正中,上抵颊部;冲脉与足少阴经并行,环绕口唇。带脉起于胁下,环行腰间一周。阴维脉起于小腿内侧,沿腿股内侧上行,至咽喉与任脉会合。阳维脉起于足跗外侧,沿腿膝外侧上行,至项后与督脉会合。阴 脉起于足跟内侧,随足少阴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阳 脉等会合。阳 脉起于足跟外侧,伴足太阳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阴 脉等会合,沿足太阳经上额,于项后会合于足少阳经。十二经脉中,六阳经均交会于督脉,故督脉为“阳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阳经经气的作用;六阴经均交会于任脉,故任脉为“阴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阴经经气的作用;冲脉与任、督、足阳明、足少阳等经有联系,故有“十二经之海”“血海”之称,总领诸经气血的要冲,具有涵蓄十二经气血的作用。带脉约束联系纵行躯干部的诸条足经,使经气通畅。阴、阳 脉分主一身左右之阴阳,濡养眼目,司眼睑的开阖和下肢的运动。阴、阳维脉分别维系手足三阴经、手足三阳经。

奇经八脉中,督脉、任脉各有其腧穴,故常与十二经脉相提并论,合称为十四经。其余各脉的腧穴都寄附于十四经之中。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于筋肉关节体系,是十二经脉的外周连属部分,十二经筋的分布与十二经脉的体表通路基本一致,其循行走向都是从四肢末端走向头身,行于体表,不入内脏,结于关节、骨骼部。其规律为:手三阳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外上行结于角(头部);手三阴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内上行,结于贲(胸部);足三阳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外上行,结于顺(面部);足三阴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内上行,结于阴器(腹部)。另外,各经在循行中,还在踝、膝、股、髀、腕、肘、臂、腋、肩、颈等关节或骨骼处结聚,特别是足厥阴经筋,除结于阴器外,并能总络诸筋。十二经筋是筋肉受相应经络支配的部分,其主要作用是约束骨骼,利于关节屈伸活动,保持人体正常的运动功能。经筋的病变,多表现为拘挛、强直和抽搐。

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十二经别的分布特点是:十二经别多从四肢肘膝上下的正经离别,经过躯干,深入内脏,在头项部浅出体表后,阴经经别合于相表里的阳经经脉,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经脉,故有“六合”之称。十二经别加强了内外、脏腑联系的作用,扩大了经穴主治的范围,如阴经经别在头项部合于与其相表里的阳经经脉,这样就加强了阴经的经别同头面部的联系,推拿中就可以取手三阴经的腧穴治疗头面、五官的病症,按揉太渊、列缺等穴可以治疗偏、正头痛;一指禅推法、点法等作用于太溪、照海等穴,以治疗牙痛、喉病等。

十二皮部是体表皮肤按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而划分的区域,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十二皮部的分布是以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范围为依据的,因其居于人体最外层,所以是机体的卫外屏障,病邪入侵时,则由皮部深入络脉、经脉、脏腑。但当内脏有病时,亦通过经脉、络脉反映于皮部。根据“十二经脉者皮之部也”“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纲纪”的理论,经络或内脏有病时可取皮部进行治疗。推拿手法在皮部进行刺激,可以通过络脉、经脉,起到对内脏的调整作用,如用推拿手法作用于手太阴肺经的皮部,可以有效地治疗胸闷、咳嗽等与肺腑相关的病症。

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共计十五条,统称十五络,分别以十五络所发出的腧穴命名。十二经脉的别络在肘膝关节以下本经络穴发出后,均走向其表里经脉;任脉的别络从鸠尾分出后散布于腹部;督脉别络从长强分出后,散布于头部左右别走足太阳经;脾之大络从大包分出,散布于胸胁。络脉中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称为“浮络”。遍布于全身,难以计数的细小分支称为“孙络”。十二经络脉沟通各组表里经脉,加强它们的互相联系,任脉别络沟通了腹部经气,督脉别络沟通了背部经气,脾之大络沟通了侧胸部经气。孙络输布气血,以濡养全身组织。

