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张骞出使西域开丝绸之路

闻道寻源使,从天此路回。

牵牛去几许?宛马至今来。

一望幽燕隔,何时郡国开?

东征健儿尽,羌笛暮吹哀。

——(唐)杜甫《秦州杂诗·闻道寻源使》

张骞

西汉时期的西域,是指玉门关(今肃敦煌西北)、阳关(今甘肃敦煌西)至葱岭之间的广大地区。后来,们将葱岭以西的中亚地区都称为西。汉武帝时期,西域戈壁分布着傍而生的绿洲和天山南北的牧场。在些地区,分布着约三十六个少数民政权,它们以国为名。国家大小不,大的约六十万人口,小的只有数人,相当于中原地区的村落。这些家中,乌孙、大宛、大月氏、康居、龟兹、鄯善、于阗、沙车、疏勒、焉耆、车师等是人口较多、实力较强的国家。

西域诸国以农业和畜牧业为生,各自为政,互不统属,无法形成统一的力量。因此,西域诸国一直受到匈奴的威胁,被匈奴人控制。匈奴西边的日逐王在西域设置僮仆都尉,对西域诸国实施统治和管理。僮仆都尉对西域百姓施以沉重剥削,导致西域诸国百姓对匈奴极端不满。

到汉武帝时期,汉朝廷的势力仅达到临洮地区。中原通往西域的河西走廊处于匈奴的控制之中。匈奴通过河西走廊,控制整个西域,从西北方向对汉朝形成包围和威胁之势。汉朝要取得对匈奴战争的胜利,首先要夺回河西走廊并使西域脱离匈奴的控制。出于这种战略需要,汉武帝一边让霍去病指挥汉军在祁连山麓驱逐匈奴出河西走廊,一边派遣张骞出使西域。

汉武帝即位之初,就制定了武力抗击匈奴的战略。他从匈奴降兵处得知,匈奴曾攻破月氏,杀月氏王,并将其头颅作为饮器,月氏由此与匈奴结下世仇。月氏败军后,大部分辗转西迁至大夏故地,称大月氏;小部分留居于塞王故地(今新疆伊犁附近),称小月氏。汉武帝准备派使者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共同抗击匈奴。

出使大月氏必须通过河西走廊。此时,河西走廊处于匈奴的控制之下,因此出使路途充满艰难险阻。汉武帝公开征集出使人选。在汉宫廷做郎官的汉中人张骞应募出使,随行的有战争中被俘虏的匈奴人堂邑父。堂邑父本名甘父,后在堂邑县一户贵族家庭当奴仆,所以又称堂邑父。堂邑父是张骞出使的助手和向导,忠心耿耿,擅长骑射。

张骞和堂邑父率领着数百人的队伍,从陇西出发,很快进入匈奴人控制的河西走廊,被匈奴人截获。匈奴单于不愿意汉朝与月氏通使,便扣留了张骞一行。匈奴单于敬慕张骞的胆识和才干,希望留住张骞,便要求他娶胡人女子为妻,以迫使其断了出使西域的念头。张骞羁留匈奴十余载,但始终没有忘记出使西域的使命。十余年后的一天,张骞率领使团一行逃脱匈奴的控制,西行到达大宛,并在大宛的帮助下,经康居来到大月氏。此时的大月氏已在大夏之地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无心再找匈奴报仇。张骞在大月氏住了一年,却始终没有说服大月氏联合汉朝攻打匈奴。无奈之下,张骞踏上返国之路。他们途经河西走廊时,又被匈奴人截获,被匈奴单于扣留。不久,匈奴单于过世,匈奴内部陷入混乱,无暇顾及张骞一行。张骞便带着胡妻及堂邑父乘机逃走,回到长安。这时距离他们离开长安已经十三年,当年一起出使的一百多人只剩张骞和堂邑父。

汉武帝见张骞和堂邑父归来,非常高兴,任命张骞为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张骞此次出使西域,虽然没有实现联络大月氏共同抗击匈奴的目的,但使汉人对西域的地理、民情、政治、军事情况有了较多的了解,第一次架起了中原地区与西域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此后的七八年间,张骞多次被任命为将军,奔赴对匈奴战争的前线,帮助卫青和霍去病了解军情。元狩年间,汉朝对匈奴战争取得了决定性胜利,顺利夺回河西走廊,将匈奴驱逐出漠南。但是,此时的西域仍然处于匈奴的控制之中,成为匈奴进攻汉朝的基地。为了将匈奴势力彻底驱逐出西域,也为了打通中原与西域的贸易要道,汉武帝再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此次出使西域的直接目的是联络乌孙。

