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仇敌忾晋阳城 |
君子常闻不迫危,
城崩何用急重围。
叛亡能退修文德,
果见中牟以义归。
——(唐)周昙《春秋战国门·襄子》
春秋末期,晋国是一个大国,其版图庞大,军力强盛。当时的人员流动极大,哪个君主赏识人才,并给予其好处,人才就会为他效忠。晋国君主为了拉拢人才,就赐予有功之臣财物和封地。随着国家的封地划分得越来越多,君主实际掌控的资源越来越少,这些拥有封地的公卿大族们逐渐强大起来,甚至开始左右国家的政事。
此时晋国名义上的掌舵人是晋出公,发展到这一步,四卿对他的地位已经产生威胁。无奈之下,晋出公只好向他国求救,想以齐、鲁势力消灭四卿。消息传到了四卿耳朵里,因此他们先下手为强,晋出公抵挡不住,跑到齐国申请政治避难。智瑶趁机册立晋懿公为国君,而军国大事早已被智瑶垄断。
智瑶生性自负、贪婪、独断专行,他依仗庞大的家族势力,平时对于其他士族不加敬重。其族人劝他收敛,向来不可一世的他,对劝诫从来都是置若罔闻。
赵氏本为其余三家中势力最大的一家,然而,掌门赵无恤在智瑶的眼里不过是“丑而无勇”之辈。就是因为智瑶目空四海,才没有发现赵无恤的优点,一个“忍”字让赵无恤得以长久。曾有这么一回,在酒宴间,智瑶借着醉意命令赵无恤喝酒,赵无恤不肯从命,智瑶端起酒樽就打。常言道,士可杀不可辱。赵氏家臣群情激愤,准备和智氏决一死战,可是赵无恤深知时机未成熟,此时发难,无异于以卵击石,他只是淡然地说:“先父立我为继承人,只因为我能忍辱负重。”
智瑶发现韩、赵、魏三家都怕自己,变得十分骄横跋扈,伸手就向韩家索要土地。韩氏掌门听了火冒三丈,但是由于智家势力最大,自己实力最弱,只好暗气暗憋,将土地拱手让给智瑶。
智瑶对魏家用了同样的方法,结果居然屡试不爽。智瑶没想到这土地来得如此轻松,于是用相同的手段向赵家索取土地。但是,他这种流氓行为被赵无恤果断拒绝了。智瑶勃然大怒,于是联合韩、魏攻打赵家。韩、魏两家对于智瑶早就恨得牙根痒痒,但忌于其淫威,不得不追随智瑶。
如今势力第一的智家联合了老三和老四,赵氏这个老二肯定抵挡不住,如今只好三十六计走为上。当时常子城防御最牢固、邯郸城粮食最充足,晋阳(今山西太原)城最得民心,赵无恤果断地选择了晋阳城。
三家联军立刻北上攻打晋阳,果真是得民心者得天下,赵无恤与城中百姓临危不惧,在百姓的全力协助之下,赵无恤将晋阳城守得滴水不漏,即使智瑶水淹晋阳城,也依然无法得手。
智瑶一气之下,命令军队掘开堤坝,引黄河之水,水淹晋阳城。眼看晋阳的城墙就要被晋水泡烂了,此时的智瑶又开始嘚瑟:“原来一条河可以灭亡一座城池啊!”此话一落,旁边的韩、魏两家顿时心中一惊。韩、魏两家的根基分别地处河水附近,如今赵无恤马上就要完蛋,接下来肯定就要收拾他们。
韩、魏两家相互商量,如果三家再不联合,早晚都要沦为智瑶的盘中餐,于是他们顿时萌生出干掉智瑶的打算。智瑶被眼前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但是智家依然有清醒的人。属下告诫智瑶:“韩、魏两家虽然之前与我智家组成联军,但今时不同往日,赵家一旦被消灭,韩魏两家必生兔死狐悲之感。如今两家很可能已经与赵家暗中串通了,此事不得不防啊!”
智瑶不但对此事置若罔闻,还将属下的话原封不动地转告给韩、魏两家。如今时机未到,两家掌门得知此事,立刻对此矢口否认。此时的赵无恤处境也非常危险,水马上就要淹没城池,为今之计也只有向韩、魏求援。
赵无恤派出了个胆大的使者,暗中联络魏恒子和韩康子,使者对二人说道:“如果我们赵家灭亡,那么你们两家也就离死期不远了,要想活命,只能我们三家联手把智瑶灭掉。况且,平分智瑶的地盘可比平分赵家地盘更带劲!”听了使者的话,三家顿时一拍即合,于是三家约好时日,打算里应外合干掉智瑶。
到了约定时日,韩魏两家杀掉智瑶护卫河堤的属下,修改河道方向,滔滔江水直接灌进了智瑶的大营,智氏大军立刻就作了鱼鳖。
性格决定命运,赵无恤卧薪尝胆,砍下智瑶的脑袋,并对其尸体进行了羞辱。最强的智氏已经灰飞烟灭,晋国接下来的局势又会如何发展呢?
【知识链接】
当时的晋阳是赵鞅的封地,他派尹铎为他治理此地。尹铎在临行之前问赵鞅:“你是想将太原当作您抵挡敌人的屏障,还是作为提供赋税资源的地方?”赵鞅当即决定,将此地作为抵挡敌人的屏障。尹铎回到晋阳之后,一方面调整赋税,使百姓的负担顿时减轻了许多,另一方面将晋阳城墙加固得更加结实。在尹铎多年经营之下,晋阳城内府库充盈、粮仓充实、城池牢固,尹铎因此得到了城内百姓的拥戴。后来,赵氏果然时逢大难,就是因为有此城的庇护,才使赵氏逢凶化吉,遇难成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