2.经络的生理功能与临床运用

(1)经络的生理功能

①内属脏腑,外络肢体 经络系统中十二经脉及其分支纵横交错,入里出表,通上达下,联系了脏腑器官;奇经八脉又沟通于十二经之间,经筋、皮部联结了肢体筋肉皮肤。经络的这种相互联系,使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保持着协调统一,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如《灵枢·海论》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②输布气血,营养周身 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必须依赖经络的传注,才能输布周身,以温养濡润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维持机体的正常功能。如《灵枢·本脏》所说的:“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③抗御外邪,保卫机体 经络能行血气而营阴阳,营气运行于脉中,卫气运行于脉外,如果经络功能正常,营卫之气密布于周身,营卫调和,卫气固密,就能发挥扰御外邪、保卫机体的作用。

(2)经络的临床运用

①诊断方面 根据经络、皮部、脏腑相关(体表和内脏相关)的学说,不论是经络受邪,还是脏腑变动,往往可在相关的经脉循行部位上反映出来,再结合四诊、八纲理论,用以诊断疾病。

从部位辨经络病:由于经脉均有固定的循行路线及分布的区域,当某经发生病变时,可在某经所过之处出现症候群,以此辨别经络病症,如头痛症,前额痛为阳明经,偏头痛属少阳经,枕、项痛属太阳经,头顶痛属肝经、督脉。

从经络辨脏腑病:根据十二经脉均有属络脏腑,各经按一定部位循行的规律,脏腑有病,可在体表经脉循行线上,以及经脉之气聚集的俞、募、原穴上反映出来,如压痛点、敏感点、结节等,这些现象可以诊断内脏疾病,如阑尾炎可在上巨虚周围出现压痛点;胆道疾患,可在阳陵泉周围出现压痛点,掌握这些经络现象,有助于诊断疾病。

②治疗方面

循经选穴:根据“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理论,常以循经选穴法治疗疾病。如《四总穴歌》中“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就是循经取穴的典范。循经选穴是针灸推拿施治的主要选穴原则之一。

经络、脏腑为病,取之皮部:根据十二皮部的分布,经络、内脏有病时,可取相关皮部施治,推拿在皮部施展各种手法,及针刺中的皮肤针运用,即是根据这一理论。

经络郁滞,取之血络:《灵枢·官针》说:“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凡经脉瘀滞,闭阻为患,均可刺络脉出血,以通闭泄邪。如三棱针点刺太阳放血治目赤肿痛;刺委中放血,治急性呕吐,泄泻等症。

病在经筋,取之阿是:经筋为病,多表现为筋肉拘挛,强直和抽搐等症。治疗上多以局部施治(即取阿是穴),给予针刺或推拿手法。如《灵枢·经筋》云:“足太阳之筋……其病小指支跟肿痛,腘挛,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腋支缺盆中纽痛,不可左右摇,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

3.腧穴的分类与主治作用

(1)腧穴的分类

腧穴的发展,经历了无定名、无定位(即以痛为输)到定名、定位、分部、分经等过程,并进行了多次整理,归纳起来,大体把腧穴分为:经穴、经外奇穴、阿是穴三类。

①经穴 经穴是指归属于十二经脉与任、督二脉的腧穴,称为十四经穴,简称经穴。分布于十二经脉的腧穴均为左右对称的双穴;分布于任、督脉的腧穴,均为单穴。经穴具有主治本经病症的共同作用,十二经脉的腧穴还治疗相连属的脏腑病症。经穴共361个,其中349个腧穴是晋代以前发现的,其余部分是历代补充的。

②经外奇穴 经外奇穴是指没有归属于十四经,但有穴名、定位、主治的一类腧穴。其大部分是在十四经穴确定以后陆续发现的。虽未归属十四经,但对某些病症有特殊的治疗作用,故又称为奇穴。如四缝穴治疗小儿疳积,太阳穴治疗头痛等。

③阿是穴 阿是穴又叫“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内经》所说的“以痛为输”即是阿是穴的最早应用。这类穴位既无定名,又无定位,而是以压痛点或反应点作为腧穴的。

