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尊幼相处心理学

巴纳姆效应:算命先生比你父亲还了解你的秘诀

巴纳姆效应指的是这样一种心理倾向,即人很容易受到来自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出现将一些模糊的大众评价言论,当作他人为自己量身定造的一些人格描述,给予高度准确评价的一种现象。事实上这些描述往往十分模糊也十分普遍,以至能够在很多人身上获得灵验,因而适用于很多人。

巴纳姆效应在生活中十分普遍,从性格预测到风水算命都有这个效应产生巨大影响的影子。就拿算命这个行为来说,很多有过算命经验的人,都会觉得请教过算命先生后往往认为算命先生说得“很准”。

其实,算命先生常常利用了人们的很多心理弱点,对于那些求助算命先生的人而言,其本身就有易受暗示的特点。这些人去算命时往往是情绪处于低落、失意的时候,已经对生活失去控制感,于是,安全感也受到影响。通常而言,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他所产生的心理依赖性也大大增强,受暗示性就比平时更强了。加上算命先生善于揣摩人的内心感受,稍微能够理解求助者的感受,求助者立刻会感到一种精神安慰。算命先生接下来再说一段一般性的个人性格描述、无关痛痒的情感历程猜测等的话,便会使求助者深信不疑。

不仅仅是算命,其实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尊长与幼小的相处也会产生类似的心理学现象。在两代有着天生年龄代沟的人之间,看待对方总是戴着模糊的有色眼镜,往往对方一些比较模糊的语言普遍化,就可能使得自己觉得对方是特别有所指摘,是针对自己的无端批评和攻讦,从而产生更进一步的误会。实际上在日常的隔代相处中,我们都要深刻地反省,时时地检视自己是否对于对方的一些言语和行为过于敏感,是否对于自己的一些价值观过于深信不疑,这样才能做到双方设身处地为对方更好地着想。

海格力斯效应:古希腊大力士的一根筋脑子

海格力斯效应源于一个名为海格力斯的希腊神话人物的故事,它是指一对一的人际互动。人与人之间往往会因为一点小事,陷入冤冤相报,致使仇恨越来越深的社会心理效应。海格力斯效应会使人陷入无休无止的烦恼之中,错过人生中许多美丽的风景,再没有真正的快乐,再没有新的进步。通俗来讲,就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希腊神话故事中有位英雄大力士,叫海格力斯,这个大力士几乎无所不能,总是能够击败挑战他的强敌。一天,这个无所不能的勇士居然被堵在了马路上动弹不得,愤怒的海格力斯筋疲力尽,愤怒而无奈。原来,这一天他走在坎坷不平的路上,看见脚边有个像鼓起的袋子样的东西,很难看,海格力斯便踩了那东西一脚。谁知那东西不但没被海格力斯一脚踩破,反而膨胀起来,并成倍成倍地加大,这激怒了英雄海格力斯。

于是,他顺手操起一根碗口粗的木棒砸那个怪东西,那东西竟膨胀到把路也堵死了。海格力斯奈何不了它,正在纳闷,一位圣者走到海格力斯跟前对他说:“朋友,快别动它了,忘了它,离它远去吧。它叫仇恨袋,你不惹它,它便会小如当初;你若侵犯它,它就会膨胀起来与你敌对到底。”

听到了这样的劝告,海格力斯选择了平静地绕开而行。

其实在尊幼相处中也能发现同样的道理。作为尊长不需要抓住晚辈的某一个细小之处久久不放,而作为晚辈也不能过于与尊长争论,否则两者陷入了一种纠缠争议状态以后,迫于双方本就尴尬的地位,显然便很难以调节解决。

有限尊严原理:菱角并非长于山前山后

在家庭生活中,有些长者往往自恃劳苦功高,总是以自己的面子为中心行事。这一点在中国人的文化氛围中体现得更为明显——中国人太好面子,有死不认错的执拗,很多时候总是为了争一口气而做出许多完全不合情理的事情。所以,有时候适当降低自己的尊严限度,放低姿态反而能够收到更好的效果。

从前,有个北方人,到南方去做官。刚到南方,肯定有许多事情弄不明白,如果虚心请教别人,也许并不难懂。可这位先生却不想去问别人,他认为,那样显得自己太无知,太没面子了。他宁肯不懂装懂,结果惹出笑话来。

