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皇五帝”的说法,历来莫衷一是。有古书认为三皇是伏羲、神农、黄帝,也有以伏羲、神农、燧人为三皇,还有天皇、地皇、人皇为三皇的说法等。
关于五帝,也有以下三种不同的说法:《世本》《大戴礼记》《史记》《五帝本纪正义》等典籍认为五帝分别是黄帝、颛顼、高辛、唐尧、虞舜;《中候敕省图》认为五帝是黄帝、少昊、颛顼、高辛、唐尧、虞舜;《尚书·伪孔传序》《帝王世纪》等典籍主张五帝是少昊、颛顼、高辛、唐尧、虞舜。
结合真实的历史发展,三皇主要是指处于蒙昧时期的三位重要人物,而五帝主要是指父系氏族时期部落或部落联盟的首领。
黄帝陵
早在4000多年前,我国长江、黄河流域分散着许多氏族和部落。这些氏族和部落在长期的交流、战争、迁徙、联合之中,逐渐走向融合,这就是华夏族的前身。其中这片新形成的政治形态主要由两大部落组成,其部落首领分别是黄帝和炎帝。
在4000多年前的上古时代中晚期,中国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分散居住着许多氏族和部落。这些氏族、部落通过长期的战争、迁徙和联盟,逐渐形成了华夏、东夷、苗蛮三大部族。
传说,最早的冲突发生于炎帝和蚩尤两大部落联盟之间,并以炎帝部落的共工氏被打败为结果。炎帝部落出现巨大恐慌,急忙向黄帝部落求援。黄帝部落与炎帝部落本属兄弟部落,因此答应了请求。两个部落从此结成更大的联盟,决定在涿鹿与蚩尤进行抗争。于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涿鹿之战爆发了。
蚩尤部落装备齐全,战斗力强,因此在战争之初占了优势。黄帝逃出战场后,布起水阵,以阻止蚩尤前进。蚩尤请出风神雨伯,破了黄帝的阵法,黄帝又请来旱神,阻挡了大风大雨。如此,双方各显神通。最终,黄帝用昆吾剑将蚩尤斩杀,战争结束。
这场战争,“流血百里”,异常激烈,是炎黄部落联合夺取天下、排除异己的代表战争。战后,一部分蚩尤部落融合进中原的炎黄部落,是中国早期的一次民族融合历程。
炎帝在黄帝的帮助下,终于打退了蚩尤部落的入侵。然而不久,炎黄双方都想当联盟首领,联盟内部矛盾激化。
传说黄帝修德振兵,亲自率领熊、罴、貔、貅、、虎六个部落向阪泉进军,炎帝则原地以待。黄帝军队车马劳顿,虽然数量占尽优势,却仍然不胜而归。第三天,双方再次交战。黄帝部落摇动大旗,摆出一个七星北斗军阵,以虎部军队为首,形成了杓头一样三面包围、一面开网的阵势,像刮着旋风似的卷向了炎帝所在之处。炎帝见势阵脚大乱,急忙夺路逃跑,最终战败。黄帝终于征服了炎帝部落。
帝喾
颛顼死后,其子穷蝉不学无术,于是玄嚣的孙子高辛氏继位,即帝喾。
传说帝喾一出生就能叫出自己的名字,非常有灵气。帝喾从小就聪明好学,15岁时辅佐颛顼,受封于有辛(今河南商丘),30岁时登上帝位。帝喾在位共70年,明察秋毫,会观测天象,并能根据自然规律来安排农活,百姓一直安居乐业。
帝喾娶有邰氏姜嫄为妻,生下儿子后稷,即周族的始祖;又娶娀氏简狄,生子契,即商族的始祖;娶陈丰氏庆,生子尧;娶邹屠氏常仪,生子挚。传说,他还娶了羲和和常羲,分别诞下10个太阳和12个月亮。
传说黄帝时期,史官仓颉负责管理牲口的数目和食物的多少。刚开始,牲畜的数量不多,还可以轻松计算,但随着牲畜的不断增加,渐渐难以计算。有一天,仓颉外出,发现可以通过鸟兽的不同爪印或蹄印来对它们进行辨别,于是产生了创造汉字的灵感。
然而,这只是神话传说,文字是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出现的,它必定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在原始社会,人们为了能够记下信息,常采用“结绳记事”和“契木为文”的方法。结绳记事是一种最方便通用的方法,其做法是用绳子打结的方法把要表达的内容记录下来。有些少数民族至今还会用这种方法记账。
而契木为文是指在物体上刻画或书写可以记事的符号。但符号多种多样,只有当事人才能理解,甚至有时还要结合其他记事方式才能解读。到了现代,古时的刻记符号已经很难再被破解。
“结绳记事”和“契木为文”各有弊端,原始人后来又发明了用图画表达意思的方法,即图像文字。它称得上是中国最早出现的文字,可追溯至大汶口文化时代。
尧帝
尧,又称帝尧,号陶唐氏,又号放勋,是黄帝的玄孙、帝喾的儿子。
