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让自己埋头于琐碎事务中

人们常说:“不要让琐碎的事情‘套牢’自己。”与琐事纠缠不清的人,一定成不了大事。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当然要有抽丝剥茧、善抓重点的本领,否则大事做不了,小事做不完,很有可能会将自己置于非常被动的境地。但河有两岸,事有两面:细碎的小事也不总是束缚住人的手脚,在心理负荷过重、压力快要爆棚的时候,它们反而能够派上用场——我们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利用一些琐碎细小的忙碌来分散注意力,替自己减压。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会接触到一些工作狂:心事越重、压力越大,他们反而越发不休不眠、废寝忘食地工作,这让我们很费解,认为他们是在自虐。实则不然,心理学研究证明,通过加大工作强度来减轻心理压力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当一个人处在工作状态中,尤其是在做一些无须耗费太多脑力的零碎工作时,那种简单机械的手工操作,周而复始、反复来去的单调节奏,反而会令人放空自己、平和心态。同时,努力让自己忙碌起来,将全部注意力转移到这些事务性的工作中,也会使我们暂时挣脱思绪的旋涡,而不必一直反复地回想那些给我们施压的烦心事。男朋友和你分手?屡次考试失利?和同事发生争吵?被领导一通臭批?千万别急着发脾气、砸东西,也别一味地蒙头大睡、喝酒买醉,不如让琐碎的工作带你走出阴霾,化解心头戾气。洗洗衣服、擦擦玻璃、收拾房间、整理陈年旧物……专注于这些零零碎碎的家务事,两只手不停地忙活着,能够帮你成功地把压力从脑子里赶出去。一通忙碌之后,看着整洁的房间,取得成就的满足感会令你愉悦轻松、自我欣赏,进一步冲抵了心头沉甸甸的压力。

工作减压要选择合适的场所。手头做着琐碎的工作,未必能够占据我们全部的心力,如果一边忙碌着,一边还是控制不住地想不愉快的事,那么,你的忙碌就变得毫无意义。所以,工作减压法还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场所:蓝绿两色被称为“减压色”,心理学家认为,这一类的冷色调能够使人心情放松、消除压力。在周围环境中,多设置一些蓝绿色块或大大小小的点缀,经常置身其中,有助于压力的减轻与缓解。浩如烟海的音乐作品道尽人间沧桑,每一首歌似乎都贴合着人的不同心境。在埋首忙碌之时,如果耳边还流淌着舒缓应景的疗伤系音乐,无疑是对于心灵最好的慰藉。

工作减压离不开呆萌宠物。一项科学实验证明,猫的呼噜声具有舒缓神经、降低心率的功效。国外还有专门开设的减压“猫吧”,顾客放松地静坐或平躺,任由身边猫咪的呼噜声松弛自己绷紧的神经。呆萌无害的宠物确实能够激发人们的怜爱之心,在爱抚它们、与它们玩耍的过程中,自然会将心头重压尽数抛开。在工作减压的间隙,与身边的宠物戏耍一番,既得以短暂休息,又能令减压效果叠加。

工作减压应控制强度。工作减压法应注意调节强度,适时休息。其中一个常用而简易的减压放松方法是——深呼吸:通过鼻腔深长而缓慢地吸足一口气,然后屏息几秒,再缓慢地吐出来,每次三到五分钟,条件允许的话可以连续多做几次。还可以偶尔从琐碎事务中抬头,起身伸个懒腰、舒展一下身体,能够到阳光灿烂的室外走上几步就再好不过。阳光对减压的效果极为明显,是最好的消毒剂。温暖的阳光把人晒得昏昏欲睡,一切烦恼与污浊都会在太阳下无所遁形,一切阴暗与抑郁都会在太阳下烟消云散。在明媚阳光的照耀下,整个人都会变得格外开朗松弛。

工作减压应规律作息。压力往往会在我们疲惫脆弱、力不从心的时候悄悄探出头来。而人在精力充沛的时候则会自信满满,感觉自己无比强大,可以迎战世间的一切艰难险阻。因此,养精蓄锐是最直接、最便捷的减压方式。工作减压法最需要避免的就是过犹不及,我们埋头于琐碎事务、用工作来减压时要适度把握工作强度,及时积蓄和补充精力。午睡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减压方法,中午20分钟的小憩会立刻让人精力充沛,恢复元气。科学家发现,希腊人的心脏病发病率远远低于其他欧洲国家,而他们的饮食习惯都是同样的非健康——高油高脂。原来,希腊人有每天午睡的习惯,此举大大缓解了心理压力,降低了心脏病的发生率。即使来不及美美地睡一觉,允许自己打上几分钟瞌睡,也会大大地缓解精神紧张,令人心情舒畅。每天应保证6至7小时的睡眠时间,并且尽量固定入睡及醒来时间,比如晚上11时至凌晨4时是排毒和代谢的重要时间段。要知道,长期睡眠不足本身就是压力的一大来源,没有作息时间的错乱,就无须花费更多的精力来对抗工作时间的困倦。同时,夜晚入睡前可以喝上一杯红酒,有利于防病减压、美容助眠。

人生在世,总是有喜有悲,有得有失,但只要你活着,就该选择最好的方式生活。我们要学会接受不完美,敢于有选择地舍弃。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一定要爱惜自己,懂自己,永远把脸迎向阳光,你的世界就不会出现阴影。 cVVvnqGXNcCrsyKqF/r/tx7fi0AqYGVBf/dX+R3tUR5JwaphA1JaAfZBa4a80Kj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