一次,地方上有个乡绅请他去做客,大家聊得很开心。这时,仆人送上一盘菱角。这位北方人没吃过菱角,又不好意思问,主人家又一再请他先尝,无奈,他只好拿起一只菱角,放到嘴里去嚼。主人看他连壳也没有剥就吃了,心里很诧异,问他:“这菱角是要剥了皮才好吃的,你怎么整个丢到嘴里去嚼呢?”他明知自己弄错了,却还死要面子,一本正经地说:“刚刚到南方来,有些水土不服,连壳都吃掉了,为的就是清热解火。”主人摇摇头说:“我们怎么没听说过呢?你们那儿这东西很多吗?”那人答道:“多得很啊!山前山后到处都有的长呢。”菱角本来是生长在水中的,这人不懂装懂的样子,让主人不禁哑然失笑。

自视甚高、死要面子,不但对于解决问题、了解更宽广的世界毫无帮助,而且还容易造成倚老卖老、不讲道理,从而破坏家庭的和睦友好气氛。所以就必须有限度控制自己的尊严,有所让步、有所妥协。

换位思考定律:说服长者要用长者的话语系统

换位思考就是完全转换到对方的位置思考,从而更理解人、宽容人。设身处地地理解别人能给人很大好感。在人际交往中遵循这样的原则,才能理解别人做的事。因为你理解一个人会同时给他感动,他便会从另一个角度看你,而在他眼里你们的关系也比其他的牢固。

“二战”以后,美国百废待兴,蕴含着许多重大的商业机会。许多小公司正是把握了这时出现的市场机会,得以一跃获得巨大的发展。在这些公司的行列之中,Ben Duffy所拥有的公司就是一个很好的典型。话说1960年,Ben Duffy在纽约的公司还是一家非常小的广告代理公司。

有一回,他从酒吧听到了商业信息,也就是美国烟草正在寻找新的代理商,他马上打电话给美国烟草的总裁,约定了面谈的时间。Duffy觉得他必须计划一下这次的会面。于是他去酒店租了一个房间,以保证自己不受任何干扰。他工作了很久但仍然没有找到突破口。最后,他自言自语道:“如果我是美国烟草的总裁,我想知道代理商的哪些情况呢?”他马上坐下来,写出了一系列问题,然后他把问题削减成10个,并且都准备了答案。

第二天,Duffy被领进总裁的办公室。在拘谨的自我介绍后,他说:“我想您一定想通过今天的会面知道我们公司的一些情况,所以我准备了10个问题,也许您希望知道答案。”“真是太有趣了,”总裁回答说,“我做了同样的事情。您愿意和我交换一下各自所列的问题吗?就现在。” Duffy知道这是决定生意成败的一个动作,他同意了。他在看总裁所写的问题时,非常惊奇地发现他们列出的问题非常相似。这时候,总裁说道:“我看了一下,10个问题中有7个是一样的。”Duffy表示同意。总裁接着说:“我觉得我们有基础可以进行讨论,得出一个双赢计划。”就这样,这家小公司得到了这笔价值百万的生意。

在商业之中,换位思考往往能够找到投资方的要求和标准所在。其实在尊幼相处之中,换位思考同样能够很好地弥补年龄的鸿沟,直抵对方内心的最深处。

白德巴定理:狐狸不怕树,野猫傲独孤

这是由印度古代哲学家白德巴提出的定理,是指在家庭或者企业当中更需要团队合作。那种以权力为中心,自上而下、等级森严的管理方式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需要。尊幼的地位级别虽然依旧存在,然而这并不等于应该特别强调权力。作为家庭中的长者,应管好自己的嘴和手,少插话,少插手,适时控制自己发表演说和多管“闲事”的欲望。

一只见识广阔、满腹经纶、在社会上颇有地位的狐狸住在森林里。这只狐狸熟读理论,常以专家自居,喜欢滔滔不绝地发表长篇大论。

有一天它外出,遇上一只从森林外边来的野猫。闲谈时,野猫仰慕这狐狸“才高八斗”,因此便虚心请教。

野猫问道:“尊敬的狐狸先生,近来森林当中动物减少了不少,全球变暖,森林里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困难,您是怎样度过这段日子的?”

狐狸说:“哎呀,你这只可怜的野猫,每天只会捉老鼠,肯定难以过生活啊!要过得好,必须有独门绝技。你说说看,除了捉老鼠,你还有点啥其他猫不会的本领?”

野猫很谦虚地说:“我只会一种技术,别的猫不会。”

“什么本事?”

