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火的能手 |
青林一灰烬,云气无处所。
入夜殊赫然,新秋照牛女。
风吹巨焰作,河棹腾烟柱。
势俗焚昆仑,光弥焮洲渚。
——杜甫《火》
“火”和“水”不同,它并非一种物质,而是一种现象,比如森林大火。森林大火是一场灾害,通常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处置救助较为困难。所以我们不希望发生这样的灾害,但是古时候,我们的先民有时候则极其希望来这么一场大火。因为火的使用和保存,实在是给原始人的生活带来了太多的改变。
首先,火周围很热,或者说暖和,也就是说,它可以帮助人们御寒。其次,它还有抵御野兽伤害的功能,因为野兽是怕火的。最值得说的,就是“火”在“吃”方面的贡献。
民以食为天,我们就来讲讲在吃的方面,因为有了火而有了哪些改变。我们知道原始人的食物来源主要是靠采集植物果实,这个生吃也没什么;但另一个主要食物来源,即打猎而来的野兽,在没有火的时候,只好生吞活剥,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茹毛饮血”。有火了,便可以烧烤,或者煮熟食物,然后再来食用。这是最直接的改变,但是这个改变,使得我们不再需要发达的咀嚼肌和硕壮的牙齿对食物进行较多的机械加工,从而使得我们的嘴部退化,不再像猿类那样突出了。
其实火早就有了,有了世界就有了火。火山爆发的时候,会引发火;天雷闪电的时候,会勾出火;天气炎热的时候,甚至还会有自燃而引发的火……为什么人类没有在一开始的时候就产生各种变化呢?因为古人类,如元谋人等,虽然也会用火,但是他们并不能完善地保存火种。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人类都在为不能长久地保存火种而苦恼。没有了火,很多食物变得不那么好吃了;没有了火,晚上就只能靠月光、星光来照明;没有了火,野兽也会经常来骚扰侵袭,使人们的安全受到威胁。
所以为了保存火种,古人类便不得不轮流值日看守火种。但是火种的保存在那个时候很困难,有许多不利因素,常常使人们的生活处于没有火的状态。大约70万年前的时候,古猿人开始在保存火种方面已经变得相当有经验,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便是北京猿人,简称“北京人”。
森林大火
北京猿人雕像
北京人的学名为“北京直立人”又称“中国猿人北京种”,生活在78万年前—68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寿命很短,绝大多数在不到14岁的时候就死亡了。他们的化石于1927年在中国北京市西南的周口店龙骨山被发现。根据北京人的遗骨我们可以发现,北京人的颧骨高突。平均脑容量均为1075毫升。身材粗短,男性平均身高为162厘米,女性平均身高为152厘米,其面部较现代人稍短,而向前伸出,前额低平,鼻子宽扁,眼眶上缘有两个互相连接的粗大眉骨,牙齿粗大,上下颌骨向前突出,没有下颏。他们用下肢支撑身体,从而可以直立行走,上肢则与现代人的双手非常相似,所以手脚分工非常明显,虽然局部还保留着一些猿类特征,但是已经能够更加灵活地制造和使用工具。
通过对猿人洞第四层堆积中上部、下部的发掘,共出土上万件可鉴定的标本。其中约4000件为石制品,原料除了最常用的脉石英外,还有水晶、燧石等。这些石制品的类型包括石片、刮削器、砍砸器、断片和碎屑(为什么石料碎屑也被认为是石制品?大约是考虑到弹丸之类的投掷器)等。此外,有学者认为,北京人已经会制造木制工具,还会在这些工具上钻出或烧出孔洞。把木头当柴烧了容易,在木头上烧出一个规则的圆洞就不容易了。可见当时北京人对火的运用非常熟练。
北京猿人生活场景复原
【知识链接】