尧在位期间,天上有10个太阳,人间大旱。同时,凿齿、大风等凶猛恶兽也经常穿梭于丛林间,食人性命,百姓非常恐慌。但尧临危不乱,先是任用羲和制定历法,教百姓耕种、畜牧。又任用神箭手羿,诛杀猛兽,上射九日。从此,尧深受百姓的爱戴,他的治国之道“亲九族”“协和万邦”被后世继承和弘扬。
然而大旱之后,黄河又泛滥成灾。尧召开会议,各部落首领均推举鲧来治水。鲧修筑堤坝,苦战9年,但堤岸仍无法阻挡洪水。堤坝崩溃,洪水泛滥,因此,鲧被尧放逐到羽山(今山东郯城)。
尧在位共70年,后来他年老体衰,不能理事,于是决定寻找贤人继位。他先是向各部落首领征求意见,这些首领们首先推举尧的儿子丹朱继承尧的职位。但尧认为丹朱粗野,好闹事,无法管理天下。
后来,尧准备从这些部落首领中选择一位来接替自己,但这些首领都认为自己不够资格,最后又一致推选颛顼的后代舜。舜的父亲喜爱后妻所生的儿子象,二人常常设计杀害舜。舜一次次死里逃生,却仍然孝敬父母、爱护兄弟。舜的高尚品格逐渐影响了周围的人。许多人迁徙到他所在的地方,舜居住之所很快从村落发展为都邑。
但尧对舜并不熟悉,为了试探舜,他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并对舜进行了为期三年的考验。在这三年内,舜担任过各种官职,都能办事及时。最终,舜终于得到了尧的认可。尧向上天推荐舜,让他继承了自己的职位。
尧赶上了一个比任何一位统领统治时都要倒霉的时代,不是今天洪水,就是明天干旱。同时,尧也是幸运的,所谓多难兴邦,危机更能让人们团结,也更能考验一位统领者的能力。他与百姓们一起,将困难化为成功的动力。在尧的治理下,中原大地逐渐呈现出太平盛世的景象,百姓安居乐业,而尧也受到了万民的敬仰。一晃50年过去了,尧很想知道,他为百姓们做了这么多事,老百姓又是怎样看他的呢?
一天,他专门去坊间巡游,行至田间时,他听到有人在唱歌,循着歌声,他看到一位老者坐在田埂上唱歌,手还不停地配合节奏敲着土地。只听老头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哉,帝力于我何哉。”意思是说白天劳作,晚上休息,凿出的井供给清水畅饮,耕种的土地生长出的粮食提供给人们吃食。这样的生活是多么惬意啊!这就是《击壤歌》。尧听后,明白老百姓们生活得挺好,非常高兴,心里悬着的那块石头也终于落了地。
尧晚年,洪水再现,鲧被四岳十二州的联盟首长们共同推举为治理洪水的第一人选。其实,尧并不怎么看好鲧,但他又迫于联盟的压力只能答应。
然而鲧还是有一定能力的,他采用“水来土挡”的策略治理水患。哪里有洪水就堵向哪里,哪里有缺口就将它打上补丁。这种方式在小范围内可以暂时奏效,但是不能根除水患,甚至还会带来更大的隐患。因此,鲧治水9年,收效甚微。按当时的立法,若完不成任务,就是国家的罪人,对人民不负责,要受到惩罚,尧最终将鲧流放到了羽山。
舜摄政之后,施行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流放了作乱的三苗和淫辟的共工,百姓对他越发爱戴。尧去世后,舜服丧三年。三年后,舜要让位给尧的儿子丹朱,但诸侯、百姓都不同意。
舜执政期间,给禹、陶、契、弃、伯夷、夔、龙、垂、益等人划分了明确的职责,提高了政权的工作效率。他还规定每3年就要对官员进行一次政绩的考察,由3次考察的结果决定提升或罢免。通过这样的整顿,各项工作都出现了新面貌,百姓们安居乐业。同时,舜还命禹治理水患,这为禹之后成为部落联盟首领奠定了基础。
舜
舜在年老的时候,认为自己的儿子商均能力有限,不能继任,于是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准备让治水有功的禹来继承自己的地位。但禹辞让,主张由商均继承,但诸侯、百姓都支持禹,禹于是登上天子之位。舜和尧一样,是任人唯贤的明主,二人从此成为历代明君的榜样。
禹
大禹
成功治水加之讨伐三苗的胜利,使夏部族的威望大涨,而禹也得到了包括舜在内的所有首领的青睐。舜在位第33年的时候,禹已是功高盖主、恩泽万代的英雄。为了顺应民心,舜在晚年将统领之位禅让给了禹,17年后,舜在南巡的路上死去,禹为其守孝了3年,才正式成为天下之主。
鲧治水失败后,其子禹接下了治水大任。他从父亲失败的经历中吸取教训,认为仅用堤坝堵塞水流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唯有根据地势疏通水道才能根治。
