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掩蔽意识知觉

在实验室中,非注意盲视的测试存在一个问题:实验必须能够在上百个试次中重复,但是不注意却是捉摸不定的现象。在第一次实验中,大多数不知情的被试可能会错过主要的变化,但是哪怕一点点关于实验操纵的暗示就会让他们变得警觉起来。当他们变得警觉时,这些变化的隐蔽性就不复存在了。

此外,尽管没有关注的刺激会在主观上形成强烈的无意识感,即使被试声称他们没有意识到该刺激,科学家还是很难证实他们是否真的没有意识到。实验者可以在每个试次后都询问被试,但是这个过程很缓慢而且会让他们警觉。另一个可行的方案是将问题推迟到实验的最后进行,但这也是不完美的,因为遗忘成了新的问题,几分钟后,被试可能就会遗忘自己曾经意识到了什么。

有些研究者提出,在变化盲视实验中,被试其实对整个场景一直保持着意识,只是没有把所有细节都存入记忆中 31 。因此,变化盲视可能不是缺乏注意引起的,而是由无法对比新旧图片引起的。一旦去除运动线索,即使一秒钟的延迟也会让大脑很难比较两张图片。于是,被试会默认地反馈为没有变化,在这种理解下,他们有意识地察觉到了整个场景,只是没有注意到其中的不同。

我个人对用遗忘来解释所有非注意盲视和变化盲视的理论持怀疑态度。毕竟,篮球赛中的大猩猩或者罪案现场的玩具熊都会令人印象深刻。但是还存在别的疑问,一个无懈可击的研究需要的是百分之百看不见的图片,不管被试事先被告知了多少,也不论他们多么努力去分辨,或者反复看了多少遍影片,他们仍然看不见图片。幸运的是,这种完全看不见的图片是存在的。心理学家称之为“掩蔽”图,常人则称之为“阈下图片”(subliminal image)。阈下图片是呈现在意识阈值之下的图片,从字面上来讲,单词“subliminal”中limin来自拉丁语limen,意思是阈值。没有人可以看见阈下图片,即便再努力尝试也不行。

怎么创造这种图片呢?一种方法是将它做得很淡。遗憾的是,这种方法经常将图片淡化到基本无法引起大脑活动。另一种更有意义的方法是让图片夹在另两张图片之间一闪而过。图1-5展示了我们如何将单词radio(收音机)“掩蔽”起来。首先,我们将单词呈现33毫秒,大约是电影一帧的长度。这个长度本身能够令人看见图片——在完全黑暗的环境中,即使一微秒的闪光也能照亮一幅图并使其定格在眼中。让带有单词radio(收音机)的这幅图消失的方法是一种叫作“掩蔽”的视错觉。在单词出现的前后呈现同样的几何图形,而且呈现在同样的位置上。当时间把握正好,观察者就只会看到闪烁的图形,夹在其中的单词变得完全看不见了。

这个技术通过闪现一张图片并在前后时间内呈现类似形状,来防止这张图片被有意识地觉察到。在上图中,一个单词在一系列随机的几何图形中一闪而过,观看者是看不到的。中间的图中,即使闪现的图片带有很强烈的情感,只要夹在随机的图片中就不会被人意识到:观察者只能看到“掩蔽”图片和最后一张图片。在下图中,一系列图形都是目标。令人费解的是,唯一看不见的图形是那个在四个点中间的方块。这四个点一直持续到目标图片之后,于是它们成了掩蔽图。

图1-5 “掩蔽可以使一张图片看不见”

我自己设计过许多阈下掩蔽实验。虽然对自己的编码能力很自信,但是看着电脑屏幕,我常常怀疑自己的眼睛。两张掩蔽图片之间看起来的确没有任何东西。然而我们可以用一个感光元件证实单词确实在客观上闪现了一段时间,而它的消失完全是主观现象。如果显示的时间足够长,那么单词一定会重新出现。

在许多实验中,看得见和看不见之间有着较为明显的界限:将一张图片展示40毫秒肯定看不见,但是展示60毫秒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能很容易地看见。这个发现解释了“阈下”和“阈上”这两个词。打个比方,意识的大门是一道门槛,闪现的图片要么进去了要么没进去。这个阈值的时长因人而异,但是总是接近50毫秒左右。在这个时长内,一个人有一半概率能够看见闪现的图片。使用阈限时间展示视觉刺激是一个很好的控制实验范式,客观实验是恒定的,但是主观感受却在每个试次中都不同。

有好几种不同的掩蔽变式能够任意调控意识。一张图片夹在一堆杂乱无章的图片中就会完全消失。当一张图片是一张笑脸或是令人害怕的脸时(见图1-5),我们则可以探测到阈下知觉,也就是被试隐藏的从未被意识觉察到的情绪——在无意识层面,这种情绪则会显现出来。另一个变式是闪现一幅上面有一系列几何图形的图片,其中一个图形的标记是有四个点围着它,这四个点的持续时间很长(见图1-5) 32 。令人惊讶的是,只有被标记的图形从意识中消失了,其他所有图形都清晰可见。因为这些标记点比图形存在的时间更久,四个点及点围成的空白似乎能替换对于那里任何图形的意识知觉,于是这个方法又叫作“替换掩蔽”。

掩蔽是一种很好的实验工具,因为它可以让我们在时间高度精确和参数完全可控的情况下研究无意识的视觉刺激。最理想的情况是,一个目标刺激后紧跟一个掩蔽图片。在某一精确时刻,我们在被试的大脑中“植入”了一个信息量严格控制的视觉信息,比如说一个单词。原则上来讲,这个量应该能够让被试有意识地看到单词,当我们将后面的掩蔽图去掉时,他们总能够看到单词。但是当呈现掩蔽图后,出于某种原因,前面的那张图被覆盖了,只能看到后面的图。大脑中一定经历了一场神奇的竞赛:尽管单词先进入意识,但是后面的掩蔽图却赶上来阻止了它进入意识知觉中。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大脑就像统计学家一样权衡证据,然后确定呈现的是一个刺激还是两个刺激。如果单词出现的时间足够短,而且后面掩蔽图的掩蔽作用足够强,观看者的大脑就会收到强有力的证据,从而得出只存在掩蔽图的结论,而对单词则一无所知。 sfUo6hsjLOlWHnl1I2DpuBy1J9itMcSC1fVOUmndw+o6Ap9Za8HC9Jd9kYuWYO/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