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见证人性之恶
——张纯如

“我有抑郁症,所以就去死一死,没什么重要的原因,大家不必在意我的离开。拜拜啦。”这是一条来自重度抑郁症网友的微博,在发完这条微博后,她选择了自杀,这句话亦成为她对“自杀”的全部解释。

近年来,重度抑郁症导致自杀的案例不绝于耳,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在全球自杀者中,七成以上是抑郁症病人。有人用一句话形容抑郁症病人的内心世界:走在街上,觉得每一个人都比自己有用。正是这种对生活的无力感,对自身价值的低认知,导致其长期在消极与痛苦中质疑自己,痛苦到不能自拔时,便只剩下自杀这一条路。

人们熟知的抑郁症病人总是与演员、作家、艺术家、媒体人有关系,比如作家三毛,比如演员张国荣,比如作家张纯如。如此看来,貌似抑郁症是一个“高级病”,多发生在精英人士身上。从统计数据上看,的确是这样的,尤其是从事艺术创造的人群,他们更容易经历情绪紊乱,在所有行业中,全职的艺术工作者罹患重度抑郁症的比率非常高。

如此结果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客观上,从事艺术工作依靠的是才华和名声,从业者中,写作也好,画画也好,搞音乐创作也好,苦心经营多年,渴望着作品被人接受和理解,可是大多数作家、画家、音乐家不得不面对收入不稳定、工作时间不固定,长期承受孤独寂寞的痛苦,客观条件让他们变成了抑郁症易感人群。

主观上,从比例上看的话,艺术创造者原本就是抑郁型气质类型。从气质类型上看,抑郁质更适合进行与灵感有关的创造工作,也更容易在艺术创造方面有所成就,成为全职从业者之后,艺术家的特殊气质与客观工作环境结合起来,激发出了抑郁状态。

单就作家来说,因个人生活与创作经历而患上抑郁症的不在少数,近代学者王国维、作家三毛、诗人海子皆因抑郁症走上了自杀的不归路,因写作言情小说走红的网络作家匪我思存亦因为抑郁症发作而暂停工作。作家群如此地高发抑郁症,以至于人们感叹,作家圈成了抑郁症的重灾区。当然,每一位抑郁症病人都有其自身的复杂因素,不可一概而论,如美籍华裔作家张纯如,她的抑郁症不仅因为作家这一独特的工作模式,还因为她在撰写《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一书时所见的人性之恶。

自杀之前,张纯如被诊断患有抑郁症,还曾住院5个月,接受精神医师的治疗。那时,她正在为第四本书《菲律宾的死亡之旅》——描述“二战”期间在菲律宾巴丹半岛和日军作战的美军坦克营官兵的书籍,与《南京大屠杀》一样,这也是描写日本军人暴行的一本书做准备,多位八九十岁的“二战”老兵等着她去采访。同时,她的儿子被诊断患有孤独症——由于多次流产和免疫系统的问题,她的孩子是通过代孕母亲生的。

张纯如于1968年生于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是第二代美籍华裔。她成长在书香门第,祖父是一位从大陆移居台湾的报业人士,父亲从台大物理系毕业后到哈佛大学留学,后应聘到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担任教授,母亲是一位生物化学研究者。

张纯如毕业于伊利诺伊大学,在大学时期学习新闻,从事过记者工作,后来为多家杂志撰稿,并进行历史写作。她的前两部作品《中国导弹之父》和《华裔美国人》关注华人在中国、美国的生活。作为一个美国人,张纯如从家族历史中产生了对南京的兴趣,或许是责任,或许是义愤,张纯如开始为写作《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收集资料。

1995年,张纯如前往南京,她去大屠杀发生地查找资料、做采访,同时给南京带去了大量国内找不到的史实材料。为了写作,她在南京待了25天。南京气候炎热,由于气候不适应,她经常感冒,尽管如此,她依然坚持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采访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探访日军暴行的发生地,翻阅国内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资料。历史资料尽显人性丑恶,残忍血腥的场面让她倍感痛苦。据张纯如的丈夫回忆,她在查阅资料时,经常泪流满面,气得发抖。

在写作《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一书时,她在耶鲁大学图书馆意外地发现了《拉贝日记》——一位德国纳粹分子约翰·拉贝(John Rabe)记录的南京大屠杀情形。这份材料如今成为日军在南京暴行的如山铁证。1997年,《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出版,书中描写日军在南京强奸、虐待、杀害大批中国平民的详情。这本书为不到30岁的张纯如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名声,将她推向了事业的顶峰,同时,她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张纯如自杀,抑郁症是最重要的原因。写完《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后,她的身体情况开始恶化,全身心的写作本身就是一种体力活,书稿完成后,她的体重下降,开始失眠,并且掉头发。糟糕的生活状态是一针催化剂。为了宣传书籍,她马不停蹄地巡讲、签售,长途跋涉和严重的睡眠不足透支了她的全部体力。另外,《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的出版引来了日本右翼分子的攻击,她的书在日本无法出版,还有日本人对她进行威胁、恐吓。

由于长时间无法好好休息,张纯如陷入了精神失常,家里人吓坏了,带她去看医生,被医生诊断为抑郁症后,张纯如遵从医嘱,服用了大量抗抑郁的药物,可能是医生的用药量没有考虑到亚裔人种的特殊体质,服药之后,强烈的副作用导致她出现幻觉和自杀倾向。许多抑郁症病人都有相似的用药感受,如用药后比以前更紧张,焦虑变得严重,记忆力下降,吃药后马上缓解,过后又重现这些症状。

学术界的主流观点认为,抗抑郁药物之所以增加了病人自杀的风险,是因为药物起效慢。在2~8周不等的起效时间里,不良反应是难以预测的。病人承受着抑郁情绪带来的痛苦,还要承受药物副作用,病人原本的心境就是负面的,药物增加了身体痛苦,同时增加了情绪上的负担。

许多重度抑郁症病人有自杀的想法,但是抑郁带来的无力感太强烈了,根本无法实施自杀行为,服用抗抑郁药物后,病人的行动力获得了提升,伴随着没有消除的自杀念头,这个时候最有可能实施自杀。资料显示,抗抑郁药物与病人的自杀冲动没有必然的相关性,但是可以肯定,药物促使病人的行动力增强了。 0E2cEMeuLX3/i9M2IpYwxZGHXb3digr2luLWwCCXFYLTUFLHPSc81Xk6iLBx9WV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