乌孙居于伊犁河流域,与大月氏不睦,常有战事。匈奴内部也分裂为支持乌孙和支持大月氏的两派。张骞出使之时,匈奴内部因乌孙和大月氏而出现分裂,甚至兵戎相见。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张骞以中郎将的身份带吏士三百人、马三百匹、牛羊万头、金币布帛等财物数千万,第二次出使西域。张骞一行顺利抵达乌孙。此时正值乌孙内乱,张骞无法联络其与汉朝共同抗击匈奴,但却沟通了汉朝与乌孙的联系,此后双方常常互派使者,关系日益密切。张骞还让随从的多位副使分别奔赴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国,宣扬汉朝的富庶和通使友好的愿望,建立起西域诸国与汉朝的联系。

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张骞从西域返回汉朝,被任命为大行,成为汉朝对外联络的主管。第二年,张骞病逝,被封为“博望侯”。由他开创的连通西域的事业,成为后世中外交流的一面旗帜,为汉朝抗击匈奴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张骞之后,汉武帝多次派遣使团出行西域诸国,加强了与西域的联系。同时,武帝还派军征伐那些臣服匈奴、与汉朝为敌的西域国家。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汉武帝派大将赵破奴与王恢率数万大军,与西域一些国家组成“属国骑”,共同进击听命于匈奴的楼兰和车师,取得胜利,扫除了通往西域的障碍。

乌孙为了摆脱匈奴的控制,有意与汉朝交好。于是,乌孙主动请求与汉朝和亲。元封六年(公元前106年),乌孙献给汉朝良马千匹,汉武帝则将江都王刘建之女细君嫁给乌孙王昆莫为右夫人。细君死后,汉朝又将楚王刘戊之女解忧公主嫁给继承昆莫之位的乌孙王岑陬。这两位汉室女子及其生育的子女,都为加强汉朝与西域的友好关系做出了杰出贡献。

在击败楼兰、车师,与乌孙建立友好关系后,汉武帝对与匈奴交好的大宛发动了战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命贰师将军李广利率领汉军与西域诸国联军出征大宛。最后因远途征战,供应不足,李广利引兵退回。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汉武帝再次命李广利进攻大宛。此次出兵,汉朝出兵六万人、牛十万头、马三万匹、骆驼和驴等数万头,打点沿途诸国,建立友好关系,让诸国提供方便。一路走来,除了轮台不理汉军被破城外,其余诸国对汉军都很欢迎。汉军跋涉千里,因水土不服,途中死伤无数,到达大宛时,仅剩三万余人。汉军在大宛城下激战四十余日仍不得取胜。后来大宛贵族杀死国王,向汉军求和。汉军降服大宛,虽然所得战利品仅有三千多匹马,但却削弱了匈奴在西域的势力。此战之后,西域诸纷纷与汉朝交好。汉朝则趁机在敦煌以西设置亭障,派兵戍守屯田,同时设置“使者校尉”,为通往西域的汉朝使团提供服务。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汉军攻破车师,进一步巩固了汉朝在西域的地位。

【知识链接】

乌孙公主

乌孙公主刘细君(?—公元前101年),西汉宗室女子。其曾祖父是汉景帝刘启,祖父是汉武帝刘彻之兄江都易王刘非,父亲是江都王刘建,史称“江都公主”。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汉武帝为抗击匈奴,派使者出使乌孙国,乌孙王猎骄靡愿与大汉通婚。汉武帝钦命刘细君和亲乌孙,并令人为之做一乐器“阮”(亦称“秦琵琶”),以解遥途思念之情。

刘细君到乌孙后,自己建造宫室居住,在一年中几次与猎骄靡聚会,喝酒吃饭,还用财物、丝织品等赏给猎骄靡左右的贵人。猎骄靡年老,语言不通,刘细君很是悲伤,自己作歌说:“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王延。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汉武帝听说后很怜悯她,每隔一年就派使者送去帷帐、锦绣等物。猎骄靡死后,刘细君随从乌孙国风俗,嫁于猎骄靡之孙军须靡,生一女,名叫少夫。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刘细君去世。

汉武帝以武力为后盾、战争与外交手段相结合,经过五十年的努力,终于将匈奴赶出西域,使西域诸国摆脱匈奴的控制,也使汉帝国的势力深入西域,稳定了汉帝国的西北边陲。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一条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陆上通道。中国先进的冶铁、纺织和其他农业生产技术传入西域,提高了西域诸国的生产力水平;同时,西域的葡萄、苜蓿、胡桃、石榴、胡萝卜、大蒜、西瓜、芝麻以及汗血马、驴、骆驼等物种输入中原,极大地丰富了中原民族的物质生活。中国的丝绸自此传入西域,并经由中亚传入欧洲,这条中西文化交流的通道也被西方人称为“丝绸之路”。 ZFl2RSnBS0hqb9Zi/pCXSv7VDdBQ8/RsOD/bAp1w216AsarCWGhrAe3cQ0JCxo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