“如果有只狼狗向我扑来,我就会跳到树上去逃生。”

“唉,这算什么本领?我可是精读百科全书,掌握上百种武术,我身边还有一个袋子,里面装着满袋的锦囊妙计呢!你太可怜了,狼狗这种小儿科何以足惧呢?我来教你如何对付它!”

说完,狐狸便转身从袋子中寻找妙计。刚巧,这时一群猎人带了四只猎狗迎面而来。野猫敏捷地一纵身跳上一棵树,躲藏在茂密的树叶中。野猫大声向正在惊慌得不知所措的狐狸说:“狐狸先生,赶快跟着我跳上树枝来,这样你就会没事了!”

语毕,四只猎狗已扑向狐狸,将它抓住了。

野猫叹息道:“唉,狐狸先生,你会十八般武艺,却不会使一招半式。如果像我一样懂得爬上树来,你就不会落到这种凄凉的下场了!”

事实上,狐狸之祸就是说得多做得少。在尊幼相处中,同样要注意不要老是空谈、教训,实践是最好的榜样,做得好大家都会看得到。无论尊长还是幼小,都必须注意用行动去感化和感染对方!

家庭关系第一定律:嫁给阿冲等于嫁给阿冲全家

单纯的小家庭关系是比较容易处理的,当小家庭成员由于其他家庭的成员介入组成了新的家庭时,就会出现难以处理的冲突关系。通常,在丈夫的原生家庭,他的父母是最重要的,他们最有发言权;但在他的新家庭,他和妻子又处于核心位置。这样,当自己家庭的尊长意见与妻子的意见相左时,他就非常难以处理其中的平衡。

丽华现在的婆婆以前做媳妇的时候,因为受到了她婆婆的严重排挤,一直融不进她以前的家庭。她和丈夫的关系退居第二位、第三位甚至家庭中的最末位,这让她倍感孤独。于是,等儿子阿冲出生后,她发现儿子是她唯一的依靠,自然而然地与儿子建立起了最为亲密的关系,丈夫在她心目中甚至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这种情况下,她更加不能接受与儿子的分离。

丽华有了小孩后,阿冲的妈妈很自然地过来带小孩,不料本来尚可的婆媳关系就此迅速恶化。譬如,当阿冲和太太去小区花园散步时,妈妈一定要求一起去。一次两次就罢了,但次次都如此,让丽华很难受。自从婆婆入住后,阿冲和太太就再也没有单独散步的机会了。再如,看电视的时候,如果看到媳妇和阿冲一起坐在沙发上,他妈妈也会坐过来,并且必然是阿冲坐中间,太太和妈妈坐两边。

除了这些特殊情况外,阿冲家也有一般的糟糕的婆媳关系的普遍问题,譬如经常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吵个不停。每当这个时候,阿冲就觉得特别难办,一边是最亲的太太,一边是最敬的妈妈,他夹在中间左右为难。

原来,阿冲的家乡非常传统,男尊女卑的情况很严重。当时妈妈嫁到他家后,是一大家子住在一起。从地位上讲,一直是最卑微的。丈夫敬父母,远胜过敬她。大家倒对她很客气,不会欺负她,但都不够重视她,她一直觉得自己非常孤独。她对阿冲说,直到有了阿冲以后,她才不再觉得孤单,并觉得自己有了继续活下去的劲头。后来,她的小家庭从大家庭中脱离出来,开始单独生活,丈夫从此以后对她越来越好,但她想起当年受的很多委屈,对丈夫很是怨恨,两人的关系一直没有得到改善。她心目中最重要的,一直还是儿子。

实际上阿冲听任父母在他的新家庭为所欲为,这是非常有害的。像生孩子、装修房子等事情,他都遵照父母的旨意,而不是和妻子好好协商,这不能给妻子家的感觉。最后,妻子只好结束这种家庭生活。如果因为父母的干预过多,导致夫妻关系在家庭中退居第二位,那么这个家必然不和睦。

情感征服定律:丘吉尔将美国排进己方阵营

说服人重在以情激情,把自己的情感传给别人,情通自能理达。情感的力量有时是非常巨大的,它甚至可以完成理性所完成不了的工作。要说服别人接受自己观点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最上等的莫若攻心。即抓住对方的心理情感进行攻击,或使对方心有好感,受到感动;或使对方思想发生动摇、转变;或使对方心中羞愧,自行退却。特别是在尊幼相处这种本来就有年龄代沟的场合,更需要情感的力量去传递理性的信息。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面对德国咄咄逼人的攻势,英国首相丘吉尔在1941年圣诞节前启程前往美国,希望让美国这个强大的外援加入,和英国人站在一起参加对德作战。由于当初美国是由一群逃债、逃难的英国人所创设的,这些人都是英国当年的弃儿,对英国抱有深厚的仇恨之心,所以,在这种传统力量的背景下,当时不少美国人都反对自己的国家介入对德战争。这给丘吉尔本就艰巨的说服工作更平添了难度。当人们普遍认为丘吉尔会像其他政治人物一样,提高声音的分贝,做十分煽情和鼓动性的演讲时,丘吉尔却出人意料地娓娓道来:

