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景帝平七国之乱削藩王 |
游湘有余怨,岂是圣人心。
竹路猿啼古,祠宫蔓草深。
素风传旧俗,异迹闭荒林。
巡狩去不返,烟云怨至今。
九疑天一畔,山尽海沉沉。
——(西汉)刘熊渠《舜庙怀古》
文帝后元七年(公元前157年),文帝去世,太子刘启继位,成为汉景帝。
汉景帝继续奉行“与民休息”的黄老政治。他继续执行重农抑商、以农立国的既定国策。景帝元年(公元前156年)正月,景帝下诏,允许百姓从贫瘠地区迁往土地肥沃地区,以利发展农业,并“租长陵田”给无地少地的农民。随后又下诏,将以往十五税一的田租减半,改为三十税一。他还多次下令郡国官员以劝勉农桑为首要政务,对失职者加以惩罚。景帝对农业的鼓励,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其他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景帝对法令极其慎重,多次下令减轻刑法,“约法省禁”。所谓约法省禁,就是法令要简约,刑网要宽疏。汉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景帝下令推迟男子开始服徭役的年龄,改为二十岁开始服役,缩短服役的时间。这一规定一直沿用至西汉昭帝时代。此后,景帝在法律上实行轻刑慎罚的政策:其一,继续减轻刑罚,对文帝废肉刑改革中一些不当之处进行修正;其二,强调用法谨慎,增强司法过程中的公平性;其三,对特殊罪犯给予某些照顾。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安定了社会秩序。
汉景帝刘启
景帝时期,诸侯王仍然是汉朝皇权的主要威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诸侯王国的实力也不断增长。虽然文帝采纳贾谊的“众建诸侯”主张,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诸侯王国的实力,但效果十分有限。景帝即位后,采纳晁错的“削藩”建议,先后削夺了赵王国、楚王国、胶西王国的封地,还准备削夺吴王国的封地。诸王不甘心被削弱,于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春,爆发了吴、楚、赵、胶东、胶西、济南、淄川等七国联合反对朝廷的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知识链接】
晁错(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54年),汉族,颍川(今河南省禹州市)人,西汉政治家、文学家。汉文帝时,任太常掌故,后历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景帝即位后,任为内史,后迁至御史大夫。晁错的政论文“疏直激切,尽所欲言”,鲁迅评价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代表作有《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论贵粟疏》《贤良对策》等。
吴王刘濞是七国之乱的主谋。刘濞是刘邦兄长刘仲之子,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被封为吴王。吴国地处长江下游,土地肥沃,气候良好,农业兴盛。吴地还盛产盐、铁,因此不收赋而国用富饶。刘濞以减免赋税收买人心,更网罗各处的逃犯及流民为其效力,逐步在经济和军事上积蓄了一定的实力。到文帝时期,吴国已成为仅次于齐国的大国,其实力足以与朝廷分庭抗礼。
后来,刘濞的儿子进京给薄太后请安,期间与当时还是太子的景帝刘启饮酒对弈六博棋时发生口角,被刘启以博局(六博盘)投击致死。刘濞因此而心生怨恨,故意“称疾不朝”。文帝不计较,多次赏赐,力求缓和矛盾。但这并没有消除刘濞的怨恨和日渐滋生的反叛意识。
景帝即位后,将曾为太子家令的晁错任命为内史,后又擢升其为御史大夫,成为参与朝廷决策的重要人物。晁错主张“削诸侯”,并向景帝献“削藩策”,建议以诸侯王犯法为由大规模削减他们的封地。针对刘濞“诱天下亡人谋作乱”,晁错指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景帝采纳晁错的建议,先向实力较弱的楚王刘戊、赵王刘遂、胶西王刘卬开刀,削去他们的部分封地。此举令诸侯十分不安,感到危险逼近自己,于是决定以武力对抗。
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刘濞秘密联络楚、赵、胶东、胶西、淄川、济南六个诸侯国,策划共同举兵对朝廷发难。同年冬天,景帝再次下发“削藩令”,刘濞遂与六国一起,打出“诛晁错,清君侧”的口号,公开发动叛变,吴楚联军直指中原。
吴楚叛军攻势凌厉,一时间,关东地区烽烟四起,形势十分危急。景帝为了应对危机,命太尉周亚夫等率军分别进击吴、楚等诸侯联军和赵地、齐地的叛军。正当朝廷官兵与叛军激烈鏖战时,曾做过吴王国相的袁盎向景帝谏言,认为吴楚七国之乱是晁错的削藩策引发的,因此,只要诛杀晁错就能换取七国罢兵。景帝听取袁盎的建议,下令将晁错腰斩于东市,并派袁盎作为和谈使者,前去与刘濞交涉。
