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为公司最初的发展阶段,尚以本土市场为核心,当时员工只有6个人,产品也只有单一的交换机,那时候管理起来比较简单。为了更好地管理和引导公司,快速实现资本积累,任正非当时采用的是简单的直线制组织结构,简单来说就是“总经理管理业务员”的模式。这种结构的集权化比较突出,管理程序简单明了。
随着公司不断发展壮大,公司的员工逐渐达到了800人,产品从单纯的交换机扩展到移动通信领域,市场开始不断扩张并遍布全国,这个时候的华为已经成长为中国的大中型企业。可是扩张和壮大带来的结果就是管理者负担不断加重、管理开始脱节、职能分工不明确,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的效果很差,严重影响了办事效率。
于是任正非开始推行直线职能制的组织结构,实行“总经理加部门加科室”的模式,也就是说在原有的直线制基础上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能,并且也细化了公司的职能部门,这样一来就减少了管理者的负担,也提高了管理的效率,并让部门之间的协作更加紧密。
随着华为的高速发展和扩张,企业的战略开始发生转变,公司逐渐将目光投向国际市场,为了迎合发展和扩张的需要,任正非再次对企业的组织结构进行改进和完善,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入了事业部制和地区公司。这个时候华为公司的组织结构变得更加成熟,也变得更加完善。
首先是华为高层的组织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华为高层开始采用委员会制,包括董事会、审计委员会、财经委员会、人力资源委员会等机构,董事会主要负责重大问题的决策,而审计委员会、财经委员会、人力资源委员会等机构则对董事会进行监督,并且从旁进行协作,帮助董事会作决策。通过委员会制,可以确保公司高层机构相互配合、相互监督、相互影响,从而保证高层决策的科学合理。
其次是下层组织结构开始更加精细化、职能化和区域化,各个部门的划分更加精细明确,部门下设机构的职能也更加规范。比如原先的营销部门会分出两个分支:国外营销部和国内营销部,国内营销部主要增设区域管理部和产品行销部。国外营销部则主要增设了客户管理部和市场部。这种精细化的职能划分实际上确保了职能职责更加明确,确保了运作效率和团队合作的效率。
无论是高层中层,还是基层,分工都越来越明确,不同管理层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更加通力合作,比如公司在国内外都设有相关的办事处,而办事处下面则设有综合业务部、大客户部、产品部、技术服务部等部门,各个部门之间设有很多小分支,这些小分支和小部门实际分工明确,都拥有自己独立的工作任务和目标。整体来说,这些小分支又是相互配合的,它们始终服务于组织的整体目标,始终确保团队利益的最大化,可以说它们既相互独立,又联系紧密。
事业部和地区公司的推行实际上让华为的分工合作有了更大的保障。这种分工和团队的协作是相对稳定的,并不会因为某些部门的增减而产生脱节现象。即便是到了今天,华为每3个月仍要进行一次革新,组织架构也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彼此之间联系的次数和内容发生变化,但各部门之间仍然相互配合与协调。因为华为的组织结构是一种矩阵结构,这是一个从平衡到不平衡,到再平衡的动态演进过程,简单来说,当企业结构收缩时,要精简部门和人员,当扩张时,则要增加岗位和部门,这样一来就能够确保快速做出反应和决定,而这并不会影响公司的流程,这样就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公司各部门的协作性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任正非生意经
当前,中国很多企业的组织结构仍旧处于混乱的状态,很多企业家对于组织结构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们的企业仍旧停留在个人管理的状态,仍旧处于人治的层面,权力集中在一个人或者少数几个人手中,因此对他们来说,组织结构可有可无。
当然也有很多企业家意识到了组织结构的重要性,也认为企业想要获得发展,整个团队想要实现更好的合作,提高工作效率,就离不开一个好的组织结构。但是在建立组织结构的时候,他们往往只是盲目的进行复制,只是单纯地将那些先进组织结构照搬过来,结果反而引起了更大的负面影响。
组织结构的好坏影响着团队的工作效率,比如说团队合作、团队创新,往往会因为组织结构混乱而降低效率。可见组织设置也有诸多讲究,它并不是一个单一的、呆板的结构,而是一套灵活的体系。就像华为公司一样,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公司的组织结构不同,各个阶层、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不同,职能设置也不一样。
对于创业者和企业家来说,不能将目光一味放在发展生产和市场开拓上,还需要抓好组织体系建设。很显然,建立科学合理的、适合本企业发展情况的组织结构是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管理者优先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企业家需要建立一个非常合理的组织结构,需要设置一些合理的职能部门,这些职能部门应该能够确保团队分工明确,减少内耗,实现优势互补,同时还要能够相互促进、相互监督,这样才能有效确保企业的发展,才能保障企业的研发、生产、营销、服务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才能确保各部门之间的分工合作更加科学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