“我远离祖国,远离我的家庭,在这里欢度这一年一度的佳节。但确切地说,我并不觉得寂寞和孤独。我们的人民讲着同样的语言,有着同样的宗教信仰,还在很大程度上,追求着同样的理想。我所能感到的是一种和谐的和兄弟般亲密无间的气氛。此时此刻,在一片战争的混乱中,今晚,在所有的郊外别墅里,在每一颗宽容无私的心灵中,我们得到了灵魂的平安。因此,我们至少可以在今天晚上把那些困扰我们的各种担心和危险搁置一边,并在这个充满风暴的世界里,为我们的孩子准备一个幸福的夜晚。那么,此时此刻,在今天这个夜晚,讲英语的世界中的每个家庭都应该是一个亮光普照,幸福与和平的小岛……”

丘吉尔这番讲话,没有一个字提到邀请美国参战,没有一个字提到具体的战争形势,然后却通过两国人民间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宗教信仰、共同的理想来打动美国人的心,使他们自然而然由反战转入参战。丘吉尔面对的情况,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一般家庭尊幼相处时互相不理解对方的情境。在这种时候,强迫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最终只会导致矛盾的扩大化。相反,使用情感服人的定律,让对方在情感上先软化,认同自己,这样才能做到更好地传达理性的信息。

不对称定律:韩寒、丁俊晖在非主流中显风流

在尊长看来,许多时候世界是对称的,晚辈完全应该按照自己的设计去开展人生,这样就能够获得对称的收获。而实际上,人生、世事大多是不对称的,一件件事情之间完全是独立的关系,并没有那么多连带的联系。成功需100%努力,而失败只需1%破绽;人生,退步容易,进步难;对婚姻来说,离婚容易,结婚难;这些都说明了人生的不对称性。

韩寒、丁俊晖都是名人,一个是著名的青年作家,一个是世界斯诺克冠军;两人又都有相似的经历,一个中学退学,专门著作,一个连中学门槛都没进,专攻台球;两人也非常自负,一个抨击中国的学校、教师,一个宣扬读书无用。

事实上,社会对于这两位年轻人的看法分为了泾渭分明的两部分,同龄人认同他们的成功模式,而长辈们则不是很喜欢这两位离经叛道的成功者。而根据不对称定律,韩寒、丁俊晖的成长模式有悖于中国的教育现状,但并不等于说就不对。中国教育也正在向素质教育过渡,也正在为培养创造型人才而努力。要求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这些也正是要求我们不能一味地复制产品,而是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潜质去雕刻,最终磨出精品来。

当大多数社会家庭仍然墨守着传统的对称成功路径,依然疯狂追求分数时,有少数家庭充分意识到不对称定律,充分发挥晚辈的特殊优势。在这个世界一片追求所谓对称性的时候,用一种特长来打破这些常见的平庸,反而会在现今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中取得成功。

连带效应:80后撕掉标签,90后标签接力

这个效应来源于再平常不过的一个教育现象:那就是当教师评改论文式试题时,前一试题的得分常常会影响到后一试题的得分。这一常常产生的前后有着连带影响的现象,随后被扩展到了社会各个领域,用以观察那些主观的评价如何形成的过程。

有过考试经验的读者都知道,客观型的试题比主观试题更加公正。因为在客观试题中这种连带效应不易产生,客观式试题前后各题的界限比较分明,而且标准答案也比较确定,不会产生游动;而论文式试题的标准答案却留有游动的余地。

自从改革开放开始,中国的长辈们便开始喜欢给晚辈贴上各种各样的标签,以“过来人”的姿态来看待下一代。总是一副举世皆浊我独清的模样,捻几缕胡须,仰天长叹:礼崩乐坏,礼崩乐坏!80后就是这样一群被贴上标签的群体。80后被贴过“贪图享受”的标签,并为他们设计了“啃老族”“猫居一代”等时髦词语。一旦80后在社会中出现任何个体的不良行为,总是会被连带地归结为是因为80后总体不成器的原因。纵观整个80后的成长史,完全就是在长辈们的“痛心疾首”中成长起来的。