于是,禹联合其他部落,在伊、洛、河、济一代展开治水工作。根据自然地形,他们把高地筑高加固,使之不再崩塌淹没;同时对低地进行挖土疏通,让水流顺畅排出。当黄河下游水道大致疏通后,禹又携众人来到狭窄的龙门山口,将山口开凿得更大,使龙门山口的水得到分流。
如此治理13年,禹不仅成功疏导了高地的川流积水,也使肥沃的平原基本上避免了遭受洪水泛滥之患。从此,黄河沿岸恢复了繁荣与昌盛。
大禹因治水有功,后来被大家推举为舜的助手。过了17年,舜禅位于禹,禹成为部落联盟的新首领。后来,大禹的儿子启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鼎
大禹在位期间,众多部落都对其毕恭毕敬。一次,大禹在涂山召集众部落首领开会。在会上,各个部落用自己贡献出的铜铸成了九个大鼎,即象征地上的九个州,每个鼎中都放有各个州的土产品和珍奇异兽。这九个鼎从各地而来,汇聚到大禹的宫殿,被看作镇国之宝。后来,每当部落首领来向大禹进贡时,都要向这九个鼎致敬。这便是“九鼎之尊”的来历,而“九州”也逐渐成为天下和国家的象征。再往后发展,九鼎象征着国家政权,因此秦国在强大之后,经常向东周王室索取九鼎。但在秦统一中国后,九鼎便不知去向。
此外,用铜铸造九鼎这一行动说明在大禹时期,我国的手工业和冶炼技术尤其是冶铜技术,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传说禹刚结婚没两天,便被舜帝征召,负责治理洪水。禹每天都不能掉以轻心,白天同百姓一起修筑河堤,晚上同大家研究治理方案,哪里该堵,哪里该疏,有时四处探查地形,有时视察河堤,一心扑在治理水患上,一治就是13年,在这13年间,他三次经过家门都没进去看一眼。
第一次经过家门口时,刚好赶上他怀胎十月的妻子分娩,出生的儿子他也没瞧上一眼,便赶去抢险。第二次经过时,妻子抱着他俩的孩子启,在门口让禹看,路过的禹只是对着娘俩挥了挥手,算是打了个招呼,接着就带领众人修筑堤坝去了。第三次的时候,禹的儿子启已经长大,会走会跳会说话,在门口玩耍的儿子见到父亲,赶忙拉着禹往家走,想让父亲见一见卧病在床的母亲,禹对启说,照顾好你妈,前面的堤坝崩了,我要赶去堵住坝口。简单说完这几句话,连家门也没进,禹又立刻向堤坝赶去。
大禹为治理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就这样被传为了美谈,他那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更是被人们从古传颂至今。
在大禹治水时,为了更好地治理水患,人们根据山川河流的走向,以“州”为单位,将当时人类部落活动的范围——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划分为九个区域,即冀、衮、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当时的九州,的确是九个州的意思。夏朝建立后,疆土不断扩大,那时的“九州”已成为虚指,即“天下的范围”之意。从商周开始,“九州”正式成了国家疆土的代称。后来在古代各种典籍中,“九州”都是中国的代称,华夏民族的繁衍地。这种说法一直延续至今。
大禹在位期间,皋陶被任命为理官(即法官),并受命发明了五刑。
这五刑依次为墨、劓、剕、宫、大辟。墨指的是在额头上刻字涂墨,劓指的是割鼻子,剕指的是砍脚,宫指的是毁坏生殖器,大辟即死刑。其中大辟又根据罪行大小或身份高低而有所不同。例如,大罪戮于原野,大夫戮于朝,士戮于市。根据情况不同,肉刑亦可降为流放,主要分为三等:大罪流放于四裔,罪行较轻的流放于九州之外,再轻的流放于千里之外。
《逸周书》中说,五刑是由五行相克而产生的:“火能变金色,故墨以变其肉;金能克木,故剕以去其骨节;木能克土,故劓以去其鼻;土能塞水,故宫以断其淫;水能灭火,故大辟以绝其生命。”
自大禹治水开始,人们就学会了利用坐标来确定东西南北。在此基础上,人们学会了开渠来分洪,修筑堤坝来阻挡水患。在这些实践中,勤劳的人民掌握了测绘地图的技术,也学会了基本的地理距离的计算。
据传,大禹在九鼎的每一个鼎壁上,都标注了各个州的山川河流、飞鸟野兽,甚至还注明了不同地区的草木生长。这样的记录方式,很有可能就是原始的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