(2)腧穴的主治作用

①近治作用 所有腧穴都能够治疗该穴所在部位及邻近组织、器官的病症叫作近治作用。这也是一切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如眼区的睛明、承泣、四白、瞳子髎各穴,均能治疗眼病;耳区的耳门、听宫、听会、翳风诸穴,均能治疗耳病;胃部的中脘、梁门、建里等穴,均能治疗胃病;膝关节部位的犊鼻、鹤顶、阳陵泉诸穴,均能治疗膝关节的疾病等。

②远治作用 这是十四经腧穴主治作用的基本规律。在十四经腧穴中,尤其是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不仅能治局部病症,而且对本经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的组织、器官和脏腑的病症也有较好的治疗作用,有的还有治疗全身疾患的作用,如足三里不仅是治疗胃脘痛的穴位,也是强壮要穴。

③特殊作用 腧穴的特殊作用是指针刺某些腧穴,对机体的不同状态,可起着双重的良性调节作用。例如泄泻时,针刺天枢穴能止泻;便秘时,针刺天枢穴又能通便。心动过速时,针刺内关能使心率减慢;心动过缓时,针刺内关又可使心率恢复正常。另外,有些穴位还具有相对特异性,如针刺大椎能退热,针刺至阴穴能矫正胎位等。

总之,十四经穴的主治作用,归纳起来大体是,本经腧穴能治本经病,表里经腧穴能相互治疗表里两经病,邻近经穴能配合治疗局部病。各经腧穴的主治既有其特殊性,又有其共同性。

4.腧穴的定位方法

(1)骨度分寸定位法

这种腧穴定位法,始见于我国最早的医学文献《灵枢·骨度》。它将人体的各个部位分别规定其折算长度,作为量取腧穴的标准。不论男女、老少、高矮、胖瘦的患者,均可按照这个标准测量,经后人补充修改,已成为腧穴定位的基本准则。详见图2-2,表2-1。

图2-2 全身骨度分寸示意图

表2-1 常用骨度分寸定位表

续表

(2)体表标志法

体表标志定位法是以人体的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来确定穴位位置的方法,又称自然标志定位法。体表标志主要指分布于全身体表的骨性标志和肌性标志,可分为固定标志和活动标志两类。

①固定标志 固定标志定位是指利用五官、毛发、爪甲、乳头、脐窝和骨节凸起、凹陷及肌肉隆起等固定标志来取穴的方法。比较明显的标志,如鼻尖取素髎;两眉中间取印堂;两乳中间取膻中;脐旁2寸取天枢;腓骨小头前下缘取阳陵泉;俯首显示最高的第7颈椎棘突下取大椎等。

②活动标志 活动标志定位法是指利用关节、肌肉、皮肤随活动而出现的孔隙、凹陷、皱纹等活动标志来取穴的方法。如张口取耳门、听宫、听会;闭口取下关;屈肘横纹头处取曲池;外展上臂时肩峰前下方的凹陷中取肩髃等。

(3)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手指同身寸定位法是指以患者本人的手指为尺寸折量标准来量取穴位的定位方法,又称手指比量法和指寸法。此法常用的有中指同身寸、拇指同身寸和横指同身寸三种。

①中指同身寸 中指同身寸是以患者中指屈曲时中节桡侧两端纹头之间的距离为1寸(图2-3)。

图2-3 中指同

图2-4 拇指同

②拇指同身寸 拇指同身寸是以患者拇指指骨间关节之宽度为1寸(图2-4)。

③横指同身寸 横指同身寸是当患者第2~5指并拢时中指近侧指骨间关节横纹水平的四指宽度为3寸(图2-5)。四横指为一夫,合3寸,故此法又称“一夫法”。

图2-5 横指同身寸

手指同身寸定位法是在体表标志和骨度法的基础上应用,不能以指寸悉量全身各部,否则长短失度。

(4)简便取穴法

简便取穴法是一种简便易行的腧穴定位方法。常用的简便取穴法有:两手伸开,于虎口交叉,当示指端处取列缺;半握拳,当中指端所指处取劳宫;两手自然下垂,于中指端处取风市;两耳角直上连线中点取百会等。 iMb/pjSYutmLr2b7Z9mFdgGQSeN+ck0rzLnuOBsyCfUCAiU2jSh4bwsHovSCyTl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