但是,2008年以来,80后日渐成熟、登上社会的主流舞台。并且伴随着汶川地震、2008奥运,80后为主体的年轻一代以“热情、奉献、坚忍”成功赢得世人的尊重。于是,某些人开始将连带效应继续“发扬光大”,不甘心的他们,开始了娱乐和设计90后的新“历程”……

涌动体验:不太需要爱情的金融成功人士

艺术家在表演时常常表现出一种陶醉和忘我的境界,这种境界就叫作涌动体验。人生的幸福与否,某些时候也可以用涌动体验的数量来衡量。涌动和快乐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快乐的时候,你能感觉到自己的快乐;可是在涌动体验中,你什么都感觉不到,你觉得时间停止,心无旁骛。而获得涌动的诀窍,就是了解你自己还有什么未被发挥的长处。

这是一个物欲横流的年代,然而身处华尔街核心地带的Len,却用他自己的例子告诉我们:幸福不仅仅是积极情绪,不仅仅是寻欢作乐。30岁的时候,Len在生活中的三个领域中的两个非常成功。第一个领域是工作,他是个期权交易商,25岁时就已经身家百万,还拥有自己的期权交易公司。第二个领域是玩乐,他是位全国桥牌冠军。但在第三个领域,也就是爱情方面,Len却一败涂地。原因在于Len是个缺乏激情的人,性格很内向。Len和美国女性约会时,对方都会说他没意思,碰到性格暴躁的,甚至还会叫他滚蛋。Len很有钱,请得起最好的心理医生,医生花了五年时间,试图发掘将积极情绪压抑在他心底的性创伤,但结果什么性创伤都没有找到。Len每天都觉得自己的生活很充实,精力旺盛并且乐在其中。

我们能说Len不幸福吗?在Len的那些所谓情商很高、阅女无数的朋友当中,Len属于最幸福的那个。这是因为Len很善于获得涌动体验。他早上九点去美国证券交易所上班时,就觉得时间停止了;桥牌巡回赛开始时,他同样觉得时间停止了。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但是很多长辈仍然以物质上的齐备和社会一般定义成功的标准去鞭策、要求晚辈。以为物质上的齐备就能让晚辈充分感受到幸福。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作为长辈反而应当去关注晚辈的涌动体验点,尽量让晚辈按照自己的爱好行事,这样才能让晚辈真正获得幸福感。

感恩拜访:轻松化解隔代教育良方

尊长在教育晚辈时经常会遇到代沟的问题,由于两代人感兴趣的焦点,甚至说话习惯、用词都不同,给双方的互相理解制造了非常大的困难。而实际上如果能够巧妙利用言语之外的各种表达方式,反而能够化解双方的隔阂。感恩信件就是建立这种关系的最好手段。

李奶奶住在北京海淀区令人艳羡的高档社区中,却经历着外人所不知的烦恼。原来,李奶奶的儿子和儿媳都是理工科名校毕业,在中关村一起经营着一家创业型的IT公司。两人工作都十分忙碌,一周七天除了工作以外,几乎没有任何休闲娱乐的时间。而自打他们有了自己的宝宝琪琪以后,琪琪就一直由李奶奶带着。小时候李奶奶和孙女还能其乐融融,但是随着孙女渐渐进入叛逆期,李奶奶已经觉得和孙女越来越难以沟通,祖孙二人陷入了深深的代沟之中。

有一天,琪琪的学校来了一位大学教授,这位教授在班里推行一种叫作感恩拜访的活动。活动具体是这样的:闭上双眼,回忆一下对你的生活造成巨大转变,使你的人生得到改善,而你又没有认真感谢过的那个人,且必须是个仍然健在的人。在想好以后睁开眼,给那个人写一封300字的感谢信,然后给对方打个电话,问他(或她)你能否登门拜访。别告诉他(或她)原因,见面时,你对他(或她)念出这封信。

结果琪琪闭上眼睛回忆,只想起了自己的奶奶,于是便照着以上的方法给奶奶写了一封信。没想到这封信一下子打开了两人的心结,两人在李奶奶感动的眼泪中促膝长谈,最终实现了互相理解。