智力的高低,其实不取决于脑容量的大小,而在于大脑皮层的沟回多少。一般来讲,沟回越多,大脑皮层面积越大,那么这个人的智力就越高。但是还有一些前提,就是这个人必须是正常人,不能是大脑变异或大脑积水患者。因为个别人的大脑变异或大脑积水,会使得脑容量增大。
另外,牛津大学认知与进化人类学中心的负责人邓巴通过研究200年前的不同纬度人类头骨,论证了人们的脑容量会随着纬度的变化出现大约20%的浮动,而且纬度越高的人,脑容量越大。但是这并不能说明他们的智力更高。因为他们脑容量变大的原因是为了提高视力。我们举两个极端的例子,一个是极地,一个是赤道。极地的光线很弱,尤其是漫长的冬季里阳光的照射更是罕见。所以人们需要大睁眼睛来接收更多的光线。赤道的光线很强,所以这里的人并不需要睁大眼睛。
又比如尼安德特穴居人的脑容量(距今20万—3万年的古人类)为1200—1750毫升,而现代人的脑容量则为1400—1600毫升。但是尼安德特人进化的方向是视力,他们甚至是和现代人类进化不同的另一种古人类,智力并没有现代人类高。
北京人用的是天然火,所谓的天然火不是人工取的火,而是比如说打雷了,正好击中干燥的木头,点燃了火;又或者是火山爆发和森林火灾,由于这些偶然的情况而意外获得的火种。北京人在得到这样的火种后,便取回自己的洞穴,然后每天轮流看守,不停地加柴添薪。但只是这样还不够,他们还想到了其他的手段,来增加火种不灭的可能:用灰和坑。
灰是我们说的“灰烬”里的这个“灰”,而非灰土。我们知道,有时候一堆火,看似灭了,只有灰烬。但是加上些干草、干柴,然后加些风力,便又会再燃烧起来。但是这些灰很容易被吹走,所以要有个坑来储藏,同时还能保温。
北京人遗址是世界上出土用火遗迹最丰富的遗址。在北京人住过的山洞里有很厚的灰烬层,最厚处达6米,灰烬堆中有烧过的兽骨、树籽、石块和木炭块。
这些兽骨中,可鉴定的大中型动物骨骼标本有3000多件,包括硕猕猴、肿骨大角鹿、梅花鹿、野猪、犀牛、三门马、鬣狗等;另外还出土了啮齿类、鸟类等小型动物化石2000余件。
那么我们大约可以想象一下当时北京人的日常生活:他们白天有组织地外出,采集各种植物果实、种子,或者狩猎动物。到了黄昏的时候,大家带着劳动成果回归洞穴,在灰坑边架起篝火,烧烤带回来的食物。吃完后将用过的灰烬再填入灰坑中,然后三三两两地卧倒在灰坑左近,既能取暖,又能预防野兽,温暖又安心地进入梦乡。北京猿人在这个地方生活了大约50万年,直到约20万年前,他们才离开这里。
或许他们觉得应该改变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或许他们觉得自己的血缘家族式组织应该再壮大一些,毕竟,原始生活还是很需要人手的。于是古人们创造性地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社会组织形式,甚至令如今的文明人类也十分向往。是怎么样的一个形式呢?请看下篇:最稳定公平的时代。
【知识点思考】
这是1985年前后,西方学者质疑“北京人”用火及保存火种能力的一种假设。他们认为,作为古人类用火证据的烧骨、烧石、灰烬可能是从洞外被水流冲入的;被烧过熏黑的材料以及灰烬可能是自然火造成的,或洞内的腐殖材料,鸟类、蝙蝠等的粪便自燃或氧化反应的结果。最后得出“猿人洞可能只是一个天然‘陷阱’,而非古人类生活场所”的结论。
但是此后我们的发掘结果表明,遗址中疑似用火区沉积物很可能经历了700℃以上的加热,而自然火一般是无法达到如此高温的。这些磁性、色度异常的沉积物可能受到人类控制用火的作用,但它们是原地用火区堆积还是曾经历了再搬运呢?
通过对灰烬成分的分析研究,在猿人洞的第4层和第6层灰烬中发现了硅质体。而硅质体就是千真万确的用火证据。这说明“北京人”在第4层和第6层位所处的年代(距今50万—40万年)已经可以有效地控制用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