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S-R解释一切
——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心理学最初介入变态心理学的人物当属巴甫洛夫。巴甫洛夫是俄国的生理学家,他用实验的模型说明了心理冲突的神经机制,用高级神经活动学说说明人的异常心理。巴甫洛夫用动物做实验,进而判断神经系统的病例生理机制,接下来,他用类比的方法观察病人,解释人的异常心理。

对于神经症和精神病,巴甫洛夫认为那是兴奋和抑制这两个神经过程相互冲突造成的,此外,强有力的、异乎寻常的刺激也会造成精神障碍。但是,他未能细致地区分神经症和精神病,他认为,这两种状态只能在神经活动障碍的复杂性和精细特征上进行区分。

建立在经典条件反射上,巴甫洛夫认为,变态心理和行为的产生是因为条件刺激取代了无条件刺激。原本是无关的刺激由于总是和无条件刺激同时发生,使人形成了特定的条件反射。比如说,一个成年男子对大声关门特别敏感,听到巨大的关门声,他就心生恐惧,全身紧张,因为生活在父母家里时,用力摔门是父母表达愤怒的方式。

巴甫洛夫是一位生理学家,误打误撞地成了行为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行为主义心理学另一个代表人物则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有意识地将条件反射纳入了心理学的范畴,他将心理学用“S-R”模式解释。S即刺激(stimulus),R即反应(reaction)。刺激引起人体行为内部和外部的变化,内部即腺体的分泌,外部即肌肉收缩。一定的刺激必然引起某种反应,一定的反应必然来自某种刺激。由此,我们可以用刺激推知反应,也可以反过来,用反应来推知刺激。

斯金纳也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他坚持华生的S-R模式,但是更看重行为反应,而不是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斯金纳用他自己设计的“斯金纳箱”证明,一个行为如果造成了有利的结果,这个行为在将来会再次出现。如果造成了不利的结果,这个行为就不会再出现了。

用生活中的例子更容易说明这一点。现代人很乐意享用ATM机的方便,进门,插卡,输入密码,很方便地取钱、存钱。因为在ATM机上能方便地取出钱来(有利的结果),所以人们喜欢用ATM机取钱。如果你插卡,输入密码,取不出来钱或者磁卡被机器吞掉了(不利的结果),长此以往,你就不会用ATM机取钱了。

巴甫洛夫著名的条件反射实验(又称为经典条件反射实验)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为行为主义理论奠定了基础。不同于经典条件反射,斯金纳认为,变态心理和行为来自控制不当或惩罚过度。一个人在接受控制或惩罚时,往往遇到各式各样的刺激,这些刺激会引发恐惧、焦虑、抑郁、愤怒等情绪。对此,要么以暴力的形式反击,要么以极度消极的方式逃避。条件反射使得个体在生活中遇到类似刺激时,引发最初的情绪反应,长期地控制不当或过度惩罚就会导致异常心理。

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有一对非常经典的概念:强化和惩罚。强化即通过控制行为产生的后果,从而增加行为出现的可能性。比如孩子在一个小时内写完作业,可以获得延长使用电脑15分钟的机会,此后,孩子会更愿意在一个小时内完成作业,甚至时间更少。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惩罚即当个体做出某种行为后,呈现一个令人不愉快的刺激,从而消除这类行为的发生。惩罚也分为正惩罚和负惩罚。比如,感到头疼时吃了某种药,可是这种药的副作用非常大,出现了头晕、呕吐、嗜睡等反应,这便是惩罚。此后,即使继续头疼,病人也不会吃这个药了。

斯金纳在实验的基础上发展出自己的观点,同时提出了一套行为矫正术。既然所有的行为都是习得的,人们也可以用学习的方式保留有益的行为,去除不良行为,从而形成一套新的行为模式。他把这套方法应用到学校、精神病院、弱智儿童教养所等社会机构,效果还不错。

后来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比如班杜拉,他承认人的行为是习得的,但是习得行为的过程中并未直接得到强化,行为学习是通过观察、模仿实现的。当个体运用模仿获得行为时,则需要运用强化的手段。

行为主义关注的是环境中的因素对人行为的影响。除了遗传因素外,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环境作用下产生的。当人的行为具有社会适应性时,会不断得到强化,而失去社会适应性时,行为会减弱,继而消失。