性教育纠错:人之初,性开颜;不知性,何知礼

当社会各项发展进步的时候,对性教育的开放程度和重视程度,可以说是社会文明程度一个重要标志。相较而言,国外对于儿童性启蒙和性教育的认识要比我国早很多——在日本称之为“纯洁教育”,瑞典叫作“爱的教育”,都是从幼稚园开始就向儿童渗透性别、性差异的常识。与我国长期对性避而不谈的态度不同,来自尊长的性教育往往是十分重要的。

纵观全球,为了防止儿童或者青少年一开始就从不良渠道接触错误的性知识、性信息,从而做出错误的行为,均采取了由官方渠道或者长辈直接向晚辈传授性知识的模式。英国从5岁起就要接受强制性教育,有点类似我们的义务教育,是每个英国孩子的权利和义务。马来西亚规定从孩子4岁起就要教给他们一些与性有关的常识,告诉他们是如何出生的。

反观我国的情况,从2004年开始便有组织发起了一项旨在调查我们的中小学生是否有防范性侵犯意识的调查。2004年开始调查时,当年的统计结果为只有31.1%的中小学生具备了这样的意识,也就是只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具有充足的性知识。这个调查一直跟踪了5年时间,结果发现了解性侵犯的比例仅仅是从31.1%上升到40.7%。而与此同时,另一个越来越明显的趋势却是,越来越多的低龄少女怀孕堕胎。在调查所在城市,一家医院的妇科医生表示,他们门诊接待过的怀孕少女最小年龄只有11岁,15~17岁的怀孕少女更是数量惊人。而这个城市还有一家重点大学,令人感到诧异的是,调查组深入其中以后居然发现,还有少部分大学生不知道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深入交流后,有学生向调查组提出了这样的疑问:“我总是熬夜会不会得艾滋病啊?”

事实上,性教育的早晚并不仅仅是孩子对于自己、对于世界的更多认知,更是一种有效的保护思想。作为尊长提供给晚辈这样一种保护是必要的。有一位美国母亲曾在自己的日记中记下这样场景:“我抱着四岁的儿子,给他读完《小精子历险记》,看着他高兴地告诉我,‘爸爸,我原来是一颗小精子找到家以后变来的啊,好厉害啊!’我意识到我又给了孩子多一层的保护。”

退休失衡综合焦虑:退休的破坏力不亚于59岁效应

退休后,老年人心理特征会发生改变,出现情绪不稳、敏感多疑,自我中心倾向,与社会环境变化不相适应,与家庭地位变化不相适应。退休的心理失衡,老年人往往会受不了生活中的巨大落差而做出某些越轨行为,甚至最后走上犯罪的道路。

1998年至2000年的三年间,房山区法院共审结老年人犯罪案件67件,判处老年人罪犯71人,占该院同期审结刑事案件和判处罪犯人数的5.36%和4.07%。

67岁老人高林因病住院。一天倒水时因手发抖而摔破了茶杯,引起同室老人黄某、林某的讥笑,高某难忍一时之气,即将黄、林二人打成重伤。

张海原系某机关干部,1998年退休后回到农村老家。他不甘于就此清闲寂寞下去,打算利用多年的积蓄办一个养牛场。在搭建牛棚时发现没有木料,便私自带人盗伐了村里所有的杨树20棵,共计1.96立方米。

隗某由于年事高,体弱多病,1996年从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儿子隗晓东原来对父亲百依百顺,但自从隗某退休后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老人生病他不管不问,隗某想看孙子他不同意。隗某十分伤心、失望。1998年6月24日晚,趁着酒劲,他来到儿子的住处,用携带的汽油将儿子隗晓东的房子点燃。

王某原系某公司经理,1999年他55岁,一想到自己为官已时日不多,“权力效应”将一去不返,原来的“门庭若市”将被“门可罗雀”所取代,便无法忍受失去权力的滋味。失衡的心态使他收了一名工人2万元的贿赂。

印象操纵:西方男人并不是只知道花天酒地

印象操纵是指个体通过一定的方式影响他人或控制他人形成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在人际交往中,个体总是有意无意地选择适当的言辞、表情或动作,以使知觉者对自己产生某一特定的看法。而这种印象操纵的方法,年长者往往掌握得比年轻人更好。

建构主义的心理学开山鼻祖美国的Goffman时常借用戏剧隐喻的方式,将社会情境及情境中的行动者比喻为人生的舞台和演员。“行动者”(actor)的本意即“演员”。Goffman认为,作为人生这一舞台上的表演者,每个人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都非常关心如何在众多的观众面前塑造他人能够接受的形象。在人际行为中,一次成功的演出既包括展现自己所期望的形象,也包括使这一形象为观众所接受。