【知识链接】
周亚夫(公元前199年—公元前143年),沛县人,西汉时期的军事家、丞相。他是名将绛侯周勃的次子,军事才华卓越,在吴楚七国之乱中,他统帅汉军,三个月平定了叛军,拯救了汉室江山。后因汉景帝猜忌,被冤下狱,绝食自尽。
然而,晁错的牺牲并没有换来七国的罢兵和谈。刘濞对袁盎自称“东帝”,执意要与朝廷一争高下。和谈之路行不通,景帝只能督令周亚夫和大将军窦婴武力平叛。首先迎战吴楚联军的是梁孝王刘武,此计使乱军不得西进,吴王的战略未能实现。在周亚夫等统帅的奋力抗击下,仅用三个月,叛军就土崩瓦解。吴王刘濞落荒而逃至东越,被东越人诱杀,并将其首级献给朝廷。楚王刘戊兵败自杀。在栾布等统帅的围攻下,齐国、胶东、胶西、济南、淄川等国的叛军都一败涂地,齐王和胶西王畏罪自杀,胶东王、淄川王和济南王一一伏法。栾布击败齐国后,转兵北上,与将军郦寄合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破城后,赵王畏罪自杀。
吴楚七国之乱仅三个月即告平息。汉景帝趁热打铁,进一步采取削弱和控制诸侯王的措施。首先,继续推行“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政策,陆续在吴、楚、齐、赵旧地分封十三位皇子为诸侯王,使诸侯王国的封地日益缩小,谁也无力与朝廷抗衡。其次,从制度上贬抑诸侯王的地位和权力,“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改丞相曰相,省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官,大夫、谒者、郎诸官、长丞皆损其员”。这就实际上剥夺了诸侯王在其封国内行政抚民的权力,改由朝廷任命的官吏执行。
自此以后,诸侯王的地位仅相当于郡守而没有郡守的权力,朝廷的诏令能够通过朝廷任命的官吏畅通无阻地实行,一度困扰朝廷的诸侯王国不奉诏命甚至分庭抗礼的局面基本结束。
随着社会经济的恢复和社会秩序的稳定,景帝逐渐开始重视文教事业的发展。
景帝一面弘扬文教礼仪,一面打击豪强。为了保证上令下达,景帝效法汉高祖迁徙豪强以实关中的做法,将部分豪强迁至阳陵邑,使他们宗族亲党相互分离,削弱他们的势力,以达到强干弱枝的目的;任用酷吏,如郅都、宁成、周阳等,严厉镇压那些横行郡国、作奸犯科者,缓和了阶级矛盾,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
这些措施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景帝统治后期,国库里的钱堆积如山,串钱的绳子都烂断了;粮仓满了,粮食堆在露天,有的霉腐了。但是,文景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又带来了严重的贫富分化。这种状况,既为后来汉武帝实施“雄才大略”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也给西汉中期带来了新的社会问题。
外交方面,景帝继续采取和亲、积极防御的政策,对匈奴进行安抚。还将来降的匈奴封为列侯,并在边界地区设立“通关市”,与匈奴进行贸易,维持了比较友好和安定的边境关系。在与南越国的交往上,景帝也维持了较为友好的关系,稳定了南方政局。
【知识链接】
飞将军李广
李广,汉族,西汉时期的名将。他的祖先曾是秦王政时大败燕太子丹的李信。李家的家族世代都接受仆射这一官职。至秦灭汉兴,匈奴也开始伺机来犯中原。特别是汉文帝时期,匈奴大举入侵边关,文帝十四年,李广从军抗击匈奴,因善用骑射,杀死和俘虏了众多敌人,被升为汉中郎,以骑士侍卫皇帝。后多次跟随文帝射猎,格杀猛兽。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匈奴兴兵南下,李广率兵迎击。但寡不敌众,李广被俘。匈奴单于久仰李广威名,命令手下将李广带回好生招待。李广装死,突放冷箭。跳上匈奴战马,慌忙逃脱。李广回到长安,朝廷以李广指挥不力为名,将李广下狱,后被用钱赎回,成为平民。但是,李广展现出的惊人骑射技术,给匈奴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后称李广为“汉之飞将军”。
汉景帝七年(公元前150年),在景帝姬妾王娡的谋划下,景帝废除太子刘荣,改立王娡七岁的儿子刘彻为太子。汉景帝后元三年(公元前141年)正月,景帝病危。弥留之际,他亲自为太子主持加冕。临终前,他对刘彻说:“人不患其不知,患其为诈也;不患其不勇,患其为暴也。”意思是说,不但要知人、知己,还要知机、知止。从这句最后的叮嘱中可以看出,景帝似乎已经感觉到儿子有许多异于自己的品质,把天下交给他是放心的。
不久,景帝病死于长安未央宫,葬于阳陵,谥号孝景皇帝。太子刘彻即皇帝位,时年十六岁,就是与秦始皇并称“秦皇汉武”的汉武帝。
文景两代帝王约四十年的时间里,西汉王朝政治稳定、经济生产显著发展,开创了大汉王朝的“盛世”,史称“文景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