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邦初定天下,开创大汉帝国 |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西汉)刘邦《大风歌》
项羽死后,刘邦很快平定了楚地的反抗,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终于结束。之后,刘邦又派兵平定了长江中下游等地。至此,当年秦始皇势力到达的地方,已经是普天之下,莫非汉王之土了。此时的刘邦,已是全国的最高统治者,汉王之称已经不能显示其权力和尊贵。刘邦的野心是像秦始皇一样称帝。
刘邦没有明说自己的心思,而是委婉地将此意透露给身边亲近的官僚。于是,诸侯王与主要文武大臣联名上书,恭请刘邦登基称帝。刘邦虽然知道皇帝之位非自己莫属,但面对群臣的上书,还是假意谦让了一番。刘邦谦让三次,群臣劝进三次。最后,刘邦冠冕堂皇地应允了。
汉五年(公元前202年)二月,55岁的刘邦在洛阳东面的汜水要塞(今山东菏泽定陶县官堌堆)称帝,成为大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史称“汉高祖”。刘邦挥师西入洛阳,以洛阳为大汉的首都。
五月,刘邦在洛阳南宫(今河南偃师市首阳山镇龙虎滩村北)大摆筵席,与群臣欢聚,庆贺统一天下的胜利。趁着酒兴,刘邦对群臣说:“今日畅饮,诸位不妨畅所欲言。与项羽相争,为什么我能得到天下?”
群臣议论纷纷,高起和王陵说:“陛下能以利让人,攻城略地,凡有收获,就用来赏赐有功之人,因此属下奋勇效命,所以您能得到天下;而项羽嫉贤妒能,有功不赏,迫害功臣,所以他失去了天下。”
刘邦听了,得意地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能与下属同甘共苦固然重要,但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就我而言,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治理国家、安抚百姓、保障军粮供应,我不如萧何;统率百万大军,攻必克、战必胜,我不如韩信。这三位都是当世的豪杰,我却能加以重用,这才是我夺取天下的关键因素。至于项羽,得一范增而不用,岂能不败?”
这就是史上著名的汉高祖“南宫论三杰”,充分肯定了张良、萧何、韩信在大汉开国中的卓越功绩。
就在刘邦想要修缮洛阳宫室、定都洛阳时,一名齐国的戍卒娄敬前来献策,认为不宜定都洛阳,应该建都关中。
张良也赞成娄敬的看法。他认为,洛阳不过数百里地,四面受敌,非用武之国;而关中“地势险要,物产丰富,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宛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转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听取张良的建议,刘邦决定迁都关中,在秦都咸阳以东的长安乡修建宫廷。刘邦还封娄敬为郎中,号“奉春君”,赐姓刘,提拔其为随侍伴驾的重要谋士之一。
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汉朝开始启用新的朝仪。高祖刘邦高坐龙廷,诸王立于廷下,莫不诚恐肃静,秩序井然。汉初还进行了大量的立法工作,重修了历法,确定新的度量衡标准,制定严密的军法,完善统治制度。
在律法方面,汉军初入咸阳时,萧何将藏于秦丞相府、御史府的律令都保存了下来,为汉朝依据秦律制定新国家所需要的法律奠定了基础。秦律源自战国时期李悝的《法经》六篇,即盗法、贼法、网法、捕法、杂法、具法。秦将“法”改称为“律”,即秦律六篇。萧何在秦律的基础上加入户律、兴律和厩律三篇,合称“九章律”。秦汉时期改法为律,律之中既有刑法,也有行政法,而“令”则是皇帝的命令。
秦汉律令开创了东亚世界法律的源流。秦律被汉朝继承,汉律则被魏晋律继承。随着王朝更替,虽然律令的形式不断变化,但内容多有继承。古代日本引进了中国唐代的律令,也成为律令制国家。中国历朝历代的律令渊源,都要追溯至秦汉的律令。
在经济上,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五月,刘邦采取了一系列“休养生息”的政策和措施,以谋求解决政权建立之初濒临崩溃的经济状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轻徭薄赋,重农抑商。
2.将大量士兵罢归家乡。
3.复故爵田宅。
4.免自卖为奴隶者为庶人。
5.减轻田租为十五税一。
6.提倡节俭,反对奢侈,减省财政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