在长辈与晚辈的相处中,往往细节上的潜移默化是能够完美实现印象操纵的关键。而在世界各国其实都体现着不同形式但重视程度相同的尊幼互动:

1.以色列:传统上重视男性权威,自幼儿园起就实行男女分开教学。这种男女明显区分的情况下并没有差别对待,无论是家务、工作,男女都一视同仁。在以色列,夫妇都参加工作的占95%,男性在家中做家务或照看孩子是一种很自然的日常风景。此外,每周的安息日还有父亲给孩子单独谈心的习俗。

2.英国:英国的男性以重视育儿事业而闻名,为了把孩子送入名牌大学,英国的父亲从孩子小时就开始重视教育。

3.德国:德国人在家中度过的时间很多,大部分人的工作时间是从上午的七点半至下午的四五点钟,学校也是如此。随后大部分人不是同朋友同事聚会,而是立即回到家中,同家人一起度过余下的温馨和睦的时光。德国的父亲大都把亲手为家人建一幢房子作为最大的愿望,家人间的密切程度可见一斑。

心理“黑子”:凡事必争才是大坏事

每个人的心理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不同的弱点。这些心理弱点就像是太阳上的黑子、白玉上的瑕疵,成为你前进道路上的羁绊,还会干扰你的思维和判断,甚至会影响你的人际关系和处世态度。

以下是心理专家归纳出来的几种常见的心理“黑子”,你不妨对照一下,看看自己是否存在这些心理弱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1.疑心病。凡是有疑心病的人,总是虚构一些因果关系去解释别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举止言谈。例如,有位教师上课时发现有一名学生打瞌睡,竟得出这样的推论:“看来,我的确是个不受欢迎的教师。”

2.争“公平”。具有公平心理的人,要求世界上的一切事情都应该是公平的,每个人都应当受到同样的待遇。其实,世界不可能是绝对公平的,人吃鸡,鸡吃虫,虫吃草,这本身就是一种公平。

3.“应该”论。许多人的情绪被“应该式”所操纵。如果我对某某好,他就应该对我表示感谢;如果我为某事努力工作,就应该获得成功。这种人总是认为自己有资格立刻获得成功;否则,就会郁郁寡欢。这种人总是认为自己有资格立刻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一切。实际上,这只是幻想。

4.贴标签。人在愤怒时,最常发生的感情变化,是给他人“贴标签”。例如:“品质恶劣”“落井下石”“无可挽救”等。这样一来,根本看不到对方的优点,只能从标签出发来对待人,从而造成彼此之间相互仇视的态势。

5.依赖癖。有的人依赖异性,有的人依赖父母,有的人依赖子女。一旦离开他人,便无法支撑起自己的情感生活。这种情感的依附性,使人注定会生活在对孤独的极度恐惧之中。离开这种情感陷阱的最好办法是要做到人格独立。

6.寻赞许。许多人把获得他人的赞许,作为自己一种强大的支配力量。一旦别人不再施舍赞许,就会变得一无所有,就会觉得自己一钱不值。寻赞许者的错误在于把别人的赞许作为衡量真理的唯一标准,其实质却是“不相信自己”。

细心的读者也许会发现,在我们平常的尊幼评价体系中,以上的心理黑子有许多都是被尊长们所推崇和赞许的。如果正在阅读本书的您正是一位尊长,请不要再用错误的评价体系去评价晚辈们的得失了。

金凤凰和土山鸡:球星兄弟的苦情戏

弟弟对成功的哥哥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在同一家庭的孩子中,哥哥总比弟弟更具竞争性。按照家庭伦理学理论,孩子中的老大在潜意识里有维持自己家庭地位、争取父母宠爱的趋向。当更多孩子降生时,父母对最大的孩子注意力要减少,这个孩子往往会想办法把父母眼光吸引过来。

卡特是威震四方的一代篮球飞人。去年夏天的一个下午,卡特到多伦多一所中学和小球迷们见面,他和孩子们聊着天,突然垂下头,眼泪哗哗往下流。谁也不知道扣篮王子怎么了。

半年过后,人们才知道,卡特在去这所中学的前一天,得知弟弟克里斯因为贩毒在佛罗里达被捕,卡特悲痛难以自控,因此才会在小球迷面前失态。像卡特兄弟这样的家庭悲剧,在NBA中并不罕见。黄蜂新秀马格洛瓦同母异父的弟弟谢帕德,在一年前马格洛瓦准备去夏洛特山猫队报到时,在多伦多街头被枪杀,两枚子弹穿透了他的头部;6月初,当时雄鹿队后卫亨特的弟弟,在刚得到一所大学篮球奖学金后,就因为超速驾车命丧街头。结合反差如此巨大的兄弟差别,有心理学家专门深入研究了NBA球员的心路历程后发现,兄弟之间往往有一位在家庭中比较得宠,而导致了另一个出现严重的对立和疏离情绪,最终走上自我沉沦、堕落的道路。

