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e 第二章
何谓认识神;认识神的意义何在

1.若非敬虔,人无法认识神 *

e(b/a) 我理解认识神的意思是,人不但要意识到神的存在, e 也要明白认识神会如何使人得益处,并教导人如何荣耀他。简言之,就是认识他对我们有什么益处。诚然,我们若前后一致,便不会说:在没有信仰或敬虔的地方会有人认识神。 我所说的认识,并非指那些失丧和被咒诅之人会明白神在中保基督里是救赎者;我所指的是人原有的和单纯的认识。若亚当仍然正直, 那自然秩序本身会引领我们认识神。但因人的堕落,若不是中保基督使我们与神和好,无人能体会神是父亲、救恩的泉源,或赐福者。然而感受到神——我们的创造者以他的大能扶持我们,以他的护理统治我们,以他的慈爱抚养我们,并在各方面赐福给我们,是一回事,但接受神在基督里所提供我们与他和好的恩典,又是另一回事。主既然在创世之工和圣经的一般教导上,乃是先彰显他造物者的职分,而后才在基督里彰显他救赎者的职分(林后4∶6),所以我们现在要先讨论对神双重认识 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我们将在适当的时候讨论。

此外,只要我们的心灵对神有最基本的认识,我们就不得不尊荣他,但是仅仅相信 e(b/a) 神的存在和他是众人应当尊荣、敬拜的对象,仍是不够的,除非我们同时深信他是一切良善的源头,唯独在他里面才能寻求所有这一切。我的意思是,我们必须深信神不但创造这世界,也以他无限的权能托住它,以他的智慧管理它,以他的良善保守它,尤其是以他的公义和审判统治人类,以他的怜悯包容世人,以他的护理看顾万物,而且没有丝毫的智慧、光明、公义、权能、正直或真理不是出于神。 e(b) 所以我们要学习等候,并向他寻求这一切,而一旦领受就要心存感恩,并承认这一切都是由他而来。 e 因对神权能的意识 能很好地教导我们敬虔,进而产生信仰。我所说的“敬虔”是,我们经历神的恩惠,并因对其恩惠的认识,心里产生对神的敬畏和爱。若人未曾领悟到,他们所有的一切都属于神,他像慈父般抚养他们;他是他们一切好处的源头;因此他们也不应该在神之外寻求任何事物——他们便永远不会甘心乐意地侍奉他。事实上,他们若不全然以神为满足,就绝不会真诚地把自己献给神。

2.认识神包括信靠和敬畏 *

e 神是什么?提出这个问题的人不过是在玩弄思辨的文字游戏。对我们而言,认识神是怎样的神、什么与他的属性相称 是更重要的。因为,若像伊壁鸠鲁(Epicurus)那样相信一位已不关心世事而只顾寻欢作乐的神, 有什么益处呢?简言之,认识与我们无关的神有什么用呢? c(b) 相反,我们对神的认识应当先教导我们敬畏他,然后我们应当在它的指引和教导下学习在神里面寻求一切的良善,并在领受之后将荣耀归给神。 b 你怎么能想到神却不立刻意识到——既然你是神的工作,那么因着神创造的主权,你必须服从他的命令?甚至连你的生命也是属他的?你所做的一切都应该与他有关吗?既是如此,他的旨意无疑应该成为我们生活的准则,所以我们若不乐意、服侍神,就是邪恶、败坏的人。而你若不承认神是一切良善的源头,便无法清楚地认识神。这种认识会使人想要信靠神,然而因着人的堕落,人心还会偏离寻求神的正路。

首先,敬虔的人不会为自己臆造任何一种神,而是仰望独一无二的真神,他也不会按自己的愿望描述这位神,而是满心相信神自己的启示。这样的人总是恐惧战兢,生怕自己远离神,或任意妄为,违背神的旨意。这种人所认识的乃是真神,因为他深信神掌管万事,也相信神带领并保护他,因此他完全献上自己专靠神。 e(b) 他知道神是一切美善的源头,若他遭遇苦难或缺乏时,他便立刻投靠神的保护,等候神的帮助。因为他深信神是良善和恩慈的,所以他以单纯的信心依靠他,并不怀疑神会以他的慈爱救他脱离一切困苦。因为,他承认神是主和天父,认为自己理当在万事上顺服神的主权,敬畏神的威严,把荣耀神当作他的目标,服从神一切的命令。因为,他视神为公义的法官,相信神会严厉地惩罚一切的罪,他永不忘记神审判的宝座就在他面前,并因惧怕神而约束自己,免得激怒神。 b 然而他对神审判的惧怕并不至于使他想要逃脱,即使可以逃脱。他接受神是敬虔之人的施恩者,同样地,他也接受神是刑罚恶人的法官。因为敬虔之人知道,神惩罚恶人和赏赐义人永生同样荣耀神自己。此外,这人遏止自己犯罪,不只是因为惧怕神的惩罚,也是因为他爱和敬畏天父,就敬拜他为主。即使没有地狱,他仍丝毫不敢冒犯他。

相信并真诚地惧怕神, e(b) 这惧怕使我们甘心乐意地敬畏他,并照着律法合宜地敬拜他,这就是纯洁和真正的信仰。 e 我们应当更加留意:人们对神都有模糊、笼统的尊敬,但很少人真正敬畏他;在过分强调仪式的地方,真正从心里敬畏神的人更罕见。 0BNonMRXi0LeafIaaKB7GNInsQtFew/T3uBpqwFi2k37uvPZSMxpshLS5SUlihl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