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脑供血不足是指人脑某一局部的血液供应不足而引起脑功能障碍,临床上将脑供血不足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脑供血不足(急性脑缺血)是老年人的常见病,临床较为重视。而慢性脑供血不足却很少引起人们的注意。其实慢性脑供血不足是一种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其发病率、致残率远高于出血性脑血管病。慢性脑供血不足可引发脑缺血缺氧,使脑实质发生广泛弥散性病变,使脑的整体功能受损。
1.高脂饮食、过度节食、饮水不足、失水过多,天热、蒸桑拿或剧烈运动出大汗,使血中水分不足引起高黏血症。由于血液黏稠度增高,使血液进入微小血管和毛细血管的流量减少或中断,通过能力降低,引起脑和远端组织供血不足。红细胞的功能是把氧气带到全身各处。血液黏稠会导致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聚集性增高。若红细胞聚集,红细胞的表面积就会明显缩小,其携氧功能就会明显减退。红细胞聚集后就不能通过微小血管,导致脑及远端组织供血障碍。
2.血压过高或过低,天气炎热,血管扩张,或天气寒冷,血管收缩或梗阻都可减少脑部血流量而影响脑供血。
3.运动不足导致体内脂质代谢减缓,血液黏稠,血流缓慢。膳食缺钾等因素导致血流动力学障碍,血压降低,心脏搏出量减少致使脑组织供血不足。
4.大脑3/4的血液来自颈动脉,而椎-基底动脉主要营养内耳、脑桥、中脑、间脑、小脑、枕叶皮质及颞叶等部位。颈椎寰枢关节和颈椎5、6关节错位,刺激椎动脉引起动脉血管腔狭窄或血管痉挛,使通过的血流量减少,易致所供应的脑区发生供血不足。
5.颈、脑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引起脑供血不足。糖尿病、贫血、肥胖、吸烟也是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促发因素。
6.微血栓形成,微血栓即动脉粥样硬化的微小斑块脱落,在血流中形成微栓子,随血流到小动脉而堵塞血管,导致脑局部供血不足。
1.一般症状为晨起头晕、头痛,晚上清醒。午后或餐后犯困,总感到头昏脑涨,萎靡不振,无精打采,频繁哈欠,流眼泪、老想睡觉。耳鸣、失眠、多梦,反应迟钝,短暂记忆力下降(脑部双侧海马小血管堵塞会立即引起失忆),性格突然改变(与平日反差极大),短暂视物模糊和听力下降(视、听神经和视网膜暂时性缺血缺氧),站立不稳,肢体麻木。稍活动则胸闷、心慌、气短,下蹲或蹲着干活气短。
2.严重者诱发血栓,导致组织器官缺氧,引发急性脑供血不足(中风)、缺血性心血管病、阿尔茨海默病和慢性肝肾疾病。
症状:晨起头晕、倦怠乏力、思睡、频繁哈欠、胸闷、心慌、气短,活动时加重,思维及记忆力下降,短暂视物模糊和听力下降,耳鸣、失眠、多梦,烦躁易怒。伴见口苦、口干、大便干燥、小便黄少。脉沉细,舌红少津,苔薄黄。
治法:益气养阴,行气活血。
处方:红参(先煎)5g,麦冬10g,五味子6g,山萸肉30g,熟地黄30g,丹参30g,赤芍15g,姜黄15g,川芎15g,枳实15g,怀牛膝15g,甘草3g。
症状:头昏脑涨,萎靡不振,无精打采,乏力气短,老打哈欠,困倦嗜睡,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体形偏胖,倦怠少动,四肢沉着、肿胀,麻木无力,食欲好,二便正常。脉沉细,舌淡红,苔薄白或滑腻。
治法:健脾益气,化浊通滞。
处方:党参30g,白术15g,茯苓15g,陈皮10g,半夏10g,姜黄15g,薏苡仁30g,泽泻15g,荷叶15g,枳壳15g,红景天15g,石菖蒲6g,甘草3g。
附注: 气阴两虚型用生脉饮合两仪膏(人参、熟地黄)益气养阴,配山萸肉敛气固脱,增强脏器血流灌注。现代研究表明,生脉饮含强心苷,与洋地黄作用类似,能增加冠脉流量。麦冬能降低心脏耗氧,增加心肌收缩力,增加大脑供血供氧。枳实行气通滞,有强心作用。川芎(增强心肌收缩)、丹参、赤芍、姜黄、怀牛膝行气活血化瘀,有助于血液循环,降低血液黏稠度,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脾为生痰之源,脾无留湿则不生痰。脾虚痰湿型用四君子汤益气补中,健脾养胃。二陈汤加薏苡仁、泽泻、荷叶燥湿除痰,和中降脂。石菖蒲开窍豁痰。痰浊内聚,由于湿阻气机不畅,故以陈皮、枳壳、红景天行气活血,调畅气机。
某男,17岁,学生,2010年5月10日来诊。
主诉头晕,周身乏力,困倦,嗜睡,每天早上进入教室听课,短时间即可呼呼入睡。食欲好,平时多静少动,学习注意力不集中,效率不高,经常出错。诊见体形肥胖,二便正常,脉沉细,舌淡红,苔薄白。
此为脾虚湿滞,痰浊阻滞,上蒙清窍而致清阳不升之故。
治法:补脾益气,化浊通滞。
处方:党参30g,白术15g,茯苓15g,陈皮10g,法半夏10g,姜黄15g,薏苡仁30g,泽泻15g,荷叶15g,枳壳15g,红景天15g,石菖蒲6g,甘草3g。水煎服,2日1剂。5剂。
嘱患者注意饮食清淡,坚持运动。患者服药5剂后,嗜睡减少,思维清晰,精力恢复正常。原方再服10剂,诸症明显好转。
1.保证睡眠,学习、工作1小时左右要做适当休息,可以在办公室做简单的运动,或者远眺,能缓解因颈椎压迫出现的脑供血不足。
2.坚持运动,控制体重,增强循环系统特别是心脏泵血功能。
3.清淡饮食,避免血液黏稠,影响血液运行。高脂肪、高蛋白、高糖食物易致血液黏稠,影响血液运行。精糖食物、纯糖类可以触发血液中胰岛素水平骤然上升和下降,影响脑部供血。
避免饮食过饱,可以降低一天的周期性心脑血管缺血程度。饮食过饱后血液循环首先满足消化系统需要,体内交感神经受到抑制,胃肠副交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血管扩张,全身血液集中流注胃肠,以满足消化吸收的需要,而大脑则处于轻度缺血缺氧的状态,导致昏昏沉沉,筋疲力尽。
4.避免蒸桑拿或剧烈运动出大汗,使血中水分不足引起高黏血症。保证足够饮水量,天热汗多要及时补水,避免血液黏稠。睡前喝一杯水,预防夜间血液黏稠。
5.铁元素能将血运送到全身,缺铁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高引起机体供血不足而致听力下降或脑卒中。缺铁者应注意补充鸭血、鸡血、猪血及红肉等含铁丰富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