实际上,在家庭中应该说兄弟的重要性都是一样的,尊长必须学会平等对待哥哥或者弟弟,这样才能保证兄弟二人都健康平稳成长。

情绪觉悟力:噩梦从起床开始

“情绪觉悟力”是由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彼得·萨洛维首先提出来的。情绪觉悟力是人类认知、控制自身和他人情绪的能力。这种能力有着明显的个体差异,我们不妨借用老子所说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来表述。情绪自觉即自知之明,情绪他觉即知人之智,二者合而为情绪觉悟力,亦即情商反映的不同智商的人的心理能力。

许多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一大早从睡梦中醒来,或许由于在意识中被忘却的噩梦,或许因为一个想不起具体情景的尴尬经历,还在家中梳洗打扮、正准备吃早饭的你就情绪不高,感觉不快。而这一整天就是在工作中,你也总是闷闷不乐,对同事们面对自己阴沉面容时所显露的表情感到莫名其妙,对自己在这一整天遇到的种种不顺觉得无法理解,真是“喝口凉水都塞牙,出门差点被蚂蚁绊倒”。如果一个人对自己处于某种境遇时的负面情绪一无所知,或者在潜意识中没有一种乐观倾向,那么他就无法有效控制自己糟糕的心情,不可避免地会遇上各种各样的麻烦。如果任凭某种恶劣情绪无限发展,变本加厉,就会最终彻底导致一个人身心失衡。

最新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自知或情绪自觉,是个体对自我感觉和体验到的情绪变化的敏锐认知,在此基础上对自我情绪的有效调控是一切优良情绪素质的基石。作为尊长平时的一言一行,都会对晚辈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尊长更要注意自己的情绪自知能力的培养。

情绪反刍:哲学诗人尼采的反刍习惯

这个现象也被叫作“后情绪”,这是一种有强烈意志参与的情绪回溯。“情绪反刍”也包括那种对各种无名之火,莫名之躁,甚至各种疾病痛苦或悲剧快感之象征意义的追本溯源。一个人在进行情绪反刍时,往往以联想为纽带,沿着自己心灵发展轨迹反向信步溯流而上,慢慢体味、细细咀嚼自己过去所曾体验到的各种情绪。

19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弗莱德里克·尼采的充满痛苦、顽强追求、感情汹涌澎湃的一生,对于解释“情绪反刍”具典型意义。尼采倾向于相信任何一种回忆都是一种启示,他一生中都时常陷入一种无法停止自省的状态。于是他所能做的就是一连几个星期都详细地记日记,并通过记叙反复品味自己每日的情绪。

当激情在内心升涨,被持续忧郁弄得既衰弱又亢奋时,尼采就会独自沉思,然后他就会怀着很强烈的兴奋写下自己的体味:“我被一大堆无法摆脱的问题、感觉和想法搅得局促不安……其中有些喧闹呼叫、亢奋激昂……正是新、旧世界间的这种交战决定了我们的情绪;而作战状态,一方胜和另一方败,一直都被称为我们的心情,我们的情绪。”

“时常地,当我窥察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并以虔诚静默对其作探究时,我就感到,仿佛带着剧烈内部摩擦所特有的那种忙碌和骚动,空气颤抖着,撕裂了,好像某种思想或某只鹰穿梭而过,一直向太阳射去……”

尼采认为:“生活是一面镜子,我们努力寻求的,第一件事,是从中辨认出自己。”

对情绪的倒嚼可以使一个人变得心平气和、性情陶然。只有善于思考、乐于冥想、嗜好沉静、严于自律,甚至大知大觉,并且持续发展、不安于现状的健康人,才懂得运用“情绪反刍”来实现进一步“自知之明”。尊长身上的经历比晚辈丰富许多,所以尊长更要向晚辈传导更多正向的“情绪反刍”方法。 z/KVO3z+lOJUm4wRz9gH9NCXAwEfNh3+EEgcflMtYs8hlXZvH6IDdFwZvTCibcF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