用奖赏、惩罚的方式,可以控制行为次数的增加或减少,改变行为的方向。因此,行为主义不在乎心理过程,俄狄浦斯情结也好,童年受到压抑的潜意识也好,行为主义治疗师关注的是来访者的不良行为,将不良行为定为“靶行为”,用行为主义治疗方法改变人的行为。

当然,今天的行为主义治疗不会那么绝对主义,咨询师会从生物、心理、社会等方面了解来访者不良行为的成因,来作为有效咨询的基础。毕竟,任何不良行为都不是单一因素引起的,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

理论必然指导实践。行为治疗的假设是建立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对人类心理、行为的解释上的。作为个体的人类也好,作为种系进化的人类也好,条件反射已经成为一种适应环境的本能。基于此,行为主义主张对来访者的行为进行训练,以矫正适应不良行为。常用的方法包括暴露疗法、系统脱敏法、厌恶疗法、自我控制疗法等,适用于神经症、人格障碍、药物或酒精依赖、其他不良习惯等。

铭城今年23岁,是某理工大学三年级学生。身高178厘米,相貌清秀,体态正常,无躯体疾病,无精神病史。铭城来自一座县城,父母都是政府职员,家庭经济充裕,家人相处和睦。从铭城的个人资料上,根本看不出他有什么异常,实际上他却性格孤僻,不善与人交往,适应环境困难,情绪也不太稳定,时常陷入沮丧情绪中。在人群中,他害怕被人注视;在公共场合讲话、与异性交谈都会令他感到紧张不安;他害怕被人观看,与人说话时从不与对方对视。《SCL-90》测试结果显示,他在焦虑、恐怖、人际敏感、抑郁维度上分值较高(超过了2.5)。

铭城有清晰的自知能力。“我总觉得,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在学校里还好一些,等我毕业了,工作了,难免要与人打交道,到那时候就晚了。”他主动寻求心理帮助,于是心理辅导老师在了解了他的基本情况,介绍过有关事项和规则后,约定他下个星期再来。

初步诊断,铭城属于社交恐怖症,可以采用系统脱敏的方式进行治疗。通常情况下,系统脱敏的第一步是为来访者建立恐惧等级表,列出所有令其感到不安、恐怖的事件,然后按照其主观感受进行评分。如和男同学谈话的恐惧程度是20,与女同学谈话的恐惧程度则达到了100。

在第四次约见时,心理辅导老师让铭城在放松的情况下进行脱敏练习,首先是想象脱敏,即由辅导老师口头描述,铭城想象描述的画面。先从恐惧等级最低的事件开始——和男同学说话,想象维持30秒左右,停止想象,让铭城报告此刻的恐惧等级分数。第一次报告,和男同学谈话的恐惧分数从20降到了15。辅导老师重复上述步骤,直到他不再感到恐惧为止。接下来对下一个恐惧等级的事件进行脱敏。

每做一次脱敏,辅导老师都会给铭城安排反馈作业。比如回去和同寝室的男同学讲话,与对方对视,下一次的目标则是坐在后两排位置上的女同学。经过八次约见,铭城已经敢和女同学讲话了,偶尔还会看着对方的脸说话。此外,他还参加了一个口才训练的社团,以便逐渐提高自己的人际沟通能力。

经过近两个月的接触,心理辅导老师逐渐了解了他的社交恐怖症成因。铭城从小就是学校的尖子生,为了让他全心学习,父母把他“圈养”起来,除了到学校上课,就是待在家里,对于同学玩伴儿,铭城妈妈的态度是,“可不能和学习比你差的孩子玩儿,小心他们把你带坏了”。于是,铭城从中学开始就成了宅男,每天过着“学校—家—学校”两点一线的生活,家里也只有爸爸、妈妈和他三个人而已,父母并没有教会他社交的技能。

上大学后,铭城并没有交到很多新朋友,只是和室友比较熟悉。铭城大一时暗恋一个女同学两个多月,终于有一天鼓起勇气向女孩表白,却被对方狠狠拒绝。从此之后,铭城不再和女同学讲话,时间一长,他连和室友讲话都要鼓起勇气了。 mNgSbmlP/L8Fd99heM8MXvIuavJz++Qm7vAa7fWcW0G0awenHdkF7b7iZcboqkt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